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的博士,與「流水線」灌水的中國科研

2021-02-22 社科學術圈

說到「水刊」,就不得不提學術圈「四大水刊」Plos One, Scientific Reports, Oncotarget和Medicine了,其中Oncotarget已經在去年被踢出sci,不能用來畢業和評職稱了。去年6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聲明嚴打學術不端,建立水刊黑名單。黑名單中除了上述四大水刊,還有復旦大學紅房子醫院補充的 IJCEM、IJCEP、Oncology Letters、Oncology Research等。

nature發文解讀中國學術嚴打

那麼,什麼是水刊呢?什麼是水論文呢?

水,平淡如水,又如滔滔江水。給雜誌社灌水,即為發一些質量較差的論文也可稱之為水論文。混畢業的人,能發一篇,常說是水一篇。水,針對的是文章質量,許多人認為低影響因子的雜誌文章叫水刊。這是巨大的錯誤。所謂水刊,存在水分,包括但不限於自我引用率高、審稿曖昧、接受率高等方面。相反,許多水刊的影響因子分數的卻偏高。

發水刊的人,未必不知道這個雜誌是水刊。雜誌的審稿人,未必不知道自己審的文章是什麼水平。雜誌的主編,也未必不知道自己的雜誌是論文垃圾桶。那麼,為什麼還是有人會去發水刊呢?因為這背後有巨大的利益牽扯其中。水刊的影響因子虛高,嚴重影響了科研評估和獎勵機制,造成了許多不公平的現象。許多領域的頂級期刊還不如一些水刊影響因子高,在唯影響因子論科研圈,發或者不發,還會成為一個問題嗎?

 

根據我這些年的觀察和總結,我把發水刊的體驗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匿名用戶

投了篇長文,按短文接收。paper掛了老闆名字,但老闆沒有把paper放進他的publication裡。

不說了,心疼自己。

@Joena Zhang

寫的時候噁心自己,中的時候噁心別人

(這句話真的精闢!)

@匿名用戶

大導師說寫在簡歷上是一種恥辱Σ(ŎдŎ|||)ノノ

@羊咩咩single倩

懷疑導師是不是給編輯塞錢了...

@西瑞

因為評職稱灌水,現在無比後悔。可是上了知網不好撤,所以現在想起來都覺得自己噁心。

羞於打開知網。 

@生物專業肥宅

現在回頭看自己大學的畢業論文,想掌自己的嘴。

因怕痛而作罷。

(要不我幫你,哈哈~)

@某、汪

可能就是這輩子都不想再去看自己這個論文了吧…

甚至想說自己並沒有發過…

@何以解憂

我一師兄,年少無知,發了Sci Rep,後面我一提這事他就跟我翻臉,培養基都能打翻兩瓶,這大概才是發水文的體驗。

@曾經的可以

讀自己的寫的東西,還得帶倆翻譯。

@學渣渣

寫的時候覺得發表了我就是大佬,手握幾篇論文,工作不愁考研不愁出國不愁

發表後,覺得自己的論文真low,小學作文水平,就怕自己成第二個ztl。

(ID說明了一切)

@匿名用戶

水文章嘛,不就是為了完成任務嗎……

第一篇論文發在一個四區IF1.x的水刊上,工作本身也是隨便找個人花半年時間小几萬塊錢就能搞定的事。

這種論文發出去有用嗎?大概率沒用。能不發嗎?不能不發。

所以感覺也無非就是完成了一項任務的感覺,收工回家吃飯睡覺唄。

@河邊一籮筐

為了學業獎學金就昧點良心了……發到山溝溝裡的小期刊最好不要別人看到……我們專業碩士發文的少,大部分都在混(因為就業門檻碩士),所以發文必有獎學金,前幾年更過分的,專業無關的,讀者之類的都算……而且本專業好論文發的話排隊兩三年,發出來都畢業了,水文發得快……

@匿名用戶

工科Ph.D.延期ing……目前發表sci論文三篇。除第一篇略有乾貨,另外倆篇都很水。

發第二篇純粹為了湊博士畢業要求,結果發完也還是不能按時畢業。

發第三篇出發點就是為了錢,畢竟延期之後的補助實在是過不下去。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無奈。

(一聲嘆息~)

@筱莫

這還有啥體驗,每年不得走個一篇兩篇的,早麻木了。

(還有這種操作?)

