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書單|澎湃編輯們在讀的16本書(其實我們是來曬貓的)

2020-12-11 澎湃新聞

這是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編輯們的在讀書單,也是喵星人專場——中心裡的鏟屎官們請出各自的主子,來為自己在讀的書代言。因為我們發現,本部門大概是澎湃新聞裡人均擁有貓最多的一個部門。來,與我們一起擼貓,讀書。

《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

薄世寧/著,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10月版

推薦人:

熊豐

推薦理由:

疫情期間隔離在家,工作和生活一度停擺,卻也讓我仿佛回到了孩童時期,去思考一些最天真卻也最無法迴避的問題:為什麼人會得病?病毒是怎樣使人生病的?醫學的發展,怎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狀況?作為一個文科生,初高中學到的生物知識,早就還給老師了。新冠肺炎由此變成了一個契機,讓我從歷史和社會科學的閱讀與寫作中抽離開來,重新從醫學和生物學的角度去思考人是怎樣的存在。在這樣的一個當口,我讀到了《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

薄世寧先生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ICU的副主任醫師,參加過2003年抗擊非典的戰役,本書可謂是他近20年臨床工作的總結,更是面向大眾的醫學科普。本書副標題:「一生需要上一次醫學院」,這也確實是薄世寧醫生寫作本書的定位。作為一個純文科生,閱讀本書沒有任何的障礙,因為作者在一開始便強調,在書裡讀者不會看到對於複雜的人體構造、疾病發病機制與醫學術語等專業知識,而是用最通俗的語言告訴你為什麼需要醫學,醫生和患者是什麼關係,怎麼和疾病共處。比如在全書的第一章第五節,薄醫生便指出:醫患關係本質是一種聯盟關係。作者寫道:「就醫不是消費活動……如果醫療活動是消費,那消費者必須為每項服務付費。實際上很多疾病的治療費用是政府承擔……如果就醫是消費,那麼患者對某次消費不滿,可以要求退款嗎?醫院可以促銷打折嗎?可以用廣告吸引消費者嗎?當然不可以!」那醫療活動是什麼呢?作者寫道:「治療像過河,醫生和病人都以彼岸為目標,醫生背著病人過河……生病了別怕,有我背著你,你可抱緊了,咱們一起過河。」讀到這段話,既安慰又透徹,近年來醫患關係的持續緊張,某種程度上恰恰是由於很多患者對於醫患關係的理解錯位。

別指望在書裡讀到什麼振聾發聵的言論,全書都是大白話,但非醫學專業的人讀完,大概都會和我一樣,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欣喜之感,重新理解了醫學和疾病,也更好地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在這個艱難的2020年裡,沒有什麼比平安更好的祝福了。

(我家「哼哼」,八個月的美短,公的。最近急著給他找個媳婦兒,請未來的嶽父或是丈母娘速與我聯繫。)

《不正義的多重面孔》

【美】朱迪絲·N.施克萊/著 錢一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版

推薦人:

丁雄飛

推薦理由:

生前受各派尊敬的美國政治理論家施克萊這部三十年前關於「不正義」的講稿,仿佛完成於昨天。「一場災難,在什麼時候算是一件不幸之事,什麼時候算是不正義之事?」假使世人自始至終都知曉能夠有效阻止災難的方式,或許可以不偏不倚地制定出評價官方行動的標準,分辨天災與人禍。但問題恰恰在於,我們並非全知,甚者,我們的判斷總是暫時的,受限於新的信息和不同的視角。所以任何時候,對於不正義與不幸的區分,總是政治判斷,反映的是一系列局部的、彼此競爭的視角——受害者的、施害者的、旁觀者的……施克萊希望我們思考不正義時,把天平向受害者一方傾斜,聆聽他們主觀的自我理解,因為在她看來,不正義不光是有意為之的殘忍或不公行為,還有對此類行為的不聞不問——消極不正義,就後者而言,往往是深受其害者,才感觸最深。

