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失去親人讓人難以接受?心理學家給出4個方法,幫你轉化哀傷

2020-12-19 騰訊網

作者: 龍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李關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2020年與往年不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人經歷著與親友的生離死別。

雖說我們都明白「人終有一死」這個道理,可是,當親友真的從自己生命中消失時,大多數人很難輕易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但無論如何,你都要知道,我們要學習「在失去親友的日子裡活下去」,還要學習超越生死的智慧。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這也是重整生命的寶貴機會,值得我們珍惜!

哀傷,是一段痛徹心扉的人生經歷,很難靠別人安慰和講道理來化解。

但化解哀傷,也是一個自然療愈的生命歷程。只有理解哀傷、轉化哀傷,最終才能跨過哀傷。

在轉化喪親之痛中,重建生命連結、重整生命意義,培育超越生死的智慧。

先來看一個轉化哀傷的故事。

多年以前,我曾幫助過一位女孩子,轉化她母親病逝帶來的哀傷。

她大學畢業時即將去國外留學,特地來心理所向我告別,神採飛揚地分享她的生命成長和對未來的憧憬。

臨別時,我平靜地笑著問她:「你現在和媽媽的關係怎麼樣?

她平靜地笑著答道:「我現在和媽媽的關係更近啦!媽媽在世的時候,我要買機票,從北京飛回家鄉去看她。現在,我每時每刻都可以見到她。」

她說,是媽媽給了她生命,她是媽媽的生命延續。

在走過哀傷的日子裡,她發現,自己身上的美好品質和能力,大多是從媽媽那裡繼承來的。

當她展現自己生命中的美好品質和能力時,就感受到與媽媽同在。因此,她不再悲傷,而是能夠微笑!

事實上,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應該明白——死亡,只是改變了逝者的生命狀態,但並未終結我們與他/她的關係。

我們可以通過回憶、講述、紀念逝者的嘉言懿行等,加深對逝者的理解,進而重建與逝者的連結——從身體在場的情感連結,到心理在場的精神連結。

這樣,我們能真實地體驗到生命的延續,就能把對逝者的懷念放在心中合適的位置,繼續前行。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一、首先要知道,哀傷時的脆弱,不是你的錯

親友離世會激發我們面對人生無常的恐懼。

一方面,我們可能會對未來生活感到恐懼,不確定失去親友後,我們還能否安度餘生;

另一方面,親友離世也會激發我們對死亡的恐懼,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死亡離自己很近。

面對生死的恐懼,可能就是人生最深的恐懼。

所以,在哀傷的日子裡,我們會比較脆弱,很難堅強起來,這是非常自然的!這並不表示我們無能,而是意味著我們對人有情!

不過,哀傷也讓我們有機會去超越孤獨和恐懼,藉助培育對天有情、對地有情的力量,去療愈自己,也療愈世界。

二、哀傷,其實是一個自然療愈的過程

在轉化喪親之痛的歷程中,我們破碎的心可以得到自然療愈,這是哀傷寶貴的一面。

這將讓我們更加懂得,如何在未來的日子裡,活得真實、深刻、透徹。

哀傷的自然療愈,你必須知道的幾個要點:

1.哀傷是很獨特的個人經驗,如同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的人可能需要漫長的時光,才能消化哀傷之痛。因此,不必與別人比較。

2.走過哀傷,需要獨自前往。我們可以在轉化哀傷的歷程中藉助別人的支持,培育哀而不衰的勇氣和力量,但不能奢望有人能夠拿走我們的哀傷,別人也不可能真的拿走我們的哀傷。

3.需要接觸滋養內在力量的要素,例如:與身邊人相互抱團取暖,接觸讓我們感到清新、美善、安穩、喜悅、快樂的事物等。

哀傷的自然療愈,你要完成兩個任務:

1.重整生命:在追憶逝者的行動中,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意義;

2.重建連結:學會用新的方式與逝者重建連結,與我們身邊人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重建連結。

三、哀傷的心路歷程,一共有5步

思念,是喪親哀傷的主要特徵!二十世紀60年代末,美國哀傷與臨終關懷學者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e)提出五個階段理論,試圖描繪人們面對哀傷/臨終的心路歷程。

這個理論在過去50多年廣泛應用於哀傷療愈,也在學術界飽受爭議和批評,但仍不失是個簡化工具,去理解正常哀傷的複雜過程。

通常,人們透過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這五個階段,學習接受親友離世的事實。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所有的階段,這些階段也不一定會依序發生,甚至可能不出現。

喪親者在五個階段之間穿梭往返,可能會反覆、交叉、重疊地出現多樣化哀傷反應。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1、震驚/否認

