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龍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李關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2020年與往年不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人經歷著與親友的生離死別。
雖說我們都明白「人終有一死」這個道理,可是,當親友真的從自己生命中消失時,大多數人很難輕易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但無論如何,你都要知道,我們要學習「在失去親友的日子裡活下去」,還要學習超越生死的智慧。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這也是重整生命的寶貴機會,值得我們珍惜!
哀傷,是一段痛徹心扉的人生經歷,很難靠別人安慰和講道理來化解。
但化解哀傷,也是一個自然療愈的生命歷程。只有理解哀傷、轉化哀傷,最終才能跨過哀傷。
在轉化喪親之痛中,重建生命連結、重整生命意義,培育超越生死的智慧。
先來看一個轉化哀傷的故事。
多年以前,我曾幫助過一位女孩子,轉化她母親病逝帶來的哀傷。
她大學畢業時即將去國外留學,特地來心理所向我告別,神採飛揚地分享她的生命成長和對未來的憧憬。
臨別時,我平靜地笑著問她:「你現在和媽媽的關係怎麼樣?
她平靜地笑著答道:「我現在和媽媽的關係更近啦!媽媽在世的時候,我要買機票,從北京飛回家鄉去看她。現在,我每時每刻都可以見到她。」
她說,是媽媽給了她生命,她是媽媽的生命延續。
在走過哀傷的日子裡,她發現,自己身上的美好品質和能力,大多是從媽媽那裡繼承來的。
當她展現自己生命中的美好品質和能力時,就感受到與媽媽同在。因此,她不再悲傷,而是能夠微笑!
事實上,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應該明白——死亡,只是改變了逝者的生命狀態,但並未終結我們與他/她的關係。
我們可以通過回憶、講述、紀念逝者的嘉言懿行等,加深對逝者的理解,進而重建與逝者的連結——從身體在場的情感連結,到心理在場的精神連結。
這樣,我們能真實地體驗到生命的延續,就能把對逝者的懷念放在心中合適的位置,繼續前行。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一、首先要知道,哀傷時的脆弱,不是你的錯
親友離世會激發我們面對人生無常的恐懼。
一方面,我們可能會對未來生活感到恐懼,不確定失去親友後,我們還能否安度餘生;
另一方面,親友離世也會激發我們對死亡的恐懼,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死亡離自己很近。
面對生死的恐懼,可能就是人生最深的恐懼。
所以,在哀傷的日子裡,我們會比較脆弱,很難堅強起來,這是非常自然的!這並不表示我們無能,而是意味著我們對人有情!
不過,哀傷也讓我們有機會去超越孤獨和恐懼,藉助培育對天有情、對地有情的力量,去療愈自己,也療愈世界。
二、哀傷,其實是一個自然療愈的過程
在轉化喪親之痛的歷程中,我們破碎的心可以得到自然療愈,這是哀傷寶貴的一面。
這將讓我們更加懂得,如何在未來的日子裡,活得真實、深刻、透徹。
哀傷的自然療愈,你必須知道的幾個要點:
1.哀傷是很獨特的個人經驗,如同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的人可能需要漫長的時光,才能消化哀傷之痛。因此,不必與別人比較。
2.走過哀傷,需要獨自前往。我們可以在轉化哀傷的歷程中藉助別人的支持,培育哀而不衰的勇氣和力量,但不能奢望有人能夠拿走我們的哀傷,別人也不可能真的拿走我們的哀傷。
3.需要接觸滋養內在力量的要素,例如:與身邊人相互抱團取暖,接觸讓我們感到清新、美善、安穩、喜悅、快樂的事物等。
哀傷的自然療愈,你要完成兩個任務:
1.重整生命:在追憶逝者的行動中,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意義;
2.重建連結:學會用新的方式與逝者重建連結,與我們身邊人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重建連結。
三、哀傷的心路歷程,一共有5步
思念,是喪親哀傷的主要特徵!二十世紀60年代末,美國哀傷與臨終關懷學者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e)提出五個階段理論,試圖描繪人們面對哀傷/臨終的心路歷程。
這個理論在過去50多年廣泛應用於哀傷療愈,也在學術界飽受爭議和批評,但仍不失是個簡化工具,去理解正常哀傷的複雜過程。