鑑於「哲學會忽視嚴重不公,而史學和小說卻幾乎只關心這個問題」,施克萊此書的不少重要觀點都是在評論藝術和文學文本時提出的,例如導論對《匹克威克外傳》的分析,可謂打通法律與文學的典範。同樣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中譯本的譯註:兼顧文義疏通、譯詞辨析、概念溯源,要言不煩,而非畫蛇添足,亦可謂學術翻譯的典範。

《當代英雄》

【俄】萊蒙託夫/著 草嬰/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6月版

推薦人:

臧繼賢

推薦理由:

閱讀前看了一些評論,帶著過於崇敬的心情,結果多少有些失望。萊蒙託夫27歲殞命,年紀輕輕就寫出這樣的作品,已是很了不起,如果他的生命能再長一些,作為讀者的我們就更有福氣了。他比書中的畢巧林善良百倍,但那個在決鬥中一心想置他於死地的朋友卻是如此狠心;畢巧林在《宿命論》一篇中預言了符裡奇中尉的死亡,卻沒人能阻止萊蒙託夫的不幸。萊蒙託夫在小說中取笑盧梭的《懺悔錄》,說其缺點就在於將自己心靈的歷史讀給朋友聽。很顯然,這部小說的「日記部分」就是比照《懺悔錄》寫的,其中的「渣男心態」描述得十分到位,缺點就是寫得太短了,意猶未盡。

《冬泳》

班宇/著,上海三聯書店·理想國,2018年9月版

推薦人:

顧明

推薦理由:

要排2019年中國文壇紅人榜,班宇肯定有一席之地,不是因為流量明星推薦了他的書,也不是因為頒獎風波。作為「東北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之一,班宇的小說有著獨特的風格,記錄著悲傷而魔幻的東北往事。《冬泳》是他此前在網絡上陸續發表的短篇故事合集,人物塑造、敘述結構上沒有太多的突破,但是語言方面,呈現了一種幽默的混搭風格。這是怎樣一種混搭呢?就類似於你刷抖音時,看到那些一口一個「幹哈」、「啥也不是」的抖主們,用粗糲的東北話跟你嘮著波拉尼奧。

《佛陀相佑:造像記所見北朝民眾信仰》

侯旭東/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推薦人:

黃曉峰

推薦理由:

佛徒出資雕造或購買佛像後,在像座或像背刻字,述興造緣由、時間、誓願,並鐫出資者姓名,是為造像記。本書作者收集了五六世紀北方造像記1600種,近乎竭澤而漁。在此基礎上運用數據統計,分析彼時民眾的佛教信仰。雖然高僧大德的言行通過《高僧傳》《弘明集》等文獻能流傳下來,但造像記所體現的信仰的直接性和民眾性,卻是那些文獻所難以提供的。比如作者總結說:民眾「看中的主要是膜拜像的行為,對於像的具體型質並無甚要求。這些造像者……對於佛教的了解尚很淺顯,沒有確定的佛教崇奉對象」(134頁)。在這些造像記中,可以發現佛教轉世觀念在五六世紀的中國如何瀰漫開來。比如其中一則說道:「為七世父母、所生、因緣敬造彌勒像一軀,願使來世託生西方妙樂國土,下生人間公王長者。」(166頁)與今天信徒發願的內容並無多大不同。換句話說,作者認為:「造像供養長時間、大範圍內的流行,說明中土信眾已經在實踐中找到適合其口味,能表達信仰與追求的修持方式……佛教在實踐層面上的中國化在五六世紀便已宣告完成。」(290頁)

信是一種美德,不信也是一種美德。

《萊茵河》

【法】呂西安·費弗爾/著 許明龍/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版

推薦人:

韓少華

推薦理由:

「萊茵河從來不只是一條河流,它還是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的爭奪對象。」編者皮特·舍特勒於再版《萊茵河》的「告讀者」中這樣寫道,此時距該作1935年首版過去已逾一甲子。

「總而言之,倘若法國與德國果真已經把各自歷史的總體特徵分別鐫刻在雙連板的兩面,那麼,怎麼可以不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這副雙連板的鉸鏈,也就是萊茵河呢?」這是該書作者呂西安·費弗爾寫在自己的手稿上的話,具體時間不詳。

