殤痛:失獨父母哀傷

2021-02-19 質化研究

原文標題:殤痛:失獨父母哀傷反應的質性研究

文章來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4,22(05):792-798.

編者推薦

喪失至親至愛是最痛苦的生活事件之一,喪親者會經歷一系列哀傷反應,而在不同的喪親類型當中,喪子者的哀傷反應是最嚴重的。獨之痛是「痛上加痛」。失獨父母是在我國歷史和政策背景下產生的一個特殊喪親群體,也是目前中國社會的弱勢群體,需要全社會各個層面的關注。喪失和哀傷是非常私密的經歷和體驗,人們往往不願讓陌生人接近這段記憶、甚至也很少讓自己再去觸碰,因此關注喪親人群哀傷情緒的研究步履
維艱。直到最近三十年,這個缺口才被慢慢打開。讓我們一起關注、關心這個群體。

目的:研究中國失獨父母的哀傷反應。方法: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選取北京市4名失獨父母進行深度訪談,並收集實物資料,採用主題分析法對資料進行分析。結果:失獨父母的哀傷反應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情感反應有思念/想念、孤獨/孤單、後悔/自責、無奈/無助/無望、不舍/可惜、害怕過節、空、煩躁、震驚、痛苦;認知反應有不相信、不公平、自己倒黴/造孽/賴自己、幻覺、闖入性想法、反芻、自我貶低、自殺意念;行為反應有哭、社交退縮與迴避、迴避提醒物、衝動行為、整理或者保存遺物;生理反應有疲倦、睡眠問題、夢見已故者。結論:失獨父母經歷極其強烈的
哀傷反應,其哀傷反應有其普遍性和獨特性。

失獨父母;哀傷;喪親;哀傷反應;質性研究

近年來,失獨家庭和失獨父母越來越引起社會和媒體的關注。「失獨」特指失去獨生子女的現象。在國外也有獨生子女離世的現象,然而,在我國,由於「獨生子女」的政策,失獨者的數量更龐大,問題更加複雜。失獨父母是指其獨生子女因疾病、意外、自然災害等原因死亡的父母,他們的年齡多在45歲以上,由於年齡或其他等原因他們不能或不願再生育、收養子女。根據衛生部發布的《2010 中國衛生統計年鑑》所顯示的各年齡段人口疾病死亡率來推算,15 歲至 30 歲年齡段的死亡率至少為 40 人/10 萬人,由此估計,目前我國每年 15歲至 30歲獨生子女死亡人數至少7.6萬人,由此帶來的是每年約 7.6萬個家庭的分崩離析。中國目前到底有多少失獨家庭,官方沒有給出確切的數據。《大國空巢》的作者易富賢根據人口普查的數據推斷:中國現有2.18億獨生子女,會有 1009 萬人在或者將在 25 歲之前離世。這意味著不久之後的中國,將有1000萬的失獨家庭,假設父母都健在,則將產生 2000萬的失獨父母。

喪失至親至愛是最痛苦的生活事件之一,喪親者會經歷一系列哀傷反應,而在不同的喪親類型當中,喪子者的哀傷反應是最嚴重的,由此可知,失獨之痛是「痛上加痛」。我國傳統文化當中存在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等思想,這大大加重了失獨父母的傷痛。對湖北省獨生子女死亡家庭的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面臨著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失獨父母是在我國歷史和政策背景下產生的一個特殊喪親群體,也是目前中國社會的弱勢群體,需要全社會各個層面的關注。以往國內對失獨群體的研究主要來自於人口學[10]、社會以及政策[11-14]方面的研究,只有少量關註失獨父母的心理方面的研究[15],而聚焦於失獨父母的哀傷研究就更少了。

喪失和哀傷是非常私密的經歷和體驗,人們往往不願讓陌生人接近這段記憶、甚至也很少讓自己再去觸碰,因此關注喪親人群哀傷情緒的研究步履維艱。直到最近三十年,這個缺口才被慢慢打開。國外喪親及哀傷領域的研究和討論已湧現出了大量有意義的成果[16-18],而在國內該領域的研究近幾年才剛剛起步[19-26]。賈曉明發現,中國文化中有獨特的喪葬祭奠禮儀(如送殯儀館、親屬戴孝、報喪等),這種葬禮儀式有著心理動力學的意義[23]。徐潔等對喪親青少年進行質性研究,發現喪親青少年的哀傷過程有 4個共同主題:面對生活的巨變,體驗喪親的痛苦與失落,在哀傷中繼續生活,和重新詮釋死亡。唐信峰和賈曉明通過對中國農村喪親個體的哀傷反應進行質性研究,發現喪親者的哀傷反應涉及情感反應(傷心、想念、痛苦等)、認知反應(不相信、不公平、闖入性思等)、行為反應(退縮、人際衝突、迴避等)和生理反應(疲憊、記憶力減弱等)四個方面。另外,唐信峰等發現,中國農村個體的喪親者的應對喪親策略可以歸為喪失指向和恢復指向兩大類,個體的應對策略在這兩者之間擺動[26]。不同的喪親群體其哀傷反應可能具有一些自身的獨特性,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探索失獨父母的哀傷反應。這一方面可以豐富以往哀傷理論的研究,同時也將為我國的失獨父母的哀傷輔導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參考。

