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K葬禮火車」封面照片中是一個黑人家庭,兩個孩子打出的標語上寫著「再見,甘迺迪」(Bobby為Robert的暱稱)。這本書先後出過不同的版本,我這本為2008年光圈出版社再版的版本。
前陣子,瑪格南攝影師保羅·福斯克(Paul Fusco)過世,許多機構和個人紛紛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表示悼念,悼念的貼圖自然是以保羅最著名的那套作品——「RFK葬禮火車」為主。收錄那套作品的攝影書《RFK》我也有一本,由此,也讓我想起了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和當初我買這本書時候的一點經歷。
那是在亞馬遜中文網站還賣實體書的時候,有一天我在網頁上看到這本書正在打折,我把打折信息順手發給了朋友,朋友沒猶豫就下單了。我沒有下單,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對我的吸引力還不夠。
這本書很有名——無論在瑪格南的歷史上,還是在不同版本的攝影史著作中,這本書都會被提及,甚至會被重點介紹。關於這本書裡的照片,我知道是在羅伯特·甘迺迪(1963年遇刺身亡的約翰·甘迺迪總統的弟弟)遇刺後,攝影師站在運送甘迺迪靈柩的火車上,拍下的沿途自發前來悼念的民眾,那次事件有點像我們國家的「十裡長街送總理」,我的印象停留於此。
最初的幾張照片是用長焦鏡頭拍攝於教堂內的肖像照片,其中有許多黑人面孔。
這本書的圖片編輯為Lesley Martin(萊思莉·馬丁),她是光圈基金會的創意總監。書中大部分頁面為單張照片位於右頁上呈現,也有一些為左頁右頁並置兩張照片。圖示對頁中左右兩張照片的主體人物分別是一位白人主婦和黑人主婦,她們二人身穿的連衣裙看起來都有些相似,暗示著一種平等。
被悼念的政治家羅伯特·甘迺迪的一些語錄會被放置在一些對頁的左頁上,作為一種參考,或是氣氛的引入。圖示左頁上的一段話大意為: 「沒人能扭轉歷史;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去改變整個事件的一小部分,而所有這些行動的總和都將被寫入這一代人的歷史中去。」
不同種族的民眾站在一起,無意中被拍攝了一張合影。
就135膠片拍攝的照片而言,這本書的開本相當的大,得益於優異的成像品質,這樣大的開本讓照片中的細節展現充分,我們可以從一張照片中分辨出很多信息。
如此的一張合影,如果你每個人的表情都看一遍,看完一張照片也要花上一些時間。
這本書共計收錄有120張彩色照片,就一本單行本而言,這樣的照片數量也超出了常見範疇,這也讓這本書顯得非常重量級。
除了表情動人外,這些照片還記錄下那個時代美國社會的許多細節,比如學生校服和汽車的樣式。
這顯然是一家五口的工薪階層,女主人特意準備了一束花。Paul Fusco站在火車上反向火車運行的方向,跟蹤拍攝對象搖拍,形成了前後左右都虛幻的成像效果。
孩子們永遠不知疲倦,當過兵的人則一定要行軍禮。
我覺得它是純粹的新聞攝影,形式上千篇一律,攝影師能拍下那些照片,完全是撞大運的結果,況且那些照片中的許多意義是基於那個年代的美國政治,我不太關心政治,我不是美國人,而且我也不是經歷過那個年月的美國人,我覺得我的理由夠充分了。書的價格的確很便宜,但買許多不認可的書堆在家裡也不是個事。
朋友很快就收到了書,他非常興奮,與我分享。我告訴他我沒買……朋友詫異,說這麼好的書又這麼便宜,你怎麼能不買呢?
