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龍女具足成佛功德

2020-12-13 劉祖清369

(第一百四十二段)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文殊師利言:有裟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贊曰: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鹹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文殊師利」又稱曼殊室利菩薩、妙吉祥菩薩。是佛教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這四大菩薩之一,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又稱法王子。

在《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中,佛告訴跋陀波羅說:「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出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華,從母右肋出,身紫金色,剛墮地就能說話,猶如天界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他少年時,就去拜訪諸多的仙人,求出家法,在諸多的婆羅門人中及九十五種諸多的論議師面前,他詞辯無礙,所說之法,無能酬對,唯於我所出家學道。

文殊菩薩的形象一般為天衣天冠,頂結五髻,表佛五智;一手持寶劍、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或手持如意、象徵智慧成就。另一手持經典、代表智慧的思維;駕乘獅子,表示威嚴猛厲、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總之,文殊菩薩成就的智德,是無人能及的。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對智積菩薩說:我在大海裡面,以唯一究竟之理,常常宣講《妙法蓮華經》。智積菩薩問文殊菩薩說:《法華經》義理甚深,密藏非常微妙,是諸經中的至寶,曠世稀有,如果有眾生,勤於精進,按《法華經》修行,能迅速證得佛果嗎?

文殊師利菩薩說:我給你舉個例子,有個名「裟竭羅」的龍王,他有一個女兒,現年八歲,還很年幼,但此女智慧通利,根識條達,善知眾生不同根性和所造諸業,已得佛「陀羅尼」。

「陀羅尼」意譯為總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惡法不起作用。後世則多指長咒而言,意為能總攝憶持。又據《佛地經論》卷五所述:可知陀羅尼是一種記憶法,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依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總持無量佛法。

正是這位年幼的龍女,已得陀羅尼,對三藏十二部的所有教理,盡皆通達,行解無礙,覺了一切法、明了一切義。對諸佛所說的甚深秘藏,都能全部受持,深入自性本定,了達諸法妙義,於剎那間,發菩提心,得「不退轉」。

「不退轉」在修行佛道的過程中、以開示悟入佛知佛見的功德,入於不退失的地位稱為「不退轉」。「不退轉」有三種含義、即:一、位不退:指修得之大乘菩薩果位不退失。二、行不退:指所行之四攝六度法不退失。三、念不退: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念不退轉。此三不退配以菩薩之行位,諸宗說法不一,如配以圓教,則初信至第七信為位不退;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終為行不退;初住以上為念不退。得此三不退,一不退墮於生死、二不退轉於二乘以下,決定能成佛了。

龍女已得「不退轉」菩薩位,又得「辯才無礙」。「辯才無礙」指佛、菩薩、及一切聖眾等所具有的四種自在無礙辯,即:一、法無礙辯;二、義無礙辯;三、辭無礙辯;四、辯無礙辯。此辯才無礙又譯作四無礙智、四無礙解,為大小乘之通目,用來顯示無礙自在說法教化的德用、具體是:

1、義無礙智:此智知諸法義,了了通達無滯,知世出世間一切法,法法皆入實相義,名義無礙智。

2、法無礙智:此智法名一切義,見一切名相、一切名字,即知一切義,故智慧通達。於諸法名字,分別無滯,又能以是法無礙智,分別三乘而不壞法性,對所說名字語言中,無著無滯,名法無礙智。

3、辭無礙智:此智以語言說名字義,對種種莊嚴以及各種言語都能隨其所應,並盡解其義。所謂一切眾生,多民族各類方言異語等,若一語二語、多語略語,廣語、女語、男語、過去語、未來語、現在語,如是等古今未來之一切語言,皆能各解其義,辯說無礙,使一切聽聞者,都能理解其義,是名辭無礙智。

4、樂說無礙智:菩薩得此智能於一字中、說一切字;一語中說一切語;一法中說一切法。於所說之法,雖有權實之分,但所說的都是一乘真實義,以一乘真實義宣說方便法,所謂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能隨一切眾生根性,為願聞法者,廣而說之,善赴機緣,說法無滯,使聽聞者皆能充滿法喜。菩薩以樂說辯力能住世半劫一劫,乃至無量劫,辯說無盡,以大慈心、大悲心,廣大利益一切眾生,對所說之法,沒有一句一義的差錯,故名樂說無礙智。

文殊菩薩說:龍女說法無礙,慈悲攝念眾生,視眾生為赤子,已功德具足,心中念念清淨,演說諸法,微妙廣大,常行慈悲,拔眾生生死之苦、予眾生涅槃之樂,具足仁義、智慧、謙讓,志意和雅。像她這樣已具足智慧行持,能夠很快就成佛了。

智積菩薩說:成佛恐怕沒有那麼快吧!我見釋迦牟尼佛,自無量劫以來,堅持不懈地修難行苦行,逐漸地一點一滴的積功累德,為了求得無上佛道而未曾停歇過。我觀看這三千大千世界,哪怕是只有「芥子」那麼大的一個地方,都是釋迦佛的捨身成道處。

