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黑眼圈都是因為熬夜?不一定!
05:04來自瀟湘晨報
有黑眼圈都是因為熬夜?不一定!來自闢謠特工隊00:0005:03
熬夜後可能會產生「熊貓眼」,因此很多人就容易把「時間管理大師」與黑眼圈聯繫到一起。為了避免可能發生的尷尬,很多人都在尋求相關的眼霜安利,但實際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其實,黑眼圈不見得都是熬夜產生的,天生的體質與一個人是否會有黑眼圈有重要聯繫。依據何在?且聽我慢慢道來。
黑眼圈,不都是熬夜惹的禍
有人通宵遊戲也不見有黑眼圈,但有人只是一夜睡眠質量不高就會眼下發青,形跡可疑。這是為什麼呢?黑眼圈的形成固然有生活習慣的影響,但研究表明:真正決定你會不會有黑眼圈的,遺傳的作用遠遠大於生活習慣。遺傳因素決定了你是不是會對形成黑眼圈的損傷因素比較敏感,而生活習慣和狀態會催生或加重這些損傷因素。
黑眼圈的成因有很多種,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血管型黑眼圈:血液循環不通暢,眼瞼皮膚處靜脈淤積,這往往與長期熬夜、過度用眼等有關。眼部的皮膚非常薄,一旦血液循環不好,血液中去氧的血紅蛋白增多,顯出青紫色來,自然會顯得皮膚黯淡無光。
色素型黑眼圈:黑色素過度沉積引起皮膚顏色加深,與日曬過多、炎症後色素沉澱、長期精神壓力大、先天遺傳等相關。眼周皮膚的炎症和損傷,會促進黑色素的生成和沉澱,慢慢地就成了熊貓眼。
陰影型黑眼圈:隨著年齡的增長,眼周皮膚肌肉都會變得鬆弛,同時脂肪量變化,引起瞼板肌凸起下垂、眼袋膨出、淚溝凹陷。一來一去,在眼睛下形成陰影,造成「黑眼圈」的錯覺。
以上三種黑眼圈僅有血管型黑眼圈與熬夜有關,「有黑眼圈是因為熬夜」的說法顯然不準確。
對症下藥,拯救我們的黑眼圈
了解了黑眼圈的類型後,我們又怎麼知道自己屬於哪種類型呢?要想判斷類型,得從不同黑眼圈的區別說起。
持久戰——色素型黑眼圈
最有個性的是色素型黑眼圈。色素沉積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色素細胞分泌增加,堆積於皮內導致的一種皮膚問題。色素緊緊依附於皮膚內部,它不會因為外界短暫的刺激消失或者改變。如果你用手指按壓或者轉換觀察角度,黑眼圈的大小、濃度都不會變淡。
所以對付色素型黑眼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其治療原則是促進局部循環,加速代謝,減輕色素沉積,使黑眼圈在顏色、寬度、平整度等幾個方面達到不「顯的」美化效果。
預防色素型黑眼圈的產生,最主要的是要預防色素沉積。首先應阻擋紫外線,防止過多紫外線的吸收增加色素顆粒的分泌,做好防曬工作;其次是多攝取含維生素C類及維生素E等具有氧化還原作用的食物;
另外注意飲食的搭配:少食用帶色素的食物及飲料,如咖啡、可樂、醬油等。含高感光物質的蔬萊,如芹菜、胡蘿蔔、香菜等,最好在晚餐食用,食用後不宜在強光下活動,以避免黑色素的沉著。
遊擊戰——血管型黑眼圈
血管型黑眼圈的手動辨識度最高。因其「黑眼圈」是因為血液中血紅蛋白增多而顯出的青紫色,且血液具有流動的特點,你只需用手輕壓黑眼圈,就會發現顏色變淡,鬆開後逐漸恢復原狀。這便是血管型黑眼圈的典型表現了。你按壓的時候會暫時阻斷或減少該區域血管內通過的血液,故而顏色變淺;你鬆開後,血液流動又恢復了正常,所以黑眼圈也就變回了原來的樣子。而其他黑眼圈經按壓只會顯出紅腫。
血管型黑眼圈的出現往往是暫時性的,所以只用在其出現時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經常進行眼部休息,避免用眼過度就可以戰勝。
狙擊戰——陰影型黑眼圈
和年齡關係最緊密當屬陰影型黑眼圈了。陰影型黑眼圈與臉部的膠原蛋白流失緊密相關,而膠原蛋白的流失是不規律的,故而出現局部凹陷的情況。
局部凹陷的直接結果就是眼部皮膚不平整,在不同光線的照射下,黑眼圈也就顯出不一樣的大小和形態。所以你只用先在光線充足的地方,肉眼觀察眼周情況。再仰頭45度,改變光照的角度,觀察眼周顏色。如果黑眼圈明顯變淡了,那可能就是陰影型黑眼圈。
陰影型黑眼圈的出現是人體皮膚老化出現的正常現象,若想皮膚年輕化,只能看醫生,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有風險,所以大家一定要選擇正規醫療機構遵醫囑進行治療哦。
除了以上提到的針對性治療方案,大家也可以選擇使用遮瑕應付緊急情況下的尷尬。另外,選擇合適的眼霜也有助於色素型和血管型黑眼圈的改善。這主要是因為眼霜有補水保值的作用,可以在眼部薄薄的皮膚和外界之間築起一道屏障,使皮膚減少因外界刺激而形成的色素沉澱。
雖然熬夜不是導致黑眼圈的唯一元兇,但還是倡導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少熬夜,避免用眼過度,不做「假熊貓」!
互動環節
【來源:闢謠特工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