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羅惟巍 實習生 蘇丹美 楊筱甜
「來金山意庫經營我的第一家店,是我的緣分也是幸運。因為意庫給了我更多時間慢慢去學習、提升茶飲和服務的品質,積累經驗,然後做到現在小有名氣。」不經意間的聊天,90後店主楊陳豪一臉輕鬆自信。
「坐茶」正是楊陳豪的店,藏在金山意庫文創園食庫街區一層。每到周末,慕名前來喝茶飲的客人絡繹不絕,有時連座位都不夠。
從2019年10月把「坐茶」開出來,到現在滿打滿算也不過10個月,期間還經歷了新冠疫情的耽擱。不過,對於現在的狀態,楊陳豪非常滿意,他說自己過去做財務審計工作,算一個都市白領,「可時間真的不自由,也不是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楊陳豪呷了一口自己做的果茶,「我喜歡喝茶,出於對茶文化的喜愛,更想讓喝茶變得更輕鬆、更隨意也更現代,所以就做了這麼一家小店。讓大家慢慢愛上喝茶。」
其實,楊陳豪所說的自家「小店」,足足有300多個平方,這在寸土寸金的商業區無法想像,但「坐茶」所在的整個金山意庫,就脫胎於曾經的出口加工區標準廠房。
2001年,金山意庫文化創意園前身——重慶出口加工區成立。這裡曾以0.4平方公裡、27000平方米標準廠房的面積貢獻了數百億工業產值。時過境遷,隨著兩江新區向北發展,出口加工區的功能逐漸弱化,區內企業或搬遷、或轉型。出口加工區也走到不得不變的「十字路口」。
金山意庫的運營總監田錦勵回憶說:「重慶早在10多年前就開始往北發展,2000年成立了北部新區,2010年6月作為內陸地區唯一的國家級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成立。現在北部新區與兩江新區合併,產業高端、生活高端已經被定義在這一片土地上。因此,在這樣的生活氛圍中,我們決定打造一個以文化藝術、創意設計、觀光休閒及其配套設施,與公共服務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說是由舊的標準廠房改造而成,但金山意庫相比已經是「網紅」的鵝嶺貳廠和觀音橋北倉,歷史滄桑感明顯不足。無論貳廠還是北倉,那裡一眾老工廠建築,少說也有半世紀以上的歲月痕跡。
距今不到20年「廠齡」的金山意庫,怎麼才能做出自己的文創特色呢?
原來的標準廠房沒有大規模重建,色調以青灰色與白色為主,這似乎也定調了這裡的氛圍屬性——冷淡、安靜,保留著極簡主義的時尚感與高級品味。
整個園區與重慶應有的火辣、魔幻3D不同,幾條田字格般的道路安靜平緩。一眼望去,精緻的咖啡館和甜品店自成一派,連角落的獨立家居館都很有個性;還有多種形式交織、結合的藝術展覽中心......
來到這裡,無論是看展看書、飲茶、逛家居服設店亦或是辦公,都能感受到意庫的「靜」和「慢」,它的文化「調性」很重,有趣又不會過分「遊客化」和「商業化」。
「我們更期待遇見那些擁有自我志趣與理念的品牌,不被『快消』、『網紅』等這些措辭裹挾,而是能夠儘可能長久的留存下去。」金山意庫的運營總監田錦勵說道。從品牌篩選開始,金山意庫便拎出了自己的特點——將「社區」概念引入到園區的運營當中,採用街區式規劃布局營造主題文化的體驗場景。
坐落在這裡的268家企業,或關於藝術美學、或關於文化生活、或關於原創設計。其中由設計師謝柯一手打造並運營的空間——格外小館·屋頂頂早已名聲在外,就位於金山意庫主棟的樓頂。自然、質樸、帶點瑕疵之美,讓整個空間由內而外傳遞著樸素主義的生活哲學。
或許正是因為金山意庫對坐落在這裡的品牌的考究,才塑造了這樣一方安靜、慢節奏的文創園,也正在重塑人們對生活的定義——有趣、輕巧、簡單,成為了很多人打卡的私藏寶地。
再回到楊陳豪的店裡,頗有設計感的茶色裝潢,一如金山意庫文創園的特色。點上一杯果茶,隨附著一碗茶湯,慢慢品飲。在金山意庫「坐茶」小店裡,能讓人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與快樂,喝茶也變得輕鬆。同時,又適當地擺脫了鬧市的繁華與喧囂,瞬間讓人感覺整個心都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