@匿名用戶

前兩天還有4個citation的,h指數還是2

過了幾天掉了一個,變成了1

還谷歌了好久,為什麼citation會變少


@汪鐟

捏著鼻子把臭豆腐吃完,發誓以後再也不吃了。

真香~

@江湖大浪

現階段,我們國家沒多少論文是經得起推敲的,所以發都發了,也就隨它去吧,只要論文重複率過關,其他人也不能說啥。翟事件好玩的地方在於,大家都將關注點集中於抄襲上,至今沒有人去分析一下論文的質量。所以,大可放心,只要重複率過關,沒人能說你什麼的。

@有夢青年

管它呢,畢業最重要,誰愛看誰看,反正噁心的不是我

(額,真的坦率,佩服)

 

總結了這麼多種類型的灌水的研究生,我覺得這大概是我國科研現狀一角吧。

比如做納米材料的。早年間千篇一律的碳納米管摻雜,各種氧化半導體化合物,最開始可能拿來做光催化,發了nature子刊。後面數個月到10年,一堆人換材料,換形態,換配比,換合成方法,換應用,換效果。最近十幾年換石墨烯了,最近又換了摻雜石墨烯了,唉。

最離譜的還是,因為水文章帶來的好處,牛組已經逐漸巨無霸,全組如流水線工廠一般,達上百人。一個方向的,同時做n個元素,銅鐵鋅,不一而足啊,在一個月之類同樣的實驗可以完成上百個。跟著大牛的在職博士開心了,年節打點下,三年畢業不是夢啊。跟著大牛的被器重的碩博開心了,早點發表個兩三篇,國獎有望啊。

這種文章從設計之初就寡淡無味,但大家發文章並不因為它水就不發了,畢竟考核畢業項目都需要研究成果啊(論文)。發了,只會覺得總算發了,可以畢業,可以結題了,有的是慶幸。當然還會有人像我一樣對這種科研和文章的鄙夷,原來sci也就這麼回事。名校水top,我們跟著水水子專業top。有些連實驗也不好好設計好好做的,那就水水中文吧。

在大洋彼岸,如今美國的學術圈,也是因為越來越多人灌水MDPI這樣的期刊,大的趨勢也和國內差不多。交叉領域的院系更加明顯,隔行如隔山,誰有工夫去研究哪些期刊水哪些期刊不水呢?單純看citation並不是好方法,可是有的時候水刊的impact factor要比很多傳統牛刊高得多得多,因為單單它自引就已經很誇張了。

那種潔身自愛的老派美國學者,是非常看不上這種期刊的。可是架不住人家發文章速度快啊。審稿只給10天的期限,修改 連major revision 也就只有7天,前前後後加起來,最慢不到三個星期文章就能出來了。相對於傳統牛刊,可能一兩個月還壓在編緝那裡沒有送到reviewer手上呢,再review可能又要兩三個月,再一拒,轉投,再一輪,一篇好文從寫完初投到最後發表到比較好的期刊,一年算是很快很順利的了。好的文章是你覺得非常拿得出手,就算出去做job talk, 有再挑剔的教授在下面問叼鑽的問題,你還是會很有自信的,因為已經千錘百鍊過了,方法數據和理論貢獻都是站得住腳的。可是水文不一樣,發出去被別人看到了,自己會覺得非常不好意思。簡直像皇帝的新衣,覺得赤身裸體在裸奔一樣的。特別是被大牛看到了,無意中談起來,自己真的覺得很丟臉的感覺。可能這就是智商上的碾壓吧,再加上臉皮太薄。

有時候想想,作為新人,灌水還是要謹慎的。起碼每次寫一篇新文章,做一個新的研究項目的時候,從一開始就要高要求,要盡力保持嚴謹,多花一些時間想一想自己的theoretical contribution,怎麼樣的研究設計可以讓結果更嚴謹,如何寫文章使文章更通順,流暢,結構邏輯更清晰。這樣,起碼科研的能力和思維得到了鍛鍊。最後的結果怎麼樣,可能因為數據或者是別的原因自己不能控制,但總算是離robust and good research更近了一步。