今時今日,某一條河流對於人群之間的互相交流與阻隔早已不同於一百年前,各種身份的人群間的無謂爭端則絲毫不亞於彼時彼刻。當我們自己也無可置疑地走在歷史之中,回顧1935年這一頗有歷史意味的年份,閱讀這樣一本有關於「界限」與「溝通」的書,是多麼有趣。

書還沒讀完,雖然書很薄。我也沒貓咪,紙喵出鏡。

《漫長的戰敗:日本的文化創傷、記憶與認同》

【日】橋本明子/著 李鵬程/譯,上海三聯書店·理想國,2019年7月版

推薦人:

鍾源

推薦理由:

中日戰爭並非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那一天,那只是一個歷史節點。對於戰勝的中國而言,南京大屠殺、慰安婦、731等戰爭創傷已經成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而對於戰敗國日本來說,同樣的歷史事件則經歷了更加分裂和曲折的記憶型塑。

橋本明子想要揭示戰敗對於戰後的幾代日本人到底意味著什麼,這當然不是一個新鮮的問題,但她卻綜合運用了訪談、教科書、影像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和模型,分析政治權力、媒體、個體敘述等在戰敗文化中各自扮演的角色,釐清日本人的三種戰敗記憶:施害者、受害者和英雄記憶。她也認識到:戰爭的意義在日本無法達到趨同,這個問題會隨著時代更迭,不斷催生後續效應。

《漫遊伊莉莎白時代的英格蘭》

【英】伊安·莫蒂默/著 成一農/譯,商務印書館,2020年1月版

推薦人:

於淑娟

推薦理由:

這是一本閒來會拿起翻翻的書,閱讀興趣來自「伊莉莎白時代」。看過一些劇集,就想著翻書對照看看,是不是哪裡有出入,書中所寫與影像的呈現,放在一起看是如何體驗?

這本書某種程度上可以當成一本工具書看,因為它以伊莉莎白時代英國的景觀、信仰、出行方式、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住哪裡等不同主題為章,進而又有更具體的題目分節敘述,配合便籤、筆記,可隨時拿起,隨時讀,方便。

《柏青哥》

【美】李敏金/著 劉勇軍/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1月版

推薦人:

彭珊珊

推薦理由:

最早注意到在日朝鮮人/韓國人群體,是在韓國慰安婦題材電影《鬼鄉》(2016年)上映時。《鬼鄉》一度因題材和經費而陷入困境,後來逆襲為民間眾籌電影的典範,早期最重要的贊助就來自日本韓僑。他們祖輩多是20世紀初的戰爭移民,後代在身份認同上有諸多困擾,對日本懷有複雜的情緒。

《柏青哥》就是一個朝鮮移民家族在日本的故事。「柏青哥」這個詞要等小說篇幅過半才第一次出現,我大概看到四分之三時終於意識到書名的含義。柏青哥是一種賭博彈珠機,日本柏青哥遊戲廳產業的每個環節都有朝鮮人的身影,埋伏了主人公命運的草蛇灰線。這是他們賴以為生、又飽受爭議的行當,也是關於他們境遇的隱喻。

小說從1910年寫到1989年,四代人的人生一口氣看完有點虛脫。十多個主要人物,許多名字根本不像朝鮮人(但他們是),白約瑟、白諾亞、由美、約翰·馬裡曼……正如基督教、日本、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戰爭與獨立中糾葛不清。

「人們總說朝鮮人要回家,但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在心裡都永遠失去了家。」尤其是朝鮮半島分裂後,在日朝鮮人最終要選擇一邊,有人去平壤,有人去首爾,還有很多像主人公一家一樣,因為種種原因留在日本,卻很難成為日本公民。

這是一個很不同於歐美亞裔移民的移民故事,關於我們的亞洲鄰居,還有許多事值得了解。

《心靈的整飾:人類情感的商業化》

【美】阿莉·拉塞爾·霍克希爾德/著 成伯清、淡衛軍、王佳鵬/譯,上海三聯書店·雅眾文化,2020年1月版

推薦人:

朱凡

推薦理由:

