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業餘幫一些北京名校申美本的孩子看了一些申請文書,看到了一兩篇非常優秀的文章,但也發現了一些有共性的問題,在此嘗試總結一下。
需要說明的是,本人並非專業留學顧問,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廢話不多說,以下是我的幾條建議:
文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讀者要通過它來了解申請者,進而判斷申請者是不是他們想要錄取的人。因此,我非常不贊同找人代寫文書的做法,因為代寫的文書很難充分體現申請者自己的特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沒人有比你更了解自己。所以,在寫申請文書的時候,要表現真實的自己,不要過度包裝。如果申請人缺乏表現真實自己的勇氣,那麼閱讀文書的專業人士也不難從文書中看出這一點。
做自己,就是把自己內心的聲音充分表達出來。為什麼想去美國上大學?為什麼想申請某個學校?為什麼對某個領域特別感興趣?在人生的旅程中,什麼是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或事?最讓你嚮往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比如,有一個從小就熱愛音樂的孩子,從小學樂器,在高中和幾個同學一起組織了一個樂隊玩,自己作詞作曲,除了在學校演出之外,還偶爾到外面演出賺錢,再拿演出掙的錢買自己喜歡的原聲黑膠唱片。可想而知,這個孩子如果用這個經歷寫申請美本的文書,內容會相當充實可信,並且富有感染力。
反之,如果申請人對這些問題感到茫然,或者發現這些問題其實自己並沒有考慮過,而是從小到大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安排一路走來,缺乏強烈的自我驅動,那麼寫起文書來就會比較吃力。孩子成長過程本身存在的問題,反映到文書寫作裡,也會同樣棘手。
所以說,美本申請,要從娃娃抓起!
申請文書屬於一種實用的文書形式,它不屬於文學創作的範疇,所以不需要追求在形式上創新,而是用最清晰、最容易理解的文字結構去進行表述,把寫作重點放在內容上。內容方面需要關注的有:想表達的核心內容、表達的邏輯、內容的一致性、詞句的選擇等等。
這樣做是為了儘量避免由於形式上的問題導致本來很好的內容被忽略,帶來不必要的風險。記住,讀者想看到的是申請人的獨特之處,而不是文書本身的獨特之處。
寫文書如烹小鮮,如果內容是食材,形式是調料的話,儘量不要做成重口味,讓調料蓋過食材本身。所以,形式隨大流是最穩妥的方式,這樣讀者可以很容易看明白文書中的內容,讓內容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具體說,就是儘量避免用太多重嵌套的從句和生僻的詞彙,文章結構要儘可能做到有條理。即使你的英文水平確實很高,也不要刻意在文書裡炫耀這一點。要知道,申請美本的很多美國學生英文水平比你高得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在文書裡寫的內容應該和申請者的個人經歷、申請方向等其他內容保持一致,做到環環相扣會更有說服力。比如申請者感興趣的是計算機專業,而且從小就有喜歡編程、做網站、或 DIY 硬體的經歷,並且通過這些經歷得到了比較深刻的體會,這樣就能構成一個整體有說服力的印象。反之,如果經歷裡都是奧數競賽全國一等獎、圍棋業餘三段、市級三好學生之類的內容,就很難自圓其說了。
如果申請人想表達自己對科學的興趣,在文書裡羅列了自己從小參加各種數理化競賽的獲獎經歷,是否合適呢?這些內容確實是有相關性的,但如果缺乏其它體現個人對科學具有濃厚興趣的實例,恐怕會顯得比較功利,也容易和很多華人孩子的 「競賽 - 拿獎 - 升學」 路徑撞車,未必能讓讀者充分認同申請者所表達的要點。
這種情況下,最好要有申請者自己在業餘出於興趣去鑽研某些科學問題的經歷,不一定要得獎或發論文,而是體會到了科學帶來的樂趣,獲得了自己獨特的體會。然後把這些經歷作為文書的重點來寫,最後再順帶提到自己獲獎的情況,把它作為副產品更好。
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是掌握詞彙、語法這些純語言的要素,更重要的是從中學習語言背後的思維方式。寫申請文書也是如此,需要非常重視邏輯性,切忌出現邏輯上的明顯漏洞。
中國學生比較典型的邏輯問題有:過於主觀的斷言、論據和論點不關聯、一邊倒的分析、以偏概全、討論過程中偷換概念、自我評定的傾向、段落之間的過渡不清楚等。如果文書中有明顯的邏輯缺陷,內容的說服力就會大打折扣,而且會讓讀者產生困惑感。
例如,看一個過於主觀的斷言的例子:
Even though it is only the first day, I can tell this is going to be a boring course.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確實會相信自己的直觀感受,但是寫到文書裡卻不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
再看一個以偏概全的例子:
I drank bottled water and now I am sick, so the water must have made me sick.
這當然是一個比較簡單的謬誤,但也是比較常見的:分析問題的原因時,某一個最明顯或最直接的因素未必是相關程度最高的,應該再考慮到其他相關的因素。
邏輯不清晰實際上是很多中國學生的文書中或多或少存在的問題。在寫文書的時候,要對自己的每一步分析和每一個結論再三推敲,從批判者的角度去看它們是否真正能夠站得住腳。
有些同學掌握的詞彙量比較大,為了表現自己在這方面的優勢,在文書中就喜歡用一些比較偏僻的詞彙。如果用這些詞彙能夠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那是很好的。但是常見的情況是,學生對這些詞彙的用法並不熟悉,而且這些詞出現在整篇文書裡也不是很協調。如果是這樣的話,最好還是選擇自己能夠把握得住的、讀者也容易看明白的其他詞彙。
下圖的例子來自一篇普渡大學學生寫的討論青春期抑鬱的非學術性文章,裡面用到了 comorbidity 這個詞,其含義是 「the simultaneous presence of two chronic diseases or conditions in a patient.」。
問題在於,comorbidity 對大部分讀者來說是生僻詞,而且它的確切含義在專業學術領域也存在爭議(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morbidity#Evolution_of_the_term ),這裡就不妨把它改成更通俗的 combination 或者 coexistence 。
在中文裡類比一下,比如有人這樣寫道:
我習慣日三省吾身。今天,在我用早膳的時候,我想到了一個問題.
這樣文白混雜,是不是顯得很不協調?申請者都是中學生,用詞簡樸一點是可以接受的,關鍵是要能保持風格的一致,每個詞都能準確表達。
比如這篇 ETS 的 GRE Essay 6 分範文,它的整體表達就比較協調。這三個短語的表達既準確又生動,而且風格一致,沒有用到複雜的詞。
總之,一篇好的文書需要具備這樣幾個要素:表現真實的自己,形式簡單,內容充實,和其它材料保持一致,邏輯清晰,用詞得體,語法通順。
最後,請允許我再次思維發散一下:如果想讓孩子將來去美國上大學,就要自始自終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追求面面俱到和拿獎升學的功利心態之所以有害,是因為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體現到申請文書上,內容也往往乏善可陳。讓孩子的興趣引導自己,用十幾年時間持續地做好一件事,孩子從中得到的心得體會才是最有價值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文關於文書的建議其實就不那麼重要了。如果孩子有豐富的閱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只要在方法上稍加指導,好的申請文書就自然水到渠成了。而且,無論孩子是否申請美本,他們自身的全面成長才是教育的終極意義所在。
p.s. 「原文連結」 裡是一篇記錄了我和兩位同學之前相關討論的文章《什麼樣的文書不好--一咖全會紀實》,執筆者是 DIY 耶魯的牛媽,裡面有很多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