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十)——範德華博士論文解物態

2021-01-10 蝌蚪五線譜

壁虎能在平滑的玻璃上爬行,是因為它腳趾的絨毛分子與玻璃分子產生強大的範德華力。

氣體為何凝聚成液體?氣體的體積、溫度、壓力等要素之間有何聯繫?用數學公式可否表達?150年前,西方科學家對這些問題非常感興趣。前赴後繼研究持續近半個世紀。最後, 一位荷蘭物理教師在博士論文中完美解答了這些問題,並由此獲得19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論文中的公式則他的名字命名。

自學成才考博士

1873年2月,荷蘭萊頓市春寒料峭,街邊花兒已含苞待放。在城東哈佛商學院的一處實驗室裡,物理教師範德華專心致志地做著關於氧氣的實驗。當他把氧氣通過高壓變為液氧後,運用克拉佩龍物態方程計算的結果與實驗測試的結果並不一樣,他不禁生出疑問。

範德華的諾貝爾獎官方照片(來源:物理雙月刊網)

克拉佩龍物態方程是1837年法國科學院院士伯諾瓦·保羅·埃米爾·克拉佩龍總結出來的熱力學方程,主要描述氣體體積、壓力、溫度等之間的數學關係。此方程包括三方面內容:氣體體積與壓力成反比、與溫度成正比、與粒子數目成正比。

沒過幾年,科學家發現克拉佩龍物態方程有一個缺點,就是它不適用高壓力下氣體與液體的互換描述。換言之,就是此方程只能計算出普通氣壓下氣體各要素之間的關係。科學界有個不成文的現象:當舊理論在一般條件下不適用的時候,新理論就成為科學家們追逐的重點。科學家紛紛加入到新理論的研究中,也包括範德華。

範德華原名約翰尼斯·迪德裡克·范·德·瓦耳斯。他父親是萊頓市的普通木匠,生了十個子女。作為長子,範德華很早就擔起大哥的責任,做弟弟妹妹們的表率。在學校是學霸,門門成績都很好,15歲時中學畢業當小學教師,用工資補貼家用。

沒上大學的範德華不甘平庸,他賺錢養家,一邊到當地知名學府萊頓大學旁聽物理、數學和天文學講座。沒過幾年自學成才,他的知識見聞就超過正規大學生。

荷蘭第一所大學,萊頓大學(來源:留學網)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865年,荷蘭政府創立專門服務中高產階級孩子的哈佛商學院,公開招聘教師。範德華通過層層考試,成為該校的物理學教師。他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一邊兢兢業業教學,一邊從事物理學研究。

要想科學有作為,考取博士是關鍵。範德華深知當時的成功密碼,他報考了萊頓大學的物理博士和數學博士,準備進行論文答辯。

他首先準備的是物理論文,並選擇一塊「硬骨頭」作論文主題,那便是找出克拉佩龍物態方程在高壓下失效的真正原因,並得出新的物態方程。這便是前文他在實驗室裡的疑問。

博士論文創新律

沉醉於氣體狀態研究的範德華教學之餘與顯微鏡、定量儀等打交道。同時,他堅持閱讀同時代的熱力學典籍,麥克斯韋、玻爾茲曼、吉布斯等大咖的作品都給他很多幫助。日子就在繁忙的工作中一天天過去。

範德華的努力沒有白費。1873年6月14日,他的博士論文《論氣態與液態之連續性》在萊頓大學順利通過答辯。他進入歐洲首屈一指的物理學家之列。

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到兩個前所未有的理論:一是克拉佩龍物態方程在高壓下失效的真正原因是其沒有考慮氣體分子之間的吸引力;二是創新導出能應用於高壓氣體下的物態方程,文章中稱這個方程被叫「範德華方程」。

範德華方程,其中a、b為常數(來源:百度)