剛剛過去的母親節照例帶來了一年一度的熱烈討論,「情感勞動」作為母職的重要內容也被反覆提到。霍克希爾德的這本《心靈的整飾》初版於1992年,是「情感社會學」領域的奠基之作,近四十年後的今天讀來仍然切中肯綮,「世界於女人來說,就是扮演母親的地方,這一事實悄無聲息地把它與很多工作職責聯繫了起來」。

不僅僅是女性,生而為人,就不得不在各式各樣的社會情境中管理自己的情感,而當私人化的情感被商業化的勞動市場收編,人如何在自我和勞動中通過整飾心靈和角色扮演找到平衡,就成為了一項耐人尋味的任務。霍克希爾德的田野調查在20世紀末的美國航空服務業中展開,今天空姐的微笑遠未消逝,情感勞動卻在更廣闊的領域中愈演愈烈。正如她在2012年再版序言中所說,近幾十年來,「追逐效率的逐利趨力、公共服務縮減、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以及全球化」,都造就了情感勞動的強化。換句話說,存在於護士、士兵、消防員、法官、家政工、代孕媽媽等職業中的情感勞動,也以別樣的形式存在於你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貓:壓抑離家出走的衝動,擺出撒嬌賣萌的姿態,就是本小貓咪提供的情感勞動!)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日】上野千鶴子/著 王蘭/譯,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1月版

推薦人:

龔思量

推薦理由: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時地想起託馬斯·內格爾的《人的問題》中的「性反常」一章。在那一章中,內格爾寫道,對於性反常者(如戀物癖)而言,他們希望滿足自己欲望的對象是任自己擺布的、缺少反抗能力的存在。因此,他們將欲望投射在「非人」的物體上——因為那是他們理想中的、可以滿足欲望的存在。

對於作者上野千鶴子來說,在一個充斥著「厭女」思維的社會內,男性所做的,也正是將自己制定的範式和幻想投射到女性身上。在男性的視角下,女性是被男性「他者化」的存在。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女性,應該是真正的「他者」,是男性既不能理解也無法控制的存在,而非完全跟隨男性意願行事的「工具」。另一方面,這樣的關係也不僅僅局限在男女之間,古希臘式的成年男性與青年男性之愛,也可以被理解為在權力和地位不平等條件下的,單向度的欲望投射。

或許,對於女性來說,最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將男性的「期望」內化為自己的「期望」這一過程。當女性對完全遵循男性的欲望感到「並無不可」、甚至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時,她們也將失去自己的聲音,成為男性的他者。

《雁過留聲:我的青蔥歲月》

金雁/著,山西人民出版社·漢唐陽光,2020年3月版

推薦人:

於淑娟

推薦理由:

對秦暉、金雁兩位學者的了解僅限於他們的研究,再多一點的,就是來自他們的公眾號「秦川雁塔」中偶有發布與他們生活相關的文章。這本書是金雁的散文,憶的是自己的生活片段,寫的也是一段歷史。在封底金雁老師說,個人史的回溯其實是「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之間的對話」,而於一個相對年輕的讀者(我)來說,讀私人回憶是透過他/她的講述,儘可能地體會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人與事。

看這本書的時候,又讓我想到和唐曉峰老師的一次閒聊,他提到了青年時代的朋友,講到其中一位如何有才華、極有精神而後來在越南戰場上犧牲的年輕人。聽他講述時,我感覺那個人在「閃著光」,後來看到唐老師在一篇文章中又寫到這個人。兩次,一次聽他講,一次看他的文字,但這樣一個人,在我腦中,還是「閃著光」的一團霧。

讀私人講述,無論文字、語言如何生動,於一個沒有活在那個時代的「我」來說,有親近的地方,有隔閡的地方,即使如此,還是一個個人喜歡的閱讀體驗。

《在正義的陰影下:戰後自由主義與政治哲學的重塑》

【英】卡特裡娜·福雷斯特/著,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19年9月版

推薦人:

丁雄飛

推薦理由:

哈佛大學政府與社會研究助理教授福雷斯特的處女作《在正義的陰影下》,是一部關於現代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建構,及其與政治的關係的思想史,講述了英語世界的政治哲學如何在二十世紀中後葉,被戰後自由主義、羅爾斯《正義論》以及自由平等主義的興起所改造的故事。羅爾斯的理論大體完備於1950年代,但《正義論》直到動蕩的1971年才出版,為時人所好;此後,儘管它描述的各種社會條件逐漸消逝,它的理念如共識政治,依然如幽靈一般長存;時過境遷,當世界整體向右,曾經不怎麼左的自由平等主義,亦改頭換面被打扮成了新政自由主義的哲學遺產。《在正義的陰影下》全書以第四章記錄《正義論》的最初接受為樞紐,可一分為二:前一半追溯了羅爾斯的智識起源,如他早年對經濟學的深度介入(第一章)、越戰和公民不服從運動對他的影響(第二、三章),後一半討論了羅爾斯理論如何被用來處理當代問題,如全球不平等(第五章)、子孫後代問題(第六章)、1980年代新右翼的興起(第七章)。朱迪絲·施克萊和麥金太爾、查爾斯·泰勒、伯納德·威廉斯一道,作為羅爾斯範式的批評者,被安排在最後一章登場,然而這些批評者「最終還是推進了政治哲學在羅爾斯的陰影下重塑」。

《在逃:一個美國城市中的逃亡生活》

【美】愛麗絲·戈夫曼/著 趙旭東 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版

推薦人:

鍾源

推薦理由:

本書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符號互動論的代表人物歐文·戈夫曼的女兒——愛麗絲·戈夫曼的「出道」作品。問世之初,紮實的田野工作和鮮活的民族志記述令其備受讚揚;而後有些學者指出書中部分內容可能基於未經查證的街坊流言,甚至有造假之嫌,令本書飽受爭議。

不管怎樣,愛麗絲·戈夫曼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美國黑人社區的慘烈圖景:年輕的黑人因為輕微犯罪(販賣大麻、向人扔石頭)被判羈押,導致他們無法獲取固定工作模式,只能逃避警察、尋找同伴、繼續從事輕微(或嚴重)犯罪活動——他們的生活只有「在逃」和「入獄」兩種模式。

在探討美國的警察制度和種族制度之外,作者也在不斷地「自我田野」。愛麗絲·戈夫曼出身於精英白人家庭,本來只想寫一篇大一的課程論文,因緣際會「越陷越深」,與幾位黑人小夥成為「兄弟」,甚至搬到第六街區居住,在此後的幾年時間中幾乎一直與他們共同生活。當她的好友卓克被槍殺,她開著車,載著手拿手槍的麥克尋找殺害卓克的仇人時,她竟然感受到一種「深入骨髓的渴望」。愛麗絲不斷反思著自己的膚色、角色,也不吝付出時間和情感——她個人如何進行田野調查,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

《只餘剩米慢慢煮:種田山頭火俳句300》

【日】種田山頭火/著 高海陽/譯,湖南文藝出版社·雅眾文化/博集天卷,2019年12月版

推薦人:

方曉燕

推薦理由:

說到日本俳句,我們相對比較熟悉的名字是松尾芭蕉、與謝蕪村和小林一茶這三位江戶時代的大家,而種田山頭火,據譯者在序言中的介紹,是近代日本自由律俳句運動興起後一位裡程碑式的人物,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已經有人將其與「俳聖」松尾芭蕉相提並論。

隔著一重語言的轉換,這位漂泊乞討的託缽行腳僧的俳句在譯者的譯筆下呈現出充滿清野氣的動人:「牆根久未掃,欲掃見花開」;「摘鬥笠,萬裡無雲翳」;「茫然無所待,月東升」;「枳花落,故鄉小學堂」……而要說最喜歡的,當屬「拾得山柴將將足,放晴此青峰」與書名所出的「只餘剩米慢慢煮,一陣雨」二句。

《罪惡之城的騎士:雷蒙德·錢德勒傳》

【英】湯姆·威廉斯/著 陶澤慧/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3月版

推薦人:

鄭詩亮

推薦理由:

