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通常有著一個歡樂純淨的天空,即使夜晚也是美好的,那裡有無數的星星在向他們眨著眼睛。但是在這次疫疾如同暴風雨般突然襲來時,有些孩子可能失去了自己摯愛的親人,他們可能是無微不至照顧他們的爺爺奶奶,也可能是骨肉相聯的爸爸媽媽,也可能是其他親戚朋友。在疫情中突發性的親友的死亡可能會徹底顛覆孩子心中的那個純淨的世界,天空將會變得漆黑,星光變成了淚光。
很多成年人看到孩子哭了一會,又出門去玩了,甚至還會笑,便認為孩子不懂得哀傷。不!心理學研究早已揭示,有愛就會有哀傷,只是孩子的哀傷反應與成人不同。
1.有40%的孩子在失去父親或母親後會有強烈焦慮感,會擔心再失去另一個親人。
2.孩子會哭泣悲傷,出現情緒抑鬱。
3.不少孩子會有內疚感,覺得死亡與自己有關,比如是因為自己平時不聽話、調皮等,或沒能做讓親人感到自豪或所期望的事。尤其學齡前兒童(4-7歲),由於其認知發展處於自我中心化階段,對死亡原因可能有魔幻化的思維,更易認為是自己導致了不幸的發生。
4.出現憤怒和情緒衝動,尤其是男孩子。
5.出現社交退縮,寡言少語。
6.學習成績下降,注意力難以集中。
7.退行性表現,如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咬手指頭、尿床,變得更加粘人等。
8.自尊心受損,覺得自己是同伴中的「異類」,是有「缺失」的人。
9.健康出現問題,比如頭痛,睡眠障礙,飲食紊亂,免疫力下降。
10.變得膽小,缺乏安全感,產生死亡焦慮。例如不敢獨自上廁所、獨自睡覺,擔心自己是不是也會突然死去。
11.年幼的孩子注意力不能一直集中,他們會在哭好後,又出去玩耍,這並不是他們不再哀傷,玩是他們應對哀傷的一種方法。
只要有愛,哀傷就不會完全地消失。但大多數的孩子能夠逐漸適應喪親哀傷,並可以帶著對親人的懷念健康地成長。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因為哀傷沒能及時得到適當的疏導,很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心理障礙,並影響他們今後的生活。如果孩子的哀傷症狀持續六個月以上並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他們很可能已經罹患延長哀傷障礙這種由喪親引起的心理疾病。這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的成長。此時,家長則需要為孩子尋求專業的哀傷心理幹預。
在這次疫情中,有些孩子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失去了至親。逝者和孩子的關係越親密,哀傷帶來的痛苦就會越強烈。孩子在生活及情感上對逝者的依賴程度越高,喪失對孩子帶來的影響就會越大。同時,由於此次疫情的特殊性,很多孩子可能連親人最後一面都沒見著,來不及告別,逝者就被火化了。這些都增加了孩子發展出延長哀傷障礙的風險。
1.幫助年幼的孩子理解死亡。父母親要用溫和適當的語言和方式讓孩子理解: 死亡是不可逆的,是永遠的分別,比如鄰居家的小狗死了再也不會活回來;死亡是身體機能全部停止了工作,比如不再會說話,走路;死亡是由各種原因造成的,比如冠狀病毒肺炎會導致身體功能衰竭等。
2.葬禮是孩子哀傷關懷中一個重要部分。中國文化習慣地不希望孩子參與葬禮。但逝者如果與孩子有極親密的關係,不讓孩子參加葬禮可能會使孩子感到終身遺憾和痛苦,嚴重者還會出現創傷應激障礙。父母需要徵求孩子的意見,是否要參加已故親人的葬禮。如要參加,對年幼的孩子要事先向他們解釋葬禮的過程,因為中國各個地區的喪葬習俗不同,孩子如果沒有經驗也可能會產生恐懼心理,如果帶年幼孩子參加葬禮也要確保有大人能夠在葬禮之中關照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太小,又沒有大人可以照顧孩子,也可以考慮事後單獨舉行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哀悼儀式。
3.父母對喪親事件的情緒反應對孩子的哀傷疏緩是第一重要因素。這對喪失配偶的父母來說極為艱難。所以,父母首先要照顧自己,處理好自己的哀傷。父母要和孩子有正常的情感交流,可以分享自己的痛苦和思念,可以在孩子面前流眼淚。也要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痛苦和思念,儘量耐心回答孩子們的種種疑問。
4.父母不能要求孩子必須用「堅強」來應對哀傷。孩子有愛就有哀傷的權利。哀傷的壓力需要疏導而不是用「堅強」來壓抑。
5.儘可能保持家庭原來的生活節奏。不去改變對孩子原來的教養方式,更不要用溺愛去補償孩子的喪失,這只會壓抑孩子與生俱來的內在的自身的抗挫力。研究表明,溫暖而有紀律的教養方式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6.用不同方法引導孩子疏緩哀傷,比如繪畫、塗鴉、沙盤、遊戲等。
7.消除孩子的內疚感。要明確地告訴孩子親人的死與孩子沒有關係。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內疚。可引導孩子寫信、畫畫給逝者等方式來表達。同時,也可以嘗試列舉孩子曾經為逝者做過的事,來幫助孩子減少自責。
8.對於上文提到的孩子的行為倒退(如尿床、咬手指、粘人等),不要斥責或嘲笑。要理解這是正常的,也是孩子需要更多陪伴和關愛的表現。
9.為孩子提供告別的機會。在這次疫情中,很多家人可能沒有機會與逝者見最後一面。如果孩子不願或沒有機會參加葬禮,這也可能留下終身的遺憾。可以進行小的告別儀式,例如寫信、掃墓等,讓孩子有機會說再見。
10.幫助孩子緬懷逝者。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懷念逝者,作為家長可以提供適當的支持。例如,與孩子共同回顧關於逝者的回憶,共同整理照片,允許孩子保留逝者的遺物作為紀念,陪伴孩子掃墓,一起重訪與逝者有關的場所等。
11.在一些特別的日子裡(如逝者的忌日、生日,父/母親節時),要更加留心孩子的狀態。可以在這時與孩子溝通感受,或共同進行紀念活動。
12.聯合外在的支持。家長可以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態。也可以請其他親人(例如孩子的爺爺奶奶、孩子信任的長輩等)共同關心孩子,幫孩子建立更大的支持網絡。
13.注意延遲的哀傷反應。有些孩子可能不會立即表現出哀傷反應,家長可能誤以為孩子還不懂事或是足夠堅強。但哀傷反應可能會在半年或一年後湧現。同時,也有些孩子會出於對家長的擔心而假裝堅強。家長既要尊重每個孩子自己的哀傷節奏,同時也要保持對孩子的關懷。
14.如果發現孩子長期沉溺在哀傷中或有明顯的不健康的行為變化,或者父母自己無法調整自己的情緒,那就要請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請注意,一定要請經過哀傷諮詢訓練的諮詢師。