這裡說的「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芥的乾燥成熟種子,直徑1~1.6毫米,種皮深黃色至棕黃色,少數呈紅棕色,很小。常用作極小的比喻。這極小的地方和所有的地方,沒有哪一處不是釋迦牟尼佛修菩薩行時,捨身棄命的地方,他為了普度眾生,經過了三大阿僧祇劫的千難萬苦,最後才成就了佛道。

所以,我不相信,一個八歲的龍女,能在「須臾」之間就能成佛,「須臾」約合現在的四十八分鐘。智積菩薩剛說完,龍女忽然出現在他面前,向他行頭面禮,然後住於一邊,而說偈言:

成了佛的人,徹底通達眾生罪業和福業的一切因果相,以般若慧光遍照十方法界,顯現微妙清淨之法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功德福德以莊嚴法身,受到了天界眾生,天龍八部和人類眾生的擁戴和敬仰,所有龍眾和天神都來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敬信宗奉,我聽說,像這種情況就是成就了無上菩提,但是唯有佛才能證知。我現在闡揚大乘佛法,主要是為了度脫在生死苦海中的一切眾生。

相關焦點

  • 讀誦《法華經》的二十四個理由
    打開《法華經》,嘗嘗「醍醐」的味道!《法華經》在「五味」裡頭,就是「醍醐」,「無上醍醐妙味」。醍醐,據說是世間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種味道。   3. 體會為什麼《法華經》的地位這麼高,素有「經中之王」之稱。在《法華經》中,世尊盛讚此經「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並用了各種比喻來描述這部經的偉大。   4.
  • 讀誦抄寫法華經的功德利益
    《法華經》、《楞嚴經》與《華嚴經》並稱經中之王。《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許多高僧大德都因為持誦《法華經》而進入禪定境界,因為持誦《法華經》而開悟的更是不乏其人。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更是《法華經》的倡導者。
  • 法華經:波闍波提和耶輸陀羅的成佛授記(74)
    讀完八歲龍女成佛這一部分後,好幾位讀者都表達了想要快速成佛的願望。這個願望令諸佛歡喜。能發出這個願望的人,是對法華經義有所領悟的人,故而才明白快速成佛是完全有可能的。讀者不過是業餘讀了一篇文章。讀明白了,心中就有了快速成佛的願力了,更何況是當時在現場的法會大眾呢?那個加持力就更強。
  • 讀讀《法華經》就知道!
    佛講,《法華經》是諸經之王,在他講過的無量經典中,《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而能信《法華經》之人,已經是在過去十萬億佛法中成就了道行。所以,根機大、小,讀讀《法華經》就知道。及見佛功德,盡回向佛道。「五眾之生滅」,作兩種觀照:一種觀照為「五道輪迴」,將阿修羅道分布到天道、人道、貴道、畜生道;二者觀照《心經》的「五蘊皆空」,「五蘊」既通小法,也通大法。「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
  • 普賢菩薩感應故事,以及和法華經的因緣
    但發現,念法華經和華嚴經感應錄中,普賢菩薩的感應就很多了。普賢菩薩是華嚴經的會主,法華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勸發,說聽聞法華經是普賢菩薩加持的功德。如果有人修法華經,不小心忘記了,普賢菩薩就會騎著六牙大象來給人摩頂加持。唐朝有一位功迥法師,六歲時,他母親就教他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十六歲出家,他少欲知足,十分借鑑,穿布衣,住茅棚。
  • 《法華經》是救世「藥方」
    要想使肉體得到解脫,必須從心念上來改變才行,必須藉助《法華經》這個大醫王來解脫。要知道萬病由心起,從根源上入手,才能徹底對治,這才是真正的為自己和家人負責。我們眾生總是忙忙碌碌,從朝至暮,從生到死,空過光陰,遺失本明。待到一口氣斷時,又臨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要知道菩提即覺,覺即是道 ,道即妙心。此心本來圓滿具足,不病不苦,不生不滅。只是被外境和妄想覆轍了。
  • 《法華經》讀是經者不生貧窮
    佛說:在後末世裡,凡受持《法華經》的人,對在家人或出家人,或不信菩薩的人,都應生平等慈悲心,心裏面應常常想:這些對《法華經》不聞不信的人,將失去最大的利益,如果我能成就佛道,我將以諸多的方便法去引導他們,最後為他們講這《妙法蓮華經》,使他們都能安住於一乘佛法中。佛說:為什麼要先講三乘方便法,最後才講《妙法蓮華經》呢?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41願 聞名諸根具足願
    大安法師講述:聞名諸根具足(第四十一願)請看願文: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這一願意謂:我成佛時,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於其修菩薩道直至成就佛果之全過程中,悉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足,不缺失,不醜陋。若此願不兌現,不取正覺。
