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好書|《RFK》:人們沉默或行禮,眼裡凝結期待與哀傷

2020-12-22 澎湃新聞

「RFK葬禮火車」封面照片中是一個黑人家庭,兩個孩子打出的標語上寫著「再見,甘迺迪」(Bobby為Robert的暱稱)。這本書先後出過不同的版本,我這本為2008年光圈出版社再版的版本。

前陣子,瑪格南攝影師保羅·福斯克(Paul Fusco)過世,許多機構和個人紛紛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表示悼念,悼念的貼圖自然是以保羅最著名的那套作品——「RFK葬禮火車」為主。收錄那套作品的攝影書《RFK》我也有一本,由此,也讓我想起了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和當初我買這本書時候的一點經歷。

那是在亞馬遜中文網站還賣實體書的時候,有一天我在網頁上看到這本書正在打折,我把打折信息順手發給了朋友,朋友沒猶豫就下單了。我沒有下單,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對我的吸引力還不夠。

這本書很有名——無論在瑪格南的歷史上,還是在不同版本的攝影史著作中,這本書都會被提及,甚至會被重點介紹。關於這本書裡的照片,我知道是在羅伯特·甘迺迪(1963年遇刺身亡的約翰·甘迺迪總統的弟弟)遇刺後,攝影師站在運送甘迺迪靈柩的火車上,拍下的沿途自發前來悼念的民眾,那次事件有點像我們國家的「十裡長街送總理」,我的印象停留於此。

最初的幾張照片是用長焦鏡頭拍攝於教堂內的肖像照片,其中有許多黑人面孔。

這本書的圖片編輯為Lesley Martin(萊思莉·馬丁),她是光圈基金會的創意總監。書中大部分頁面為單張照片位於右頁上呈現,也有一些為左頁右頁並置兩張照片。圖示對頁中左右兩張照片的主體人物分別是一位白人主婦和黑人主婦,她們二人身穿的連衣裙看起來都有些相似,暗示著一種平等。

被悼念的政治家羅伯特·甘迺迪的一些語錄會被放置在一些對頁的左頁上,作為一種參考,或是氣氛的引入。圖示左頁上的一段話大意為: 「沒人能扭轉歷史;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去改變整個事件的一小部分,而所有這些行動的總和都將被寫入這一代人的歷史中去。」

不同種族的民眾站在一起,無意中被拍攝了一張合影。

就135膠片拍攝的照片而言,這本書的開本相當的大,得益於優異的成像品質,這樣大的開本讓照片中的細節展現充分,我們可以從一張照片中分辨出很多信息。

如此的一張合影,如果你每個人的表情都看一遍,看完一張照片也要花上一些時間。

這本書共計收錄有120張彩色照片,就一本單行本而言,這樣的照片數量也超出了常見範疇,這也讓這本書顯得非常重量級。

除了表情動人外,這些照片還記錄下那個時代美國社會的許多細節,比如學生校服和汽車的樣式。

這顯然是一家五口的工薪階層,女主人特意準備了一束花。Paul Fusco站在火車上反向火車運行的方向,跟蹤拍攝對象搖拍,形成了前後左右都虛幻的成像效果。

孩子們永遠不知疲倦,當過兵的人則一定要行軍禮。

我覺得它是純粹的新聞攝影,形式上千篇一律,攝影師能拍下那些照片,完全是撞大運的結果,況且那些照片中的許多意義是基於那個年代的美國政治,我不太關心政治,我不是美國人,而且我也不是經歷過那個年月的美國人,我覺得我的理由夠充分了。書的價格的確很便宜,但買許多不認可的書堆在家裡也不是個事。

朋友很快就收到了書,他非常興奮,與我分享。我告訴他我沒買……朋友詫異,說這麼好的書又這麼便宜,你怎麼能不買呢?