通常,人們透過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這五個階段,學習接受親友離世的事實。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所有的階段,這些階段也不一定會依序發生,甚至可能不出現。
喪親者在五個階段之間穿梭往返,可能會反覆、交叉、重疊地出現多樣化哀傷反應。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1、震驚/否認
親友離世會給人帶來巨大的情感衝擊。最初,我們可能會感到震驚,甚至根本不相信。
也可能因為太過痛苦,而「自動」否認親人離世的事實,甚至會變得麻木。
從這個意義上說,否認是一種自我保護,可以幫助自己不立即被悲痛擊倒。
隨著否認的心態逐漸消散,人就會慢慢地接受喪親的事實,不知不覺地開啟療愈過程。
這也意味著,原先被自己否認的痛苦感受,會真實地一一浮現出來。
2、憤怒
這是最常浮現出來的痛苦感受!我們可能會對自己憤怒,怨自己未能阻止悲劇的發生;
我們可能會對家人、同事、醫護人員憤怒,氣他們未能盡力挽救親友的生命;
我們甚至還會對逝者憤怒,怨她/他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狠心地把我們拋在世上……
很多不公平感,令我們感到,自己被整個世界遺棄,我們似乎有足夠的理由憤怒。
憤怒,意味著你開始有內心力量,讓過去無法承受的感覺浮現出來。
因此,不要批評、壓抑、否認憤怒情緒。
不過,如果我們持續待在憤怒情緒裡,會消耗大量的能量,也會傷害到真正關心我們的人,不利於自然療愈。
因此,我們要學習有效地轉化憤怒情緒。
3、討價還價
憤怒無法改變親友離世的事實,我們可能會在心裡討價還價。
討價還價階段就像一個中轉站,給心靈留時間慢慢調適。
不過,如果在這個階段停留太久,我們就會產生愧疚/內疚、自責、懊悔。
這些情緒非常消耗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不利於自然療愈。
4、沮喪
在你發現,無論如何也繞不開「親友永遠離去」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時,悲傷時常裹著空虛不約而至,有時甚至洶湧難當。伴隨哀傷而來的憂鬱,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墜入生命的深淵!
不過,低落的情緒就像生命的信使,允許我們放慢生命節奏,去仔細回味自己究竟失去了什麼。
為了充分體驗悲傷,我們需要有人靜靜地陪伴,也需要有機會充分獨處。這樣,低落的情緒完成任務後,便會自動離去。
5、接受
在理想情況下,我們經歷過前面幾個階段後,便會進入新的階段:接受親友離世的現實,讓生命重生,重新上路。
我們能夠不再對親友離去的原因躲躲閃閃。我們開始有力量承認:親友離世,是因為能夠維持他/她生命的條件,在那個時刻不再具足。
他/她的時間到了,但我們的時間還沒到。我們會把對他/她的懷念放在心中合適的位置,憶念他/她的嘉言懿行,與他/她重新連結,在未來的日子裡去延續他/她美好的一面,為這個世界貢獻美善。
需要說明的是,儘管哀傷歷程令人痛徹心扉,但哀傷不是病,而是我們對人生無常的自然反應。
哀傷,讓我們有機會啟動內在力量,提升生命境界,展開新的生命畫卷。
不過,轉化哀傷不是單靠個人就能完成的,家人和親友一起相互支持、共度哀傷,是非常重要的。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四、轉化哀傷,心理學家的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珍惜自己,安頓身心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時刻記得回到呼吸——「吸氣,我知道我在吸氣;呼氣,我知道我在呼氣」。
當我們專注於自己的呼吸時,就會覺察到那個千真萬確的事實:自己有個身體,需要照看!當身體放鬆時,心就能平靜下來,才會有力量轉化哀傷。
1、安身
在哀傷的日子裡,我們需要及時補充足夠的營養、保證睡眠、適量運動,逐步恢復規律作息。
最好能請親朋好友幫忙給予實際幫助,例如辦理後事、照看孩子、買菜做飯等,以減少體力消耗,避免身心崩潰。
我們可以做一些正念練習,幫助自己放鬆身體並平靜心情。
例如,找一個安全、舒服、安靜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閉上眼睛,專注呼吸,跟隨著以下指導語靜坐(坐禪),用呼吸連結身體。
你可以默念指導語,也可以錄音播放。如果和親友一起練習,大家可以輪流誦讀帶領。
參考指導語:
吸氣,我知道我在吸氣,
呼氣,我知道我在呼氣;
吸氣,我覺察到我的整個身體,
呼氣,我對我的身體微笑;
吸氣,我平靜我的身體,
呼氣,我照看我的身體;
吸氣,我擁抱我的身體,
呼氣,我釋放身體裡所有的緊張和壓力;
吸氣,我坐/躺得安穩,
呼氣,我感到自在;
吸氣,我感到活著的喜悅,
呼氣,我感到快樂!