  • 讀《法華經》之感應
    學佛的終極目標是成佛度眾生,那麼佛陀在剛開始開示的時候直接就講《法華經》不就都成佛了嗎?為什麼要講其他的經呢?除《法華經》以外的其他經書的作用是指引眾生讀懂《法華經》。具足般若智慧,了脫生死輪迴,度化無量眾生,才是修行正路,成佛的關鍵所在。
  • 《法華經》四大名句,句句都是經典,啟人智慧!
    《法華經》又名《妙法蓮華經》,在諸佛經中,有「成佛的法華」的美譽。《法華經》中認為,人人皆能成佛。只是由於每個人,被自己的煩惱所覆蓋,就像自己的衣裡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所以讓自己仍然處於貧窮的地步。此經最殊勝廣大的地方,就是龍女雖然只有八歲,但是聽聞宣說此經後,以女身即身成佛,顯示不可思議境界。證明了《法華經》的廣大功德。今天,雲來就與大家分享一下《法華經》中的四大名句,這四句,句句都是經典,啟人智慧,讓人隨緣開悟!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十八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隱居在大賢山,誦《法華經》和《無量義經》、《普賢觀經》。不到二十天,三部經就誦下來了。智顗後來到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處修行學習。慧思常常感嘆:「過去我們在靈山同聽《法華經》,宿世的緣分,現在又來相見。」就為他講解普賢行法,講說四安樂行 。智顗在大蘇山,行法華三昧。
  • 無情有佛性,山水悉真如,佛性本具足,一切不外求
    曾經手持《法華經》向四明尊者請益。四明尊者突然大聲喊道:「汝名本如!」本如禪師一聽,言思路絕,豁然大悟。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五燈會元》)本如禪師雖然是天台宗僧人,但其悟處與禪宗並沒有不同。30年間,以講《法華經》、《涅槳經》、《光明經》、《觀無量壽經》等為業,大力振興天台宗。
  • 法華經講記 123 : 聽聞法華經而產生一念的隨喜,功德超越大施主圓滿的財法布施
    初心菩薩聽完《法華經》以後呢,他的收益是什麼呢?就是一念的隨喜。那麼這個一念的隨喜在我們的修學當中代表一種什麼樣的情況?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大乘起信論》把我們內心的活動狀態,把它解釋成一心具足二門。什麼叫一心呢?就是我們凡夫本具的跟諸佛所證的同一個一念心性,就是內心的本體。這個本體,它有兩個特色,第一個是清淨,第二個是具足。清淨,我們叫作自性清淨心,具足就是自性功德力。
  • 《法華經持驗記》選譯
    第二天,這個女人的彩衣化成祥雲,那隻小白豬變成了白象,兩棵大蒜變成蓮花,凌空騰起,原來是普賢菩薩示現。菩薩說:「你不久要隨我而去,特意來測試你的道心,見你的心確實如水中月,不可染汙啊。」當下,天降花雨。當地太守孟顗當天早晨起來視察工作,目睹南方有祥雲瑞相,光芒一直照射到庭院裡,知道是普賢菩薩化現人間。於是向朝廷告以詳情,由朝廷在當地興建了一座法華寺,也就是後來的天衣寺。
  • 《法華經》第二品「方便品」新說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 勸人聽一句《法華經》的功德都能讓你瞠目結舌!
    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脫。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是人福勝彼,不可為譬喻。如是展轉聞,其福尚無量,何況於法會,初聞隨喜者。這裡就是智慧。最後第五十個人獲了這麼多福;那麼第四十九個人、第四十八個人的福報比他還大。
  • 聖凱:論中國早期以《法華經》為中心的信仰形態
    【注40】《續高僧傳·慧思傳》記載,慧思受具足戒後,以坐禪為務,每日「誦《法華》等經三十餘卷,數年之間,千遍便滿」。後來,因感夢而「勤務更深,克念翹專,無棄昏曉」,以坐禪和持誦《法華經》為日常功課。見到慧文之後,因受慧文禪師影響,「性樂苦節,營僧為業,冬夏供養,不憚勞苦,晝夜攝心,理事籌度。」
  • 《法華經》第十品「法師品」新說
    在《法華經》本品及後面的〈法師功德品〉裡,歸納有五種法師、即:一、受持《法華經》;二、讀《法華經》;三、誦《法華經》;四、解說《法華經》;五、書寫《法華經》。這五種人,都稱名法師。現今的一般人,大都指會寫經或講經說法的人是法師,當然,也有些不會講經、不會說法,甚至於不識字而只會誦經的,也叫做法師。
  • 法華經講記109:年紀大的人一定要注意,因緣不能處理,因緣只能放下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記住:本質跟修行是沒有關係的。 你說,我整天打妄想。你整天打妄想,你還是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你還是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因為真如是超越因緣觀的。你說,我很用功,你很用功你也是本自清淨,也是本自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