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繪本導讀】系列-第359號
美好而繽紛的蜻蜓世界!——《池上池下》導讀
閱讀推廣人 石頭
說明:
1、這是一個對經典繪本深度解讀的公眾號,已累計發文在三百篇以上。
2、查找是否有您想閱讀的文章,可以從歷史消息中輸入您想要的書名搜索即可。
3、如果您喜歡本公眾號,先點擊上邊藍色的「經典繪本導讀」再點擊「關注」。
4、本導讀的宗旨是為親子閱讀而努力、為父母深度掌握繪本精髓而奉獻。
一、內容簡介
春逝、夏至、秋去、冬來,已經習以為常的時節變化,由翩然降落的一隻小白鷺打破了時間的靜默,同時串連起池上池下的生命故事。在我們不注意時,池下一顆小小的卵,已悄悄開啟麻斑晏蜓的生命軌跡,經由蛻變、羽化、巡飛、交尾,到產卵傳承,甚或死亡……
二、繪本信息
書名:池上池下
文圖:[臺]邱承宗
適讀年齡:7-12歲(僅供參考,並非絕對)
獎項: 榮獲首屆(2009年)「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優秀兒童圖畫書獎
榮獲第三十三屆金鼎獎——最佳科學類圖書獎!
選題策劃:耕林文化
出版社:希望版
出版日期:2008年9月
三、繪本導讀
【封面】
解析:
小時候背得最熟關於蜻蜓的古詩便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卻從沒想過蜻蜓是怎樣成長來的,透過這本書我們得以微觀池上池下的生態,也可以清楚地了解蜻蜓的蛻變,感受生命的奇妙。
這本書是一本珍貴的蜻蜓生態繪本。以蜻蜓的一生為主線,講述了池上池下不同生物的生命故事,輔以麻斑晏蜓的觀察筆記和物種解說,畫風細膩寫實,和優美的文字結合呈現給讀者一個真實美好的小小生態世界。
在水邊生活的動物是一個好題材,難得作者畫的如此細緻,小白鷺長長的嘴巴深入水面的瞬間,上下水面都泛起朵朵斑駁水花。
簡體版的封面設計太出彩了,很細緻,看完了觀察記錄再讀正文才發現蜻蜓水蠆每一頁都出現了。
【前環】
解析:
環襯將畫面分為水面上和水面下兩個世界,在講述蜻蜓的生命周期的同時,也展現了水上水下其他不同的動植物的生命發展。
池上池下,一個水面之隔,為我們搭建起了一個精彩無限的生態大舞臺。蜻蜓,這種長著一雙透明翅膀的小生靈,就在這裡展示它們由卵、孵化、羽化到成蟲的一生。
淡淡的藍綠色於水面就是這種顏色,還有淡綠的水草以及綠樹映襯下的水面。
邱成宗的署名赫然列在水面之上,作者非常看重自己的作品,以至在每一頁都留下自己的大名。
【扉頁】
解析:
全書插頁都是池上池下的昆蟲,只有扉頁出現一個手拿長杆濾網的男孩,這是暗示作者所為嗎!邱承宗多年來辛苦觀察,再加上實事求是繪圖技巧的結晶力作,內容呈現的是以臺灣地區的蜻蜓生態為主軸,同時引導出多彩多姿的池沼水生世界。
池塘一角的周圍是黃綠色茂盛的草地,相連的是高低錯落的山林,遠處是起伏連綿的群山,山巔之上隆起的烏雲瀰漫了淡藍色的天空。
這本書是作者邱承宗對於麻斑晏蜓的一生、池邊昆蟲物種,甚至對於眾生命的細膩寫實觀察,以他如相機鏡頭般的眼,捕捉生命中的各種變化與光影;以畫筆描繪蜻蜓的動態線條,記錄美麗的「池上池下生態」。故事中,他以蜻蜓的一生為主線,以情景交融的文字和細膩寫實的畫,輔以蜻蜓觀察筆記,為讀者創造一個值得微觀細品的小小生態世界。
【第1畫面】
原文:四月,春天送來綿綿梅雨,洗滌大地一季冬寒,滋潤快要枯竭的水池,盈盈水位充滿生氣。
解析:
臺灣的四月天送來綿綿春雨,滋潤快要枯竭的水池。一座位於城市邊陲、也許並不起眼的池塘,在雌麻斑晏蜓產卵的那一刻,開啟了《池上池下》如此一段美麗的生命篇章。這本以蜻蜓的成長為主軸的科學圖畫書,呈現給讀者的,不單是小小世界裡的生物知識,更是美好而繽紛的世界。
遠遠看到一隻小白鷺緩緩落在草叢中,它看到幾隻蜻蜓或戲水、或交配、或飛行、或駐足,駐足的橙斑蜻蜓,注視著一根彎曲的枯枝上,兩隻忘乎所以交配的青紋細蟌蜻蜓。而飛行中的鼎脈蜻蜓也俯瞰著這對愛意中的情侶,而一旁的紫紅蜻蜓正要落在一根從水中翹起的木棍上,尾部指向太陽以降低陽光的暴曬。
水面之上這兩隻交配中的神仙情侶青紋細蟌蜻蜓,有著變異的「心」形場景堪稱是世界上最甜蜜的交配方式,它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我們常看到一對對蜻蜓,一前一後地拉著飛,或者會形成一個「心」形,它們是在空中或在樹枝上交配。你知道這兩隻蜻蜓,哪只是雄的,哪只是雌的麼?
