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女科學家 25歲牛津博士畢業 科研領域惠及百姓卻少有人知

2020-10-18 說歷史的女人

(說歷史的女人——第1213期)

  如今是一個明星崇拜的時代,網紅遍地的時代。稍微有點顏值的紅男綠女都想在七彩絢爛的舞臺上一顯身手,或者在抖音、快手、嗶哩嗶哩上火一把,圈粉百萬,名利雙收。

  但也偏偏有人「逆時代潮流而動」:她明明有賽過明星的容顏,完全可以靠臉蛋吃飯,但她偏偏靠自己的智慧打拼,堪稱中國如今最美麗的女科學家,她22歲獲英國劍橋大學碩士學位,25歲又牛津大學博士畢業,學術成就輝煌,而且其科研領域並非很抽象的理性研究,而是有相當實用性,可以直接惠及百姓的,可她卻少有人知!那麼她究竟是何方神女?本期解讀。

  

  (一)從巴山蜀水到英格蘭的美麗少女

  在一般人看來,90後成了「垮掉的一代」。生在農村的不會幹農活,生在城市的不想進工廠;他們都在啃老,工作難找,對象難找,結婚難,住房難,就業難,他們身上,除了青春,幾乎什麼也沒有。然而,這位美麗的少女卻為90後正了名:90後並沒有垮掉,並不頹廢,依然是好樣的!

  她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劉明偵,1990年5月17日,出生於美麗的山城重慶。一如她美麗的名字,和她美麗的家鄉,自小在巴山蜀水中成長的劉明偵有著清新脫俗的容顏,她明亮如水的眼睛,娉婷嫋娜的身姿,是絕對明星般的存在。但她不做明星,聰慧絕倫的她自小就有遠大的理想。在上高中時,她對英語產生了極大興趣,那時候她就在自己的一本書的扉頁上寫下這樣一句自勉的話:「努力奮鬥上劍橋!」

  那時有這樣「野心」的學生可不多,但性格好強的她卻說:「路是自己的,走哪條,怎麼走,都有理由,但走在這條路上,就得有理想有追求。」

  於是她努力讀書,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劉明偵18歲時有了出國留學的機會,不過她考上的並非劍橋大學,而是英國著名的布裡斯託大學。這位天才少女終於走出巴山蜀水,來到了夢想的英格蘭。

  (二)從劍橋到牛津的天才學霸

  布裡斯託大學當然也匯聚了各國的不少精英學子,但劉明偵毫不退縮,繼續苦讀,繼續爭強好勝,繼續了她學霸的一貫作風,大一就拿到了Top5獎學金;此後更是年年都是全系成績第一,為中國人爭了光。

  2011年7月,她再次以全系第一的優秀成績畢業,並獲得一等學位,和「優秀畢業生」稱號。但她仍然沒有忘記她的劍橋,於當年的10月到劍橋大學攻讀工業系統製造及管理工程專業的碩士,並於次年7月拿到劍橋的碩士學位;然後,2012年09月,她到英國牛津大學光電光伏研發中心,攻讀博士。她僅用了2年半時間就獲得了牛津大學的博士學位,可謂一位奇才,因為一般的學生從碩士到博士一般得用3年半到四年時間。

  在這期間,劉明偵還獲得了一項殊榮。2013年9月,年僅23歲的劉明偵在《自然》(Nature)正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一篇論文。此論文是她就讀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期間的研究課題——關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製備工藝的研究。這篇論文為她帶來了極大的榮譽。

  英國的《自然》雜誌是一份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它1869年創刊,始終如一地報導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裡有最重要突破性的文獻。它有一個重要特徵是,要求刊登的科研成果必須新穎有創建性。在世界上眾多的科學期刊中,《自然》雜誌被引用的次數名列全球第一。

  劉明偵在《自然》上發表的這篇論文,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科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認識,並由此開啟了鈣鈦礦電池從敏化機制向異質結機制的新階段。僅三年時間,Google學術引用量已超過2700次,成為該領域內他引次數最高的三篇論文之一。劉明偵也因此成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女學者。後來,在中國第三屆新型太陽能電池學術研討會上,劉明偵的這篇論文被定義為八篇經典論文之一。

  她的成功儘管是天才的發揮,但也是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在劍橋大學修碩士時,她的研究課題是「以鈣鈦礦為核心的太陽電池製備工藝」。鈣鈦礦是於2012年底被發現的新型材料,價格低廉,製造工藝簡單。一般新材料的研究期只有3至5年。「為了搶時間,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實驗,鑽在實驗室裡十幾個小時。」後來,劉明偵如此說,為了能儘快完成,她簡直達到了不分晝夜的地步。

  那時她從研究材料到發表論文,僅用了半年多(一般情況下都得用3年時間),終於使她搶在了該領域的世界最前端。

  