雷蒙德·錢德勒是我最喜歡的偵探小說家之一(或許「偵探」與「之一」都可以去掉),這本《罪惡之城的騎士:雷蒙德·錢德勒傳》的譯者陶澤慧老師與我在豆瓣上是長期互相關注的友鄰。這兩點,使我拿到這本書後就迅速開讀。我原本感興趣的內容,錢德勒早期所受古典學教育(第二章的標題就叫「我浸淫在拉丁語和希臘語裡」)和他與好萊塢的關係,在書中都有詳細記述,讓我收穫頗豐。另外一個收穫是,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洛杉磯這座城市與錢德勒的作品之間的關係。還有一點必須提及:錢德勒是個大貓奴!因此之故,我在這個鏟屎官專號中推薦他的傳記,簡直再合適也沒有了。

雷蒙德·錢德勒與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在讀的13本書
    這是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的編輯們提供給大家的一份書單,每月更新一期。,我的同事也在兩個月前的「湃書單」裡推薦過它。我們在「思想市場」欄目甚至也刊載了本書書摘《曾經一貫支持法國共產黨的工人家庭,為什麼投票給了極右黨派》。但是,好書何妨再而三、三而四的推薦呢。作者一次次「試圖逃離自己的社會階層」,但一次次被其「擒拿」。書中寫到他放棄博士學業的一段:「我必須放棄自己的論文寫作,放棄學術志向,放棄所有與這一志向相關的幻想。
  •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在讀的14本書,中年人的童話故事
    這是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的編輯們提供給大家的一份書單,每月更新一期。巧合的是,本月大家在讀或讀過的書中,有幾本是童話或者關於童話的,且都是中年童話。畢竟,這是一個已經「了解自己的局限性,也了解世界的局限性」的年齡,其實自有其「幸甚至哉」的一面。
  • 湃書單|夏日書展,澎湃編輯們在讀的14本書
    這是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以及評論部的編輯們最近在讀或讀過的14本書,正值上海書展期間,希望能給大家一點逛展購書的指南。但我們對於發動這場戰爭的日本,其實了解並不多。1853年黑船來航,日本和中國一樣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被迫打開了國門。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中日兩國的歷史走向了巨大的分水嶺。甲午戰爭、「九一八」、「七七事變」……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日本的侵略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也把自己帶向了毀滅的邊緣。
  • 國慶書單:32位編輯在讀的127本書
    國慶書單:32位編輯在讀的127本書 澎湃訊 2014-10-02 18:51 來源:澎湃新聞
  •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這是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的小夥伴們在世界讀書日推薦給大家的一份書單。一直與書為伴的編輯們,個人的閱讀好惡是什麼,閱讀趣味又是怎樣的?這份書單或許可以窺見一二,也希望能給讀者們一些閱讀參考。之後,我們還將會定期更新,為大家推薦更多有思想的好書。
  • 澎湃編輯們在讀的14本書,中年人的童話故事
    這是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的編輯們提供給大家的一份書單,每月更新一期。巧合的是,本月大家在讀或讀過的書中,有幾本是童話或者關於童話的,且都是中年童話。
  •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2020年度十大好書
    本月的湃書單,我們通過提名、投票的方式,評選出了自己認為的2020年度十本好書。思想新聞中心的12位編輯,每人提名5本2020年出版的新書(不包括再版),共提名53本,經過三輪投票,最後確定了以下10本年度好書。由於我們的閱讀有限,入圍的新書以人文社科為主,評選結果也僅代表本部門的喜好,難免掛一漏萬。
  • 2020韭菜們的「致富書單」,來咯!
    2020韭菜們的「致富書單」,來咯! 2020-06-15 13: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湃書單|我在大地上行走,朝著消逝的時光,也面向真理的方向
