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成渝
圖:來自網絡
「失獨」,歷來是個沉重的話題。
記得在我兒子沒有執行死刑的前兩年,我的一個朋友也是失獨者。他的女兒很優秀,浙江大學畢業,在工作的崗位很得領導器重,但卻在結婚前一周,他女兒卻因心肌梗塞而離開人世。
作為關係不錯的朋友,我去勸他,但無論如何,他始終沒有從中年喪子的哀痛中走出來,無處安放的暮年,讓他陷入絕望的泥潭。
其實,朋友先前是一個比較幽默樂觀的人,他在55歲,可謂年富力強,但女兒的離去,使他的餘生只剩下煎熬。聽另外一個朋友說,他現在見了人就躲,上班時幾乎不說話,休息日整體把自己悶在家裡。
如今,我也因著兒子的離開,也成了一名失獨者。我可以勸慰別人,卻一樣無法勸慰自己,在兒子去世的第一年中,我曾想過很多方式讓自己的狀態得到恢復,但都無濟於事。
前些日子,我在媒體上看到,中國每年新增7.6萬個失獨家庭,全國失獨家庭早已超百萬個,「失獨家庭」這個群體浮出水面。這是一個數目龐大,但長期被人忽視的群體。
失去孩子的悲痛,讓所有的父母都顯得孤立無援,人間煙火氣的生活,都會成為觸景傷情的線索。
經歷過傷病的人,才知道病痛來臨的悲苦。如今,我從那種負面的漩渦中走出來,我想給其他的失獨者說說下面的一些話。
在學生時代,我讀魯迅先生的《祥林嫂》時,對祥林嫂反覆述說自己的孩子離世行為,大為不解,但如今,我明白了。失獨父母周圍的人,通常也是受不了他們反覆的傾訴、哭泣,所以失獨者的情緒是長期受到壓抑的。
但我要說,向別人傾訴或者別人安慰,都不是走出負面情緒的根本,最主要的,還是要調整自己的內心。
誠然,這個社會會有這樣的意識,認為失獨者認為自己「低人一等」,尤其在農村,如果你是一個失獨者,村裡的婚喪嫁娶,在安排人手上,都會刻意避開,從別人的心裡上,會感覺你這個人晦氣。
但別人怎麼去想或怎麼去做,我們無力幹預,但我們要做的是不要自暴自棄,否則真的會被人真正輕視了。
但面對失獨的現實,我們應該怎麼做,希望我一些想法,能給你帶來幫助。
一、直面痛苦,重拾信心,多一些愛好,讓自己忙起來。
人的情緒是個很奇怪的東西,如果一味地沉湎於消極裡,那麼要想跳開那個圈子,真的是難上加難。
雖然在前行的路上,因為孩子的離世跌了一個跟頭,但如果自暴自棄,就會失去了做人的意義,如果還在工作的人,那麼就充分發揮自己的餘熱,讓自己忙碌起來。同時也給自己尋找一些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儘量多接觸一些人群,努力讓自己動起來。
譬如我,在家裡養一些小寵物,或在陽臺(院子裡)種一些花草,讓自己時時有事可做。煩惱往往不趕自跑。
二、對去世的孩子而言,自己幸福的活著,才是對他(她)最好的安慰。
離去的親人,也許最不願看到的,就是尚在人間的親人喪失了活著的勇氣。即便只剩下自己,人生也不會無以為繼,如果你相信愛本身是一場綿長的夢,那你一定會明白生與死之間其實沒有距離。
生命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不僅僅是代際傳承,而是至親至愛的人生敘事會被銘記,他們的精神與我們同在。我們幸福地活著,才是對他(她)最好的安慰。
三、參加公益,讓更多的人因著你的善行獲益。
這兩年,我一直參加公益,幫助一些困難的人,通過自己的善行,很多的人的生活得到了改觀,這本身就是對自我價值的一種肯定。當我們用愛心火炬照亮別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溫暖著自己,讓自己不再孤獨,不再怨天尤人。
四、和自己的另一半相濡以沫,攜手走完後半生。
孩子沒了,但我們還有同甘共苦的另一半,還有愛自己的老父老母,不為別的,就是為了那些愛你的人,也要勇於承擔起當負的責任,讓自己身邊還活著的親人,重新找回失去的快樂。如果條件許可,也可以帶著另一半去旅遊,在大好河山和美好風光裡,你會發現人生截然不同的另外意義。
人生一世,每個人基本上都是坎坎坷坷的,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有幾個人是一輩子生活得無憂無慮的。疾病、災難、困苦常常讓我們猝不及防。
我期待更多的失獨者能共同攜手,抱團取暖,讓我們走出哀傷,開始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