  (三)從英國到中國的愛國學者

  25歲的劉明偵拿到牛津的博士學位後,在英國幾乎成了明星般的人物,英國有條件非常優厚的職位在等著她。人生苦短,科學無限,大家勸她留在條件更好的英國發揮她的聰明才智。可她卻放棄了,毅然選擇回國。她回到了四川成都,來到了電子科技大學。

  錢學森說過: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劉明偵繼承了這個優秀的傳統。

  她說:「作為重慶人,我一直有著濃厚的川渝家鄉情結,這也是我當初願意放棄在英國的職位回到祖國,來到電子科技大學的初衷。」

  2015年10月10日,劉明偵正式成為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入選者,籤訂協議到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工作。

  劉明偵是一個有民族使命感的人,一個有擔當的人,她說:「我們青年這一代,當我們享受了足夠多的家庭資源、社會資源和國家資源的時候,我們不僅是單單的個體了。我們應該為這個社會和國家多做一些事情,我們對這個社會和國家是有使命的,也是有責任的。

  說到做到。在電子科大微固學院,劉明偵高效組建了自己的團隊,並且依託於「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國家重點學科及「國家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努力推動新型太陽能電池及相應新材料在其他光學器件的應用,促進產業化生產,並且積極地突破了國內當前傳統太陽能的產業困境。

  

  通過半年時間準備籌謀,劉明偵又於2016年7月牽頭成立了「應用化學研究中心」。這一中心成為連接電子科技大學化學相關的優勢團隊與學科的紐帶,使化學與材料、能源、電子等熱點方向強強聯合,幫助電子科技大學化學學科成功進入ESI前1%。

  ESI是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的簡稱,它是由世界著名的學術信息出版機構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於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學研究績效、跟蹤科學發展趨勢的基本分析評價工具。 ESI已成為當今世界範圍內普遍用以評價高校、學術機構、國家和地區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

  2018年1月,28歲的劉明偵擔任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大學女副院長。

  在科學研究中,劉明偵教授始終保持著同英國眾多知名高校及企業的密切合作,在自己的領域高歌猛進。

  2019年1月,劉明偵被評為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聞人物。

  

  2020年1月,據電子科技大學新聞網消息稱,劉明偵教授領導的材料與能源學院團隊,在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著名期刊《Nano Energy》、《Solar RRL》上連續發表多篇關於進一步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的研究等論文,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

  在科研領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的劉明偵教授還是一位愛心人士。她還在英國的時候,2012年12月,劉明偵成為了英國埃塞克斯婦女兒童救援中心的志願工作者。當時,英國政府正欲削減該中心的開支,聽到消息,她馬上就急了:「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你們不能這樣做。」

  為了說服英國政府,她對救援中心的財政使用進行了分析,匯總了一份報告。這本來是英國的事情,別人都嘲笑她多管閒事,可她堅持自己的意見。她把這份報告交上去後,英國政府還是接受了,不僅沒有縮減對婦女兒童救援中心的開支,還為此中心多申請到數十萬英鎊的資金。周圍的英國人也為她的愛心行動深深感動。

  (四)一個90後的美麗宣言

  劉明偵如今還不足30歲,她取得的成就令許多人羨慕。但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她經常以自己的經歷激勵她的學生。

  2016年,在電子科技大學的畢業晚會上,劉明偵同畢業生分享了這樣四個詞:理想,堅持,責任,健康。

  她說:「每一個人的理想都值得被尊重,天道酬勤,世間沒有懶惰的天才。任何一件事,只要我們認清它是正確的,不管多難多坎坷,都應該去堅持。在這個社會上,壞人的可憎言行,是因為好人的可怕沉默。這個社會需要我們的聲音,這是我們人人必進的責任。而所有的一切只有健康地活著,才能談得上追求。」

  2017年,在電子科大新生開學典禮上,她又作為教師代表致辭,這一次,她代表一個90後,發出了自己的青春宣言:

  「在座的同學們大都應該是98、99年出生的,我是90年的,和大家一樣,都是90後的一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都被貼上「叛逆自私」「混吃等死」的標籤,被稱為「垮掉的一代」。但是身處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會用我們對這個時代的擔當,用我們對夢想的堅持,用我們對未來的選擇,讓歷史這樣記住我們90後,那曾經被認為垮掉的一代,最終將成為中流砥柱!

  

  其實,劉明偵的研究領域,在科學界也不是什麼多高深的領域,不是像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研究的那麼尖端或者抽象。說的直白一點,她只是在太陽能電池等領域進行著不懈的努力;而太陽能做為一種新的清潔的潛力巨大的能源必將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重視。其實太陽能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所以她研究的是直接惠及老百姓的事業。但因為劉明偵平常非常低調,使她並不廣為人知。在這個明星吃香、網紅遍地的時代,請大家關注這位美女科學家,為她喝彩!也為她代表的90後加油!

