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風,官風也,是古今中外歷朝各代盛衰的晴雨表。唐代治國者在總結前朝載舟經驗及覆舟教訓後,完善了選官制度、官吏監察和考核制度,選拔出一定數量為政清廉的官員。清官廉吏,不僅為唐代政治集團樹立了道德楷模,而且他們忠言直諫、廉潔清正、勤政愛民的品質、風範,也改變了自魏晉以來官場的陋習,從而造就了唐代政治的風清氣正和「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社會風氣。本文梳理了部分唐代廉潔故事,與讀者共勉。
李大亮勸諫太宗
李大亮原為隋將龐玉部下行軍兵曹,與瓦崗軍作戰被俘,隨即獲釋。李淵兵進長安,李大亮投歸輔助李淵開國有功,被封為金州總管司馬,旋擢遷安州刺史。
李大亮清廉忠謹,道德高尚,勤勉有為。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唐太宗任命李大亮為交州都督,封他為武陽縣男。後召回京城封為太府卿。之後,又任命其為涼州都督,在任期間,李大亮以惠政聞。有一次太宗派遣臺使者去涼州,看見李大亮有一隻名鷹,這位臺使就讓他獻給皇帝。李大亮秘密向唐太宗奏道:「陛下謝絕打獵已經很久了,而使者要獵鷹,如果是您的意思,我照辦;如果是使者擅自要求,我認為是使者不稱職。 」唐太宗回書稱讚李大亮:「有臣子如此,朕還有什麼憂慮的呢? 」
唐太宗徵討高句麗,留李大亮協助房玄齡駐守長安,不久去世,年五十九,家無餘資,甚是清貧,太宗慟哭不已。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諡號懿,陪葬昭陵。
姚崇「以廉慎為師」
姚崇,字元之,唐朝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人,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宰相。先後在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任過宰相,尤其是在唐玄宗時期,「以廉慎為師」,十分注意廉潔,協助唐玄宗興利除弊,為開創開元盛世的局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居陋室的故事正是其「以廉慎為師」的體現。
開元時期,曾經在武則天、睿宗、玄宗擔任三朝宰相的他還沒有自己的房子,生活十分儉樸,全家住在離朝廷很遠的地方,上朝處理完政事後,他不能回到家,只得就近住在一個寺廟裡。有一次,姚崇得了疾病,只好叫家人到廟裡來照顧他,在廟裡,他還帶病處理政務。皇帝讓他搬進中書省居住,但他認為中書省的四方館既豪華又藏有公文,他不願進去,皇帝感動地說:「設四方館,為官吏也,使卿居之,為社稷也。恨不能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辭」。
他「志守公平」,杜絕以權謀私,皇帝關懷其子時他坦言兩子「為人多欲而不謹」,不以重權為兒子謀一官半職。在《冰壺誡》一書中,他更表示了「與其濁富,寧比清貧;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以「清白留子孫」,他告誡自己的子孫說:與富的比起來,自己一定要堅守清貧,保持廉潔勤儉的氣節,不為當官而從後門,一定要堅守他的遺志,清廉做人,廉潔辦事,做有利於人民的人。
「百紙參軍」杜暹
杜暹,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玄宗開元十四年拜相,以廉潔著稱。
杜暹任婺州(今浙江金華縣)參軍,任滿還鄉時,同僚們送給他一萬張紙。當時紙很貴,人們常以存多少張紙來表示富有程度,而且迎送官
員送禮物屬於慣例,不算貪汙。可杜暹只取其中100張,以示領受了同僚們的情誼,其餘全部退還給他們。同僚們見杜暹退還紙張,先是不解,弄清原因後都非常敬佩他的廉潔,紛紛讚嘆說:「文不愛財,武不惜命,杜暹真是個清官」 ,杜暹因此被稱為「百紙參軍」。
開元四年,安西副都護與西突厥可汗史獻等不和。朝廷派時任監察御史的杜暹查清此事。杜暹到達磧西後,藩人的首領送給他一大包黃金,他堅持不受。他身邊的官員說,你遠道而來,尚不了解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的心態和禮儀,不接受反而駁了藩人的情面,有些事反而難辦。杜暹不得已,只好暫時接受,將它埋在自己所住帳幕下面,做上記號。事情辦完,杜暹出境以後,派人通知藩人到帳幕下挖取。藩人大驚,取出黃金,派快騎越過沙漠要送給他,沒有趕上才作罷。由於敬佩杜暹清正廉潔,辦事慎重,安西少數民族自覺遵守大唐律令,邊境地區得以安寧。