1.1 質性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它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的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重建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質性研究看重在微觀層面對問題和現象進行深入細緻的描述和分析,其目的不是操縱變量和驗證假設,而是重視當事人看問題的視角。質性研究方法適合過程類、意義類的研究問題。本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失獨父母的內心世界,探索其哀傷體驗,傾聽每位失獨父母對於喪子事件的敘事。因此,質性研究方法更加適合本研究的研究問題。

1.2 研究者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專業背景、性別,年齡,個人能力、個性特質、過往的研究經歷、態度及經驗將影響研究的效度。研究者本人需要對自己的身份始終保持反思與覺察:研究者是臨床心理學專業的專業工作者和研究者。接受了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系統培訓,對於失獨父母而言,研究者是一個「局外人」,該身份有利有弊,研究者應始終保持學習者的心態,對他者保持了解。此外,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要始終將避免「二次創傷」作為首要原則。

1.3 對象

本研究選取了 4位北京的失獨父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名,女性3名。研究在2013年10月至12月間進行。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為 59±8歲,失獨的平均時間為 10±8 年。基本信息詳見表 1。FB01是研究者申請加入一個失獨 QQ群認識的。研究者與 FB02 曾經有過其他合作,後來她同意參與本研究。FG03和 MB04都是北京某街道下屬失獨活動室的成員。研究者進入該活動室進行長時間田野觀察,建立較好的關係。整個研究過程,研究者的研究身份是公開的。

1.4 收集資料的方法


主要採用深度訪談法和實物收集法。在訪談之前,研究者準備了錄音筆、訪談知情同意書以及訪談提綱。訪談提綱只是作為一種提示,在訪談過程中,始終充分跟隨著受訪者的情緒和意識流,適時地追問與互動,以求更多的了解受訪者的內心體驗。問題舉例如下:他/她去世後你是什麼樣的感受?他/她的離去,對您的觀念(或情緒、身體、行為)有什麼影響?「實物」包括所有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物品等。將實物作為質的研究的資料來源是基於這樣一個信念,即任何實物都是一定文化的產物,都是在一定情境下某些人對一定事物的看法的體現。本研究所收集的實物有:與研究問題有關的研究對象的 QQ 日誌,新浪博文等。收集資料的結果如表2所示。

1.5 資料獲取與分析

在徵得訪談對象的同意之後,對訪談過程全程錄音。將錄音資料逐字轉錄成文字,最終轉錄稿共約為 80524字,通過質性分析軟體 NVivo 7.0管理和輔助分析訪談資料。資料的分析採用類屬分析方法。具體使用的是 Braun和 Clarke的主題分析方法。主題分析被認為是質性資料分析中一種基礎的分析方法,它是一種在資料中確定、分析和報告主題的方法。本研究中進行主題分析遵循以下 5 個步驟:首先,研究人員反覆閱讀訪談轉錄稿,讓自己沉浸在文字資料中,熟悉內容的深度與廣度。第二,產生最基本的代碼(generating initial codes),即開放編碼(open coding)。第三,形成主題,將代碼分到不同層次潛在的主題中。第四,檢查主題(reviewingthemes),將一些不夠好的主題合併、拆分或刪減,主題應該達到內部同質性和外部異質性的標準;第五,定義和命名主題,確定每一個主題的本質(es⁃sence),包含哪些方面。主題之間不要有太多重合,所以要仔細思考主題本身以及主題之間的關係。

孩子的離世對於父母乃至整個家庭系統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從四位失獨父母的訪談資料和實物資料來看,孩子去世後他們的哀傷反應主要有情緒反應、認知反應、行為反應和生理反應四個方面。


2.1 情緒反應

2.1.1 思念/想念:沒有一天不在想你 十個月了,305個日日夜夜啊,在時光中穿梭著:想你,念你,更愛你。305 天裡,無論清晨醒來,還是在夢裡,你的相貌、你的話語,你的影像,你的歌聲,都旋繞在我的眼前、腦海、心間。305天來,你的媽媽——我,沒有一天不想念著你。(FB02 的博文)。失去唯一的孩子,從此與孩子陰陽兩隔,父母會產生深深的思念。本研究中,4 名參與者都體驗到了強烈的想念。本研究發現,失獨的母親在文字當中表達的更加直接,而失獨父親表達較為含蓄。

2.1.2 孤獨/孤單:始終無法逃避孤獨的網 常常是在夜裡兩三點,沒有睡意,便倚靠在床頭,或在房間裡踱步,或臨窗遠眺夜中的繁星…孤獨成了我通幽之精神曲徑。我要學會在獨處中,在寂寞、無聊、空虛的境地中升華到孤獨的境界裡去,感受更為深邃寥廓的人生美質,在孤獨中修身養性,在孤獨中完善自已,創造自已。我不停地工作充實自己、麻痺自己,回到家後,始終無法逃離孤獨的網。(FB01的 qq日誌);有時候也感到挺孤單的,看到別人一大家子,覺得自己的命運怎麼這樣,孩子那麼小…(FG03)。孤獨感是失獨父母常常體驗到的。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步邁入老年,這種孤獨感更加強烈,當周圍的人都在享受天倫之樂時,他們尤其會體會到深深的孤獨感,而且孤獨感往往是長期的。

