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一世:善惡一念,福禍自招

2021-01-11 窗外海棠

卷首語:人生於世,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為惡,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01

福禍無門總在心。

人生總是充滿了大起大合,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也不會明白命運為何這樣待你。只有在你經歷了人生種種變故之後,你才會褪盡了最初的浮華,以一種謙卑的姿態看待這個世界。

作惡之可怕,不在被人發現,而在於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別人誇讚,而在於自己安詳。種什麼因,自然收什麼果。

02

心存美好,則無可惱之事;心存善良,則無可恨之人。

人生的痛苦與歡樂都是心靈折射。正如鏡子裡面有什麼,取決於鏡子前面的事物。做好人,身正心安魂夢穩;行善事,天知地鑑鬼神欽。

所以,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艱辛曲折必然,歷盡滄桑悟然。飲清淨之茶,閉是非之口;做行善之人,結磊落之友。做成就自己的貴人,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03

一心向善,是積德;為人行善,是積福。

人活的是種情懷,是種心態。你若覺得快樂,幸福無處不在;你為自己悲鳴,世界必將灰暗。是非常有,不聽當無;禍福相依,重在成全。

任何一次助人為樂的善行,都是在完善自我,積累福報的機會。無需人見,自有天知。即便吃虧上當只是一時,福氣會在後面降臨。

04

卷尾語:善惡一念,福禍自招。

生命,就是一次艱難的競爭,一次需要內力的遠行,誰都逃不過因果和無常這兩樣東西。正因為如此,犯過錯的人,必定要為自己的過錯付出代價,做過惡的人,必定要受到相應的懲罰。所以,我們要逆境思因果,順境思無常,做好自己,且行且惜。不必追求完美無缺,有時候,小遺憾才是人生的大圓滿。

所以,好好愛自己,修煉自己,遇見挫折,學會勇敢點;遇見委屈,學會豁達點;遇見難過,學會耐心點兒;遇見誤解,學會釋懷點。

於我們而言,任何經歷都是一種累積,累積的越多,人就越成熟;經歷的越多,生命就越有厚度。因為這一生,就如同在海上航行,時不時的會遇到暴風驟雨。有的人驚慌失措,迷失方向;有的人,沉著冷靜,擁有自救的能力。突得破困境,才有無盡的遠景和可能!