如今的論學術論文,講究包裝,講究如何tell a good stroy,不論數據質量和創新性,一篇文章由寫作高手來投,和新手來投,最終發表的期刊影響因子會差別很大。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學術界也學會包裝自己了。這讓我想到了趙麗蓉老師的小品《如此包裝》。如果奧運會增加一項吹牛大賽,派出學術圈的人去參加,說不定還能拿幾個金牌回來。

是金子總會發光,這句話用在科學研究上是絕對正確的。正如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田中耕一,他在得知自己獲諾貝爾獎時一臉懵逼,國民、學術界都在問:田中耕一到底是誰。

得知得獎時穿工作服接受採訪

田中耕一是日本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獲獎時四十三歲,讓他獲獎的研究成果,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是他在二十八歲時發表的。田中耕一不是博士,不是碩士,只有東北大學學士學歷。大學是學電氣的,因親人去世想從事醫學,卻只能找了一份在島津製造所化學部門的工作。

田中耕一在一次工作時誤操作,把甘油加到了鈷試劑裡,考慮到試劑挺貴的,就把汙染的試劑也進行了一次實驗。結果發現有和平時實驗不一樣的地方。但是田中耕一對生物化學領域並不了解,也不知道當時生物大分子無法分離,又繼續做實驗,水了一篇論文(甚至不能叫論文,只是一篇報導,還是用的日文,發表後沒被重視。後來翻譯成英文才被重視),申請了個專利,做出來儀器賣。但是公司獎金不到一千人民幣,繼續過了十幾年小職員的生活,直到獲得諾貝爾獎。

獲獎後公司以田中耕一的名字創立了研究所。田中內心可能很矛盾,很掙扎。之後十幾年間潛心自己最初想要的醫學研究,不斷取得了重大突破,成果配得上他諾獎獲獎人身份。田中耕一實驗室十幾年來成果不斷,這是最新成果,緊靠幾滴血液就能提前幾十年檢測阿茲海默病。

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和田中耕一一樣,也是一位非典型的科學家。中村修二也是出身平平,學校平平,成績平平,幾十年沉潛後才成名。普通人很難像他們一樣逆襲,但是我覺得宣揚他們不是反智,我更多看到了偉大的科學精神。日本近十五年除了1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中國的論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了,卻很難做出諾貝爾獎級別的工作。2018年,中國科研界發了20多萬篇材料類文章,試問要這麼多灌水的論文,意義何在?

2019年4月22日,清華大學發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新規定不再將發表論文達到要求作為博士學位申請的標準,而是更注重博士科研內容的創新性和成果的價值,為中國科研人員的培養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論文灌水,論文抄襲,是學風浮躁和學術不端的具體體現,只有廢除片面地以發表論文為畢業的硬性指標,制定更全面的科研評價體系,才能讓學術創新更加從容不迫。

希望更多的高校效仿清華大學的做法,讓為了畢業,評職稱而水文章的做法徹底成為歷史,讓水刊退出科研的舞臺,希望中國的研究生越來越熱愛科研,希望中國的科研越來越好!