  (文/說歷史的女人·花無去)

  參考資料:中國婦女報,中國青年網等。

相關焦點

  • 90後劉明偵:24歲成牛津博士,婉拒國外百萬年薪,回國搞科研
    因為外表惹來的炙手流量和關注,她又保持著科研學者該有的敬業,回應道:「對一位科研工作者來說,其成功在於做了什麼研究,對研究領域有什麼樣的貢獻,給國家帶來什麼樣的進步」。她就是劉明偵,劍橋碩士,牛津博士,現任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副院長,在世界級科研刊物《Nature》上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女學者,90後美女科學家。少年志在千裡,輝煌求學履歷任何一個年少就做下輝煌成績的人,都早早做好了奮鬥的準備和規劃。
  • 12年了,18歲英國留學,在牛津大學攻讀博士的重慶女孩,如今怎樣
    ——愛因斯坦12年前,18歲的重慶女孩劉明偵,孤身一人來到英國布裡斯託大學讀本科,她在一本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理想是劍橋大學。當時沒有人注意到這個柔弱的中國女孩日後會擁有巨大的能量。2011年,21歲的她以全系第一名畢業,隨後分別在劍橋大學攻讀碩士、牛津大學攻讀博士,並在2015年於牛津大學畢業,此時她才25歲。2015年10月,劉明偵拒絕英國導師的挽留,毅然選擇回國,回到自己的家鄉,正式成為電子科技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此時人們才開始注意到這位最美學霸,最年輕科學家。
  • 中國最年輕女院士!25歲拿到博士學位,曾發150多篇SCI
    在我國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的傑出女性展現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實力,比如大家熟知的30歲即擔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顏寧等。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
  • 2018IT女性精英大會:高層次女科學家稀缺 科研怎能少了「她」
    原標題:高層次女科學家稀缺 科研怎能少了「她」 近日,「2018IT女性精英大會」召開。會上披露,當前女性在職場上升的比例呈「漏鬥形」,也就是說,大學生、科研人員、高級科研人員這三個群體中,女性佔比持下降趨勢。
  • 22歲拿到劍橋大學碩士,25歲任電子科大教授,「90後」四川女科學家...
    這位1990年出生的重慶女孩,正是從那時起,開啟了自己的「開掛人生」——18歲留學英國,3年後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獲一等學士學位。22歲碩士畢業於劍橋大學,又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博士。23歲,以「最年輕的中國女性第一作者發《Nature》」,刷新了這本世界科學領域頂尖雜誌的紀錄。24歲博士畢業,25歲回國,被電子科技大學聘為教授。26歲成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
  • 她24歲拿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拒絕國外千萬年薪,將技術帶回祖國
    然而筆者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位就是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90後美女科學家。為了國家科研的發展,她斷然拒絕國外千萬的高薪,並且將技術帶回了祖國,而這位科學家更是在24歲時就拿下了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她的名字叫劉明偵,生於1990年,是個地地道道的重慶妹子,從她的照片可以看出來,她擁有著不俗的樣貌,但這可不說她是個花架子,劉明偵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女科學家,所以上學時候她的成績就一直保持優異,在她十八歲那年考入了英國布裡斯託大學,至此開啟了她的傳奇人生,二十一歲全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二十二歲又去了劍橋大學成了碩士,在世界頂級的期刊上發表論文,二十四歲又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二十五歲成為博士生導師
  • 16歲上大學,25歲博士畢業,她還是南大醫學院最年輕的博導
    據悉,魏嘉16歲考上南大,25歲博士畢業,是南大醫學院最年輕的博導,已在J Natl Cancer Inst等國際著名雜誌上發表64篇SCI論文。16歲考上南大,25歲博士畢業成南大醫學院最年輕博導生於 1983 年,5歲上小學,16歲考進南大,25歲博士畢業,在別人眼裡,魏嘉是妥妥的 " 學霸"。
  • 89歲科學家千億科研成果無人知 騎自行車上下班
    那是1951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的潘際鑾剛剛投身新中國的焊接科學事業。六十五年過去了,現年八十九歲的潘際鑾院士已經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焊接專業泰鬥了,他一手籌辦了清華大學也是全中國第一個焊接專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科學難題,解決了國家一個又一個重大工程問題。
  • 中國這兩位大學教授年齡相差16歲,卻同時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最近中國工程院公布了新增的有效候選人人名單,共有531人入選本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評選,能夠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學術領域以及科研領域都是極高的成就,就如站在象牙塔尖。而且在近日美國科學院也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125人入選,其中包括25名外籍院士,在這25名外籍院士當中,其中有兩位院士來自於中國,他們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醫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以及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