在幫助孩子面對哀傷的過程中,溝通尤為重要。研究表明,在經歷喪親後,家長開放、敏銳、共情、積極的溝通方式可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
開放。開放而坦誠地與孩子溝通彼此的感受、想法、困擾。不要迴避談及逝者與喪親事件相關的話題。過度壓抑反而會使情緒得不到疏洩,從而醞釀出更多的問題。
共情。當孩子有強烈的哀傷反應時,不要急於說「你不能這麼想」。嘗試去理解,試著說「我理解你的感受,這是正常的,你可以表達出來」。如果您不能完全理解,也可以告訴孩子:「我可能沒辦法感同身受,但任何時候只要你需要我都願意陪伴你」。您也可用肢體語言(如擁抱)表達您的支持。
敏銳。在交流中,儘量敏銳地覺察到孩子正面臨的問題和需求,並作出回應。例如,當孩子表現出自責內疚時,要及時幫孩子消解。
積極。在哀傷的情緒得以安放的同時,也要共同積極地面對新的生活。試著在交談中鼓勵孩子參與一些興趣活動。給孩子支持和力量。告訴他/她你們可以彼此支持,一起共同過好以後的生活。
孩子宛如破土而出的嫩芽,她稚嫩,但又有頑強的生命力。在這場疫疾中的喪親哀傷確是一場殘酷的暴風雨,但只要有細心的呵呼和科學的疏導,嫩芽必然可以成長一株參天大樹。
親人的逝去會給人們的心身帶來巨大的影響,疫情之下的喪親之痛則可能更令人難以獨自面對和適應,為了更加了解疫情社會背景下,喪親人士的心理需求及特點,中國心理學會哀傷學組與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聯合啟動《疫情期間喪親者心理健康評估》項目,擬招募2020年1月1日-6月30日期間,失去一級親屬(父母、配偶、子女、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的人士,進行心理健康調查與評估。作者說
兒童與青少年還正處於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喪失親人可能會給孩子們的成長帶來一些波動,但作為成人和家長,我們更應看到並信任他們的力量,看到他們未來的人生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在信任與期待中,提供恰當的幫助,支持他們渡過哀傷、發展自我、創造人生。心理學部各實驗室、課題組運營有一批不同方向的優質心理學科普公眾號,在大學堂後臺自定義菜單點擊「分類精選」-「友情公號」可以查看。今後的每個周六,大學堂都會轉載其中一篇與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臨床與諮詢心理實驗室」,由北師大心理學部王建平實驗室出品,了解認知行為療法、青少年焦慮、失獨等話題的一扇窗口。我們願意陪伴您走過這段旅程。若有任何需要,請與「臨床與諮詢心理實驗室」後臺聯繫!文章來源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王建平教授及其團隊組編《應對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冊:防疫抗疫20問》第四章 直面哀傷,攜手面對疫情中親友離世
參考文獻
[1]Cerel, J., Fristad, M. A., Verducci, J., Weller, R. A., &Weller, E. B. (2006). Childhood bereavement: Psychopathology in the 2 years post parental deat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45(6), 681-690. [2]Cipriano, D. J., & Cipriano, M. R. (2019). Factors Underl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Grief. OMEGA -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80(1), 120–136.[3]Kwok, O. M., Haine, R. A., Sandler, I. N., Ayers, T. S., Wolchik, S. A., & Tein, J. Y. (2005). Positive parenting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parentally bereaved childre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34(2), 260-271.
[4]Nadine M. Melhem N.M., Porta G., Shamseddeen W., Payne M.W., David A. Brent D.B. Grief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ereaved by Sudden Parental Death.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1;68(9):911-919.
[5]Shapiro, D. N., Howell, K. H., & Kaplow, J. B. (2014). Associations among mother–child communication quality, childhood maladaptivegrief,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Death Studies, 38(3), 172-178.
[6]Trozzi M., & Massimini K. Talking with children about loss: Words, strategies, and wisdom to help children cope with death, divorce, and other difficult times. New York: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1999.
[7]Worden, J. W. Children and grief: When a parent die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1996.
[8]善寧會.孩子心,善別路:家長手冊.香港:善寧會,2004:13-21.
作者 | 劉新憲 焦克媛
來源 | 臨床諮詢心理實驗室
編輯 | 木舟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原創,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臨床諮詢心理實驗室後臺,徵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