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好書|《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編(攝影)書之難

2020-12-20 澎湃新聞

夏佑至: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許多攝影書或者畫冊開本大,用紙克數高,因此入手極重,這本也不例外。八開、很考究的硬面鎖線裝,內頁銅版紙印刷,翻到任何一頁,都可以沒有任何障礙地完全攤開,跨版照片接縫處印刷完美,沒有常見的一條細細的白線或些許畫面重疊的現象。油墨沒有臭味,裁邊整齊,閱讀時未見粉末狀紙屑落到桌面上——說到桌面,這本書的確只能攤在桌面上翻看。全書將近350頁,合攏時長邊實際尺寸為27.5釐米,寬24.5釐米,攤開後,底邊將近半米長。沒有稱重,但分量入手可知。

如果不是出版或印刷行業從業人員,讀者一般不注意書的開本、用紙、印刷工藝和成書後的輕重,但就是這些與內容無關的物質形態,決定了攝影書與一般書籍的異同。對編者來說,編一本攝影書,這些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封面

本書內頁,1950年五一勞動節,群眾舉著旗幟通過天安門廣場。佚名攝影師

本書內頁,1956年的中國。攝影師 湯姆·哈金斯(Tom Hutchins)

儘管紙張製造和印刷環節的工藝都有許多進步,但為了表現照片的色彩和影調,有時候還是要選擇特殊的紙張、油墨和工藝。攝影書印得又大又重,其實是沒辦法的事。當然並不是所有攝影書都需要印得又大又重。印刷工藝選擇背後,也有許多積習,比如認為照片一定要用銅版紙印刷,攝影書就應該大而硬,諸如此類。積習的由來,有些是因為缺少知識,有些是社會心理學說的集體偏好,有些則是一些滑稽的原因所致。顯然,攝影書的分量和社會資本之間,存在一種約定俗成的換算公式。

本書內頁,(左)1959年,在操場上做遊戲的中國臺灣女學生。攝影師 約翰·多米尼斯(John Dominis)(右)1967年清晨的上海外灘。佚名攝影師

本書內頁,(左)1978年,上海黃浦公園裡正在拍照的一家人。攝影師 保羅·科克(Paolo Koch)(右)1980年,上海街頭的攝影愛好者。攝影師 託馬斯·涅比亞(Thomas Nebbia)

本書內頁,1993年,北京什剎海體校的「中國體操小將」。攝影師 湯姆·斯圖達特(Tom Stoddart)

本書內頁,(左)2017年,北京天橋上一位腳步匆匆的行人。(右)2019年,北京雍和宮內新年祈福的人們。攝影師 凱文·弗雷耶(Kevin Frayer)

僅僅在成書的物質形態這個環節,編一本攝影書就意味著編輯要考慮許多稀奇古怪的因素。困難因此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編一本攝影書的過程中,這個環節的困難還不算特別突出。

攝影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索引,一是個人著作(這麼粗疏的分類標準,當然是我發明的)。索引類的攝影書,就是根據題材、主題或某種特定標準,收錄同一時代或不同時代多位攝影師的作品。這類書的目標,是使一般讀者能知其大概,讓有心的讀者可以按圖索驥。

索引類攝影書主要滿足一般讀者讀圖的需求,但對編輯的要求很高:熟悉攝影史是必須的,在照片的年代學、類型學方面,要有充分知識準備;了解照片的所有權、著作權和版權歸屬,必要的時候能用私人關係獲得出版許可;掌握三個方面——攝影器材、攝影師生平和拍攝過程——的歷史細節;精湛的編輯手藝,以決定照片的順序、位置、大小。好的編輯往往都有決斷的性格。

這本《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是典型的索引類攝影書,可以用來體會編輯一本攝影書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此書展示的編輯手法多到令人吃驚的程度)。考慮到這個題目下積累了數量和類型眾多的照片,時間跨度幾乎要從達蓋爾攝影術發明伊始算起,要做到名實相副,編輯過程想必是困難重重。

本書內頁,中國廣告牌的變遷。攝影師 傑克·伯恩斯(Jack Birns)

本書內頁,1981年,北京,市民在毛主席紀念館前排隊參觀。攝影師 焦爾喬·洛蒂(Giorgio Lotti)

本書內頁,關於攝影師「觀看與被圍觀」視角的文字與圖片闡述。

內容取捨之難,首先難在如此多的圖片,其版權必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機構和個人手中,就算編者有世界上最大的圖片庫支持,也難免有掛一漏萬的風險;其次,即使版權易得,有些通常必須入選的照片實際上也無法入選。總之,對這本書的編而言,考慮哪些照片不能入選,應該比考慮哪些照片能入選更費心思。

排除了那些因為版權和審查無法獲得出版許可的照片,他才能坐下來,一輪、兩輪、三輪地篩選照片,將自己對攝影年代、類型和風格的認識,根據照片的具體內容和形式,變成連續或跳躍的視覺敘事。