柳宗元「吏為民役」
柳宗元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時還是政治家、思想家。他發揚了「仁政愛民」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吏為民役」的重要觀點,這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裡堪稱石破天驚之語。他說,「凡吏於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對於如何踐行「吏為民役」這一廉政理念,柳宗元要求官員「知其職」,強調要履行「司平於我」的職能。「凡民之食於土者,出其什一傭乎吏,使司平於我也。 」在他看來,老百姓拿出自己的收入來僱傭官吏,為的就是讓官吏能公平地為大家辦事,而不是養肥了官吏來欺壓自己。
柳宗元不僅積極主張為官要做到勤政廉潔,他自己也是廉潔勤政的實踐者。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後,因家中沒有積蓄,幾乎連口棺木都置辦不起,第二年時任桂管觀察使的河東老鄉斐行立幫忙籌措了喪葬費用,才將柳宗元的靈柩運回長安下葬。
白居易用詩公布財產
白居易是一位清正廉潔的官員,剛入仕途擔任政府機關校書郎時,作詩說:「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難大用,典校在秘書。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不久升為左拾遺,工資翻了一番,遂又作詩道:「月慚諫紙二千張,歲愧俸錢三十萬」。後被任命為蘇州任刺史時又作詩:「十萬戶州尤覺貴,二千石祿敢言貧。 」
白居易調回京城,為賓客分司,工資是他剛入仕時的十倍:「俸錢八九萬,給受無虛月。 」白居易工資最高時是任太子少傅的時候,又作詩「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僱我做閒人。 」白居易晚年回到洛陽頤養天年,領到原來月薪百分之五十的養老金,再次作詩:「壽及七十五,俸佔五十千。 」
白居易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通過自己的詩歌作品向社會公布個人收入與財產的古代官吏。
陸贄給皇帝上「廉政課」
陸贄是唐代德宗時期的宰相,他為官清正廉潔,從來不收受下屬的禮品。一次,有個地方官員進京辦事,給他送來了精美的馬鞭和皮靴,陸贄很客氣地拒絕了。結果此事被唐德宗知道了,就勸他說:「對於地方贈送的物品,你一概不收受,恐怕在情理上是講不通的,比如馬鞭長靴一類的小東西,接受了也無傷事體。 」
陸贄說:「下至卑微的士民屬吏,尚且應當嚴格禁止行賄受賄,何況宰相是風俗教化的倡導者,怎麼反而帶頭受賄呢?賄賂的途徑一經打通,就會日益嚴重,贈送馬鞭和長靴達不到目的,必然要發展到贈金送玉。試想如果眼睛看見願意得到的東西,怎麼能夠在心中自行打消得到它的念頭呢?所以,如果不斷絕行賄的涓涓細流,很快會填滿溪澗溝壑而泛濫成災的。假如對贈送的物品有的接受,有的推卻,贈品被推卻了的人便會懷疑自己遭受拒絕而辦事難以順利;如果一概推辭而不接受,人們便知道不接受贈品是正常的事情,又怎麼會生出疑慮來呢? 」
「關照」親戚的宋璟
唐中宗時,宋璟被任命為諫議大夫。不久,他直言觸怒了中宗,被貶為刺史。到地方後,他廉潔奉公,盡力為百姓做好事,家家戶戶都安居樂業。他在廣州任都督時,當時廣東人都用茅竹建房子,經常發生大火。宋璟教他們用磚瓦蓋房,減少了火災,造福了百姓。後來他當了宰相,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係,希望能照顧。被宋璟得知後,特地關照吏部不能給他官做。
當時唐玄宗寵幸曾為家奴的王毛仲,朝廷上下,巴結他的人很多。王毛仲的乾女兒要出嫁,唐玄宗問他還缺什麼。王毛仲說有一位客人請不來,唐玄宗說:「那一定是宋璟了。 」
在宋璟的治理下,唐朝出現了路不拾遺的局面,史稱「開元盛世」。當時,人們稱讚宋璟像長了腳的春天,走到哪裡,就把光明和溫暖帶到哪裡。 F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