    這是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每月定期推薦給大家的一份書單。今天是澎湃新聞六周年的生日。本期湃書單,我們邀請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各位領導,來推薦他們最近讀過/在讀的書。本書單按照書名首字拼音排序。
  • 兩百多份書單告訴你:宣傳幹部在讀什麼書
    從這一點來看,領導幹部帶頭讀書,尤其是「掌管」著宣傳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宣傳幹部們帶頭讀書,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了解廣大宣傳幹部讀書的現狀,中國文明網微信訂閱號與「文明中國」微信矩陣成員聯合開展「宣傳幹部的春季書單」微信徵集活動,邀請各地宣傳部部長、文明辦主任曬書單。
  • 川普曬中國書單?這是假的,其實是書商杜撰
    較真鑑定:沒有這回事要點:1、「川普曬書單」是國內媒體轉載自國外的洛杉磯時報,而洛杉磯時報的原文卻說是來自新華社的採訪。2、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川普曬書單」的採訪,原始出處是一個給錢就發新聞的新聞PR網站,杜撰這次採訪的是書商「China Books」。查證者:張拓木 微信公號反海外謠言中心(anti_rumor)授權轉載最近很火的一個話題是川普的中國書單了。
  • 恩裡克·克勞澤:為什麼中國的貓捉到了老鼠,而我們的沒有?
    恩裡克·克勞澤:為什麼中國的貓捉到了老鼠,而我們的沒有? 2020-11-25 1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1-9年級必讀經典書單,人民日報推薦
    1-9年級必讀經典書單,人民日報推薦 2019-07-31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徵集|HI,你最近在讀的一本書是什麼?
    徵集|HI,你最近在讀的一本書是什麼?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寧夏日報客戶端及寧夏日報微信公號自本日起至4月30日,面向廣大市民徵文「我最近在讀的一本書」,如果您熱愛讀書,我們期待您將您近期讀過或在讀的一本書推薦於讀者,將您的所想所感分享於我們,讓我們一同在書香中品生活、讀人生。
  • 澎湃精選|赤戟的十二月推書單(2018)
    澎湃精選,本來是赤戟在澎湃新聞的每月約稿,所以首發澎湃新聞。每期九本,選擇那些超過50萬字,連載或完本的優秀作品,用作推薦!選書範圍是海納百川,不管是遠古佳作,還是近期熱書,亦或是冷門經典,都有可能入選澎湃精選。
  • 出版人的冬季書單:40位社長、總編輯在讀的149本書
    【編者按】       繼王安憶、朱天文們的「作家夏天在讀什麼書」,姚大力、劉瑜們的「學者暑假讀了什麼書」,翻書黨的精品書單又來了!這回,是「出版人冬天在讀什麼書」,從響噹噹的三聯、商務、中華等老牌出版社,到藍獅子、磨鐵等新銳出版社,徐俊、吳曉波、沈浩波等39位出版人的在讀書單,都在這裡了。
  • 2019年,後浪文學編輯們最推薦我們哪本書?
    後浪文學在寫完 2020新書預告 之後,我們又進行了一次簡單的年末盤點,以下是後浪文學編輯部(編輯+營銷)給出的推薦書單,每人選2本,最後選出了這13本。既有今年大熱的童偉格老師,也有剛出版的託卡爾丘克新書《雲遊》,但得票數最多的是被各大榜單遺漏的《帝國軼聞》(真的是一本很棒的書,也許是因為其厚度和難度,讀過的人不多……)對了,社恐的編輯們紛紛表示不要實名,所以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名字,諸位不要驚訝。
  • 3人32本書,我們的書單分享
    後來,當我們真正意識到這一點,就為創造積極的家庭閱讀環境做了很多努力。我們給兒子換了新的書櫥,便於推進「可視化閱讀」;布置了舒適的閱讀角,儘量保證那個角落符合他的喜好和滿足充分的個人體驗;我也給我和爸爸升級了書桌,那是一張很長的簡約日式書桌,足夠我們兩個人並排坐。
  • 猴年的第一本書:16位一線評論人的新年開工書單
    這份書單,來自於一個「評論人」微信群的日常讀書交流,最終我們選擇了16位活躍在媒體的評論人和專欄作家正在讀的書,用評論解讀中國的他們,在這份書單裡呈現了這份他們所理解的時代精神。我讀書主要是為獲取知識,而不是休閒怡情,因此往往有一定的計劃性,很少會隨手翻來一本便由著興致讀下去或中途扔在一邊。這本明朝思想家李贄的傳記並非最近出版,上月中旬我在北京遇到老鄢,他特地從廣州帶來這本書相贈,所以它就很自然地成為了我在新年裡讀的第一本書。
  • 書店」 主題圖書108本入圍書單
    書店」 主題圖書108本入圍書單 2020-12-07 13: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