親友離世會給人帶來巨大的情感衝擊。最初,我們可能會感到震驚,甚至根本不相信。

也可能因為太過痛苦,而「自動」否認親人離世的事實,甚至會變得麻木。

從這個意義上說,否認是一種自我保護,可以幫助自己不立即被悲痛擊倒。

隨著否認的心態逐漸消散,人就會慢慢地接受喪親的事實,不知不覺地開啟療愈過程。

這也意味著,原先被自己否認的痛苦感受,會真實地一一浮現出來。

2、憤怒

這是最常浮現出來的痛苦感受!我們可能會對自己憤怒,怨自己未能阻止悲劇的發生;

我們可能會對家人、同事、醫護人員憤怒,氣他們未能盡力挽救親友的生命;

我們甚至還會對逝者憤怒,怨她/他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狠心地把我們拋在世上……

很多不公平感,令我們感到,自己被整個世界遺棄,我們似乎有足夠的理由憤怒。

憤怒,意味著你開始有內心力量,讓過去無法承受的感覺浮現出來。

因此,不要批評、壓抑、否認憤怒情緒。

不過,如果我們持續待在憤怒情緒裡,會消耗大量的能量,也會傷害到真正關心我們的人,不利於自然療愈。

因此,我們要學習有效地轉化憤怒情緒。

3、討價還價

憤怒無法改變親友離世的事實,我們可能會在心裡討價還價。

討價還價階段就像一個中轉站,給心靈留時間慢慢調適。

不過,如果在這個階段停留太久,我們就會產生愧疚/內疚、自責、懊悔。

這些情緒非常消耗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不利於自然療愈。

4、沮喪

在你發現,無論如何也繞不開「親友永遠離去」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時,悲傷時常裹著空虛不約而至,有時甚至洶湧難當。伴隨哀傷而來的憂鬱,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墜入生命的深淵!

不過,低落的情緒就像生命的信使,允許我們放慢生命節奏,去仔細回味自己究竟失去了什麼。

為了充分體驗悲傷,我們需要有人靜靜地陪伴,也需要有機會充分獨處。這樣,低落的情緒完成任務後,便會自動離去。

5、接受

在理想情況下,我們經歷過前面幾個階段後,便會進入新的階段:接受親友離世的現實,讓生命重生,重新上路。

我們能夠不再對親友離去的原因躲躲閃閃。我們開始有力量承認:親友離世,是因為能夠維持他/她生命的條件,在那個時刻不再具足。

他/她的時間到了,但我們的時間還沒到。我們會把對他/她的懷念放在心中合適的位置,憶念他/她的嘉言懿行,與他/她重新連結,在未來的日子裡去延續他/她美好的一面,為這個世界貢獻美善。

需要說明的是,儘管哀傷歷程令人痛徹心扉,但哀傷不是病,而是我們對人生無常的自然反應。

哀傷,讓我們有機會啟動內在力量,提升生命境界,展開新的生命畫卷。

不過,轉化哀傷不是單靠個人就能完成的,家人和親友一起相互支持、共度哀傷,是非常重要的。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四、轉化哀傷,心理學家的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珍惜自己,安頓身心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時刻記得回到呼吸——吸氣,我知道我在吸氣;呼氣,我知道我在呼氣」。

當我們專注於自己的呼吸時,就會覺察到那個千真萬確的事實:自己有個身體,需要照看!當身體放鬆時,心就能平靜下來,才會有力量轉化哀傷。

1、安身

在哀傷的日子裡,我們需要及時補充足夠的營養、保證睡眠、適量運動,逐步恢復規律作息。

最好能請親朋好友幫忙給予實際幫助,例如辦理後事、照看孩子、買菜做飯等,以減少體力消耗,避免身心崩潰。

我們可以做一些正念練習,幫助自己放鬆身體並平靜心情。

例如,找一個安全、舒服、安靜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閉上眼睛,專注呼吸,跟隨著以下指導語靜坐(坐禪),用呼吸連結身體。

你可以默念指導語,也可以錄音播放。如果和親友一起練習,大家可以輪流誦讀帶領。

參考指導語:

吸氣,我知道我在吸氣,

呼氣,我知道我在呼氣;

吸氣,我覺察到我的整個身體,

呼氣,我對我的身體微笑;

吸氣,我平靜我的身體,

呼氣,我照看我的身體;

吸氣,我擁抱我的身體,

呼氣,我釋放身體裡所有的緊張和壓力;

吸氣,我坐/躺得安穩,

呼氣,我感到自在;

吸氣,我感到活著的喜悅,

呼氣,我感到快樂!