一般來說,前面的是雄的,用尾巴夾住後面雌蜻蜓的頭或胸部。然後,雌靖蜓把腹部彎過來,伸到雄蜻蜓的腹基部進行交配。原來蜻蜓的雄蟲和其他昆蟲都不一樣,它的交配器官生在腹基部第二、三節處,而生殖孔仍在腹末端第九節上。雄蜻蜓要先把精子輸送到自己的前腹部,然後用身體末端抓住雌蜻蜓的頭,雌蜻蜓將身體末端與雄蜻蜓的前腹部儲存精子的地方相連接,雄蜻蜓再把精子輸送進雌蜻蜓身體,交配後,又恢復原狀,一前一後地飛到水邊去「點水」,尋找適宜的水體產卵了。
水塘中長著片片香蒲,而右側邊沿長出畫頁的香蒲已經結了一根酷似香腸形狀的果實。水面上還不時漂浮著簇簇荷蓮。
一個小池塘就是完整而豐富的生態系,不論想從知性的角度來認識溼地,或純粹欣賞自然的繽紛美麗,本書都能滿足讀者的需求,並從中獲得許多自然觀察的樂趣和啟發。
【第2畫面】
原文:小白鷺優哉遊哉地飛近水池。
解析:
小白鷺優哉遊哉地飛近水池,身體未現長腿已經捷足先登了。
在這個角度下的水塘依然看到幾隻蜻蜓,它們是紫紅蜻蜓和粗勾蜻蜓。粗勾蜻蜓全身黑色,各節都有黃斑夾雜在內,最大特徵是膨大的腹部末端下緣有片黑色扇狀物。
水面之上浮遊著一隻水黽(min),體形修長,中腳和後腳細長發達,可以自由地利用水表面的張力站在水面上活動,能夠察覺水面任何輕微的震動而逃之夭夭。
水面之下泥地裡有一隻傾躺的田螺,水下漂浮著一隻十二齡的蜻蜓幼蟲水蠆,還看到一根傾斜伸出的木棍水中部分布有一條疙疙瘩瘩的蟲卵,這就是蜻蜓的卵痕,那幾個從卵痕中掙扎出來的黑色像螞蟻似的已經是一齡的小水蠆了,還有邊角一隻淺色的小水蠆也是一齡。
左側水下大眼睛似的擠在一起的應是青蛙的卵。
【第3畫面】
原文:小白鷺動也不動地盯著水面,就像銀髮蒼蒼的沉默學者,專注地從事感興趣的研究。
解析:
小白鷺的整個頭部進入畫面,動也不動地盯著水面,就像銀髮蒼蒼的沉默學者,專注地從事感興趣的研究。覓食時,常腳探入水中攪動後捕食驚嚇中之魚。小白鷺盯上了這條遊蕩的小魚嗎?