2.1.3 後悔/自責:孩子斷送在我的手裡 後來我也後悔,還不如不讓他上學,繼續休學,把所有的治療都做完了再那什麼(上學)。但孩子又比較認真、比較要強。在重點中學,天天十一二點不睡覺。一下子復發了,復發了而且還轉型了。一點辦法都沒有了。……那麼好的一個孩子,斷送在我的手裡了。(FB01);我們曾經非常自責:為什麼不早點學習研究抑鬱症的相關知識,從而能敏銳地捕捉到兒子病發的跡象,並二十四小時守護著兒子,不讓你離去
……(FB02)。當孩子離世之後,父母常常會產生許多後悔和自責的情緒,當孩子是生病離開的,父母可能自責自己沒有及時發現孩子生病的跡象,或者後
悔自己做的某個醫療決策;當孩子是自殺離開的,父母又自責自己沒有及時發現孩子自殺的企圖。總而言之,父母認為自己應該為孩子的死負責任,自己應

該保護孩子,自己應該阻止孩子的離世。

2.1.4 不舍/可惜:我是真不捨得啊 ……我就覺得挺可惜的,那麼好的一個孩子。(FB01);我就是不捨得,我一直有預感,那麼多年膽戰心驚的,生怕他

要走了。我總是隱隱的有一種感覺,他這麼好,人家都說,太好的東西不長久。可是我真的不捨得啊。(FB02)。唯一孩子,年紀輕輕的離開人世,父母會感到非常的不舍和心疼;尤其有的孩子特別的優秀、善良,父母也會產生十分惋惜的感覺。感嘆為什麼這麼好的孩子,壽命卻如此之短。

2.1.5 無奈/無助/無望 趕上你了,你怎麼辦啊?斷代了,絕後了,我這一支是完了。嗨,怎麼說呢,眼淚往自己肚子裡面咽唄,是吧,那怎麼辦呢?嗨,這
都是突然事件,誰也說不好。人生這一輩子,誰也不知道會怎麼樣,變化無常啊。人生路上,有走早的,有走晚的,早晚得走這一步。本來一個好好家庭,她(妻子)在機關,我做老師,兒子大學畢業,都工作了。挺好的。突然就這樣啦。趕上了你怎麼辦啊。在這個方面打擊很大,自己覺得自己斷代了,絕後

了,我這一支就完了,結束了。(MB04);我現在,說實在的,對生活沒有什麼希望,當然你看到這種狀態以為我還可以,實際上我已經沒有什麼希望,就是過一天算一天。(FB01)。孩子的離世已成事實,雖然父母是多麼希望這不是真的,但是卻又無力回天,因而會產生深深的無奈和無助感,而孩子又是家庭的期待與希望,父母生命的延續,通常父母會感到自己的希望破滅了,繼而產生無望感。在本研究參與者當中,男性會強調自己斷代了,絕後了。這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傳宗接代觀念給他們帶來的影響。

2.1.6 害怕過節,節日綜合症:過年我真受不了我現在就是怕過年過節,越過年過節我越覺得不舒服。(FB01);我現在根本不敢在國內過年,平時我還
受得了,過年我真的受不了,我受不了…(FB02)。害怕過節和團聚的日子,是許多失獨父母的體會。很多失獨者都有了節日綜合症。過節時候,人人合家團圓,其樂融融會刺激其想到失去孩子的痛苦。另外,在過節的氣氛下,文化又不允許他們表達哀思,所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2.1.7 空:太空了 開始這幾年,太空,每天基本上放學老覺得背後坐著一個人,每天上下學就去接,突然好像後面什麼都沒有了。(FB01)。孩子突然從生活中消失了,原本孩子佔據家庭系統和個人情感的位置被騰了出來,原來的很多計劃和希望都破滅了,有時候會產生一些空虛感。

2.1.8 煩躁:莫名其妙地煩 這幾年,一到休息,閒得沒事兒,特別煩,就莫名其妙地煩。(FB01)。親子關係也是依戀關係,父母失去了自己所心愛的孩子,關係消失了,就像依戀關係斷裂一樣,會產生煩躁不安的感受。

2.1.9 震驚:天哪,天哪 我知道之後,你知道,我說的什麼話嗎?我說,天哪,老天爺,還是把我兒子奪走了。我一直就有這種恐懼,因為他太好了,他太好了,我總是有這樣的恐懼。我總覺得他在我身邊呆不長。我說,天哪。就像一個寶貝,我護了這麼久的寶貝,你還是把他帶走了。(FB02)。接到孩子離世的消息,父母通常是非常震驚的,尤其當離世是突發沒有預期的情況,即便有預期,真正聽到這個消息的那一刻也是十分震驚的。

2.1.10 痛苦——度日如年,世界末日,錐心之痛反正這麼多年確實是……開始那幾年就跟過世界末日似的。(FB01);這一百八十三個日日夜夜的心路歷程比前五十幾年走得都要艱難漫長。只有親歷者才知道這種撕心裂肺的痛,切膚的痛。如從天堂墮入地獄,這大喜到大悲的人生經歷,錐心的疼痛(FB02);你 有 了 ,失 去 了 ,人 怎 麼 都 不 舒 服 。(MB04)。失獨之後,各種各樣的哀傷情緒,最終就匯集成一種痛苦的感受。這個痛苦來自於對孩子的想念,卻生死相隔;來自於現實生活由於孩子的離開而發生的巨大變化;來自於依戀關係的斷裂;來自於對世界原本所持有的信念的崩塌。