歐洲乃至全球的科學家都對兩個理論產生興趣。經過多年研究,科學家們終於得知:無論是固體、液體還是氣體,它們的分子或原子之間都存在吸引力。他們把這種吸引力稱為「範德華力」,它對物質的熔點、沸點、溶解度等物理性質都有決定性影響。關於範德華方程,歐洲的科學家除了紛紛進行研究,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刊相繼刊載了關於範德華方程的論文。這些論文還被翻譯成其它國語言,以增進世界科學的交流。無怪乎麥克斯韋在《自然》雜誌上發表預言:「毫無疑問地,範德華的名字很快會出現在分子科學的前沿之中。」

再接再厲攀高峰

範德華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一躍成為歐洲科學界的知名人物。面對榮譽,他不驕不躁,繼續向科學高峰攀登。後來,他用函數表示範德華方程,並將方程中的化合物用a或b來代替,這樣更利於計算。由此,科學家先後制出液化氫、液化氦。再後來,範德華把他發現的方程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相結合,用數學公式或圖形來表示熱力的各種性質。科學家從範德華的論文入手,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壁虎之所以能在平滑的玻璃上爬行,是因為它腳趾的絨毛分子與玻璃分子產生了強大的範德華力。

壁虎腳上的分子與物體分子產生範德華力(來源:搜狐)

範德華的貢獻首先得到荷蘭政府的認可。1877年,他被任命為阿姆斯特丹市立大學的第一任物理學教授。10多年後,荷蘭皇家科學院聘請他為秘書。世界各國也給了他足夠多的榮譽:先後被授予英國劍橋大學榮譽博士、柏林皇家科學院通訊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等。

卓越貢獻、榮譽等身、熱力巨擘,19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無線領域的科學家後,立馬提名範德華為新一屆物理學獎人選。一切按流程進行,範德華站到19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上。從旁聽窮學生到世界級大師,他用親身經歷譜寫了一曲自學成才的讚歌。

熱力學是經典物理的主要內容之一。與範德華同時代的一位東普魯士物理學家也在熱力學上做出傑出貢獻。他因發現熱輻射定律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些定律後來被運用到LED照明技術上,大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他是誰?他是怎麼研究出熱輻射定律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集分解。

——————————————————————————————

【參考資料】

1. 圖書《諾貝爾物理學獎一百年》,2002年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郭奕玲、沈慧君。