水面以下有幾條蝌蚪在遊走,還記得上頁的蝌蚪卵包嗎?此刻蝌蚪已經破卵而出了,蝌蚪是水蠆最喜歡的食物,三隻黑色的水黽也比上頁大了不少。值得注意的是在汙泥裡看到長有長鬚大眼睛的魚類,它是什麼呢!小白鷺緊盯的是它嗎?左側水面下出現兩隻頭朝下蚊子的幼蟲,水池邊的蚊子可厲害了,人們稍不留意就被叮個滿頭包,夏天去池塘水邊格外注意的。瓢蟲讀者都熟悉,以身上的斑點多寡來命名是幾星瓢蟲,其鮮豔的顏色具有警示作用,不過一旦遇到外敵的刺激,除了裝死,還能分泌具有強烈異味的黃色液體,我們在夏天可親手體驗一次,但可不要傷害它呀。
這裡也有兩隻蜻蜓在做交配前的準備或者已經交配完正要拖著飛行,蜻蜓在夏天交配,只因這是一個以蜻蜓的一生為主線的繪本,故事開始更多的關注蜻蜓的愛情了。
水面上有兩片綠色的狐尾藻,是一種觀賞性的水草,夏天頂端開著小紅花。
相較上頁水面之下佔據了更多空間,而水面之上則從簡,遠方的樹林極盡模糊,滿屏夏天的味道,而山巒已經不見了。讓讀者更加關注眼前的美景和白鷺的一舉一動。
身在城市的孩子有多久沒有走進自然,觀察自然中的生命百態了,你有多久沒拿這一個網子,捕捉空中飛行的那隻紅蜻蜓了。這裡就是一個自然的生命生態,以蜻蜓的成長為主軸,延伸出對環境中其他生物的認識與關懷,創造出一個值得細細觀察、品味的生命空間。以微觀的角度與充滿人文情懷的書寫方式,用心與努力特別令人感動。
【第4畫面】
原文:忽然,小白鷺的尖嘴快速插入水中,大肚魚、蝌蚪、昆蟲四處逃散,單獨留下泥鰍無助地掙扎。
解析:
這個畫面被用於封面,顯然極具魅力。水面逐漸變大,佔據了畫面的三分之二,來凸顯水面之下逃生的場面,小白鷺把尖嘴快速插入水中,放過了大肚魚、蝌蚪和昆蟲,唯獨把泥中的泥鰍捉了上來,儘管泥鰍拼命的掙扎也無濟於事了。這時你是否還記得上頁中有泥鰍的身影嗎?原來小白鷺的目標在於非泥鰍莫可。
水中唯一遊走的是大肚魚也叫食蚊魚,這種魚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蟲有一定作用,大肚魚擅長捕食各種孑孓,能消滅傳播瘧疾和黃熱病病源的蚊子幼蟲,達到防治瘧疾等傳染疾病的目的,有益於環境保護,還能觀賞。大肚魚因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蟲有一定作用,而被一些國家移殖,1935年引入中國。食蚊魚與各地原生魚類進行競爭,破壞生態平衡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種。
水面因攪動而變得厚重,水面之下因畫面中心推移而變得遼闊,最具震撼力的是小白鷺尖嘴入水的一瞬間,即攪動了水底又讓水面之上泛起漣漪,從水底到水面的一連串水花為作者細緻的觀察所為。
一個年年在池塘裡上演的生命戲碼,在作者邱承宗用心觀察多年之後,以細膩的畫筆、優美的文字,另外輔以本身珍貴的觀察記錄資料譜出了這樣一本彌足珍貴的臺灣本土蜻蜓生態繪本!
池塘,也許是不起眼的小地方,卻是許多童趣回憶的原點!讀過了本書,也許你也能重拾屬於你自己的池塘記憶。《池上池下》呈現給讀者的,就是這樣一個美好而繽紛的小世界!
邱承宗的畫,不只是照顧到形狀和結構,還兼具美感生動的特質。親子共讀這本書,一方面可以吸收不少有關昆蟲的知識,一方面又像是在一起欣賞一本生動的畫集。
我們信手閱讀一本池上、池下空間眾生的書籍,就好似微觀我們身處的自然世界。一生一死不僅只是生態的循環,一筆一畫還曉喻著環境的大義。"池上、池下"一個簡單、分明的道理,我們得無誡乎?