2.2 認知反應


2.2.1 不相信 正如人們不相信你怎麼會離去,我們——你摯愛的父母,被這猝然發生的悲劇震驚和迷惑。(FB02)。當聽到孩子離世的消息,父母通常會不相信,尤其當孩子並不是在自己身邊去世,父母對於孩子死亡沒有預期時,第一反應是往往是不相信,不相信他/她會突然去世。孩子比父母先離開人世,這挑戰了人們固有的思維,因此,沒有一個父母願意相信這個事實。


2.2.2 不公平 我會覺得老天爺有點不公平,你說孩子那麼優秀,哪怕跟那些孩子(不好的)換換,有時候會有這種感覺。那會兒我就說,那些罪犯槍斃,還
不如跟我孩子換條命呢!(FB01);不公平啊,我這輩子沒有做什麼壞事啊。(FB02)。面對孩子的離世,生者常常還會有不公平的感覺,因為孩子走的太早了;或者有的父母覺得自己並沒有做什麼壞事,為什麼這樣的厄運會降臨在自己頭上;有時候是因為孩子太優秀了,很善良,因而產生了不公平的感覺。


2.2.3 自己倒黴/造孽/賴自己:是不是我上輩子造孽了 晚年這個事情,很倒黴吧,算是倒黴吧……你趕上了怎麼著啊,我也說是不是我上輩子的事情。是不是,我上輩子造什麼孽了。(MB04);我覺得跟社會沒關係,這就是你自己趕上了。我覺得這個誰也不賴,就賴你自己。是你趕上了。我沒覺得是誰欠

我的。就是你倒黴。(FB01)。對於孩子離世原因的解釋,許多父母會認為是自己倒黴,厄運趕上自己的頭上,不知道該如何解釋這個原因,有的人會採用佛教的解釋,是不是上輩子造了什麼孽。很多父母在心理上會覺得孩子的死跟自己有一定關係,是賴自己,是自己的責任。


2.2.4 幻覺 由於對孩子的過分思念,父母可能會產生一些關於孩子的幻覺。想讓自己走出來,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經過好幾年,可以說是 3 年的時間,才讓自己主動從這裡頭往外面走。在這之前是不行的,總是有幻覺,好像看到了什麼,好像跟自己孩子有關係的,看到這些東西,自己就特別疑惑,好像總是看到她跟我說什麼。看醫生呢,醫生說我有幻覺,受刺激了,說嚴重了就是精神分裂,那個時候,就是這樣的,還給開了一些藥,我吃了,沒有什麼效果,就是睡覺,這個藥嘛副作用還比較大,老是心慌啊,拿不住碗,當時他們讓我吃啊,我就不吃了,我說什麼都不吃了。(FG03)。在喪失初期,出現的幻覺可能是正常的一些哀傷反應,這時候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精神疾病。

2.2.5 闖入性思維 闖入性思維指的是突然產生的、跟孩子有關的想法、衝動和畫面。到旅遊的地方一看,喲這麼好的地兒,都沒帶孩子來過。然後什麼心情都沒有了,肯定哪兒都不想去了。(FB01);那會兒,最難受的時候,孩子睡覺的那屋,進去是進去,能不想嗎?家裡頭,你說,吃飯的桌子,少人了,彆扭不彆扭啊?這個是兒子的筷子,這是他的書包,這是他的東西,你說彆扭不彆扭?在街上看到這麼大的小夥子,說多好啊,甭管男孩女孩,多好啊!我那孩子,你說,都27,28歲了,怎麼會這樣呢?……有一段時間,到哪兒都不行,哪哪都能跟他連上,在家裡,出去也是,哪哪都能連上。(MB04)。

2.2.6 反芻 反芻是指各種反覆性的、事件相關的思考,包括了解事件的意義、解決問題、對事件的回想及對未來的預期[29]。失獨父母的反芻體現在對於孩子離世原因的追問,對於生前和孩子相處的某一個細節反覆回憶等。你是那麼地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怎麼可能以這樣的方式離去?!「生活太美好!你為什麼還要離去?」、「一個笑得如此燦爛的大男孩,一個正值生活、事業璀璨的人,我不明白,真的不明白,你究竟有什麼邁不過去的坎?????」(FB02博文)。

2.2.7 自我貶低:生活與活著,我跟別人沒法比,竹籃打水一場空,抬不起頭 我說你那都是生活,我這是活著。你們是生活得有滋有味,我是活的沒滋味……大部分人都說,別想那麼多,他們說其實你說養兒防老,防不了老。到老了他有他的事兒,你有你的事兒。但是有跟沒有不一樣。這確實是不一樣。我現在就覺得我跟誰都沒法比。人家都過的挺好……我付出得太多了,我有點寒心了。忙活一輩子了,到頭來,等於竹籃打水一場空。(FB01);最痛苦的有一年多,差不多兩年。就好像抬不起頭來似的。覺得自己這一輩子白活了。有失敗的感覺。覺得前功盡棄。這一輩子,什麼都沒有辦成了(MB04)。失去孩子的父母常常感到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認同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因而出現很多自我貶低的思想,比如覺得自己跟別人已經是不一樣的啦,沒有辦法比較了;認為自己這一輩子什麼價值都沒有,自己的付出都付諸流水。