人常常就是這樣,再設防的人也禁不住別人三頓誇,再清醒的頭腦遭遇現實的時候也難免受到幹擾。朋友也沒說幾句,我就不堅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書本來就是要開眼界的,這本書就算不好,也該買回來仔細看看哪裡不好。於是打開電腦,看亞馬遜上還有貨,價格也沒變,馬上下單。
書送到了,我從頭至尾翻閱了一遍。朋友問怎麼樣,我說確實挺好,比我想像的好,整本書都是群像,是一次「美國人」的合影。
如果想像能代替現實,如果記憶能代替拍攝,那麼攝影的確可有可無了。攝影師保羅·福斯克當時是為一本雜誌工作,他的確獲得了絕無僅有的拍攝機會,從舉行悼念儀式的教堂,到穿行於城鎮與鄉村的列車的兩側,再到最後下葬的公墓現場,保羅·福斯克抓住了一切可以拍攝的機會,他的鏡頭對準的是自發參與悼念的普通人,一張又一張的面孔,一個又一個的家庭,一片又一片的社區,人們沉默或是行禮,眼睛裡凝結的是期待與哀傷,無法想像他們背後的生活,遭遇的究竟是怎樣的憤怒與苦楚,而那些情感早已壓抑許久。
保羅·福斯克的拍攝似乎的確沒什麼好說的,他拍攝的是他看到的,他有感觸的瞬間,手法直接樸素,與之對應的,則是那些自發前來悼念的民眾,他們懷著的也是一份樸素的情感。他們曾經把希望寄托在那位躺在棺材裡的政治家,是一份天真與信任連繫了民眾與政治家,而現在希望如肥皂泡般破滅了,這一切寫在人們的臉上,保羅·福斯克的照片記錄下了上述瞬間。
如果說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的《美國人》裡記錄下的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壓抑、盲目、危機四伏的美國社會,那麼保羅·福斯克的這批照片則記錄下了1968年經過反覆沸騰和洗禮,有些黯然傷神的美國社會,只是並非是全面,而是一個側面,或是一個切片——以一種最直接的,無意識的,但最巧妙的方式。
這樣一幅合影簡直像是經過事先布置……
如果此刻你忘了羅伯特·甘迺迪那檔子事,但看這樣一張照片,簡直像是在看戲劇舞臺上的表演,然而那又是真實的人生。
有人已經等待了很久,有人像是剛剛到來……
這本書中有少數幾幅豎幅構圖的照片,不過好像都用來拍攝黑人社區了,大概是一種巧合。
老兵不死,後繼有人。
這幅照片給我印象最為深刻,不知是兄弟還是父子,端坐在摩託車上表情安詳……
到了末尾幾張照片,開始出現這種莫名其妙的拖尾影像,仿佛人群都被漩渦吞噬,一切看似虛幻。
最後是公墓中下葬儀式的記錄,上層社會的精英們一律身著黑色禮服,不知他們此刻在想的是什麼,但顯然,照片中的他們不如平民們更能讓人記住。
我後來對當時美國的時代背景也做了一點搜索和研究,不過我畢竟不是歷史學者,除了一句「1968年是動蕩的一年」之外,我也沒能記住多少東西。
在今天重新翻開這本書來看,有一點是肯定的,書中的這些照片雖然在當時只是新聞照片,但背景知識和時代隔閡並未構成阻礙我欣賞這些照片的障礙,也就是說,這些當年的新聞照片如今已變成永恆瞬間了,甚至變成許多觀眾共同的視覺記憶了——即便絕大多數觀眾並非當時的參與者,這是好照片能產生的奇妙效應。從這本書中,我還收穫到另外一點心得,那就是形式只是好照片的一部分,有很多好照片其實沒什麼新穎的形式,但有真情實感,後者才是彌足珍貴且歷久彌新的。
tintinwong:攝影愛好者,攝影書書評專欄作者。翻譯過攝影書若干本,參與過攝影書策劃和編輯若干本。曾做過土建工程師,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長期徵稿】邀請您就曾經或者正在閱讀的某一本攝影類圖書書寫一篇讀後感或推薦語。
本欄目閱讀的對象有攝影類專業讀者,也有這方面完全沒有知識儲備的普通讀者,希望您撰寫的這篇文章通俗易懂,活潑有趣,讓閱讀書籍、閱讀攝影類書籍成為日常一種常態發生,並持續。
我們想強調的是,如果您是研究影像的作者,完全可以精準地去解讀該書作者傳遞出來的觀點,無論旁人贊同與否;如果您是無意間邂逅該書,請將這份特別的緣分而帶來的觀後感與更多的讀者分享。「視界」欄目編輯們的初衷期望在龐雜的書海中,通過您,得以在更窄的範圍內分享給大眾一本攝影好書。
文章要求:
1,1000~1500字;(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