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的愛
——再讀《阿倫特與海德格爾——愛和思的故事》
愛情永遠是說不清的話題,或者說,至少對於我這樣古板的人來說是毫無概念的吧。不過作者的愛情觀還是讓我心有戚戚。我希望,哦不對,不只是我,每一個人,應該都是憧憬有一個人出現在自己生命裡,志趣相投,習性相近,可以在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吧。愛是一種高出自身的包容,從「愛」出發,輻射出無數條溫馨的射線。女生節在即,呃,跟女生節沒關係,如果諸位心中有愛的話,就用盡生命的每一天去好好把握吧,預祝女生節快樂。
對於我這樣一個年齡、處於人生的這個階段的人,這樣一個「男人」而言,談論愛情似乎有些滑稽,或許,更多的則是一種被指認的「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腔調的展露而已。已經結婚,而且有了孩子,回過頭來去談論被貼上「年輕人」標籤的愛情,多少有些不合時宜。然而且聽我來說說談論的緣由。
首先要強調的是,愛情基本上沒有年齡、種族、性別等的區分。從狹窄一點的意義上而言,愛情,大概特指兩性或同性之間的戀愛行為。然而從愛情本身來看,戀愛只不過是愛情的一種而已。從寬廣一點來看,愛情應該是貫穿始終的一種存在,不管是戀愛時期還是結婚之後。當然,我要強調的並非是這一點兒連小孩都知道的東西。經歷過這麼些人世的糾葛與紛繁複雜,上學、戀愛、結婚、工作、辭職等等,對於愛情的理解,已經超出了愛情本身,而是朝著「愛本身」去理解人世間的這樣一種行為。於此,愛就可以被指認為是一種寬容,一種理解。或者說,愛本身已經脫離了卿卿我我的小我,而是走向更為寬廣的大我之愛。如果用超脫的眼光來看,愛更是一種悲憫。從悲憫而來的,就是更加容易的寬容。寬容本身奠基在悲憫,而悲憫是從一種對自我的認知而來的對於自己的體認。因此,如果一個人想要去愛,那麼他首先應該認識他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卑微、可憐、渺小之處,然後他才能夠體認自己,才會寬容自己,才會尊重自己。這樣之後,一個人才能夠「去愛」。修煉到「去愛」的地步,愛本身的偉大才會體現出來。如此,愛就不僅僅只是性別上的吸引,不是排解孤單的良藥,而是對於人世的體諒、寬容和悲憫,是一種由我而眾人的頓悟。所以,愛是一種擺渡,是首先把自己擺渡過去,然後再用這愛來擺渡眾人。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層面上,一個人才能夠體會得到宗教式的愛到底所指為何。與其說那是一種互相的幫助,不如說那是在明了了自我存在的困境之後,由內心發出的一種對於自我的拯救。所以,去愛他人吧,因為這愛在拯救別人的同時,也拯救了自己。去愛他人吧,因為這愛是一種悲憫,在同情、理解和寬容中,重塑了自我的存在現實。這種寬容、理解和悲憫的愛,正是漢娜的愛。
其實,首先應該來解釋一下這個題目。「漢娜的愛」,聽上去是一個極其普通的題目。但是一旦說這個漢娜就是漢娜·阿倫特,估計人們的反映就來了。重提漢娜,而非阿倫特,就是要排除這樣一種由於聲名在外而帶來的種種影響。漢娜·阿倫特,這個名字一出,就會自動關聯到海德格爾、關聯到一個學者,一個政治哲學家。但是如果從漢娜本身出發,作為一個弱女子的她,以單薄的身軀,如何去愛的?因此,從漢娜·阿倫特到漢娜的轉變,是要剝離掉漢娜·阿倫特身上所加諸上去的種種外在的光環,把政治哲學家、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的學生等等統統給扔掉,將漢娜還原為一個女人,一個普通、平常的小女人,去看看她的愛到底是什麼,如此才能夠明了,漢娜的愛實際上承載著不為人知的女性的愛的秘密。
1924年,對於漢娜而言,註定是一個轉折性的時間點。從小聰穎、智慧的漢娜,一心向著哲思的方向追尋,走在通往哲思的路途上。她一邊走一邊尋找,試圖在哲思之途上尋找到最美的風景,那是能夠讓她沉迷、讓她奮不顧身的風景。在她18歲的人生尋找中,這樣的風景似乎並沒有出現,而在她18歲那年,這樣的風景卻以突兀又合理的方式到達。馬丁·海德格爾,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乃至於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他蠱惑了哲思的風暴,將之重新攪拌,呈現出哲思該有的高度、深度、廣度、密度。他的這一重身份,使他獲得了「邁斯科赫的小個子魔術師」的稱號,在學生中廣泛流傳,以至於成了一個公開的秘密。所有對哲思抱有濃厚興趣的人,都趨之若鶩地趕往馬堡,只為感受一下這個魔術師所颳起的哲思風暴,經受這種風暴的洗禮。