【第5畫面】
原文:沒錯,水池上有不少昆蟲飛翔、活動,水池裡,也有許許多多的小昆蟲生活著。
解析:
這是一個池塘水面的俯瞰圖,小白鷺得手飛離後恢復了平靜,湛清湛清的潭水像透明的藍色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成群的魚兒在潭水中遊來遊去,不時探出頭來,在水面吹個泡泡,水面上便會出現一朵朵水花;小池塘的平靜就像一面寶鏡,映出藍天白雲的秀姿;清風吹拂,朵朵銅錢草綻放於水面,隨風卷舒,嫋嫋婷婷,惹人憐愛,讓人生出些許柔情。
銅錢草似荷非荷葉如錢,燈盞蔥綠花不妍,密密麻麻嬌姿淡,柔柔枝葉婷婷立,美而不嬌碧傘娜。
露著肚皮的是仰泳椿,在水中活動都保持仰泳姿勢,不僅是遊泳高手,也能在空中飛翔。
水中映襯出的水黽不斷地在成長,它們在水中尋覓,為蛻變努力著。
小白鷺離開水面,翱翔在空中,被白雲片片包裹。
水中躺在卵石上的一根枯枝,上面趴著一個有無數根長腿的怪物,那是我們叫不出名字的水中植物(或動物)留待更多的資料去解讀了。
一座位於城市邊陲的池塘沼澤,就在雌麻斑晏蜓產卵的那一刻,開啟了《池上池下》如此一段美麗的生命篇章。早春、晚春、初夏、仲夏、初秋、深秋、早冬……,時間不停輪轉,而本書的主角麻斑晏蜓,從卵到稚蟲到羽化到成蟲,最後傳宗接代,甚至死亡……
【第6畫面】
原文:有些昆蟲一輩子都住在水池裡,有些昆蟲成蟲以後,便展開翅膀飛到其它地方生活。
解析:
小池塘清澈見底,這是一個池塘水中的生死競爭圖。斑駁淺綠的亂石附著著更微小的微生物。漸變淡綠的池水養育了一潭相互依存又相互殘殺的昆蟲或魚類。
水黽已經長大了,因為這是一部描述蜻蜓成長的過程史,是以從蜻蜓交配-產卵-水黽成長-變蜻蜓的過程。
一隻紅娘華永巨大而強勁的鐮刀狀的前爪俘獲了一條大肚魚,紅娘華成蟲是水中兇猛的獵食者,平時將身體攀附在水生植物上靜止不動,腹部末端的細長的呼吸管伸出水面,一旦發現獵物,頭部就先像雷達定位跟蹤,前腳立刻加以捕捉,然後會將麻醉液注入獵物體內,再慢慢吸食獵物。
畫面中的細長的呼吸管、巨大的前爪、頭部的注射管、大頭魚變白被吸食的身體,是不是吻合著這一切呢!
透過紅娘華細長的呼吸管一直伸到了畫面外,我們更加確定這是一幅水中水底世界。
特別顯眼的是一隻背著蟲卵的負子蟲,外觀像是紅娘華的縮小版,雄負子蟲是水生世界的「新好爸爸」肩負著背蟲卵、負責飼養的任務,而雌蟲產下卵後就奄奄一息了。
這本會讓你感受到震撼的圖畫書,作者精心為我們創造出的一個值得細細觀察、細細品味的生命空間。蜻蜓的成長,合著這個環境中其他生物的認識與關懷,在作者微觀細緻的角度與充滿人文情懷的書寫方式下,格外令人感動。作者的用心與努力,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更是讓人動容。
【第7畫面】
原文:有些昆蟲的幼蟲生性兇猛,蝌蚪、大肚魚或小昆蟲都是它們最好的食物。
解析:
一個大型的水蠆乾淨簡單的獵取食物的跨頁畫面,沒有了環境的困擾,更加清晰看到捕食的瞬間。
這隻十一齡的水蠆(每脫去一層皮為一齡),已經長出了短短的翅膀,外觀十分強壯,到了這個階段他們已經成了池塘裡的兇猛的「獵人」。水蠆捕食的動作,就像大拇指和兩外四指撐開拖著下巴,然後快速伸出、縮回的動作,通常只有十分之一秒獵物就到口了。
這個快速的捕食瞬間用慢鏡頭的方式,感受到這個不小的昆蟲在水中冒出幾個水泡就已經束手就擒了。
水蠆的時期依種類不同而有不同長短的時期,短的約2-3個月,普通種類約1-3年,最長的則要7-8年才能完全成熟,期間約需經過8-14次不等的脫皮,然後爬出水面,變成蜻蜓成蟲。
蜻蜓幼蟲在幼齡時讓我們感覺到它的腹部比頭部大很多,而且很胖的感覺,並且很長,這個時候胸部比較瘦,隨著每次蛻皮,胸部逐漸變大,腹部相對來說比之前細些。尤其是終齡,胸部會膨脹的很大,並且翅芽發達,腹部相對幼齡來說要小些,到最後一齡末齡蛻皮時,腹部的液體被吸入胸腔和背部使蟲蛹膨脹直至破裂,羽化成成蟲時,成蟲的胸部就膨脹變大,而腹部就拉長變細了,這就是為什麼蜻蜓幼蟲比成蟲腹部要大而胸部要小的原因了。
一個水池承載了多種物種和生命,你對昆蟲知道多少呢!