除了坐禪,還可以練習正念步行(見下文「與宇宙聯結」)、正念運動、深度放鬆、身體掃描、正念瑜伽、正念太極等正念練習。

只要能夠幫助我們提起正念、放鬆身體、平靜心情的方法,都可以嘗試。你可以在網絡上找到相關的音頻或視頻,也可以自行創作。

2、安心

身松心靜之時,也常常是悲傷湧現的時刻。要容許自己感受悲傷,不必刻意堅強。

不要壓抑,而要讓悲傷情緒自然地流淌出來。

哭泣、講述、寫作、音樂(聽/唱/創作)、繪畫、運動都是釋放悲傷的建設性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憂傷背後的意義。

我們也可以用坐禪的方式,化解哀傷的情緒。例如:

吸氣,我知道我在吸氣,

呼氣,我知道我在呼氣;

吸氣,我覺察到憤怒/憂傷/悲痛/內疚/自責,

呼氣,我對憤怒/憂傷/悲痛/內疚/自責微笑;

吸氣,我知道憤怒/憂傷/悲痛/內疚/自責在這裡,

呼氣,我知道憤怒/憂傷/悲痛/內疚/自責不是我;

吸氣,我知道憤怒/憂傷/悲痛/內疚/自責是受苦,

呼氣,我知道這種感受會過去;

吸氣,我平靜,

呼氣,我足夠強壯來照顧此時的憤怒/憂傷/悲痛/內疚/自責。

轉化哀傷是沉重的,也需要時間!而每個人的哀傷節奏不同,不要催促自己或別人「儘快」恢復,否則通常欲速則不達!

時常給哀傷留個「假期」,和親朋好友一起做一些開心的事。讓自己在「悲傷有時、快樂有時」的節奏中,恢復希望和力量。

感受快樂,並不是對親友的背叛,而是為了轉化哀傷,積聚內在力量。

避免用有害身心健康和有損人際關係的方式處理悲傷情緒,例如賭博、酗酒、暴力、外遇、性、離婚等。如果感到自己承受不了強烈的負面情緒,我們需要找專業心理服務協助度過哀傷。

第二個方法:重建連結,超越生死

與逝去的親友重建連結,這是轉化哀傷的重要任務。與宇宙(大自然)重建連結,這是我們超越生死的重要條件。

我們學習生死相依的智慧,就會懂得,離世的親友並不是真的消失,而是改變了生命存在的形式。

雖然條件的改變終止了親友的有形生命,但他們的嘉言懿行留在我們的記憶裡,以無形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命。

我們藉助自己的善言善行繼承他們的美善,使他們的生命得以延續。生命就是在這樣生生不息的循環中成為永恆,不生不滅。

1、與大地連結

在走路時,我們修習正念步行:

吸氣,走一、兩、三步;呼氣,走一、兩、三步。

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並專註腳掌與大地接觸的安穩感。

真實地感受到大地正在安穩地支持著我們。即使親人離世,我們活在世上並不會真的孤單。

2、與祖先連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三種根,即血緣祖先、地緣祖先和精神祖先。

追憶先人故事,了解他們怎樣走過艱難險阻,探索我們繼承了哪些美善、轉化了哪些不足……

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延續,就不會感到孤單與絕望。

3、與後代連結

後代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他們正盎然地活著,繼承著我們的美善,也轉化著我們的不足。