漢娜就是這其中的一個喜愛「穿綠裙子」的學生。她來到馬堡,打聽了這裡最具有哲思的教師,並且順利地進入了馬丁的課堂。戀愛中的馬丁·海德格爾,已經不是一個哲學家,而是一個普通的男人,他具有男人所擁有的所有七情六慾,包括道德的和不道德的。然而在愛情面前,何謂道德?對於馬丁而言,幾乎這不是任何問題。海德格爾上課,有一個習慣,從不喜歡看學生,總是匆匆而來,站在窗戶邊或者坐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自己的思考,只是偶爾抬眼看一下課堂中忙著記筆記的學生。但是就在這偶爾的一瞥中,漢娜以其獨特的著裝、睿智的深思,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已經結婚並且有兩個孩子的教師馬丁。馬丁是一個矮個子、很黑的男人,對於年輕、漂亮的漢娜來說,本不該愛上這樣一個矮小且黑黑的老男人,但是她愛上了,且愛得如此瘋狂.
漢娜就是一個小女人,18歲的她根本不管不問那些世俗的道德,哪怕馬丁對她說,為了他的事業,她必須去死,她都會願意的。漢娜為了馬丁,可以付出一切。這就是偉大的愛情,這愛情對於漢娜而言,是奮不顧身地縱身一躍,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哪一個懵懂的花季少女不曾遭遇過如此的神魂顛倒呢?哪一段單純而炙熱的愛情不曾讓一個女子為之不顧一切呢?戀愛中的女人,不就是如此的嗎?所以那個時候,漢娜可以為馬丁犧牲一切。為了保住馬丁的教職、家庭、聲名等,她幾乎犧牲了一個女人所擁有的全部——身體、尊嚴、青春等等。馬丁嚴格地安排會面的時間和地點,幾乎分毫不差地,漢娜都準時到達,不會遲到也不會早到。為了能夠完成他們的地下愛情,為了能夠和情人幽會一會兒,她每天注意觀察馬丁給她釋放出來的信號——開窗、關窗、窗戶半開、開燈、關燈、拉上窗簾等等。她完全聽命於馬丁,完全喪失了自我。愛對於她而言,是瘋狂的。所以估計很多人都很難理解,漢娜如此瘋狂的愛,到底為了什麼?對於她而言,說是為了哲思,似乎已經還遠不夠,因為哲思或者可以說是她愛上馬丁的由頭,但絕不是全部。對於漢娜而言,愛就是愛,愛就是愛本身,是單純且唯一的。
可那個時候,以及後來的許多年,馬丁愛漢娜,則是十分明確的。那絕不是一個男子好色的表現,也不是一個貪婪的男人佔有欲的爆發。海德格爾曾經表示,世界上只有兩個人可以理解他的思想,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就是漢娜。海德格爾應該是寂寞的,尤其是參與了納粹的一些事情,並且在納粹戰敗後受到懲罰之後,他的寂寞應該是沒有人可以懂得的。但是漢娜懂得,那時候,漢娜為闡釋海德格爾的思想,為了推廣這種思想在美國的傳播,在全世界的傳播,積極奔走,仿佛那是為了她自己的事情一樣。理解,成為海德格爾愛情圖譜上重要的一環,倘若失去這樣的理解,恐怕海德格爾會在漢娜之後,還會擁有安娜、朱麗娜等等。我私下以為,倘若沒有這段驚心動魄的婚外戀、師生戀,估計《存在與時間》不會寫成那個樣子,而是《時間概念史導論》的樣子。而《存在與時間》沒有寫完,恐怕也是和這段感情中間嘎然而止有關。在這部哲學論著中,海德格爾不是在分析哲學,而就是在分析他自己,分析他和漢娜的愛情處境——操心、畏、向死而生等等。包括與世內存在者打交道,閒言、兩可。只要你仔細閱讀《存在與時間》,或者說只要你掌握了馬丁和漢娜的這種愛情處境,你就能夠將兩者很好地理解開來。海德格爾說,「時間就是存在的意義」,那麼這完全可以用來形容馬丁和漢娜的愛情——他們迫不及待地尋求一絲絲的時間來幽會,對於他們而言,時間就是存在的意義,換句話說,時間就是愛情的意義。他們幾乎是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來維護這個愛情。對於漢娜而言,愛情就是整個存在。在那樣一個特定的境遇中,漢娜不得不如此去想。因為她整個人都投入到一種愛情的漩渦之中,愛情之取代存在,完全可以理解——除此之外,她還有什麼呢?而漢娜的表現,不也正是許多少女們的愛情夢嗎?