【第8畫面】
原文:也有喜歡充當清道夫的昆蟲,它們會處理其他昆蟲的殘骸。
解析:
又來到水面之上,水中畫面佔據了大半部分,也就是重點描述水中昆蟲的世界了。這個畫面來描述水中的清潔是如何進行的。點刻三線大龍蝨在水底收拾一條蝌蚪的殘骸,它們很努力,被人們稱為清道夫。
點刻三線大龍蝨體色墨綠色,兩側各具一條明顯的黃褐色長條斑,鞘翅有4行稀疏的縱點點刻(這是否叫點刻四線大龍蝨呢)。大龍蝨幼蟲以小生物為食,而成蟲以腐肉為食。一隻大龍蝨發現了食物,其它兩隻也聞訊而來,是共食還是爭搶呢!
這條黑色節狀昆蟲是水生的螢火蟲幼蟲,以螺貝類為食,正在啃食一隻海螺,在不為人知的水底也是弱肉強食的天下。
右下角的這隻十二齡的水蠆,體長繼續增加,胸部的翅芽也更加明顯,體色變為可分的綠色和褐色。水蠆幼蟲還在向蜻蜓演化中。
水面之上的蜻蜓是青黑琵蟌(cong)的身體修長,羽翅長有翅痣,腹部末端有一截水藍色斑。
【第9畫面】
原文:蝌蚪長大後變成青蛙,那麼長相奇怪的水蠆呢?
解析:
水面水線接近中線,露出了森林和群山,盡顯完整的池塘景色。
水中枯枝上的水蠆處於十三齡階段,也就是末齡,經過三個月的孵化,身體更加壯碩,體型和翅芽也接近發育完成。
大龍蝨在水中四處遊戈尋找食物,負子蟲還堅守著責任,貢德氏赤蛙趴在水草上從水中露出頭來鳴叫著,一隻黃褐色細長的水螳螂進入捕食狀態,因為蝌蚪、大肚魚、水蠆、孑孓和仰泳蝽都是它們的獵物。
青浦草葉上的藍色蜻蜓是三角蜻蜓,全身藍紫色,翅膀前半部分透明靠近身體部分有藍色斑塊,在陽光照射下有金屬光澤。而右側草葉上的蜻蜓是紅腹蜻蜓,胸部呈黃色,腹部為橙色。蜻蜓的家族種類巨多,全世界有4000~5000種之多,在我國就有300多種。豐富多彩的世界就是這樣五彩斑斕。
【第10畫面】
原文:悶熱的仲夏黃昏,終齡水蠆悄悄攀上枯枝,露出水面,觀察四周環境,用身體感受氣候變化,時機不對,它又會潛入水裡。
解析:
池塘水面越來越低,遠處的森林、群山、藍天白雲帶給讀者以清爽的愉悅,墨綠色的水中大肚魚、大龍蝨、螢火蟲幼蟲和負子蟲,自由地在水中遊戈,尋找食物,發現生機。
終齡水蠆悄悄攀上枯枝,露出水面,觀察四周環境,用身體感受氣候變化,時機不對,它又會潛入水裡,悶熱的仲夏黃昏不是它們羽化的最好時機。而各異的蜻蜓多在黃昏飛出,捕吃蚊子和飛蟲。炎熱的天氣它們飛抵池塘水面上空感受著一份溼潤和清涼。
藍色蜻蜓是粗腰蜻蜓,全身淡藍,穿插不規則的黑斑,腹部尾端有一大截黑色斑。
中間的是霜白蜻蜓,眼睛到胸部都是灰藍色,腹部則是紫紅色,翅膀透明,靠近身體部分略帶褐色。
飛行中的是薄翅蜻蜓,胸部黃褐色,側視腹部上紅下黃,腹部上有條黑色條紋延伸到尾端。
蜻蜓種類繁多,親子閱讀中可讓小讀者分辨描述蜻蜓的特徵,這就是觀察力。
三月的荒野,是稚嫩。稚嫩的樹葉還摻雜著芽,蝌蚪還沒脫離溪流,水蠆還在水草中潛伏,螞蚱還沒長出翅膀成為蝗蟲,七星瓢蟲是齊齊的開始出動,小小的龍蝨帶著小小的「氧氣罐」,蜘蛛們應該是最早的使者,水黽踏著凌波微步在戲弄春風。