本文來源: 科研指南針服務平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社科學術圈整理。

社科學術圈

35萬+社科學者關注

學術路上 · 與你同行

相關焦點

  • 那些「灌水」的 90 後博士都是哪些人?我做了份圖鑑
    「科研水軍圖鑑」據學霸君在大量觀察以及尋訪,這些「科研水軍」根據其訴求的不同又分為不同的類型,特在此進行分類:第一種:被逼無奈型@匿名用戶 論文好難寫,我就是個 ZZ,我只想發水刊@賤賤 不灌水?@Social Sister 發水刊,不限於博士生,有的老師為了評職稱也不停發水刊… 何況就業也是看影響因子,沒有文章的博士,沒有高分 paper 的博士,基本也沒什麼競爭力,即便非常熱愛科研,沒有可與同行 pk 的產出,真的連飯都吃不上@Frank 過去在歐洲都是貴族做科學研究,他們不用為生計發愁,能夠潛下心做研究
  • 做科研到底應不應該灌水?
    問題1:做科研到底應不應該灌水?既然題目是「做科研」,那就得先把定義準確了。科研的本質及目的是提高人類的認知水平及拓展人類的知識邊界,然而我們早非亞里斯多德時代,在現在相對成熟的知識框架和科學方法下,科研更多的是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尋找新的創新點或者在同一個問題上比他們做的更好。
  • 武漢理工大學決定:BBS中"灌水"能拿博士學位
    大洋網3月7日報導:武漢理工大學青年網BBS最近將「灌水」(跟貼)與學位掛鈎,網友可通過「灌水」獲得從學士到博士後的學位。該網站給新註冊用戶的封號是新手上路,而對於發貼50貼以上者授予灌水學士學位,發貼200貼以上授予灌水碩士,發貼500貼以上授予灌水博士,發貼1000貼以上授予灌水博士後,發貼2000貼以上授予灌水專家。
  • 趕驢灌水的那些日子
    灌水,百度裡是「向田地澆水或向容器裡面注水」的意思,然而我所要寫的「灌水」是生活在陝北高原上的人們獲取生命之源的不可迴避的一項家務。趕著毛驢灌水的那些日子,恐怕是你,是他,也是我,是生活在陝北這塊土地上所有的人們永遠也不能忘卻的記憶。灌水是需要人和驢合作共同完成的,也只有人和驢合作才能完成得更加完美。水是生命之源,人類自古以來就有擇水而居的習慣,沒有了水,人便不能生存。
  • 論文大灌水,我只服南郵教授,三年半時間發表300篇IEEE論文
    說到論文灌水,可以說各位都是深惡痛絕,因為很多論文都是毫無價值,除了騙些經費,然後全是廢紙一張,中國科研非常落後,但是中國的論文灌水水平,說自己是第二,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比如咱中國,一方面微電子非常落後,一方面搞微電子的都在大量灌水論文:什麼石墨烯,鈣鈦礦,納米啥都都能灌水幾篇論文,但是實際價值都是0。
  • 灌水試驗和通球試驗
    【學員問題】灌水試驗和通球試驗?  【解答】1.管水試驗  (1)隱蔽或埋地的排水管道在隱蔽前必須做灌水試驗,其灌水高度不低於底層衛生器具的上邊緣或底層地面高度。  檢驗方法:滿水15分鐘水面下降後,在灌滿觀察5分鐘,液面不下將,管道及接口不滲漏為合格。
  • 園林樹木灌水與排水的原則是什麼?
    【1】氣候與灌水、排水的要求在乾旱季節,雨水較少。如果正是樹木發育的旺盛時期,這時候需水量較大,應及時進行灌水,灌水的多少要根據樹種和氣候條件來決定。如牡丹不宜大水,大水容易爛根,應做到見幹見溼。這一時期,保持土壤溼潤即可。
  • 論文「灌水」易塌方,學術「桂冠」不好戴
    黃某基成功申請到2020年中國大陸唯一一個加州理工大學電氣工程系的博士學位資格,卻被網友質疑學術不精。其導師桂冠被網友曝出,「其3年半發表300多篇IEEE論文,平均4天發表一篇」,疑似論文「灌水」。公開資料顯示,桂冠是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智能無線通信、壓縮感知等,先後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 排水管灌水、通水、通球試驗記錄
    Ⅰ 基本要求和內容(1)排水管道灌水試驗記錄應包括隱蔽或埋地(地下、結構內、溝井、管道井、吊頂內、夾皮牆內等)的排水管道和室內及地下的雨水管道,在隱蔽前必須按系統或分區(段)做灌水試驗。(2)埋地管道的灌水高度應不低於底層衛生器具的上邊緣或底層地面高度,滿水15min水面下降後,再灌滿觀察5min,液面不降,管道及接口無滲漏為合格。(3)室內雨水管道的灌水高度必須到每根立管上部的雨水鬥。灌水試驗持續1h,不滲不漏為合格。(4)暗裝或埋地管道未經灌水試驗或灌水試驗不符合要求,不得進行隱蔽。