2.2.8 自殺意念 其實我們心裏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想活的念頭,只不過誰都不說。……其實我那時候也想過,死了算了。(FB01)。在剛剛聽到孩子死訊的時候,有的父母會產生自殺的意念,甚至是行動。因為覺得一下子打擊太大了,不知道活下去的意義是什麼。過去了,可能好一些,但是有時候還會出現,尤其是邁入老年之後,身心的急劇變化,精神世界的空虛,無意義感都可能引發抑鬱情緒,產生自殺意念。


2.3 行為反應


2.3.1 哭:我哭得心臟都不行了 你知道,原來我一那什麼(難受)時候我就要哭,哭一小時後之後我心臟都不行。……有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上街,上那個小區裡邊,哭一會心情好一點再回家。(FB01)。失去孩子是如此的悲傷,哭泣是非常常見的。受文化的影響,有的父母可能不當著別人的面
哭,尤其是男性。在訪談這些失獨者過程中,回憶到孩子的時候,即便過了多年,這些失獨者還是會失聲痛哭。四位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有兩位有明顯的

哭泣反應,另外兩位明顯眼眶溼潤,聲音哽咽,但是沒有哭出聲來。

2.3.2 社交退縮與迴避:我想隱身了,我跟別人談什麼啊? 我那會兒跟誰都不愛說話。(FB01);我這個人,不太願意讓別人知道,讓別人關注我,我不喜歡這樣。我為什麼躲著遠遠的,我想隱身了,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現在怎麼樣了,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的過去。(FG03);我那會兒,我儘量躲著人唄,人
家沒法跟你說話,你也沒有辦法跟別人說話。說什麼啊。我們這個年紀都該談論孩子啊,孫子啊,我談什麼啊(MB04)。在承受失落後,想從人群中退縮是
很正常的;有的失獨者會短暫的迴避人群,而有的父母則是長期迴避人群。他們往往認為人群的熱鬧氣氛和自己的悲傷心情有點格格不入;他們害怕進入
到社交場合,別人會無意中提及孩子問題,他們不知道怎麼應對。此外,由於文化對於死亡話題的忌諱,認為孩子走了是不吉利的,有可能他們也會被邊緣

化。

2.3.3 迴避提醒物:搬家,置換家具 我為這個我把房子都賣了,因為老是這個環境,我一進門、一開門就認為孩子坐在那兒。後來我實在受不了。我就把房子賣了。賣了,又在附近置換了一套。所有的家具全都換了樣兒了。(FB01);我女兒死了以後,我在這裡呆不下去,我就到郊區去了,租房子了(FG03)。喪親者會試圖迴避和逝者生前共同經歷的場景,迴避能夠引發回憶的場景。比如通過搬家、置換家具等。

2.3.4 衝動行為:暴走 我下了班,難受,我就出去,我不在家裡待著,滿處溜達溜達,走到平靜之後才回家。(FB01);剛開始騎著自行車,跟瘋子似地,到首鋼,又跑到通州去了,往回騎的時候天都黑了,真害怕啊,路兩邊,都沒有開發呢,風一刮,冬天譁譁響,挺可怕的。萬一那裡藏著人,竄出來怎麼辦呢,那時候,就是沒走出來才那樣,那時候沒有人訴說,說了也沒有用,挺苦悶的,實際上就是一種發洩。(FG03)。在遭遇喪子之痛之後的父母,內心的痛苦,壓力無處釋放,有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衝動行為,在本研究中,有暴走等。

2.3.5 保存/整理遺物:保留骨灰,整理照片 到現在我孩子的骨灰我都沒有勇氣去給它安葬。還在我家放著呢,所以我一點都……(FB01);他走了之後,

我就是拼命整理他的東西,他的照片,他寫的東西…(FB02);我當時,我孩子骨灰盒一直都沒有下葬,讓她跟著我,我帶著她,上哪兒上哪兒,我帶著,一直帶著 5年,帶了五年。(FG03)。孩子離開之後,無法實現與孩子身體的接近性,父母仍然希望能夠跟孩子有聯結,往往會通過整理孩子的遺物去回憶孩子生平的點滴,保存著跟孩子有關的物品,好像孩子還在,甚至有的父母,不將孩子的骨灰下葬,就好像孩子沒有離開一樣。

2.4 生理反應

喪子事件還會給父母們帶來一系列的生理上的反應,疲憊、睡眠增多、失眠。四位受訪者都報告了不同程度的疲憊和失眠現象。FB01的丈夫還曾因為長期失眠被醫院診斷為抑鬱症。此外,做夢也是一個很好的與逝者進行持續性聯結的方式。孩子離開之後,有許多父母會出現非常豐富的夢境,在夢裡,父母和孩子對話,有時候是孩子跟父母道別,有時候是孩子給父母託夢表達一些心願,有時候是孩子鼓勵父母繼續堅強活下去。夢見好像孩子打電話說要吃什麼飯,要送飯,你看,到現在我還經常做這種夢。老認為孩子還沒有走嘛(FB01)。曾經以為幸福已遠離我們,不會再回到我們身邊。但不是這樣的:當你時不時地顯現、昭示你的存在;時不時來夢裡陪伴我們;時不時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的時候,我們為失而復得的幸福而泣!(FB02)。