人常常就是這樣,再設防的人也禁不住別人三頓誇,再清醒的頭腦遭遇現實的時候也難免受到幹擾。朋友也沒說幾句,我就不堅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書本來就是要開眼界的,這本書就算不好,也該買回來仔細看看哪裡不好。於是打開電腦,看亞馬遜上還有貨,價格也沒變,馬上下單。 

書送到了,我從頭至尾翻閱了一遍。朋友問怎麼樣,我說確實挺好,比我想像的好,整本書都是群像,是一次「美國人」的合影。

如果想像能代替現實,如果記憶能代替拍攝,那麼攝影的確可有可無了。

攝影師保羅·福斯克當時是為一本雜誌工作,他的確獲得了絕無僅有的拍攝機會,從舉行悼念儀式的教堂,到穿行於城鎮與鄉村的列車的兩側,再到最後下葬的公墓現場,保羅·福斯克抓住了一切可以拍攝的機會,他的鏡頭對準的是自發參與悼念的普通人,一張又一張的面孔,一個又一個的家庭,一片又一片的社區,人們沉默或是行禮,眼睛裡凝結的是期待與哀傷,無法想像他們背後的生活,遭遇的究竟是怎樣的憤怒與苦楚,而那些情感早已壓抑許久。

保羅·福斯克的拍攝似乎的確沒什麼好說的,他拍攝的是他看到的,他有感觸的瞬間,手法直接樸素,與之對應的,則是那些自發前來悼念的民眾,他們懷著的也是一份樸素的情感。他們曾經把希望寄托在那位躺在棺材裡的政治家,是一份天真與信任連繫了民眾與政治家,而現在希望如肥皂泡般破滅了,這一切寫在人們的臉上,保羅·福斯克的照片記錄下了上述瞬間。

如果說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的《美國人》裡記錄下的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壓抑、盲目、危機四伏的美國社會,那麼保羅·福斯克的這批照片則記錄下了1968年經過反覆沸騰和洗禮,有些黯然傷神的美國社會,只是並非是全面,而是一個側面,或是一個切片——以一種最直接的,無意識的,但最巧妙的方式。

這樣一幅合影簡直像是經過事先布置……

如果此刻你忘了羅伯特·甘迺迪那檔子事,但看這樣一張照片,簡直像是在看戲劇舞臺上的表演,然而那又是真實的人生。

有人已經等待了很久,有人像是剛剛到來……

這本書中有少數幾幅豎幅構圖的照片,不過好像都用來拍攝黑人社區了,大概是一種巧合。

老兵不死,後繼有人。

這幅照片給我印象最為深刻,不知是兄弟還是父子,端坐在摩託車上表情安詳……

到了末尾幾張照片,開始出現這種莫名其妙的拖尾影像,仿佛人群都被漩渦吞噬,一切看似虛幻。

最後是公墓中下葬儀式的記錄,上層社會的精英們一律身著黑色禮服,不知他們此刻在想的是什麼,但顯然,照片中的他們不如平民們更能讓人記住。

我後來對當時美國的時代背景也做了一點搜索和研究,不過我畢竟不是歷史學者,除了一句「1968年是動蕩的一年」之外,我也沒能記住多少東西。

在今天重新翻開這本書來看,有一點是肯定的,書中的這些照片雖然在當時只是新聞照片,但背景知識和時代隔閡並未構成阻礙我欣賞這些照片的障礙,也就是說,這些當年的新聞照片如今已變成永恆瞬間了,甚至變成許多觀眾共同的視覺記憶了——即便絕大多數觀眾並非當時的參與者,這是好照片能產生的奇妙效應。從這本書中,我還收穫到另外一點心得,那就是形式只是好照片的一部分,有很多好照片其實沒什麼新穎的形式,但有真情實感,後者才是彌足珍貴且歷久彌新的。

tintinwong:

攝影愛好者,攝影書書評專欄作者。翻譯過攝影書若干本,參與過攝影書策劃和編輯若干本。曾做過土建工程師,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長期徵稿】

邀請您就曾經或者正在閱讀的某一本攝影類圖書書寫一篇讀後感或推薦語。

本欄目閱讀的對象有攝影類專業讀者,也有這方面完全沒有知識儲備的普通讀者,希望您撰寫的這篇文章通俗易懂,活潑有趣,讓閱讀書籍、閱讀攝影類書籍成為日常一種常態發生,並持續。

我們想強調的是,如果您是研究影像的作者,完全可以精準地去解讀該書作者傳遞出來的觀點,無論旁人贊同與否;如果您是無意間邂逅該書,請將這份特別的緣分而帶來的觀後感與更多的讀者分享。「視界」欄目編輯們的初衷期望在龐雜的書海中,通過您,得以在更窄的範圍內分享給大眾一本攝影好書。