相關焦點

  • 「一念之間」,玉雕師刀下的善與惡!
    金膏玉錦黃料--善惡一念間放下執著了,但還有妄想分別,就成阿羅漢;放下執著和分別,但還有妄想,是菩薩的境界;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放下了,就成佛了。是福是禍?是貴是賤?都在一念之間。大千世界,每個生命都有一念,是成佛,是成魔,自己選擇!一念,不是冥想,也不是幻覺,是我們對待機會的眼光和瞬間的靈感,是經驗積累,生命閱歷的表現和發自內心對美好的追求。玉雕中為何偏愛「一念之間」?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善惡一念,三思而後行,生而為人,務必良善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只知道來自佛語。出自佛經,是佛經被禪宗跟其他宗派的禪口語化,成為這樣的詞語。後來被佛學的人作為參禪的偈語。《法華玄義·一》:「釋論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獄,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賢聖。」
  • 佛教:有這兩個吉祥之兆的人,一定會命好福多,你都有嗎?
    一個人的成功不會無緣無故,一個人的禍福也都是自己心理和行為的感召,一個人有這兩個吉祥之兆,一定會命好福多,你有嗎?一、始終相信努力的人。一個人無論經受了多少不公正的待遇,遭受了多少打擊報復,遭受了多少冷嘲熱諷,不被理解,不被接受,卻依然愛著這個世界,相信著這個世界,始終把善良進行到底,善待自己善待別人,沒有暗黑的心靈,沒有怨恨的心理,只有一念善良,一心慈悲,一定是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修養的人。這樣的人走到哪裡,也會大吉大利,人天佑助。
  • 《山海經》北嶽山:善惡原在一念之間
    北嶽山.諸懷「小依,小翎,你們要知道,這世間善惡都在一念之間,而是非善惡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說得清的……」善惡黑白
  •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折損「陰德」的6件事,別再做了!
    作者:文字溫暖心靈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卷首語《太上感應篇》記載: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一切福報和災禍都是自己的因果,是自己感召來的。種什麼因,結什麼果,要想遠離災禍,就要從當下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善是為自己積德修福,人生最大的福報不是家財萬貫,而是陰德厚重。人有善念、天必佑之,有句話叫「陰德天報之」,陰德厚重的人,自有天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不作惡,人生自然越來越順遂。
  • 善惡因果報應,並非一句空話,何時報?這是我看過最好的答案!
    福禍無門,為人自招。善惡有報如影隨形。行善之人,福雖未至,但禍已遠離。行惡之人,禍雖未至,但福已遠離。這就是人類世界運行的法則,天意不可違。本期就分享到這裡了,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讚收藏加關注再轉發分享,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春秋·曾子》中的這一段話,兩千多年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標杆,也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來處。
  • 為自己積累功德和福報的四種行為,聰明人都在做
    你的善惡行為,會積累或消耗你的福報,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惡的行為,就會加速消耗你的福報,而善的行為,就會增加你的功德和福報。《太上感應篇》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念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一念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不虛。為自己積累功德和福報的四種行為,聰明人都在做。一、布施是積累功德與福報的第一善行。
  •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然而,由於人們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象,有許多事情其實無法馬上判定是福是禍。得到未必是福,失去也不一定是禍,沒有磨難就不會有智慧,沒有付出就難以有收穫。「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語出自老子《道德經》,後來發展成為「禍福相倚」的成語。意思是說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
  •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常做這兩件事,福報多
    至於如何積累福報,我們的祖先對這個世界有許多告誡,《易經》:「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福報和禍事都是被自己的言行所吸引。善行有善報,惡行有惡報。常做這兩件事,福報多01做善事《易經》:「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 《道德經》:順天得福,逆天得禍
    作者:儒風君 · 聞清 《太上感應篇》裡有一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那麼,一個人如何才能招福避禍呢? 《道德經》給出了答案:「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候王得一以天下正。」 這其中的「一」便指的是天道規律,所以也就是:順天者得福,逆天者得禍。
  • 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
    還有,東西方的語言差異,多數華人們平時的勤勞創業,與番人一貫自由懶散,格格不入,難以融洽。一旦出現問題,就是問題,不是錢能解決的問題了。就算西方是講人道主義,華僑、華人們還是以求自保,但願身體健康,平安無事。隨著季節的變化,歐洲的疫情越來越嚴重了。各國疫情的預防也進一步升級,飛機場上的檢測,十五天的隔離,買得到飛機票還好,冒著感染的風險飛回國內寧可被隔離。
  •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紲,光而不眺——《道德經》第五十八章這段話我是這樣翻譯的:政策寬鬆簡單,人民幸福,人口會多起來。政策明察秋毫,人民艱苦,人口會逐漸喪失。禍後往往是福,福後往往是禍。
  •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災禍啊,福份就依從在它的旁邊;福份啊,災禍就藏伏在它的內裡。誰能夠知道福與禍的界限呢?它們並沒有確切的界限和標準。
  • 禍福由天定,善惡在人為!
    曾國藩說:「禍福由天定,善惡人主之。」禍福由天定,人力無可奈何,只得聽之任之;善惡在人為,人自當盡力而為。能做到一分是一分,能堅持一天是一天。善惡無門,惟人自召;禍福無定,皆自己求。曾國藩對郭嵩燾說: 「君子立身行己,但求寸心之安。成與毀聽諸天,愛與憎聽諸人。有非我所得主者,公道自在天壤,亦無久而不明之理。」人活一世別想太多,做事只求問心無愧。不管世事紛紜、人情順逆,專注做好你該做的。禍福憑天、毀譽由人,公道自有後人評說。
  • 貪慾為禍,心安是福
    (原標題:貪慾為禍,心安是福) 點擊廣東世界很美好,
  • 紫微鬥數中的福與禍
    近來與客戶諮詢當中,我發現很多人對于吉兇禍福的理解並不夠透徹,所以今天我想來講講在紫微鬥數世界觀中如何去看待福與禍。 基於人這個變量的認識,我們再反觀所謂的福與禍,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那麼什麼是福?什麼是禍?對於普通人來說,對你好的,讓你舒服的,能讓你產生愉悅感的就是福;反之,則自然就是禍了。但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都知道天同天梁乃是福、壽星,那天同天梁坐命之人,就是從生下來就享福的命嗎?其實他們倆在享福之前都會經歷前期的精神、物質的困苦,他們的福和壽是經過磨練才能得到的。
  • 好與壞就在一念之間
    一念生三千,謂大千世界,佛與魔是同源同生,卻是相走極端,大千世界同載佛性與魔性,同存人心,造就人性。佛與魔原無定性,只是隨著心念的善惡變換而已。魔與佛是公平的,善與惡也是公平的。人亦不能擺脫萬物的定規,天氣有好壞之分,人有善惡兩性。
  • 「禍」者,亦有轉機!世事無絕對,福禍有乾坤!
    「禍」者,亦有轉機  塞翁第一次遭遇不幸,是失去了一匹馬。細想一下,當時一匹馬何其珍貴,可能就是一個農夫賴以生存的資本。於是,鄰居大呼小叫:「你運氣太差了,以後該怎麼辦啊?」塞翁他只說了一句話:「是禍是福,誰知道呢?」果不其然,塞翁丟失的馬不僅失而復得,還帶來了另一匹馬。
  • 《菜根譚》:人生,所有的善惡都有回聲
    有這樣一句話: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很多人在生活中總在計較善良會有什麼樣的回報,當自己做了一些小小的善事,看不到回報的時候,就認為善良是不值得的,還不如做一個惡人,反而活得舒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