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失獨者的哀傷反應表現在情緒反應、認知反應、行為反應和生理反應四個方面。Worden在其《哀傷輔導與治療》一書當中提到,他的導師 Gordon Allport 教授在 1957年的演講稿中說:人有所有人的共同性,有和某些人的相似性,也有個人的獨特性,而我們的研究是確認每個人的相似和獨特性。這一說法也很好地適用於本研究的研究結果:①失獨父母的哀傷與人類哀傷經驗存在許多共同之處:比如,失獨父母對於孩子的強烈思念。研究表明,分離痛苦是哀傷反應的核心症狀,比如想念和孤獨感。本研究研究結論與陳維樑和鍾莠荺,Worden所總結的哀傷反應有許多相似之處。②失獨也屬於喪子,有著與喪子個體類似的哀傷反應。Klass曾和喪失子女的父母工作多年,證實這些父母和逝去的孩子保持聯結的必要性。失去子女的父母永遠無法完全忘記逝者,因曾在生命中如此珍視對方,也無法完全從心中撤回所曾投注的一切。③失獨者的哀傷反應具有獨特性。失獨父母喪失了唯一的孩子,哀傷反應更加強烈。哀傷反應會受到人口學、喪親相關因素、社會文化、個性特質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從本研究四位失獨父母訪談及實物資料來看,他們對於喪親事件的敘事是各不相同的。此外,失獨父母的哀傷反應受到了中國傳統觀念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的影響。失去了獨子,意味「絕後」,「絕後」對於失獨父母,尤其是父親的影響和打擊極大。這一研究結果啟發專業工作者在進行哀傷輔導工作時,既要了解哀傷經驗的普遍性,更要看到個體哀傷經驗的獨特性,尊重每一個人獨特的哀傷反應。

我們發現,情緒、認知、行為、生理感受彼此之間又是相互影響的。如:當失獨父母對於喪子事件表示出不相信時,就會出現震驚與困惑的感受,這又會進一步引發失獨父母對於孩子離世事件的反芻,如對於原因的追問;父母對孩子強烈的思念、不舍可能也會引發與孩子相關的幻覺和闖入性思維,也可能引發哭泣、保存和整理遺物、做夢、迴避提醒物等行為;失落的父母可能會產生空虛感、煩躁以及孤獨感,為了應對這樣的痛苦,他們可能會採取一些衝動行為,如暴走等。此外,喪子事件會極大的損傷父母的自我認同,父母會因此自我貶損;而當無助無奈無望的情緒出現時,失獨父母可能會產生自殺意念、衝動甚至行為。因此,我們可以將失獨者的哀傷反應納入到認知行為療法的三角模型當中去看,認知、情緒、行為彼此之間相互影響,這有利於我們從認知行為概念化模型中看待哀傷反應,給哀傷的認知行為幹預提供啟發。

參 考 文 獻

1彭善民. 失獨社會工作的意義與可能. 中國社會工作,2013,4:1

2 柳志豔. 勇敢地生活下去——呼喚社會關註失獨者群體.學理論,2012,2:57-58
3 易富賢. 大國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國計劃生育. 北京:大風出版社,2007
4 何麗,王建平,尉瑋,等. 301名喪親者哀傷反應及其影響因素.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3,21(6):932-936
5 Bonanno GA, Kaltman S. The varieties of grief experience.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1, 21(5): 705-734
6 Fujisawa D, Miyashita M, Nakajima S, et al. Prevalence anddeterminants of complicated grief in general population.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0, 127(1): 352-358
7 Kersting A, Brähler E, Glaesmer H, Wagner B. Prevalenceof complicated grief in a representative population- basedsample.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1, 131(1): 339-343
8 Newson RS, Boelen PA, Hek K, Hofman A, Tiemeier H. The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icated grief in olderadul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1, 132(1): 231-238
9 孫靜. 獨生子女死亡家庭困境及適應研究. 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10 穆光宗. 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 人口研究,2004,1:33-37
11 洪娜. 獨生子女傷殘狀況及對計生扶助政策的需求分析.南方人口,2010,25(3):51-56
12 洪娜. 獨生子女不幸死亡家庭特徵對完善計生工作的啟示——以蘇州市吳中區為例. 南方人口,2011,26(1):14-18
13 陳雯. 從「制度」到「能動性」: 對死亡獨生子女家庭扶助機制的思考.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2,2:114-119
14 高武,傅瓊. 社會支持視角下失獨問題的分析. 大江周刊:論壇,2013,4:115-117
15 談海峰. 獨生子女傷亡家庭社會支持研究. 華東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2
16 Stroebe M, Schut H, Stroebe W. Health outcomes of bereavement. The Lancet, 2007, 370(9603): 1960-1973
17 Prigerson HG, Horowitz MJ, Jacobs SC, et al. Prolonged griefdisorder: Psychometric validation of criteria proposed forDSM-V and ICD-11. PLoS Medicine, 2009, 6(8): e1000121
18 Boelen PA, de Keijser J, van den Hout MA, van den Bout J.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grief: a comparison betwee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nd supportive counseling. Journal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7, 75(2): 277-284
19 何麗,王建平,唐蘇勤,等. 複雜哀傷問卷修訂版的信效度.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3,27(12):937-943
20 謝秋媛,王建平,何麗,等. 延長哀傷障礙是獨立的診斷嗎?——和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焦慮的關係.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4,22(3):
21 尉瑋,王建平,何麗,等. 哀傷認知問卷在中國喪親者樣本中的修訂.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4,22(2):246-250
22 唐蘇勤,何麗,劉博,王建平. 延長哀傷障礙的概念、流行病學和病理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2014,22(6):1-11
23 賈曉明. 從民間祭奠到精神分析-關於喪失後哀傷的過程.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5,19(8):569-571
24 徐潔,陳順森,張日昇,張雯. 喪親青少年哀傷過程的定性研究.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1,25(9):650-654
25 唐信峰,賈曉明. 農村喪親個體哀傷反應的質性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3,21(4):690-695
26 唐信峰,賈曉明,侯力琪. 農村喪親個體應對策略的定性研究:以江西省上饒縣某農村為例.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3,27:785-790
27 陳向明. 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8 Braun V, Clarke V.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2006, 3(2): 77-101
29 Wyer RS. Ruminative thoughts, advances in social cognition.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6
30 Worden JW. 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 A handbook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31 Jason MH, Robert AN. Separation and traumatic distress inprolonged grief: the role of cause of death and relationship tothe deceased. J Psychopathol Behav Assess, 2011, 33: 254-263
32 陳維樑,鍾莠荺. 哀傷心理諮詢:理論與實務.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33 Stroebe M.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justment to bereavement: A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review.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1, 5(1): 62-83
34 Klass D. The spiritual lives of bereaved parents. Philadelphia, Taylor and Francis. 1999

