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秋天對北外波蘭語專業來說有點不尋常。這個秋天,我們借力高端引智項目,邀請了來自華沙大學的Mieczysław Dąbrowski教授,雅蓋隆大學的Zdzisław Mach教授,Mateusz Skucha副教授來華講學,用豐富的學術活動向中波建交70周年和波蘭語教研室成立65周年獻禮。三位教授分別專長于波蘭文學、文化社會學和國際關係研究,訪問期間舉辦各類講座十數場,為波蘭語專業學生和校內外關注波蘭和歐洲的青年人獻上了一場知識的「饕餮盛宴」。
米耶切斯瓦夫·東布羅夫斯基(Mieczysław Dąbrowski),華沙大學波蘭文學系教授,研究範圍涵蓋波蘭文學、文化、文學史等領域,包括:多元文化主義、文化和種族認同、移民問題、後現代主義。
茲季斯瓦夫·馬赫(Zdzisław Mach),雅蓋隆大學國際政治研究系主任。馬赫教授的研究方向為社會學、人類學、民族主義和少數民族、移民、身份認同的文化建構、集體記憶和文化遺產以及歐洲發展理念。
馬泰烏什·斯庫哈(Mateusz Skucha),任教於雅蓋隆大學文學理論研究中心,文學理論副教授。其研究領域為十九世紀文學、文學理論以及中國文化,著有《漂亮的愛和瘋子》等作品。
東布羅夫斯基教授受邀來我校舉辦為期三個月的系列講座。期間開設了波蘭文學史和波蘭文學理論中的後現代主義兩個系列主題講座。
在波蘭文學史課程中東布羅夫斯基教授強調波蘭文學與波蘭歷史間的緊密聯繫,以文學時代為綱,勾勒出波蘭文學發展的整體脈絡,搭建起波蘭文學史的整體框架。精講每一個文學時期,介紹時代背景、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解析語言風格、帶領學生閱讀經典原文。
在研究生研討課上,東布羅夫斯基引導學生參與波蘭後現代主義問題研討。教授通過布置課下文獻閱讀,引導學生自行構建後現代主義主要分支的具象結構圖,幫助大家了解其主要思想和基本觀點,形成對包括文論在內的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想的基本認知。
斯庫哈教授以「波蘭文學年代」「文藝理論的現代趨勢」「波蘭的當代文學生活」為題為研究生舉辦了三場講座,系統地梳理了自中世紀起波蘭的各個文學流派,條晰現代文藝理論分支,介紹了這些文藝理論的發展趨勢,講解當代波蘭的文學發展狀況。
值波蘭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獲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之際,斯庫哈教授用英語面向全校舉辦了「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和其他波蘭女作家」專題講座,以波蘭19-20世紀著名女性作家概覽為背景,重點介紹託卡爾丘克的生平與創作。
在「一帶一路」倡議和「17+1」合作不斷深化的今天,拓展對波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提高中國波蘭研究的水平至關重要。近年來,北外波蘭語專業著眼於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區域與國別研究意識,提升波蘭語專業人才服務國家外交戰略的能力。
斯庫哈教授為大二學生講授了波蘭教育改革前後的體系變化,啟發學生進行中波教育比較。馬赫教授為四年級學生開設了歐盟問題主題講座,從社會、經濟和政治等方面講解歐盟一體化的趨勢,詳盡分析其中的利與弊,深度解析波蘭與歐盟的關係、波蘭在歐盟扮演的角色和面臨的挑戰。
2019年秋,北外歐語學院新設歐洲非通用語/法學方向專業,立足歐洲非通用語語言文化教學,並在此基礎上培養熟悉國際規則和歐盟法律的人才。馬赫教授為該專業學生舉辦了一次以歐盟價值統一為主題的講座。教授介紹了前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對歐盟發展提出的五點建議,並結合多年研究成果闡述了相關分析和觀點。問答環節,教授與同學們就移民問題、歐元普及、歐盟與俄美大國關係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作為北外波蘭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馬赫教授與波蘭研究中心成員就藍皮書的撰寫、「中東歐研究」碩士聯合培養項目的未來建設進行了多次討論。
根據北外最新的本科培養方案(2016),北外波蘭語專業在保持傳統語言、文學、文化教學的同時,新開設國別研究、文學藝術、翻譯學及新聞學四個學科方向,意在夯實學生專業基礎,拓寬研究領域,加強學科訓練。為豐富教學內容,提升課程水平,三位教授受邀參與「波蘭人的精神世界與生活習俗」、「波蘭媒體中的中國」、「波蘭經濟、貿易與投資」等學科方向課的教學和課程建設。
斯庫哈教授在「波蘭人的精神世界與生活習俗」板塊介紹了波蘭的萬靈節、古代傳說、特色食品。
東布羅夫斯基教授以遊記文學、媒體文章、網絡自媒體中的文本為對象,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波蘭人眼中的中國形象。大家在教授的指導下閱讀了愛德華•卡伊丹斯基(Edward Kajdański),保羅•雅謝尼採(Paweł Jasienica)等學者的作品,學習這一文種的寫作特點;搜集並討論了波蘭新聞媒體中關於中國的報導,深入分析新聞媒體的寫作風格及其目的;觀看紀錄片、網絡自媒體短片等,探討波蘭社會對中國各方面的看法。
「多元課程體驗」的學習成果將在來年的推送文章中逐一體現,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