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眉山訊(楊宇 記者 文銘權)「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這是清雍正朝宰相張鵬翮因仰慕他的眉山老鄉「三蘇」而給蜀中名勝眉山三蘇祠寫的一副門聯。唐宋八大家之蘇洵和蘇軾、蘇轍三父子(世稱「眉山三蘇」)就出生在這裡。
在宋代燦若星群的文學家中,三蘇備受人們喜愛。這不僅因為他們是宋詞豪放派的傑出代表,也不僅因為他們是「唐宋八大家」,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人民性,不管升遷還是貶謫,無論「主政」還是「輔政」,都清正廉明,一心為民。高尚的情操是他們的官品,也是他們的文品,當然,更是他們的人品。
如今,滿載「三蘇」精神的三蘇祠已然成為廉潔文化「打卡勝地」。
「功廢於貪、行成於廉」是三蘇廉潔文化的主題,「親、清、輕、勤」是三蘇廉潔文化的核心內容,「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是三蘇家風的精髓,「守其初心始終不變」是蘇軾堅守的民本思想。
圍繞「三蘇」廉潔文化的背後,流傳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寬厚仁愛至善親和
蘇軾在《記先夫人不殘鳥雀》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小時候,家中有美麗的桐花鳳鳥三三兩兩飛聚於桐樹上。一天,家中的一隻調皮的花貓捕著了一隻漂亮的桐花鳳,雖然在蘇軾兄弟的救護下,小鳥還是死去了。
這時,蘇母來了,問明情況,便教育他們說,做人要有仁愛寬厚之心。蘇軾和小夥伴將死去的鳥兒埋葬。蘇軾在仕途中表現出仁愛寬厚、勤政愛民、至善親和之心,與他從小受蘇母的教育有著親密的關係。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蘇母重名節、重仁愛、重廉潔自律的家教方式,體現的正是蘇家「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的優良家訓家風,孕育了蘇軾高尚的情操和風骨,使他作文和做人達到「文理相同」「文如其人」的高深境界,最終成為國家之棟梁。
廉潔自律不妄取
在眉山老家,兩個婢女熨帛時腳陷於地,發現地下有個罈子。家人猜測罈子裡有財寶。
蘇母叫人重新埋好罈子,告誡家人罈子是前人所埋,不屬於蘇家,誰也不準去挖取。
她告誡蘇軾兄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凡非分之財,一分一釐不能妄取,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剛正不阿忠直敢言
蘇洵長年遊學在外,教育兩個兒子的重任落在了蘇母肩上。
有一次她給蘇軾、蘇轍講《範滂傳》。範滂是東漢名士,因反對宦官集團而遭到陷害。在監獄中,範滂在和母親訣別時,因不能盡孝而遺憾。
蘇軾問母親:「我如果成了範滂,母親同意嗎?」蘇母說:「你若能做範滂,我難道不能做範母嗎?」
勇敢、聰慧的蘇母用範謗英勇就義的典故,告誡孩子要堅定信念,在蘇軾幼小的心靈植下「剛正不阿,忠直敢言」的種子,培養高尚的品德和氣節。
巧拒請託
話說蘇軾、蘇轍兩兄弟在京城為官之時,有一位故人前來拜訪,想請他們幫忙安排工作。他先去找了蘇轍,未能如願,又來見蘇軾,希望能「以一言為助」。
蘇東坡說,從前有一個人,他家境非常貧窮,又沒有好工作,就幹起了挖墓的勾當。當他打通一個古墓時,沒想到竟看見一個赤身裸體的人,那人對他說:「你不知道這是漢朝楊王孫的墓嗎?我是出了名的要以裸葬糾正厚葬的不良世風,怎麼會有財物接濟你呢!」
挖墓人只好費力去挖其他的墓,這一次,他見到了一位王者,那人說:「我是漢文帝,臨終前曾有詔令,陪葬物品不要有金玉,陶瓦就可以了,所以,我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可以接濟你。」
挖墓人非常沮喪,只得退出,他又看到有兩座連在一起的墳墓,馬上就開始挖起來了。他用了好長時間才挖穿左邊那座墓,墓裡的人說:「我是伯夷,因為『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下,我一無所有,不能滿足你的需求。」挖墓人於是感嘆道:「唉,我這麼辛苦地挖墓,怎麼卻一無所獲呢?不如再挖右邊那座墓吧,或許會得到些寶物。」伯夷一聽,便對他說:「你別白費力氣了,你看我如此瘦骨嶙峋,右邊的墓裡埋的是我弟弟叔齊,他也是餓死的,我倆情況差不多啊。」
很明顯,這個挖墓找寶的故事,是蘇東坡杜撰的,他的用意在於委婉勸告故人:我蘇東坡不能幫你在衙門安排工作,你若有心於政事,就應當靠自己的努力,循正道、走大路,萬萬不可將心思用在想門道、試歪路上。同時,他還暗示,我的弟弟蘇轍也同我一樣,你也別再去找他了。
蘇東坡將答案和道理巧妙地融在故事裡,讓故人自解其意、知難而退,它既體現了東坡的才華橫溢、人情練達,更體現了東坡為人公正、不屈從私人交情的高尚操守。
丹心要學月月紅
蘇東坡五十歲的時候,家人要為其祝壽,蘇東坡一再制止,並囑咐家人不準宣揚。
誰料,壽辰這一天,來了一個送禮人,雙手抱著一盆盛開的月季花,家人便問:「請問尊姓大名,有何事?」來者說:「我叫趙錢孫李,來祝壽的。」家人聽罷,奇怪地笑道:「那有這樣的名字呢?」來者說:「我本姓趙,右鄰姓錢,左鄰姓孫,對門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壽,大家推薦我送一盆月月紅,給知府大人做壽禮。」