我們應該安然地放下恐懼,真實地活在當下每一時刻,珍惜自己,繼續用善言善行給這個世界留下美善。

4、與大自然連結

大自然是我們生命之源,我們與之連結,讓大自然平靜柔和的能量提醒我們回到當下,回到呼吸,正念地邁出每一個安穩的步伐,把內心的痛苦交給大地承託……

對於許多人來講,可以從當下就開始學習並實踐這樣無懼、無憾的人生。

這樣,在找不回過去的日子裡,我們就能以哀而不衰的精神,獲得向死而生的能力。

真實地活出別樣人生——無懼生死,依然有情。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因疫情而喪失親人,心理諮詢師推薦的8個哀傷應對策略
    一般來說,感情越深聯結越強,心中的哀傷也就越濃重。在失去所愛或所依戀的對象 (主要是親人) 時大多數人都會出現哀傷反應。並且,哀傷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減弱。理論上,這個過程有三個階段:第一,震驚與逃避否認,拒絕承認,不相信事情會發生,不相信昨天還在自己身邊的親人會突然離自己而去。有不真實的感覺,甚至是麻木,解離。
  • 看見哀傷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哀傷?
    心理學研究早已揭示,有愛就會有哀傷,只是孩子的哀傷反應與成人不同。1.有40%的孩子在失去父親或母親後會有強烈焦慮感,會擔心再失去另一個親人。2.孩子會哭泣悲傷,出現情緒抑鬱。3.不少孩子會有內疚感,覺得死亡與自己有關,比如是因為自己平時不聽話、調皮等,或沒能做讓親人感到自豪或所期望的事。
  • 哀傷輔導第二期|最後一課 哀傷自助與生活正常化
    我被人鼓勵的需要失去了響應,她恐懼自己再沒有往前走的力量了,沒有自信了。而當她覺察到的時候,她在哀傷中區分出兩部分情緒來,失去爸爸的哀傷是一部分,失去爸爸的鼓勵和支持功能是另外一部分。接著,諮詢師會問她:「這一部分父親的功能誰可以滿足?爸爸對你的支持的功能,我們可不可以尋找替代?誰可以幫助你?」她想一想說:「我有一個朋友,非常具有行動力,也很欣賞我,如果她能幫我的話,就能推動我去做。」
  • 致失去摯愛的你:與悲傷告別必經的 5 個階段
    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神。」 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是悲傷的結束,而是悲傷的開始。從業25年的著名悲傷治療師朱莉婭 塞繆爾認為:「親人離世最悲傷的,並不是離世的那時候。而是後來,我們逐漸將他從生活中剝離的時候。
  • 心理熱線:哀傷諮詢工作如何做?
    哀傷即是一個狀態,也是一個過程。哀傷與喪失有關。人的一生是不斷獲得的過程,也是不斷喪失的過程。喪失是多樣性的,如失戀、失業、失學、丟失物品、財產損失、離婚、配偶去世、親人去世、朋友去世、失去友誼、分離、青春的逝去、身體健康的損害、失去寵物、失貞、丟臉等等(賈曉明,2004)。在各種喪失中,親近的人死亡是影響重大的喪失。
  • 原文翻譯|你可以哀傷,也可以悲悼,你的失去是真實的
    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的悲傷可能會因為在做決定時缺乏控制力而加劇。另一些人則選擇擺脫身份,比如轉行或離開宗教團體。雖然這聽起來比較容易,但這些人仍然可能感到悲傷,因為選擇離開這些本身也會讓他們感到哀傷,這是一種矛盾的心理。他們可能覺得沒有權利去悲傷和失去自我感,因為這是他們自己做的決定。
  • 疫情期間,如何幫助孩子面對親人過世?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當下,每個人,每個家庭,到整個國家都處於悲傷之中。隨著確診病例的不斷增加,每天都有患者轉為危重症以至逝去。在這連遺體告別都不能舉行的特殊時期,失去親人的家庭所承受的巨大悲痛可想而知。對於孩子來說,當家裡有親人過世時,他們不免會有所疑問,家長需要對此進行回應和處理,幫助他們處理對親人喪失的哀傷,避免對他們身心造成傷害。
  • 哀傷輔導|第三課 關懷者的說話技巧(課程提要)
    他非常擔心12歲的女兒會不會感染,女兒倒是顯得比較堅強,能夠幫著做飯。但案主不願意和任何家人說話,包括他的父母。所以他姐姐聯繫諮詢師幫忙疏導一下案主,但案主不肯接諮詢師的電話,他完全把自己封閉了起來。1. 哀傷是愛的一種形式,是喪失親人的一種正常反應。2. 人類有很多哀傷之痛是無法表達的。
  • 人死後,頭七很重要,心理學和你聊聊頭七的意義
    在遇見引起情緒波動的事情時,內心會主動屏蔽這件事情;在面對傷心或難過的事情時,會主動保護自己的內心反應;在面對親人過世時,會遭受到重創,也可能不會。當我們失去重要的人時,一定會體會到哀傷的情緒。而哀傷是一種複雜的情感,是修復創傷的必要過程。
  • 「哀傷是愛」:失獨家庭心理重建調查
    失去了4歲女兒20年後,雨青和丈夫離了婚。「沒有外遇,沒有任何特殊的事情發生,就是一句話:我們在一起不快樂。自從女兒走了以後,我們就再也沒有快樂過。你眼前的這個人永遠在提醒你生命中最痛苦的事情。」失去女兒的時候,雨青剛剛30歲。頭4年,夫妻兩人之間無法談到任何和孩子相關的事情。
  • 如何面對親人的離去