愛情奠定的基礎是理解,這是馬丁之於漢娜的愛。而且這理解,不是對個人處境的理解,而是思想、心靈的理解。或者可以說,某種程度上,漢娜之愛馬丁,更是一種贊同和信任。由於理解,生發出的贊同,並進而在贊同的基礎上達成一種信任,這種信任可能就是一種信仰——恰恰是這種信仰,導致漢娜無選擇地認同馬丁的一切,哪怕是他矮小的身高,黝黑的皮膚。這種信仰的獲得,實際上是很多少女奮不顧身地投入愛情的基礎。愛他,就要信仰他,就要讓他成為自己的全部,甚至是他的缺陷。所以利用愛情來行騙的男人,基本上都是聰明的,因為他們深知,與其控制一個女人的身體,不如控制一個女人的愛情。在愛情上,由於存在著建立於理解基礎之上而來的信仰,導致了女性自身在戀愛的時候,忘乎所以,不辨南北。這個邏輯其實相當清楚:理解、贊同、信任、崇拜,到最後不可須臾離之,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愛情旅程。
漢娜的愛,在起始階段,就是一個普通少女的愛。這種愛來源於哲思,來源於對馬丁哲思的理解、贊同、信任和崇拜。所以她甘願犧牲自己的一切,在所不惜。18歲,以及接下來的幾年裡,漢娜就處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中。沒過多久,情況稍有變化,是陷入崇拜中的漢娜,突然有些許的自覺,準備離開海德格爾。然而這個頑固的理解至上主義者,竟然難以放棄這段牽腸掛肚的愛情。實際上,漢娜更不可能脫離開這樣的愛情,因為她根本離不開馬丁。
直至一個事實產生:距離。實際上距離不僅僅是指空間上的,還指時間上的。漢娜因其猶太人的出身,在納粹的時代裡備受迫害,甚至一度被關入集中營,差點兒殞命於此。倉忙之中,逃到巴黎的漢娜嫁人了,然而不久,這段婚姻就告吹了。那不是愛情,頂多是患難中兩個性別有差異的人臨時組成的逃難小組。直到海因裡希出現,漢娜的真正婚姻才開始。
事實上,海因裡希對於漢娜的愛,代表了另一種愛,那種發自靈魂深處的愛——照顧,或者說照料。漢娜走,或者不走,海因裡希都愛著她;漢娜出軌,或者不出軌,他仍舊愛著她。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海因裡希對漢娜的愛,基本上符合了柏拉圖所提出的那種精神的愛戀,它幾乎不牽涉身體。當然,漢娜睡在海因裡希用愛築就的巢穴中,他們擁有精神和身體雙重的愛戀。
對於漢娜來說,為了弄懂自己和馬丁之間的奇妙愛情,她的博士論文選題讓人為之咋舌。《論奧古斯丁愛的觀念》,或者翻譯為《愛與奧古斯丁》。總之,主題是探討奧古斯丁哲學中愛的觀念。自然,這愛的觀念裡,更多的是基督教意義上對於上帝的愛以及上帝對世人的愛。但是阿倫特顯然是要通過尋找一種更寬泛意義上的愛來為自己的愛找一個理由。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智識的提升,作為一個小女人的漢娜,逐漸長大,她開始從一個側面來反思自己和馬丁的這段愛情,何以如此焚身以自噬,正如魯迅所說的,「自齒其身」。然而她卻是快樂且情願這樣做。大概就是從博士論文開始,探討了奧古斯丁的愛的觀念之後,整個德國的情勢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這其中,來自愛情的打擊讓她遭受了幾乎是滅頂之災。馬丁·海德格爾,當上了弗萊堡大學的校長,且成為納粹黨的一員,他的反猶太人思想暴露了出來,這對漢娜和她的愛而言,幾乎是致命打擊。