家人聽後,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從不收禮,只好叫來者說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開花落無間斷,春去春來不相關。但願大人常康健,勤為百姓除贓官。」家人把詩寫在紙上,叫僕人把詩送給蘇東坡看,讓他來處理此事。
不一會蘇東坡出來,親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著詠詩道:「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撫心問,丹心要學月月紅。」
登州五日兩上書
蘇軾一生憂國憂民,不管是在朝中任職,還是被貶地方,他都心繫天下,清明從政,一心為民。他曾在登州(今山東蓬菜)做過五日知州,就在這短短的五天時間裡,他就完成了兩件利國惠民的好事,被後人稱頌。
1085年10月15日(宋元豐八年),蘇軾受命復朝奉郎知登州。登州處於「地瘠民貧,商賈不至」的沿海之地,他千裡迢逼上任後,通過沿途了解與走訪觀察,知道這一帶百姓多為「灶戶」。所謂「灶戶」就是以煮鹽換錢為生計的人家。可自從朝廷頒布實施「榷鹽法」,即推行食鹽專賣制度以後,灶戶所產之鹽必須賣給官家,不準私自出售。而官方定的收購價格又很低,還不及以往直接賣給百姓的三分之一。許多灶戶因此破產,只得背井離鄉外出逃荒。
登州城北當時有一座名為「刀魚寨」的水軍察,是防部北滷(當時為北遼惡稱)的軍事要塞。蘇軾巡視後發現,這裡武備鬆弛,屯兵多有外調,兵力空虛。於是他就在上任後的第五天,又向朝延遞上了《登州召還議水軍狀》的奏摺,直陳登州武備鬆懈之憂,建議「朝廷詳酌,以保國家安全。按理,皇帝已下詔讓他返還朝廷任禮部郎官,他完全可以不再管此事,更不用為此負責,可他毅然在接詔新調的當日上書朝延,為國分憂。
登州之任,短短五目,蘇軾先後兩上奏摺,一惠民一憂國,以其任職時間與所上兩折之比例看,可謂「政績顯赫」。
清廉節儉過生活
蘇軾21歲就中進士,前後共在朝廷任職40餘年。這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精打細算地過日子。
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降職黃州任用,由於一直為官清廉,蘇軾從未存下積蓄。此時降職之後,薪體大量減少,他過起了更加清苦的日子,常常粗茶淡飯。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自己耕種起來,補貼生活開支。
為了使有限的收入得到利用,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制訂了開支計劃,實行有計劃的用錢。他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再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餘,不準超支。
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裡,以備意外之需要。在困境、逆境中,蘇軾以勤儉節約來維持生活、渡過難關,不失為良策。
為民引水不留名
北宋紹聖年間,蘇軾在嶺南度過六年為官歲月,所到之處吏民爭相詢問,父老相偕出迎。
蘇軾在任期間,慷慨捐款修建新橋,大大方便了惠州民眾的出行。博羅大火,全城盡毀,蘇軾建立臨時居所,不讓官府以重建衙門為藉口強徵民力財力。秋末米價下跌,蘇軾請官府要農民折以現金納稅,是為了讓農民交稅時糧錢兩便或按糧價收稅,既徵收了賦稅,又緩解了農民的困難。
適時廣州因飲用水發生瘟疫,蘇軾給廣州太守王敏中寫信,建議在此修建引水工程,並推薦賢士,為王太守出謀劃策。在蘇軾的積極倡議和王太守的大力支持下,引水工程順利建成,解決了廣州全城百姓的飲水問題。
蘇軾修建引水工程一事,為百姓帶來福音,值得世代銘記。然而他卻反覆交代此事千萬不要歸功於他。一方面是因為彼時他遭受貶謫,如果此事公開,可能會使引水工程的修建遭到阻礙;另一方面,這也與他謙虛的美德有關。他一向默默付出,不願宣揚自己。由此可見,蘇軾為官鞠躬盡瘁,一心為民方是他的為政之道。
不殺羊
蘇軾的書畫在當時是很多人都想求得的珍品。而蘇軾平時不會隨時送字,但他有個癖好,就是醉酒醒了之後要寫字畫畫。所以相識之人常用這種方法得到他的字畫。
有位武官對蘇軾的字畫很有興趣,不過和蘇軾素不相識,於是便找來一位和蘇軾熟識的文官,說如果能幫忙得到蘇軾的一幅字畫,便以一隻羊腿相換。
這位文官答應後便開始寫信給蘇軾,蘇軾有信必回,這樣來來回回,這位文官便撈到不少羊腿。這事讓蘇軾弟子黃庭堅知道了,他便如實相告。蘇軾當時也沒在意。
不過有一回他辦公太忙,忘記回信。那位文官便差使僕人去催。蘇軾見了那僕人便提筆要回信,突然想起黃庭堅的提醒,於是把筆一擱,對僕人說:「告訴你家大人,本官今天不殺羊!」
罷除萬花會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蘇軾任揚州太守。揚州的芍藥花為天下之最。
蔡京任揚州太守時,在揚州大搞芍藥「萬花會」,每年用花十多萬枝,除揚州城內外的花外,還從周圍的各縣遠遠運來。參與此事的各級官員趁機勒索發財,而揚州百姓則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蘇軾一到揚州,了解到這一情況,便決定罷除揚州「萬花會」。罷除令一出,揚州百姓無不拍手稱快,紛紛擁向揚州府衙,向蘇軾作揖磕頭,表達心中萬分感激之情。
見此情形,蘇軾也感動地說:「花會用花千萬朵,吏緣為奸,已罷之矣。雖殺風景,免造業(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