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佑至: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許多攝影書或者畫冊開本大,用紙克數高,因此入手極重,這本也不例外。八開、很考究的硬面鎖線裝,內頁銅版紙印刷,翻到任何一頁,都可以沒有任何障礙地完全攤開,跨版照片接縫處印刷完美,沒有常見的一條細細的白線或些許畫面重疊的現象。油墨沒有臭味,裁邊整齊,閱讀時未見粉末狀紙屑落到桌面上——說到桌面,這本書的確只能攤在桌面上翻看。全書將近350頁,合攏時長邊實際尺寸為27.5釐米,寬24.5釐米,攤開後,底邊將近半米長。沒有稱重,但分量入手可知。
如果不是出版或印刷行業從業人員,讀者一般不注意書的開本、用紙、印刷工藝和成書後的輕重,但就是這些與內容無關的物質形態,決定了攝影書與一般書籍的異同。對編者來說,編一本攝影書,這些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封面
本書內頁,1950年五一勞動節,群眾舉著旗幟通過天安門廣場。佚名攝影師
本書內頁,1956年的中國。攝影師 湯姆·哈金斯(Tom Hutchins)
儘管紙張製造和印刷環節的工藝都有許多進步,但為了表現照片的色彩和影調,有時候還是要選擇特殊的紙張、油墨和工藝。攝影書印得又大又重,其實是沒辦法的事。當然並不是所有攝影書都需要印得又大又重。印刷工藝選擇背後,也有許多積習,比如認為照片一定要用銅版紙印刷,攝影書就應該大而硬,諸如此類。積習的由來,有些是因為缺少知識,有些是社會心理學說的集體偏好,有些則是一些滑稽的原因所致。顯然,攝影書的分量和社會資本之間,存在一種約定俗成的換算公式。
本書內頁,(左)1959年,在操場上做遊戲的中國臺灣女學生。攝影師 約翰·多米尼斯(John Dominis)(右)1967年清晨的上海外灘。佚名攝影師
本書內頁,(左)1978年,上海黃浦公園裡正在拍照的一家人。攝影師 保羅·科克(Paolo Koch)(右)1980年,上海街頭的攝影愛好者。攝影師 託馬斯·涅比亞(Thomas Nebbia)
本書內頁,1993年,北京什剎海體校的「中國體操小將」。攝影師 湯姆·斯圖達特(Tom Stoddart)
本書內頁,(左)2017年,北京天橋上一位腳步匆匆的行人。(右)2019年,北京雍和宮內新年祈福的人們。攝影師 凱文·弗雷耶(Kevin Frayer)
僅僅在成書的物質形態這個環節,編一本攝影書就意味著編輯要考慮許多稀奇古怪的因素。困難因此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編一本攝影書的過程中,這個環節的困難還不算特別突出。
攝影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索引,一是個人著作(這麼粗疏的分類標準,當然是我發明的)。索引類的攝影書,就是根據題材、主題或某種特定標準,收錄同一時代或不同時代多位攝影師的作品。這類書的目標,是使一般讀者能知其大概,讓有心的讀者可以按圖索驥。
索引類攝影書主要滿足一般讀者讀圖的需求,但對編輯的要求很高:熟悉攝影史是必須的,在照片的年代學、類型學方面,要有充分知識準備;了解照片的所有權、著作權和版權歸屬,必要的時候能用私人關係獲得出版許可;掌握三個方面——攝影器材、攝影師生平和拍攝過程——的歷史細節;精湛的編輯手藝,以決定照片的順序、位置、大小。好的編輯往往都有決斷的性格。
這本《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是典型的索引類攝影書,可以用來體會編輯一本攝影書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此書展示的編輯手法多到令人吃驚的程度)。考慮到這個題目下積累了數量和類型眾多的照片,時間跨度幾乎要從達蓋爾攝影術發明伊始算起,要做到名實相副,編輯過程想必是困難重重。
本書內頁,中國廣告牌的變遷。攝影師 傑克·伯恩斯(Jack Birns)
本書內頁,1981年,北京,市民在毛主席紀念館前排隊參觀。攝影師 焦爾喬·洛蒂(Giorgio Lotti)
本書內頁,關於攝影師「觀看與被圍觀」視角的文字與圖片闡述。
內容取捨之難,首先難在如此多的圖片,其版權必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機構和個人手中,就算編者有世界上最大的圖片庫支持,也難免有掛一漏萬的風險;其次,即使版權易得,有些通常必須入選的照片實際上也無法入選。總之,對這本書的編而言,考慮哪些照片不能入選,應該比考慮哪些照片能入選更費心思。
排除了那些因為版權和審查無法獲得出版許可的照片,他才能坐下來,一輪、兩輪、三輪地篩選照片,將自己對攝影年代、類型和風格的認識,根據照片的具體內容和形式,變成連續或跳躍的視覺敘事。
編一本攝影書,很多環節的創造性勞動都容易被忽略。有些攝影師喜歡對編輯說,攝影書的最高成就是還原照片的色彩和影調。其實,通過印刷獲得的色彩和影調,並不是對照片效果的還原,而是一種不同的工藝創造的視覺效果。編輯要對每個環節都有把握。但在編書的過程中,經常有些環節是編輯不能把握的,這和編輯的能力無關,但責任卻要編輯來承擔。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攝影師 約翰·多米尼斯(John Dominis)
本書內頁,1980年,一位女士在上海豫園內拍照留念。攝影師 布魯諾·巴貝(Bruno Barbey)
編到後來,他的心氣和精力也許只能支持他勉力把這件事做完。這就是編輯的命運。
具體到這本書,即使是那些關心攝影書編輯方式的讀者,也很難體會到編書之難,他們能看到的只是編者依據的標準和他所施展的手段,並因此中流露出的自信(以及書的尺寸與重量)而心生畏懼。
外國攝影師鏡頭裡的中國
鄭梓煜 編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6月第一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