四月的初春,蜻蜓開始交配產卵,水蠆開始了為期三個月十五次左右的蛻皮,爬出水面,變為成蟲完成羽化,一個飛翔的蜻蜓誕生了。經過了由卵到蟲再到羽化艱辛的過程。
【第11畫面】
原文:稍帶一絲涼意的夜晚,當野鳥不再嘈雜鳴叫,大地逐漸進入夢鄉,終齡水蠆慢慢爬離水面。
解析:
當帶有一絲涼意的夜晚降臨,當野鳥不再嘈雜鳴叫,大地也逐漸進入夢鄉,終齡水蠆慢慢爬離水面,附在枝頭進入羽化最好的時辰。
這時,夜行的螢火蟲出動捕食了,它們開啟了尾部的閃光,來做出警戒和恫嚇天敵的侵擾,還可以利用閃光進行種的辨認和求偶。從遠處只能看到黃色的閃光和滑行的軌跡,近處的就清晰地看清黑色的鞘翅或飛翔的姿態。夜晚是螢火蟲的天下,同時也是終齡水蠆羽化的最好時機。
藍色的水面、藍色的夜空、黑黢黢的樹林,只有螢火蟲在空中舞蹈飛馳,劃破了靜謐的夜空,點亮了水蠆羽化的道路。
【第12畫面】
原文:時間的河一分一秒流走,水蠆(chài)開始生命中最奇妙的蛻變了。
解析:
水蠆經過多次蛻皮,成長到終齡稚蟲,它會在羽化前幾個小時爬出水面附近的地方,如植物莖葉、石塊、圍牆、橋墩等物體都可供蜻蜓穩定攀爬以進行羽化,據目前所知大多數蜻蜓於夜晚羽化,少部分蜻蜓成員在清晨羽化。
羽化時先從背部裂開,頭、胸即從裂開處伸出,然後伸出腹部,等腹部完全脫殼而出後,他們的身體和翅膀都還是很柔軟,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才能硬化並伸展開來,同時蛻變成完全成熟的顏色。待其翅膀變幹變硬,即成為可展翅高飛的蜻蜓了。
作者通過細心觀察下記錄下水蠆羽化的全過程,從晚上11:30到凌晨1:05:45,經過2個多小時的時間,水蠆背部裂開、頭部脫離、上半身離殼、尾部滑出、翅膀伸直、翅膀透明、尾部拉長和尾部伸直變細8個過程畫面,非常直觀可視地展現水蠆羽化的全過程。
真的讚嘆作者認真仔細的態度,通過藍色的飄帶和紫色的小箭頭引領讀者步步閱讀與分享這一難得的過程。
時間的河一分一秒流走,水蠆開始生命中最奇妙的蛻變了,由醜小鴨變為小天鵝。
【第13畫面】
原文:大多數的昆蟲完成蛻變時,身體還不夠結實,這是它們生命中最脆弱的時期。有的掛在枝頭,有的躲在地底下或水裡,蜻蜓當然也不例外。
解析:
在這段期間,蜻蜓既不能動、不能飛,也沒有堅硬的外殼保護,所以它們通常選擇在夜間至清晨羽化,以免被掠食者捕殺。這都是生命生存演化的選擇和結果。
剛完成蛻變的是麻斑晏蜓,頭部上額具工字形黑斑,腹部黑色,側面有黃綠色斑點,複眼綠色,頭部呈黃綠色,胸部也為綠色。
這隻漂亮的蜻蜓是彩裳蜻蜓,最大特徵是翅膀全面呈黑色與淡黃褐色相間的大斑紋。本種外觀特殊,無近似種。腹部細長,身體較弱,飛行力不強,喜歡停歇在水庫周圍的樹枝上。
空中兩隻拖著的蜻蜓是大華蜻蜓,胸部褐色;腹部紅褐色,末端黑色;下翅基部具大片紅褐色斑。蜻蜓羽化有先後,經過羽化後,經過十天左右的時間強化身體才算真正長大,於是就進入結婚繁殖期。這對大華蜻蜓就是如此,來尋覓心儀的夥伴。