文章要求:

1,1000~1500字;

2,該書的版本,作者/譯者,購於何時何地等信息;

3,觸動您的重要語句或圖片內容;

4,本書相關圖片。

請發送稿件至:xuhf@thepaper.cn及liangyj@thepaper.cn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古人眼裡的「坐席」與「行禮」
    而參加親友舉辦的各類婚喪宴請,民間叫「坐席」,或曰「行禮」。關於「坐席」之「席」,今人多理解為桌面上的佳餚珍饈。如到宴會場所預定飯菜,謂之曰「訂席」。訂席時也往往根據飯菜質量確定席面的價格。其實,這是對「席」字固有文化內涵的誤解。「席」與「筵」,是上古時期人們生活起居的必備之物。唐代以前的中國,盛行傳統的坐禮。這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其坐姿有許多講究。
  • 疫情期間遠程追思禮儀及哀傷輔導
    攝影:郭巖儒家追思禮儀特殊時期下,無論亡人是在家中還是在醫院過世,一般都儘速送殯儀館火化並存骨灰。一般喪禮中涉及臨終及奠、吊,乃至出殯、下葬的禮儀,都暫時不能施行。按照儒家經典的觀點,亡人此時遊魂不安。
  • 推薦11本關於攝影的好書!
    我按攝影技巧,審美理論,攝影畫冊3個方面來分別,推薦幾本好書,希望能對你有幫助。技巧入門類【攝影筆記】是寧思瀟瀟寫的攝影入門書,包括基本的器材使用,構圖,曝光,色彩和攝影后期等技巧。作為初學者入門很不錯。
  • 攝影好書|須田一政與《SEIN》:大師的謝幕曲
    通常人們是在黑白照片中開始認識的須田,《風姿花傳》、《民謠山河》中那些絕妙的方形構圖的照片,如同籤名一般的「須田調」,足以令他成為攝影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但《SEIN》的珍貴之處在於,它是那些卓越的黑白作品的底色。就像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豐富的,一個人本身,也是複雜而統一的生物。
  • 這場義賣有凝結心血的錯題本與筆記本,愛了~
    這場義賣有凝結心血的錯題本與筆記本,愛了~ 2020-12-24 0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攝影好書|《1980年代的城市記憶》:生機勃勃的中國街拍
    攝影好書|《1980年代的城市記憶》:生機勃勃的中國街拍 方勝 2020-03-20 09:44 來源:澎湃新聞
  • 走過哀傷的心靈旅程
    我明白,這個小女孩是在用她的方式,想要把哀傷留下來。當喪失突如其來時,人們總是難以接受,想要謨視、回進甚至 青認已輕發生的切。一位老太,她的女兒突然急病死亡,當家人告訴始女兒的無承時,老太像是設聽見樣,第二天還是像在往常一樣給女兒做飯、送飯。
  • 看見哀傷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哀傷?
    很多成年人看到孩子哭了一會,又出門去玩了,甚至還會笑,便認為孩子不懂得哀傷。不!心理學研究早已揭示,有愛就會有哀傷,只是孩子的哀傷反應與成人不同。1.有40%的孩子在失去父親或母親後會有強烈焦慮感,會擔心再失去另一個親人。2.孩子會哭泣悲傷,出現情緒抑鬱。
  • 有一種哀傷,叫一切盡在不言中
    「沉默!」——題記前兩天寫了一篇沉默的文章,後來有一位書友在其間問了一個問題,道:「如果世人皆沉默,世界會怎樣?」覺得這個問題挺有趣的,也覺得關於前天的那一篇文章漏寫了些,於是隨手重新添加上一篇以補上一次的缺漏。沉默是金,言多必失,這二句在民間也不知流傳了多久的古老名言,為很多人所信奉也被視之為座右銘。
  • 哀傷輔導|第三課 關懷者的說話技巧(課程提要)
    人類有很多哀傷之痛是無法表達的。有人說「眼淚是語言無法表達的哀傷」,但實際上人類還有一種更深層的哀傷,就是連眼淚都無法表達。因為我們人類文明是有限的,我們的文字、我們的劇本、我們的電影、我們的小說,它們無法表達很多哀傷中最深層的痛苦。由於人們無法把它表達出來,包括眼淚,喪親者往往會感到,在這個世界上無人可以理解他。