  • 12年了,18歲英國留學,在牛津大學讀博的重慶女孩,如今怎樣
    當時沒有人注意到這個柔弱的中國女孩日後會擁有巨大的能量。2011年,21歲的她以全系第一名畢業,隨後分別在劍橋大學攻讀碩士、牛津大學攻讀博士,並在2015年於牛津大學畢業,此時她才25歲。此時人們才開始注意到這位最美學霸,最年輕科學家。
  • 90後女博導爆紅後消失人群:「有人25歲就死了,75歲才埋葬」
    2014年從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畢業後,她就去了北京大學直博,研究方向為單細胞表現基因組學研究。很多人需要延期幾年才能完成的高難度學業,李琳卯足了勁5年內就順利畢業,不僅歷時短,質量還很高。讀博期間,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Cell》上發表了論文,其中一篇還被評為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以及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 極少數派的中國女科學家們
    眾所周知,女性科學家的人數遠遠少於男性,鼓勵女性學習STEM領域、 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對我們的未來至關重要。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及歐萊雅中國共同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於4月2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10位在醫學、生物學、地球科學、航天科學等各科研領域中表現卓越的科研女性獲得了這一獎項。
  • 院士風採丨我國化學化工領域的傑出女科學家——謝毅院士
    謝毅,女,1967年出生於安徽省阜陽市,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教授 。1984年謝毅從阜陽一中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92年考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研究生;1996年博士畢業後留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化學系進行博士後研究;1998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0年入選教育部第三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是化學領域第一位女性長江學者 ;2003年謝毅作為學術帶頭人主持化學科學部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 灌水的博士,與「流水線」灌水的中國科研
    那麼,為什麼還是有人會去發水刊呢?因為這背後有巨大的利益牽扯其中。水刊的影響因子虛高,嚴重影響了科研評估和獎勵機制,造成了許多不公平的現象。許多領域的頂級期刊還不如一些水刊影響因子高,在唯影響因子論科研圈,發或者不發,還會成為一個問題嗎?
  • 24歲博士畢業28歲副院長,她不斷刷紀錄
    這位科研經歷和科研成果豐富的「女學霸」,繼續刷新著「最年輕」紀錄。18歲留學英國;22歲碩士畢業於劍橋大學;24歲博士畢業於牛津大學;25歲回國工作,被電子科技大學聘為教授;26歲入選國家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計劃……這份令人驚嘆的簡歷來自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劉明偵。
  • 科研不香嗎?為什麼50%的博士畢業後不做科研,四個成語揭示真相
    中國有接近3000所大學,平均每10所大學裡面就有1所擁有博士授予權。全國每年新招博士生80000人,只有50%的博士畢業後進入科研院所或者是在大學繼續做科研,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原因一:羊腸小道博士是博學的,博學體現他專注研究的某個領域的知識深度;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博士也是「無知」的,「無知」體現在他研究的專業領域之外的知識的廣度。博學是絕對的,「無知」是相對的。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有些時候深度和廣度你只能擇一而從之。
  • 90後天才科學家:14歲高考669分進中科大,24歲發表4篇科研論文
    英雄出少年,少年強,則中國強。 曾攻克物理科學界100多年世界難題的天才曹原,24歲的MIT博士,以4篇一作Nature論文傍身。天賦、名師、努力,或許他的經歷,只能用傳奇來形容,也有人評價道: 曹原,是離諾貝爾物理學獎最近的中國人。
  • 她叫劉明偵:90後美女博導院長,改變了中國太陽能落後局面!
    23歲,她在全球頂尖學術刊物《自然》上發表論文;26歲,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28歲,成為博士生導師和副院長……中華兒女,從古至今,從不缺乏這樣的大氣魄英雄,今天,為大家講述一位90後女科學家不忘初心矢志愛國的故事!
  • 大洋考察第一位女首席科學家
    在9月18日舉行的成都理工大學主校區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成理86級地質學系校友韓喜球應邀出席並致辭,她分享了自己在成理的7年時光和參與祖國建設的故事,並向學弟學妹提出三點希望:一是志向理想不能少,務實奮鬥尤重要;二是天下學問是一家,冷門專業也不怕;三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本科畢業直博清華,年輕女科學家3年發5篇論文,現又入創新人才榜
    誰說女子不如男,現在枯燥乏味的生物界又誕生一位年輕的女科學家,而且還是國內完全自己培養,從未出國留學過的科學家。7年前,她中山大學本科畢業,直博清華,在3年以內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雜誌上發表5篇論文,現年僅30歲又入「35歲以下全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35人」名單。她就是施一公的學生,西湖大學西湖學者萬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