【第14畫面】
原文:麻斑蜻蜓在水池周圍來回巡飛、覓食、求偶,同時預告燥熱的暑氣即將結束。
解析:
這就是上頁中蛻變羽化的麻斑蜻蜓,開始了巡飛、覓食、求偶,這個時間應在臺灣的8月左右,燥熱的暑氣即將結束,蜻蜓們開始安家、產卵。
圖中,麻斑蜻蜓在巡飛,而灰黑蜻蜓已經在交配。
香蒲草是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果實褐色具長形香腸形狀,盛夏為花期,呈肉穗花序,小花梗具長毛,成熟者隨風到處飛。
我們看到畫面中的香蒲正處於開花凋謝的過程中,枝葉也漸漸枯萎。
香蒲的時間點和蜻蜓的繁殖期都印證臺北的8月已經度過了盛夏。
這本書是作者邱承宗對於麻斑晏蜓的一生、池邊昆蟲物種,甚至對於眾生命的細膩寫實觀察,以他如相機鏡頭般的眼,捕捉生命中的各種變化與光影;以畫筆描繪蜻蜓的動態線條,記錄美麗的「池上池下生態」。
一個年年在池塘裡上演的生命戲碼,在作者邱承宗用心觀察多年之後,以細膩的畫筆、優美的文字,另外輔以本身珍貴的觀察記錄資料譜出了這樣一本彌足珍貴的臺灣本土蜻蜓生態繪本!更以蜻蜓的成長為主軸,圖畫表現精確,以微觀的角度與充滿人文情懷的書寫方式,延伸出對環境中其他生物的認識與關懷,創造出一個值得細細觀察、品味的生命空間,用心與努力特別令人感動。
【第15畫面】
原文:秋天,麻斑蜻蜓在水中產卵,孵化後的水蠆和其它昆蟲的幼蟲則躲在水生植物的根部、爛泥裡,度過寒冷的冬天。來年春天來到,水池又會奏起另一部熱鬧的樂章。
解析:
秋天,麻斑蜻蜓把卵產在水中水生植物的根部、爛泥裡,讓卵度過寒冷的冬天,來年春天來到,水池又會奏起另一部熱鬧的樂章。
春逝、夏至、秋去、冬來,已經習以為常的時節變化,由翩然降落的一隻小白鷺打破了時間的靜默,同時串連起池上池下的生命故事。在我們不注意時,池下一顆小小的卵,已悄悄開啟麻斑晏蜓的生命軌跡,經由蛻變、羽化、巡飛、交尾,到產卵傳承,甚或死亡……
池塘,也許是不起眼的小地方,卻是許多童趣回憶的原點!讀過了本書,也許你也能重拾屬於你自己的池塘記憶。《池上池下》呈現給讀者的,就是這樣一個美好而繽紛的小世界。
我們時常會看到,在池塘的水面上,蜻蜓飛得很低,它們不時地把尾巴往水裡沾一沾,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蜻蜓點水。其實,蜻蜓點水是雌蜻蜓產卵時的動作。
雌蜻蜓把卵產在水裡,卵在水裡孵化,幼蟲也生長在水裡。蜻蜓的幼蟲名叫水蠆,它還沒有翅膀,只能在水裡用下唇去捕食一些蜉蝣或孑蚊子的幼蟲。水蠆長成了成蟲,它就會從水中爬出來,蛻掉皮,成為真正的蜻蜓。蛻皮後的水蠆變成了成蟲,成為真正地蜻蜓。蜻蜓的壽命:蜻蜓的幼蟲水蠆,在水裡起碼要經過一年,時間長些的要苦熬七八年才能羽化成蟲。蜻蜓的壽命,只有水蠆的十分之一,僅僅能活一個月到八個月左右。
【第16畫面】
解析:
冬天一切失去了光彩,枯枝遍野,萬物停歇。這隻沒頭沒尾的麻斑蜻蜓走完了它的一生,儘管短短的幾個月的生命周期,但給人留下太多的美好和記憶。