恰恰是在這個時候,漢娜的愛就有了另外一個層次的解讀。須知,馬丁的思想中,哲學研究中,其實一直存在著他的「超人思想」,如何走出此在的存在困境,他也夢想著能夠有一個尼採意義上的超人,來拯救陷入生存論境遇中的芸芸眾生,讓此在重新找到存在本身,回到存在本身。不知道馬丁到底有沒有把希特勒作為自己拯救希望的來源,但是他委身於一場人類的浩劫之中,自然有著他自己的獨特想法。但這深深地刺痛了漢娜,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漢娜飢不擇食,倉促出嫁,又閃電般地離婚,直到去了美國。
漢娜的愛之所以偉大,在於她的愛除了給予馬丁以理解,更重要的是還有寬容。1945年,德國戰敗之後,馬丁接受戰爭法庭的問詢與審判,而這位哲學家充分發揮了他哲學家的修辭能力,極盡歪曲辯護之能事,總之就是為自己開脫。但是5年過去了,雖然也並沒有真的判刑,但是卻剝奪了他的教職和教席。對於一位教師而言,對於一位哲學家而言,這無疑宣布了其死刑。更重要的是,出版的機會也渺茫無限。轉機來自於1950年,來自於愛情的救贖,來自於另外一個女人的關懷和寬容,來自漢娜的愛。為了能夠為依舊深愛著的馬丁洗脫罪名,漢娜積極奔走於美國和德國兩地,尤其是以猶太受害人的身份,提出了一份最有力的無罪證明,海德格爾才終於恢復了教席,重新教授課程。
在此前後,漢娜為了海德格爾的哲學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在她的聯絡、奔走呼告之下,美國和德國相繼出版了海德格爾的著作。而且,她本人不辭勞苦,親自撰寫序言、介紹文章等等,推動了海德格爾思想的世界性傳播。如此,漢娜的愛基本上是寬容的愛,是對一個犯了錯誤的愛人的終極原諒,更是對一個男人的無限救贖。這時候,她已然已經不是一個小女子,而是一個巾幗英雄,一個敢於抗爭、敢於言述的女性形象,而且有了巨大的成就。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風靡全世界,她的《論革命》等一系列著作相繼推出。在她最為炙熱的時候,她把自己的愛火燒向了漸趨冷寂的馬丁,她魂牽夢繞的愛人。她的心胸之寬廣,恐怕漢娜的小小名稱已經包裹不住,而只有漢娜·阿倫特的稱謂才可以將之納入其中。這種愛是偉大的,因為有寬容,才有了更深的理解,因為有理解,才有原諒,才會重歸於好。自然這個時候,愛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愛情,毋寧說是兩個赤裸裸的靈魂互相之間的平等對話。
馬丁重新火起來了,這得益於漢娜的來自冬天裡的一把火的點燃,得益於漢娜的愛重新燃起了馬丁的希望。然而一切的一切,生命、愛情、事業、著述等等,都抵不過時間的殘忍。馬丁逐漸地老去,且衰老的速度讓漢娜心痛。要知道,馬丁足足大漢娜有18歲之多,在他將近36的年齡裡,愛上了只有18歲的漢娜。仍舊算是年富力強的漢娜,看到了衰老的愛人,正在歲月的折磨之下,油盡燈枯,她傷心地預感到,死亡將會隨之而來。在寫於1975年的一封信中,漢娜袒露了自己的心跡。
我從海德格爾身上沒有看到任何讓人不舒服的老年人的脫垂現象,也沒有什麼災禍和不順心的事。然而令人心生悲涼的事件是……海德格爾累了,可是累了這個詞並不能準確說出他的變化;他變得難以接近,越來越說不上話,這種情況以前還從沒有過,像是快要熄滅了。([德]安東尼婭·格魯嫩貝格:《阿倫特與海德格爾——愛和思的故事》,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429頁)
漢娜在說這些的時候,她該是如何的心痛。心痛的是愛人「快要熄滅了」,一份曾經為之無限「操心」「煩忙」「畏和怕」的愛情也將要消失了。這個時候,漢娜的愛多了一層更為深厚的含義——悲憫。那是來自生命最深處的悲天憫人的情懷,是對任何一個生命都會油然而生的感同身受,雖然那個時候漢娜也還算是「年輕」。她望著海德格爾就在那裡,一日日地過去,一日日地老去,終將有一天,這個「終有一死者」會死去,畢竟,所有的活著都只不過是「向死而生」罷了。漢娜知道這些,卻阻止不了這些。唯獨能夠做到的,就是多多地去陪伴已經逐漸衰老的愛人。在察覺到海德格爾漸漸老去之前,漢娜算是經常去看望海德格爾;而在察覺到這個事實之後,幾乎是每年一次,或者一年兩次。