2. 論文《20世紀物理學的偉大縮影》,作者清華大學郭奕玲,《物理研究》2009年第2期。

3. 論文《壁虎爬牆的科學分析 》,作者趙興華,《物理通報》2014年第10期。

作者:魏德勇

相關焦點

  • 他學歷史出身,憑一紙博士論文居然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布羅意01德布羅意是歷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最具爭議的人物,他出身貴族。先是研究中世紀史,而後跨界學習量子物理,他的博士畢業論文導師都看不懂。卻得到愛因斯坦的肯定,後來居然憑藉這篇論文,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完全是頭戴主角光環的時代寵兒。
  •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首頁 » 人物 »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新華網 2005-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上第三位女性獲得者:這很瘋狂
    中新網10月2日電 據外媒報導,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5時53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美國物理學家阿希金(Arthur Ashkin),另一半授予法國物理學家莫羅(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女性物理學家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
  • 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科學家有哪些成果?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普通人能看到氣態、液態、固態這常見的三種物態,更深刻的層次有很多物質態的分類。」王玉鵬解釋說,「比如說電子,導電的時候是流動的,從物理上就可以認為是液態的。」促進凝聚態物理發展今年諾獎物理學獎得主打開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他們的發現帶來了對物質奧秘理論理解方面的突破,並創建了培育新材料的新視角。「他們三人做出了奠基性工作。」
  • 諾貝爾物理學獎 授予了黑洞研究
    諾貝爾物理學獎 授予了黑洞研究   10月6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發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史上第3次有女性獲獎
    斯特裡克蘭1959年出生於加拿大圭爾夫,本科畢業於麥克馬斯特大學,1989年從羅徹斯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此次獲得諾獎的啁啾脈衝放大,是她就讀博士期間在莫羅的指導下完成的。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1901年至2017年)111次: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1次。其中有六個年份沒有頒發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根據組委會的章程,如果候選人的貢獻沒有達到要求,那麼獎金將被留至下一年。
  • 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黑洞研究,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07.10.2020本文字數:1051,閱讀時長大約2分鐘導讀:這是天文學領域連續第二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是關於廣義相對論中何時產生引力奇點問題的研究結果。愛因斯坦場方程解的奇點是指物質被壓縮到一個點上的情形(類空奇點),以及光線從無限的的曲率處發出的情形(類時奇點)。「彭羅斯的理論將光線代替時空點,認為光線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理量,這是把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統一起來的一種方法。」科普作家張軒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奇點定理證明了黑洞的形成。」
  • 當過藝術家哲學家的數學家,用諾貝爾物理學獎證明數學的重要性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首次頒發給了黑洞的研究,這太出乎大家的意料了,這個耳熟能詳的概念竟然是第一次站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獎臺。原因是什麼呢?對於嚴謹的諾貝爾獎來說,光有理論不夠,拿出證據來!因此,黑洞一直以來只是一個理論上可能的概念。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十一)——維恩研究黑體開量學
    一百多年前他用數據證明,並因此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太陽是橙紅色的,相信大家都認同這種說法。然而在物理學家眼裡,太陽並非橙紅色,而是白中帶綠。19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瑞利研究發現,七彩太陽光傳播到地面的過程中,藍光被大氣散射,天空變成藍色,剩下直射的光線即偏橙紅色。
  • 數據解讀:1901-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籤署了最後的遺囑,將其一大筆生前財富立為一系列獎項的儲備基金,獎勵世界上在不同領域為人類做出重要貢獻的人。這一系列獎項就是諾貝爾獎。根據諾貝爾的遺志,諾貝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大發現或者發明的人」。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乾明 一璞 李根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剛剛,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最終頒給了光學領域的三位科學家。近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也一同回顧下最近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情況。
  • 【物理諾獎】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知識
    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已走過百年曆程,記錄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無數個裡程碑,已成為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儘管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已家喻戶曉,但其背後的一些趣事或許並不為人所熟知。近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為人們梳理了這些信息。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總共頒發了110次。
  • 德國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默克爾表示祝賀
    中新社柏林10月7日電 (記者 彭大偉)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地時間6日公布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名單。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與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因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而獲獎。德國總理默克爾當天通過其發言人對根策爾獲獎表示祝賀。
  • 3位科學家因引力波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驁】當地時間10月3日,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在瑞典揭曉。截至2016年,在諾貝爾物理獎項中,已有47次頒給個人、32次頒給兩人、31次頒給三人。當地時間10月24日,西班牙奧維耶多,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亮相新聞發布會。發布會後弗朗索瓦恩格勒高舉酒杯。據統計,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平均年齡為55歲。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你了解...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
  • 剛剛,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Gérard Mourou 以及 Donna Strickland 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另外一半獎金。他們的工作為產生人類有史以來波長最短,能量最高的雷射鋪平了道路。他們所開創的技術開啟了該領域科學研究的嶄新紀元,並在工業與醫藥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霍金的戰友們!黑洞「吸納」全部獎金
    該榜單來自諾貝爾獎官網:http://www.nobelprize.org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幕後故事」1895 年 11 月 27 日,諾貝爾在其遺囑中寫道,諾貝爾物理學獎應頒發給「在物理學界做出了最傑出發明或發現的人」。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回顧史上諾獎最年輕得主!
    而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保持最年輕諾獎得主頭銜長達99年!(歡迎在下文中找答案喲)諾貝爾獎1895年,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遺囑中將自已大部分財產設立化學、物理、文學、生理醫學以及和平獎的獎金,用於獎勵在這些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1968年開始,瑞典中央銀行一直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提供獎金。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3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獎
    萊因哈德·根澤爾,1952年生於德國的巴特洪堡,1978年在德國波恩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安德裡亞·格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992年畢業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