  • 握手行禮(1)
    在交際應酬之中,往往都需要在適當的時刻向交往對象行禮,以示自己對於對方的尊重、友好、關心與敬意。此種禮儀,即所謂會面禮節,也就是人們會面時約定俗成互行的禮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們所採用的會面禮往往千差萬別,互不相同。
  • 攝影好書|楊延康《神貧的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靈魂之樂
    攝影好書|楊延康《神貧的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靈魂之樂 楊婷婷 2020-11-17 10:24 來源:澎湃新聞
  • 你的表情是如此的哀傷,惹的太陽都收斂了光芒
    五、硝煙飄到了遙遠的盡頭 ,戰場已被風沙掩埋 ,吶喊在空寂裡沉默;古劍在殘風中腐朽 。為戰鬥而生的靈魂,開始為生存而戰鬥,沒有號角的年代裡,生存是唯一的長路。六、成長的過程,其實是將哭聲漸漸調成靜音,也只有在夜半無人的時候,你才能放肆的將眼淚拋灑,那些煎熬和苦痛一傾瀉出,你不止一次的問,生活為什麼這樣難這樣苦?
  • 哀傷輔導第二期|最後一課 哀傷自助與生活正常化
    大家好,我是任敏,今天為大家帶來哀傷輔導二期實務課程第十一課:哀傷自助與生活正常化。本次課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討論一個理論點,後面兩個部分是對兩個自助哀傷療愈工具的介紹。今天課程主題是哀傷自助,討論自助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這是整個哀傷輔導系列課程的邏輯所致。
  • 「哀傷是愛」:失獨家庭心理重建調查
    此外,火葬場也會有一些做哀傷輔導的社會工作者或者同輩支持者。人們在網際網路上很容易找到同輩支持組織和資源。」但在國內,一切都還處於「灰色地帶」。「這首先和國內心理學研究起步較晚有關。」王建平解釋說,「其次,這也源於大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必要的心理科普。
  • 心理熱線:哀傷諮詢工作如何做?
    本工作指南將在簡介哀傷與哀傷基本理論基礎上,重點介紹心理熱線進行哀傷諮詢的原則、主要工作內容、工作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任何喪失帶來的哀傷稱為廣義的哀傷,因死亡帶來的哀傷稱為狹義的哀傷。所有的喪失都會有哀傷,也需要哀傷。本工作指南使用的哀傷是指廣義的哀傷。➣ 哀傷理論1.
  • 關於哀傷輔導
    來自各地的人們都能看到你思想的閃光。
  • 哀傷輔導課程 人類能否超越哀傷
    有了這種態度,然後我們才能找出哀傷是什麼,以及人類是否可以擺脫它。為自己找出哀傷是否會終結是非常重要的——要在實際上,而不是口頭上,不是知識上,不是空想的或感傷的。因為如果它消失了,心靈就能擺脫龐大的負擔,而且那種解脫對探究愛是什麼而言是必須的。
  • 殤痛:失獨父母哀傷
    喪失和哀傷是非常私密的經歷和體驗,人們往往不願讓陌生人接近這段記憶、甚至也很少讓自己再去觸碰,因此關注喪親人群哀傷情緒的研究步履維艱。直到最近三十年,這個缺口才被慢慢打開。讓我們一起關注、關心這個群體。目的:研究中國失獨父母的哀傷反應。方法: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選取北京市4名失獨父母進行深度訪談,並收集實物資料,採用主題分析法對資料進行分析。
  • 攝影好書|劉暢推薦《當代攝影新銳——17位影象新生代》
    例如,詩歌、攝影都是一種「截取」的藝術。1997年4月,大學畢業前夕,在學校門口一家小書店裡發現了一本讓我激動的攝影書:《當代攝影新銳——17位影象新生代》。這本書是中國臺灣人文攝影大師阮義忠所著,中國攝影出版社1996年第二次印刷(一版一印是1990年),居然能印2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