馬丁的妻子終於知道了他們的愛,並且原諒了這份愛,還能夠和諧共處。在前一些時候,她還會盯梢、窺探,而到了生命的盡頭,她最終也釋然了——那只不過是兩個靈魂,在即將死去的時候,聊以自慰罷了。這個時候,馬丁的妻子,她的愛,也是悲憫。事實上,所有的愛到最後,都會從理解到寬容,從寬容到悲憫,也就是說,愛從本質上而言,帶有悲憫的情懷。這是佛教為何能夠深入人心的重要入口,因為紅塵本苦,苦海無涯,那些佛陀正是帶著悲憫之心來愛世人,才會渡人自渡,才會超脫芸芸眾生,才會遊走四方。大概,所有宗教的愛都會帶有憐憫的色彩,而我們自己的愛,也終將會走到這樣一個境界。悲憫並非是說可憐,而是推己及人的一種生命存在本身的態度,一種愛的最深沉的境界。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而言,愛情和佔有無關,和欲望無關,和激情無關,到最後,愛只和生命本身有關,是對生命的呵護、照料與守望。愛一個人,或許並非是要將之納入自己的帳下,也或許不是手牽著手一起看夕陽,因為愛到最後,都是一種最深沉的悲憫力量。那是對別人的悲憫,更是對自己的悲憫,是對生命存在的頓悟,也是對生與死的考量。
然而走到這樣的境界,畢竟寥寥無幾。愛情因為悲憫而變得謙和、恭敬,甚至有些畏懼的特點。但是沉浸在愛情熱鬧場中的人,不會想到愛到深處竟是一種如此擺脫了纏綿悱惻、輾轉反側之後的冷靜旁觀,是一種如同沉入水中不能呼吸卻能活著之時看到的一切人世的沉潛和動靜,更是一種將愛置於最深處的心靈之隱秘。因為愛情缺少寬容和悲憫,大多數的愛都停留在戀愛的場景中,所以才會有買金買銀買鑽石,買車買房買別墅,各種節日(情人節、七夕等)地過著。那只是熱鬧場中的趕熱鬧,甚至很多人可能只是湊熱鬧。愛到深處,絕不是為了趕熱鬧、湊熱鬧,而是從寬容和悲憫的情懷看出去,很幽靜的一種感覺,一種惦念和記掛。縱然除去了一切油頭粉面的裝飾,在彼此相望之時,還能夠有感動和滿足,哪怕是沉默,也都充盈著愛意。
《阿倫特與海德格爾》這部書,在剛出版不久就已經閱讀一遍。也是從這裡,尋找到一條解釋《存在與時間》的路徑,也確實是從這裡,明白了某些愛情的真諦。或許,奧古斯丁的愛的觀念更多的是屬於上帝的,屬於天國的。但是漢娜的愛,則絕對是世俗的,是紅塵的。當然,漢娜的愛超越了一般的愛情,就在於她給予了愛情以更為深沉的東西,某種具有救贖力量和召喚氣息的東西。只是歲月太長,會淹沒曾經的偉大;生命太短,抵不過時間的摧殘。
終於,1975年暑假期間,阿倫特再一次看望海德格爾。她寫下了滿心的悲傷和悽涼,因為她知道海德格爾大限將至。但是漢娜卻在4個月不到的時間之後,猝然離世,把悲傷留給了馬丁去承受。而馬丁在承受了這份悲傷5個多月之後,也溘然離世。走在死亡前面的人是幸福的,因為她不必在承受歲月帶來的悽涼;走在死亡後面的人也是幸福的,因為他畢竟看到了最後一刻生命存在的奧秘。漢娜和馬丁,永安在上帝的懷抱中,在天國的世界裡,存續著他們的愛情,是理解,是寬容,也是悲憫。
2016.2.24-25人大圖書館圓桌
作者:謝尚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2015級博士
編輯:張桐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2014級本科生
回復「專題」,可查看我們正在開設的寫作專欄。歡迎投稿,您的每一篇稿件我們都會認真對待。「中關村59號」期待一切真誠、有溫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