  • 【論文精選】噴頭安裝高度對圓形噴灌機灌水質量的影響
    《農業工程學報》2018年第34卷第10期刊載了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趙偉霞、張萌、李久生和慄巖峰的論文——「噴頭安裝高度對圓形噴灌機灌水質量的影響
  • 被質疑「灌水」的南郵教授今年已發表25篇論文,每篇花版面費1.2萬
    但網友由此發現,其在南郵時期合作發表文章的老師桂冠,"在三年半內發表了300多篇IEEE論文",有"論文灌水"的嫌疑。【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中國新聞周刊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保暖要用熱水袋,熱水袋如何來灌水
    充電式的熱水袋還比較好用,灌水式的熱水袋在使用過程中,需要灌水,如何灌呢?給熱水袋灌水的步驟應該先將熱水袋拿出來,並將其外套口打開,這個時候,大家就可以看到其上面會有一個注水的口子。將這個口子的塞子取出來,一定要將其保存好,不要隨便亂丟,之後還要用到它。
  • 用英文表達「灌水」和「潛水」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用英文表達「灌水」和「潛水」 2012-11-20 17:20 來源:英語世界 作者:
  • 英語流行語:「灌水」和「潛水」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英語流行語:「灌水」和「潛水」英語怎麼說? 2011-11-22 11:03 來源:方向標英語網 作者:   「灌水」和「潛水」   論壇是網絡交際的重要載體。在這裡創造出來的網絡用語自然最多。
  • 群力五處公園內湖近期將陸續灌水
    近日,多名市民向本報反映,天氣轉暖後到群力新區的公園遊玩,發現幾處公園的湖水都非常少,有的甚至變成了「小水坑」,希望園林部門能對公園湖灌水,恢復原有的湖面。昨天,記者從道裏區園林局了解到,工人們已經檢修完灌水設備,近期就會向各公園湖進行灌水作業。
  • 這些專業除了論文灌水啥也不會
    文科沒前途的專業文科很多專業都是這樣,專業本事就半死不活,沒啥發展前途,學的人也半死不活沒啥前途,比如政治學,歷史學,心理學,民族學,社會學,語言文學這些學科本來也沒啥研究的,天天也就是幹點沒用的東西,讀個博士也是啥也不會,這類人在大家教師群體裡也是最窮的
  • 經濟數據灌水 文傳會副主委批:蔡英文數學也菜?
    海外網5月15日電 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李明賢今日(15)在臉書上發文,說蔡英文在媒體專訪時,提到5億元以上投資案有「6000」多件,遭批經濟數據灌水,幕僚也未出面說明,讓蔡如此信口開河。
  • 建築給排水:排水管灌水試驗和通水試驗方法
    所有排水管在安裝完畢後按設計要求進行灌水試驗。⑴準備工作對各種工具(如:堵頭、膠管膠囊等)進行試漏檢查。⑵灌水高度的控制:地漏灌至離地面5mm。⑸從檢查口處注水,注水高度符合灌水高度符合控制要求,觀察15min,再滿水5min,液面不下降,管接口處無滲漏則為合格。⑹放水洩壓。⑺灌水試漏應注意事項:①灌水高度嚴格控制。②膠囊放入的位置嚴格控制,嚴禁將膠囊放入管件口處,以免膠囊充氣打爆。③注意膠囊洩氣排水時液面的下降速度。如速度較快,則說明管道通暢。
  • 丟人現眼……GitHub阿波羅11號代碼倉庫慘遭中文灌水
    昨天登上GitHub趨勢熱榜第一的阿波羅11號(Apollo 11)代碼倉庫,獲得了3萬多標星稱讚,但也同時慘遭中文灌水的侵擾,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50年前,三位太空人搭乘阿波羅11號,完成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
  • 別動不動就CNS,不要動不動就指責別人在論文灌水!
    一般而言,定期都有穩定發表記錄的科研人員做出創新成果的概率要遠大於多少年不發或者發不出論文的人。  道理是很顯然的,因為任何創新的成果的出現都是科研人員不斷積累的結果。發論文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和全世界同行之間進行交流,你才知道自己的研究到底處於怎樣的水平,才能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