本期編輯:小嶽(一位愛生活,愛讀書的探索者)

相關焦點

  • 「哀傷是愛」:失獨家庭心理重建調查
    他和上海市有關部門合作,正在為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們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科普,要編寫一本小冊子,製作8條科普視頻。做這些工作的時候,劉新憲不只是一位「失獨」父親,他還有一重更重要的身份:哀傷諮詢師。孩子殤逝的時候,劉新憲正處於事業的頂峰。他在美國一家高速發展的高科技公司擔任總經理,雄心勃勃地要把公司做到世界一流。
  • 湖南計生幹部出版《中國失獨家庭調查》,呼籲「失獨不失愛」
    同年11月,韓生學的《中國失獨家庭調查》的節選版開始在《啄木鳥》雜誌上連載。在這本書中,韓生學寫出了失獨者各自不同的疼痛與悲傷,也記錄了失獨者的自救:有的組織線上線下集體自主互助、有的則投身社會公益。據出版方群眾出版社介紹,這部作品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全方位展示了失獨之因、失獨之痛、失獨之殤、自救之舉、社會關注、人民關愛、政策關懷,是一部對三十多年獨生子女政策回眸與反思的思辨之作。
  • 23歲女孩被前男友捅20刀致死,父母中年失獨哀痛煎熬:喝醉才能睡
    嚴某不接受倪某法庭上的悔罪,也堅決拒絕倪某父母的請求籤署諒解書,他只希望倪某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然後再給女兒辦後事。殘忍的命案之後,受害者已逝,兇手必將受到懲罰,有關情感糾紛造成的瘋狂也已經無可多說,最讓人痛心的,其實是痛失愛女的夫婦,他們很可能會永遠困在沒有盡頭的哀傷之中,終生不能釋懷。
  • 《中國失獨家庭調查》新書發布在京舉行
    2017年4月15日,由中國人民公安出版社主辦、群眾出版社和《啄木鳥》雜誌社承辦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失獨家庭調查》新書發布暨籤名售書活動在北京舉行。《中國失獨家庭調查》系作者韓生學經過兩年多時間採訪而寫成的一部全面反映失獨家庭的報告文學作品。
  • 兒子被執行死刑兩年之後,我寫給「失獨」父母的一封信
    文:高成渝圖:來自網絡「失獨」,歷來是個沉重的話題。記得在我兒子沒有執行死刑的前兩年,我的一個朋友也是失獨者。他的女兒很優秀,浙江大學畢業,在工作的崗位很得領導器重,但卻在結婚前一周,他女兒卻因心肌梗塞而離開人世。
  • 「在本該當奶奶的年紀,我卻當了媽媽」,失獨母親的痛誰能懂?
    然而,在這個社會上,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失去獨生子女後又高齡生子的父母。家住杭州蕭山的黃黎敏就是這個特殊群體中的一員,2016年,她25歲的獨生子意外去世,2018年,在經歷了多次試管嬰兒後,身為60後的她生下了女兒盼盼。
  • 看見哀傷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哀傷?
    3.父母對喪親事件的情緒反應對孩子的哀傷疏緩是第一重要因素。這對喪失配偶的父母來說極為艱難。所以,父母首先要照顧自己,處理好自己的哀傷。父母要和孩子有正常的情感交流,可以分享自己的痛苦和思念,可以在孩子面前流眼淚。也要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痛苦和思念,儘量耐心回答孩子們的種種疑問。4.父母不能要求孩子必須用「堅強」來應對哀傷。
  • 陝西13歲少年被毆致死,母失獨;北京失獨家庭和獨居老人慘嗎
    案例——《13歲少年被毆致死:一個單親媽媽的失獨之殤》引言2020年8月底的一天,陝西母親吳改霞的獨子小浩和同學出遊後未歸。5天後,小浩的遺體在山坡上被發現。現在的孫哥人前基本看不出來喪子之痛,只是酒後談起才面露痛苦之色。後來,我離開了那家港資物業公司,但一直和孫哥保持聯繫。1年後孫哥通知我參加了他的婚禮,娶了個29歲外阜未婚姑娘。不久後聽聞他生了個閨女,未去滿月宴,但給以電話祝賀。
  • 大學生作弊墜亡事件帶來的殤痛與反思
    事件似乎暫時告一段落,但留給我們的思考還在繼續——監考老師的殤與痛監考老師出於本職工作墜樓孩子的殤與痛大學,正值青春,二十芳華,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候,未來才剛剛開始,充滿了未知的精彩與期待,卻不幸夭折於此,對於年輕的生命來說,太過可惜。
  • 石家莊市49周歲以上失獨父母可免費領取羊奶粉