編一本攝影書,很多環節的創造性勞動都容易被忽略。有些攝影師喜歡對編輯說,攝影書的最高成就是還原照片的色彩和影調。其實,通過印刷獲得的色彩和影調,並不是對照片效果的還原,而是一種不同的工藝創造的視覺效果。編輯要對每個環節都有把握。但在編書的過程中,經常有些環節是編輯不能把握的,這和編輯的能力無關,但責任卻要編輯來承擔。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攝影師 約翰·多米尼斯(John Dominis)

本書內頁,1980年,一位女士在上海豫園內拍照留念。攝影師 布魯諾·巴貝(Bruno Barbey)

編到後來,他的心氣和精力也許只能支持他勉力把這件事做完。這就是編輯的命運。

具體到這本書,即使是那些關心攝影書編輯方式的讀者,也很難體會到編書之難,他們能看到的只是編者依據的標準和他所施展的手段,並因此中流露出的自信(以及書的尺寸與重量)而心生畏懼。

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

鄭梓煜 編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6月第一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推薦11本關於攝影的好書!
    我按攝影技巧,審美理論,攝影畫冊3個方面來分別,推薦幾本好書,希望能對你有幫助。技巧入門類【攝影筆記】是寧思瀟瀟寫的攝影入門書,包括基本的器材使用,構圖,曝光,色彩和攝影后期等技巧。作為初學者入門很不錯。
  • 攝影好書|楊延康《神貧的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靈魂之樂
    攝影好書|楊延康《神貧的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靈魂之樂 楊婷婷 2020-11-17 10:24 來源:澎湃新聞
  • 首位獲格林尼治天文攝影大賽金獎的中國女攝影師
    她也是第一位榮獲此獎項的中國女攝影師。 攝影師悶悶兒,本名王徵 天文攝影師,野生動物攝影師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國家天文》等雜誌特約撰稿人
  • 攝影好書|《明室》:攝影界一本特立獨行的書
    江佳懌(攝影師)推薦:《明室》是由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所寫,作為一個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另外更廣為人知的作品可能是《作者之死》和《符號學基礎》。不過在這本書中他開始從符號學逐漸轉向現象學寫作。
  • 攝影,看什麼書?12本關於「攝影書」的館藏
    第一卷:本卷依據不同主題和時間順序介紹了超過200冊攝影書,並附上提供背景信息的短文簡介,強調在某一特定時期,政治和藝術氛圍對攝影書產生的影響。選擇書籍的範圍從19世紀早期攝影誕生之初,到20世紀30、40年代的社會主義和政治宣傳書籍,再到60、70年代日本激進的攝影書籍,攝影書的發展歷程在本卷中得到了全面的概述。
  • 婚禮紀實攝影作品 攝影師:第五大道
    婚禮紀實攝影不是簡單地鏡頭羅列和場景記錄,捕捉到新人這一天甜蜜的笑臉和他們激動的心情以及熱情歡快的場景氣氛,才是攝影師應盡的職責。婚禮對每個人來說都需要花費巨大的費用,當曲終人散,這筆巨款只有通過我的鏡頭在您們的心裡終生保值......
  • 攝影好書|《你好小朋友》:元氣滿滿的80年代中國兒童
    Tintin(圖片編輯)推薦:第一次翻到攝影師秋山亮二的《你好小朋友》是2015年,內容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中國小朋友。當時我去學院的資料室借書,在一堆攝影專業書籍中偶然發現了這本畫冊。畫冊散落在書架上,並未被排進書架,顯然是近期有人翻過。
  • 新手學攝影有哪些攝影網站、攝影師值得學習?這些網友認可度最高
    攝影:以前上學作文成績不好,老師總喜歡讓我們回家多看看作文書,模仿別人寫文章的方法。攝影其實也一樣。特別是像一些剛接觸攝影的新手,可以在網上多看看攝影大師們的作品,模仿他們的構圖、拍攝角度等等。話是這樣說沒錯,但是我身邊就有很多朋友不僅不知道有哪些著名的攝影師,甚至連在哪裡找優秀的攝影作品都不知道。
  • 攝影技巧_靜物攝影:攝影師必不可少的指南_陳閱攝影培訓