除了坐禪,還可以練習正念步行(見下文「與宇宙聯結」)、正念運動、深度放鬆、身體掃描、正念瑜伽、正念太極等正念練習。
只要能夠幫助我們提起正念、放鬆身體、平靜心情的方法,都可以嘗試。你可以在網絡上找到相關的音頻或視頻,也可以自行創作。
2、安心
身松心靜之時,也常常是悲傷湧現的時刻。要容許自己感受悲傷,不必刻意堅強。
不要壓抑,而要讓悲傷情緒自然地流淌出來。
哭泣、講述、寫作、音樂(聽/唱/創作)、繪畫、運動都是釋放悲傷的建設性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憂傷背後的意義。
我們也可以用坐禪的方式,化解哀傷的情緒。例如:
吸氣,我知道我在吸氣,
呼氣,我知道我在呼氣;
吸氣,我覺察到憤怒/憂傷/悲痛/內疚/自責,
呼氣,我對憤怒/憂傷/悲痛/內疚/自責微笑;
吸氣,我知道憤怒/憂傷/悲痛/內疚/自責在這裡,
呼氣,我知道憤怒/憂傷/悲痛/內疚/自責不是我;
吸氣,我知道憤怒/憂傷/悲痛/內疚/自責是受苦,
呼氣,我知道這種感受會過去;
吸氣,我平靜,
呼氣,我足夠強壯來照顧此時的憤怒/憂傷/悲痛/內疚/自責。
轉化哀傷是沉重的,也需要時間!而每個人的哀傷節奏不同,不要催促自己或別人「儘快」恢復,否則通常欲速則不達!
時常給哀傷留個「假期」,和親朋好友一起做一些開心的事。讓自己在「悲傷有時、快樂有時」的節奏中,恢復希望和力量。
感受快樂,並不是對親友的背叛,而是為了轉化哀傷,積聚內在力量。
避免用有害身心健康和有損人際關係的方式處理悲傷情緒,例如賭博、酗酒、暴力、外遇、性、離婚等。如果感到自己承受不了強烈的負面情緒,我們需要找專業心理服務協助度過哀傷。
第二個方法:重建連結,超越生死
與逝去的親友重建連結,這是轉化哀傷的重要任務。與宇宙(大自然)重建連結,這是我們超越生死的重要條件。
我們學習生死相依的智慧,就會懂得,離世的親友並不是真的消失,而是改變了生命存在的形式。
雖然條件的改變終止了親友的有形生命,但他們的嘉言懿行留在我們的記憶裡,以無形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命。
我們藉助自己的善言善行繼承他們的美善,使他們的生命得以延續。生命就是在這樣生生不息的循環中成為永恆,不生不滅。
1、與大地連結
在走路時,我們修習正念步行:
吸氣,走一、兩、三步;呼氣,走一、兩、三步。
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並專註腳掌與大地接觸的安穩感。
真實地感受到大地正在安穩地支持著我們。即使親人離世,我們活在世上並不會真的孤單。
2、與祖先連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三種根,即血緣祖先、地緣祖先和精神祖先。
追憶先人故事,了解他們怎樣走過艱難險阻,探索我們繼承了哪些美善、轉化了哪些不足……
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延續,就不會感到孤單與絕望。
3、與後代連結
後代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他們正盎然地活著,繼承著我們的美善,也轉化著我們的不足。
我們應該安然地放下恐懼,真實地活在當下每一時刻,珍惜自己,繼續用善言善行給這個世界留下美善。
4、與大自然連結
大自然是我們生命之源,我們與之連結,讓大自然平靜柔和的能量提醒我們回到當下,回到呼吸,正念地邁出每一個安穩的步伐,把內心的痛苦交給大地承託……
對於許多人來講,可以從當下就開始學習並實踐這樣無懼、無憾的人生。
這樣,在找不回過去的日子裡,我們就能以哀而不衰的精神,獲得向死而生的能力。
真實地活出別樣人生——無懼生死,依然有情。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