    原標題:石家莊市49周歲以上失獨父母可免費領取羊奶粉    河北新聞網訊(燕趙都市報記者張清華 實習生王靖)3月18日是第8個國際社工日,石家莊原平建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向河北省社會工作促進會捐贈價值46.8萬元美玲牌中老年羊奶粉。   石家莊恆愛家園社工服務中心具體承辦此次奶粉發放工作。
  • 哀傷輔導|第三課 關懷者的說話技巧(課程提要)
    人類有很多哀傷之痛是無法表達的。有人說「眼淚是語言無法表達的哀傷」,但實際上人類還有一種更深層的哀傷,就是連眼淚都無法表達。因為我們人類文明是有限的,我們的文字、我們的劇本、我們的電影、我們的小說,它們無法表達很多哀傷中最深層的痛苦。由於人們無法把它表達出來,包括眼淚,喪親者往往會感到,在這個世界上無人可以理解他。
  • 快報邀請失獨父母提前吃「團圓飯」
    昨天,現代快報鍾曉敏愛心工作室邀請了20多位失獨父母聚餐,提前吃起除夕「團圓飯」。飯桌上,大家聊得最多的是「愛心轉移」。有媽媽提議一起編織「愛心圍巾」,義賣資助孤兒。孩子「走」了,他們想努力走出悲傷,也希望活得更有意義,希望廣大讀者攜手快報一起關心支持他們。
  • 失獨父母最怕病:獨自就醫悽涼 因醫生問候崩潰
    木子夫婦 63~64歲 北京 兒子因腦出血去世 失獨9年  與多數失獨者不同,木子夫婦剪斷了與過去的一切聯繫,「不管多好的孩子,只要在父母前面走了,就是大不孝」。兒子出殯那天,木子在家親自下廚,做了一大桌菜。「我坐下來,告訴自己,我必須吃下去,我要好好活。」
  • 郭乃碩代表:動態調整失獨老人補助,建立失獨家庭互助平臺
    失獨家庭普遍存在經濟狀況不好、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患病率較高和照顧資源缺乏等特點。目前中國至少有100萬個失獨家庭,且每年以7.5萬個的數量持續增加。其中70%~80%的失獨父母存在精神創傷或心理障礙,近半數患有抑鬱症,慢性病患者超過六成。
  • 隱形失獨家庭就是這樣造成的,家長快醒醒吧
    隱形失獨家庭就是這樣造成的,家長快醒醒吧現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了,很多家庭因為壓力問題只敢要一個孩子,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這種現象也並沒有什麼變化。在父母的那個年代,一家至少有兩到三個孩子,一般很少有家庭是獨生子女的,那時候,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都不像現在這麼重視,所以養一個孩子也花費不了多少錢。
  • 人到中年「失獨」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3位母親講述自己心路歷程
    人到中年「失獨」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3位母親講述自己心路歷程有人說相比於多子女的家庭,獨生子女家庭本身就是潛在的一種更大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來自獨生子女如果因故去世,父母就失去了贍養的唯一依靠和資源,晚年必然陷入悲涼的境地。
  • 第一批獨生子女還沒變老,100萬失獨家庭已經死去
    但對很多失獨家庭來說,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孩子沒了,家也就沒了,家也就散了。失獨,這是一個普通人所能承受的最大不幸。他們承受了三次「喪子之痛」。第三個孩子,是他們從國企下崗後,流落到福建做小生意開修理廠時,收養的孩子。他是第一個孩子的替代品。他也清楚自己只是個替代品。這也註定,他對這個家,不會有歸屬感。於是,他跪別養父母,離家出走。第二個孩子,是麗雲在國企工作時懷上的二胎。麗雲和耀軍成天提心弔膽,怕被人看出來。
  • 穗婦聯「玫瑰計劃」相約 失獨家庭金秋共聚
    人民網廣州9月28日電(孫璐)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重陽國慶雙節來臨之際,廣州市婦聯昨日舉辦了2014年「玫瑰之約 金秋共聚」失獨家庭聚會活動。廣州市婦聯主席蘇佩、市社工委專職副主任桑曉龍、市婦聯副主席張鳴等與失獨家庭代表近100人歡聚一堂,共度美好時光。
  • 中國家庭教育之殤:父母從自己過往痛點,編織出孩子的新痛點
    但是人生的痛點,並不能這麼輕鬆的消除。尤其,是在我們為人父母之後,當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踏上人生路途的時候,我們不禁會回望自己的人生。而過去的痛點就算結痂了,我們都要把它們撕開。將痛點放到社會當中,也許以下幾個社會問題就是目前最尖銳的父母痛點的投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