記得小時候,盛夏時節的黃昏,特別是風雨欲來的前期,成片的蜻蜓借勢而來,一個個低飛的蜻蜓追逐著蚊子與小昆蟲,而我們一幫小孩子拿著掃帚扑打躲閃不及的蜻蜓,捏著它的雙翅,看著極精緻的斑紋,好喜歡,一會兒玩夠了,手指一松,蜻蜓瞬間就飛走了,又加入到集體捕殺獵物的行列中。
誰知道,幾十年後,跟著作者的筆觸來追逐蜻蜓的一生的發展演變過程,內心很是享受,把兒時的記憶也勾了出來,一是一種人性之美。
當時想為什麼蜻蜓只有盛夏有,現在我知道了。
畫面中一罐喝完的蘋果飲品,仍在了草叢中,飲料的有效期2008.07,似乎在暗示之前作者腳步丈量到此,發現這隻殘缺的蜻蜓而立此為照。
【後環】
解析:
後環襯也是池塘的水面,前環襯是一條平直的直線,而邊沿水面泛起的那個水泡與水面之下那連串的水泡構成了一個突發事件,從此池塘不在平靜。或因為那個小男孩手中的工具或是蜻蜓點水,引發了一個池上池下的故事。
而當故事結束了,進入了冬天,池塘裡寧靜無聲,只有那隻喜歡充當清道夫的昆蟲遊來遊去尋覓可以食用的食物,那水面泛起的大的波紋想必是大龍蝨的傑作了,它還故意不讓讀者看到,一路下潛要逃出畫面。
故事真的要結束了,一切恢復了平靜,包括我們曾經被作者撩撥起來的對蜻蜓的認知和兒時的回憶,但我永遠記住了一位執著的,像一個孩子似的對昆蟲世界充滿好奇的記錄人。
【封&底】
解析:
春天到了,林林種種的小昆蟲開始復甦、繁殖生長,漸漸的進入我們的視野,讓這個世界變得熱鬧起來。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觀察大自然裡的那些小生命,繼而引起孩子對神奇的大自然的好奇、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對生命的關注。
四、作者信息
邱承宗,臺灣地區地區生態繪本畫家。
邱承宗,1954年出生,生長於臺中,畢業於日本東京攝影專門學校,回臺灣地區後創辦紅番茄出版社,並開始創作以本土素材為主的兒童繪本。
曾經以《蝴蝶》一書入選2000年義大利博洛尼亞兒童插畫展,為臺灣地區地區以非文學類作品入選的靠前人。2006年以「昆蟲新視界」保育類昆蟲畫作再次入選義大利博洛尼亞兒童插畫展。還被臺灣地區地區《講義》雜誌評選為2014年第十一屆年度作家中的「很好插畫作家」。
年過半百,仍像個孩子似的對昆蟲世界充滿好奇。他很大的心願是能夠隨心所欲地畫畫、拍攝、調查昆蟲生態,並能毫無顧忌地奔馳於想像的空間。他自認:「生命的過程,因不懂人性,而對人類有畏懼感。雖然是活了一甲子的老怪物,依舊喜歡優遊大自然與昆蟲為伍。」
個人作品有《我們去釣魚》《你睡著了嗎?》《池上池下》《我們的森林》《蝴蝶》《啊!蜻蜓》《獨角仙》《光腳丫的爸爸》《大洞洞小洞洞》等。
說明:本文屬原創,未經作者同意,不可轉載和移作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