當假裝成為一種藝術
功利的實用主義跟風之勢遮蔽了原作的幽默
帕帕拉佐 潘懿敏
「在『上流社會』的假正經與文藝青年的小情調之間,只有『假裝』,才能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此言出自一本名為《假裝的藝術》(懷特德-弗萊著,南方出版社2010-11-1出版)圖書的封面導語,而此書出版後,短短數周內便成為市場最受關注的書籍之一。
坐公交車遭人白眼時,你不能說自己開不起高檔跑車,而應該說是出於環保考慮;儘管你愛好時不時地在網上閱讀穿越小說,你還是得買一整套普魯斯特全集裝點家中書櫥,而且千萬不能承認你看不懂它;你記住了「尾調」、「單寧」等葡萄酒品酒專業詞,卻伸出一隻手緊握高腳杯杯壁,那你就完蛋了。
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英國人承認,他們曾假裝讀過某一本高水準的經典名著。
正話反說的美式幽默和諷刺
有人說,在信息瘋狂傳播的今天,傻瓜才會花時間去研究真正的文化,誰是新銳導演、哪部獨立電影最近獨領風騷。但無奈的是,我們活在一個沒談資就會被圈子拋棄的時代,社交無處不在地對交流話題提出高尚的需要,在經過一百多種選擇和思考之後,選擇「假裝」有時就成了最經濟實用的手段。
書中羅列了包括電影、書籍、話劇、美酒、珍饈、旅行、古典音樂、爵士樂、流行樂和搖滾樂、紐約、建築、健身、瑜伽、網球、星座、精神分析(心理學)等20多個社交話題。作者的意圖貌似是想教會人們如何在上流社會和人際交往時冒充內行,冒充文化貴族,以低調的話語,贏得聊天對象的尊敬和崇拜。我們能從中了解一些西方社會曾經時尚前衛的社交話題。然而,真正讀過此書後,你應該能咂摸出作者詼諧口吻背後的真正本意,那是一種絕妙的、正話反說的美式幽默和諷刺:譬如,喝星巴克咖啡就是高尚,喝速溶咖啡則不是;看小劇場話劇就是高深、在線看連續劇就是淺薄;坐公交車遭人白眼時,你不能說自己開不起高檔跑車,而應該說是出於環保考慮;儘管你愛好時不時地在網上閱讀穿越小說,你還是得買一整套普魯斯特全集裝點家中書櫥,而且千萬不能承認你看不懂它;你記住了「尾調」、「單寧」等葡萄酒品酒專業詞,卻伸出一隻手緊握高腳杯杯壁,那你就完蛋了——向它學習這個時代的精髓吧,你會因此成為「智能傻瓜時代」最耀眼的社交明星。無所不知的背後,諷刺的是一個時代人際交往中的浮華和虛偽。
看不到的電影
假裝,正在現實生活中延伸。一部不存在的電影卻有2457人想看,更牛的是還有207人表示看過,並且寫出了影評,這是近期在某網站上一部不存在的電影引發的事件。而這部不存在的、名叫《即使變成甲殼蟲卡夫卡還是進不去城堡》,網上的資料顯示竟詳細到類型為科幻、荒誕,導演、編劇為SwaltSnow,主演是JosephK、Frenchfilm,並寫明上映日期為2009年1月16日。更邪乎的是劇情介紹非常詳細:卡夫卡要去城裡尋歡作樂,不想卻被加繆攔住去路。兩人相約同行,但要先去找杜尚借點碎銀兩。但杜尚在兩周前被球形閃電擊中,變成了量子狀態。於是,卡夫卡、加繆和杜尚之間,發生了一系列波詭雲譎的故事……此外,還涉及幕後花絮和剪輯技巧等內容,甚至包括細節內容。該片獲得8.9的評分(滿分10分),有2457人想看,還有207人說看過,更有人寫下了「影評」。
事後,網友「雪盲」在網上揭秘,這部不存在的電影是他去年某日夜班無聊,在網上信口胡謅的。演職員表用的是同事的英文名,插圖海報用的是帕拉傑諾夫的《石榴的顏色》。當時完全自娛自樂,沒想到一年中有這麼多的人假裝看過該片,並煞有介事地寫下了影評……甚至還有資深電影人推薦了本系列的《卡夫卡城堡》的前傳。諷刺的是,諸如「SwaltSnow對中國人來說是個不算熟悉的名字,但縱觀這個小眾電影導演的作品……算是法國導演中我比較喜歡的一位」、「是部難得的好電影,勵志青年推薦必看電影之一」這樣的影評,簡直可以稱得上「假裝的藝術」之現實演繹版。