    今天,本期陳閱攝影培訓就給大家分享一下靜物攝影的拍攝技巧,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1860年,早期英國攝影師羅傑·芬頓(Roger Fenton)由於惡劣、不可預測的天氣而被限制在家中時面臨著新的挑戰。這位著名的風景攝影師突然發現自己脫離了美麗的鄉村,無法拍攝出使他出名的照片。
  • 與攝影師們玩交換禮物的10件攝影周邊清單
    倘若今年你打算跟攝影同好們玩個正經八百的交換禮物,不妨瞧瞧這10件必敗的交換禮物清單吧!LensBling鏡頭後蓋對於擁有多鏡的攝影師而言,送上LensBling鏡頭後蓋是優秀不過的,因為每個LensBling鏡頭後蓋上都會標示焦段,當掀開包包後,就能馬上識別出所需的鏡頭,並立即裝上機身,完全不需要浪費時間逐一確認。
  • 攝影好書|《1980年代的城市記憶》:生機勃勃的中國街拍
    攝影好書|《1980年代的城市記憶》:生機勃勃的中國街拍 方勝 2020-03-20 09:44 來源:澎湃新聞
  • 攝影鏡頭的語法:構圖之垂直攝影角度
    垂直攝影角度在前文所舉的所有例子中,攝影機一直跟興趣目標——我們的演員 的頭部處於同一個平面上。換句話說,如果他/她的頭是離地面約1.22米的話,那麼我們的攝影機和拍攝鏡頭(實際上在拍攝影像的鏡頭)離地面也是約1.22米的高度(如圖2.22 )。
  • 數碼單反攝影原理與拍攝技法-鏡頭視角
    書  名  DSLR數碼單反攝影原理與拍攝技法字  數  630 千字頁  數  328 頁裝  幀  平裝版  次  第1版第1次初版時間  2008年3月本 印 次  2008年3月內容提要  本書由韓國知名DSLR攝影俱樂部佳能300Dclub編著,參與本書編寫的作者是來自各個領域的專業攝影師,有擅長新聞攝影的攝影記者,有從事風光攝影的職業攝影師,有擅長人像攝影的商業攝影師
  • 攝影部落訪談間:如何成為雜誌籤約攝影師
    專業:工商管理職業背景:獨立攝影師愛好:吃、旅行座右銘:攝影就是為了取悅自己微博:@攝影師小欣欣常用相機:佳能5D3常用鏡頭:適馬 35 1.4主要拍攝題材:唯美 夢幻 童話年度華夏地理&搜狗壁紙攝影大賽一等獎太平洋攝影網2009年全國十佳生態攝影師微博:@攝影師葛宏軍常用相機:佳能5D2、佳能6D常用鏡頭:17移軸、17-40\F4L、24-70\2.8L、70-200\2.8L IS、100 微距主要拍攝題材:生態、風光、少量人像攝影部落:哪些作品被其他媒體或平臺刊登了呢?
  • 攝影好書|《RFK》:人們沉默或行禮,眼裡凝結期待與哀傷
    關於這本書裡的照片,我知道是在羅伯特·甘迺迪(1963年遇刺身亡的約翰·甘迺迪總統的弟弟)遇刺後,攝影師站在運送甘迺迪靈柩的火車上,拍下的沿途自發前來悼念的民眾,那次事件有點像我們國家的「十裡長街送總理」,我的印象停留於此。
  • 鏡頭塵埃 | 新彩色攝影之「新」
    習慣於彩色照片的我們,似乎很難想像,在50年前,攝影家拒絕彩色照片的原因竟然是其不夠寫實。 彩色攝影起步不算晚,自1907年奧託克羅姆膠片出現之後,就逐漸有部分廣告攝影和商業攝影開始嘗試。但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新彩色攝影的出現,才讓彩色攝影真正獲得攝影界的認同。
  • 著名攝影師張羅平攝影作品賞析
    2007年,張羅平獲得了中國金榜時尚攝影師,2009年入選全國人像攝影十傑,2011年獲得影像先鋒年度人物。對於人像攝影,張羅平這樣說:其實不同的人需要用不同的光,我拍的時候會先看模特的臉,看光從哪邊過來人會更漂亮一些,因為每個人的臉兩側並不會是完全對稱的。主光一定是從一邊過來的,同時注意光在眼神裡會形成什麼樣子。
  • 攝影入門|你需要了解的鏡頭基礎知識
    它能在街頭上讓攝影師足夠的空間進行構圖,而且可拍攝的範圍較廣,能將人物及大部分的周邊環境拍進去。再者,具有微廣角的透視感,受到許多街頭攝影或新聞攝影的人士的青睞,所以有人認為用35mm鏡頭拍攝的畫面比標準、人像定焦鏡頭更有「視覺衝擊力」。
  • 中國青年攝影師劉迪榮獲LACOSTE愛麗舍攝影獎
    在由Musée de l』Elysée (來自瑞士洛桑)策劃的」reGeneration2——明日攝影家」攝影展進行的同時,法國知名時裝品牌LACOSTE與瑞士博物館合作創辦了一個為年輕攝影師設立的獎項評選。
  • 《生命之歌 》左紅畫冊即將首發 作品亮相中國攝影畫廊
    她戲稱她的攝影是「無目的攝影」。然而,有緣得見她作品的人都說,她的作品有一種治癒的力量。  在2017年9月舉辦的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上,她首次展出20幅作品,一舉贏得「中國優秀攝影師」 大獎。同年10月又在多倫多國際攝影節上榮膺「國際傑出攝影師勳章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