    在我們生命中,與摯愛的親人生離死別,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必修課。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又是一年雨水紛紛,面對親人的離去,很多人生活在難以自拔的故情舊夢裡。清明是個讓人傷感甚至刻意迴避的節日,但我們不妨在清明節重新來一次悲傷體驗,它既是集體的心理療傷,也是一場自導自演的釋放壞情緒、接受快樂的儀式。
  • 疫情期間遠程追思禮儀及哀傷輔導
    準備了你平時愛吃愛喝的,再也不害怕、不難受了!某某,回家來吧!以上禱祝詞只是一個示意,實際行禮時可以說自己的心裡話。四、其餘親人輪流上前洗手、擦乾手,並獻上一杯飲品。喪主再次帶領大家叩首三次,行禮時在心中默念」魂兮歸來!魂兮歸來」,在心中想像親人的遊魂回到了家中,並且安詳平和,成為守護家庭、保佑親人的吉祥神明。到此禮成。
  • 哀傷輔導課程 人類能否超越哀傷
    那是我們哀傷的原因之一。還有寂寞的哀傷、沒有朋友的哀傷——或如果你有朋友,而失去了那個朋友的哀傷;或是一個你認為你愛的人,給予你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滿足——感官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滿足,他的死令你哀傷。當那個人走了的時候,也就是說,當那個人死去或離開你的時候,所有焦慮、恐懼、嫉妒、寂寞、絕望、憤怒和暴力,在你裡面爆發。那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無法解決的。
  • 如何安慰失去親人的朋友
    可是,當我們的朋友突然失去親人的時候,我們除了悲傷之外,該做些什麼?去幫助和支持那個比我們更傷心的朋友?這篇文章會給你答案!——xinli001.com當我們接到消息,說某個認識的人死去時,隨著心思快速活動,我們會經歷種種反應。那可能是震驚、憤怒、歉疚,或是一種深刻、拉心扯肺的傷痛。當這些複雜的感受從心中划過,我們會開始想到逝者的種種,為他們哀痛。
  • 失去親人,孩子的悲傷應該怎樣開釋
    如果父親或母親無意間變得拘謹、易怒或過度忙於家庭以外的事情,倖存的孩子都會感到害怕,會覺得自己被父母排斥。如果家中一位父母強烈需要交談,但另一位卻極力避免,那麼他們很難滿足彼此都需要的支持和理解。因此,婚姻可能觸礁。倖存的孩子會敏銳的感受到這種壓力,如同對失去兄弟姐妹產生的悲傷一般。並且,他們可能會將父母的分離與兄弟姐妹的死亡一併歸咎於自己。
  • 關於哀傷輔導
    請致信sgke123@163.com/加入Q群84322634--關於哀傷輔導哀傷輔導是針對近期喪失親人的人,協助他們完成哀悼的任務;哀傷治療是針對那些哀傷反應欠缺、延緩、過度或過久的人,協助他們辨認和解決障礙完成哀悼的分離衝突。
  • 新方法已在武漢試用,多數人卻表示難以接受
    雖然這種喪葬方式讓很多人不能夠接受,也難以理解。但是在人口不斷增長,土地卻是固有的960多萬平方千米的基礎之上。越來越多的城市將會推行這種喪葬儀式,況且這種喪葬儀式也是節約和利用土地最為直接的表現。 一、固有的喪葬模式 當一個人的生命終結之後,也就成為了一具冰涼的屍體。
  • 殤痛:失獨父母哀傷
    喪失和哀傷是非常私密的經歷和體驗,人們往往不願讓陌生人接近這段記憶、甚至也很少讓自己再去觸碰,因此關注喪親人群哀傷情緒的研究步履維艱。直到最近三十年,這個缺口才被慢慢打開。讓我們一起關注、關心這個群體。目的:研究中國失獨父母的哀傷反應。方法: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選取北京市4名失獨父母進行深度訪談,並收集實物資料,採用主題分析法對資料進行分析。
  • 心理學家:親人去世卻不哭不悲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
    心理學家:親人去世卻不哭不悲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死亡。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沒有表現出悲傷情緒,並不能說明他對死者不敬,實際上,這是一種心理自我防禦機制。當他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就會下意識地克制這種情緒,讓自己保持冷靜。可能要過一兩個月,他才會讓放鬆下來,此時才有可能表現出悲傷情緒。情緒極限還有一種情況,因為死者的突然離去,讓他無法接受,已經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
  • 心理學家:焦慮不要怕,牢記這5種方法,焦慮將不再困擾你
    你的焦慮讓你過分痛苦了,那就試著用以下的5種方法,將焦慮轉化為動力,讓它推動我們走向更好的自己。很多人認為,焦慮已經是既抑鬱之後,又一遍布人們生活的心理感冒。焦慮的可怕源於它的無影無蹤,它好像隨時都圍繞在我們的周邊,會因為發生在身邊的某些事,某個心理變化,而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