不用讀完一本書
與此同時,《假裝的藝術》迅速延伸出了中國版本。據悉,該書因暢銷而加印時,新添了一本名為《我把我裝給你聽——假裝語錄記事本》的小冊子捆綁出售,對「假裝」的技巧作出了更適合中國國情的指導。如,「給自己起個法語名字,或者德語的,名字越古老越好,越拗口越好。跟別人介紹的時候,張嘴就說,『這名字起源於xxx年,源於拉丁文,原意是xxx。』不求別人聽懂,但求別人聽不懂」。假裝的空氣已瀰漫到了全球,除《假裝的藝術》外,法國學者皮耶·巴亞德所著的《不用讀完一本書》和在英國出版的亨利·希金斯的《真的不用讀完一本書》,分別因為暢銷而在2009年和2010年被翻譯成中文。巴亞德教授在書裡傳授如何談論一本沒讀過的書的技巧,「不要談論細節。把理性放在一邊,讓你的潛意識表達你跟書的私人關係。換言之,不要被自己的無知嚇住,不要擔心會穿幫。」,「把它放在你面前,閉上眼睛盡力想像會讓你感興趣的東西。然後說你自己的想法。」
而在《真的不用讀完一本書》的簡介中,亦有類似的表述,「對於這些『應該要讀過』卻『還沒有真正讀過』的偉大書籍,作者一箭穿心地道出書中要旨,並提供貼心實用的小伎倆,讓你足以在專家面前侃侃而談,在同事面前抬頭挺胸、在朋友面前得意勝出、在女友面前大展威風。」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英國人承認,他們曾假裝讀過某一本高水準的經典名著。
明月緣何照溝渠
《假裝的藝術》作者弗萊日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本人也沒想到該書會如此暢銷,尤其是在中國,其火爆程度已超越美國。他稱自己寫此書的初衷是感受到假裝時代的種種習氣正在全面地侵襲我們的生活,為了諷刺一些愛面子的「假裝人士」才寫了此書。頗具諷刺意義的是,該書目前儼然成為了眾人熱捧的「假裝人士」學習手冊,並被推崇為滿足了多數人「提升品位及混入上流社會的迫切需求」。
在這個一切都是速成的時代,就連風雅與高貴的氣質也企圖被速成。當假裝遍地,坦誠與承認無知的勇氣便成為稀缺品。假裝人士希望給自己貼上各種標籤,使自己顯得清新脫俗、優雅迷人。然而,真正的氣質是不可能通過一兩本書傳授的所謂「秘訣」而速成的。但不少假裝人士仍樂此不疲。在這種假裝的背後,究竟有怎樣的動機?
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吳國宏老師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現象從社會學的層面上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他表示,「假裝」的高貴,如果僅僅停留在「裝」,難免成為一張華麗的面具,終有一天會被現實扯碎,或者戴著面具生活久了,卻使自己原本的面目模糊。而期望通過外部的標籤、身份來標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恰恰是缺乏自信的表現。真正的品位,確實是一種藝術,它強調的是精神內核,是狀態,而不是形式。這種藝術需要當代人通過不斷學習和品味周遭的世界煉成的。如果只是簡單地照本宣科,那麼,你的人生離高雅永遠存在著兩條平行線相遇前的距離。因為,你是愛藝術的,但是藝術未必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