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在我國重建後,獲得了迅猛發展,其學科建設、師資培養、學生教育、學術研究、專業期刊、公共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近些年來,以《中國社會科學》為代表的綜合性社會科學刊物和以《社會學研究》為代表的專業性社會學刊物的專業化、規範化和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學學術水平的快速提升。
當今世界影響較大的社會學專業刊物有5本:《美國社會學評論》(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社會學年鑑》(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美國社會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性別與社會》(Gender &Society)、《社會學方法與研究》(Sociological Methods &Research)。在2011年由湯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集團發布的專業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5本刊物2010年影響因子分別為3.69、3.59、3.36、2.09、2.00。本文以《美國社會學評論》和《美國社會學雜誌》為例,分析國際社會學專業刊物的最新發文趨勢,為我國廣大社會學界同仁了解國際社會學界學術前沿提供參照。
《美國社會學評論》創刊於1936年,是美國社會學學會主辦的官方雜誌。其編輯團隊實行競聘制,有意擔任該雜誌編輯者需向美國社會學學會提出申請,經過提名和選拔委員會的嚴格篩選後,申請成功者通常每屆任期2年。目前的四位編輯是來自美國范登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社會學系的Tony N. Brown、 Katherine M. Donato、 Larry Isaac 和Holly J. McCammon教授。《美國社會學評論》2011—2012年兩年間共出版12期,除去每年第1期發表的美國社會學學會會長的2篇致辭和6篇「評論和回應」(comment and reply)之外,共計78篇正式論文,平均每期發表6.5篇(通常每期6篇)論文。
《美國社會學雜誌》創刊於1895年,由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主辦,是美國第一份社會學專業期刊,為雙月刊,逢單月出版。目前主編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阿伯特(Andrew Abbott)教授。由於「書評」是雜誌的一個主要欄目,該雜誌有一個獨立的「書評」編輯團隊,目前「書評」欄目的編輯為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性別問題的Kristen Schilt教授。《美國社會學雜誌》一般每期發表5篇論文(2011年前通常每期6篇,2012年起每期5篇),偶爾會有一個專欄「辯論與評論」(debate and commentary)。2011—2012年共出版12期,刊發正式論文65篇。
與歐洲社會學界側重定性研究方法不同,美國社會學研究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其高度的定量化和模型化傾向。從2011—2012年兩大期刊的發文情況看,《美國社會學評論》刊發的文章中有72%屬於定量研究,19%屬於定性研究;《美國社會學雜誌》中的定量研究的論文佔比稍低一些,但仍高達68%,定性研究的論文佔比為26%。此外,近年來美國社會學界的一個新趨勢是新方法和綜合研究方法的應用。這些新方法試圖革新傳統社會學研究方法,超越定性、定量研究的簡單二分法,主要體現在實驗方法、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等方法的應用上。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美國社會學日益成熟,研究內容和領域不斷豐富和擴展,各社會學分支學科相繼產生並逐漸發展壯大,基本上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傳統的社會分層、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等領域自不必說,軍事社會學、體育社會學、音樂社會學、數學社會學等非傳統的社會學新興領域也逐步發展起來。雖然各個分支領域的社會學都競相發展,但從2011—2012年兩大社會學期刊的發文來看,社會分層、政治社會學、種族/族群/移民問題、工作/勞工研究(work, occupation and labor studies)、經濟社會學、性別研究等領域的文章佔比較高。具體而言,《美國社會學評論》發文前三位的研究領域依次為社會分層(19%)、政治社會學(10%)、種族/族群/移民研究(11%);《美國社會學雜誌》發文前三位的研究領域依次為種族/族群/移民研究(14%)、經濟社會學(12%)、社會分層(11%)。這些研究領域反映了美國社會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也是社會學注重經驗研究、關注社會重大問題的體現。近些年來,美國社會的不平等程度日益擴大,種族/族群/移民問題日益凸顯,追求性別平等的呼聲不斷高漲,全球化、金融化造成的經濟發展問題、收入問題、就業問題愈發嚴重,這些都是上述社會學分支學科獲得較大關注和持續發展的現實基礎所在。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學術界專業學術期刊的專業化分工比較細,人類學、社會政策、社會工作等學科在美國已發展得十分成熟,這些學科也都有自己的專業期刊,比如人類學領域有《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美國體質人類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等專業刊物。因此,與我國的社會學專業刊物不同,上述兩大社會學期刊所發文章基本上排除了人類學、社會政策、社會工作等方面的論文。另外,由於大多數研究均為跨分支學科的研究,因此很難對其所屬研究領域進行精確歸類,比如,在兩大期刊中有不少關於居住隔離(residential segregation)如何影響不同種族和性別人群的收入情況或就業情況的論文,這樣的論文就很難精確歸類,依據不同側重,可以歸為種族研究,也可以歸為性別研究,還可以歸為社會不平等或社會分層研究,甚至也可以歸為社區研究(community studies)。因此,對文章的研究領域進行精確歸類是有難度的,本文在查閱每篇論文研究內容的基礎上,儘可能按照作者側重對文章進行歸類,以求最大程度地準確反映兩大社會學期刊近兩年來研究領域的分布情況。
關於文章版權的說明作者:楊 典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5月3日第4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