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小學招生季,全國首個公辦性質的「港澳子弟班」將在6月到來前開放報讀。
廣州市越秀區內兩所百年名校將分別開設一年級、七年級「港澳子弟班」(下稱港澳班),兩個班的招生規模均在35人以內。廣州市越秀區委5月21日宣布了上述信息。
港澳班招生對象為港澳籍適齡學童,其父或母一方須持有《港澳居民居住證》,並在廣州創業、工作。港澳班的錄取方式採用「積分制」,圍繞申請家長的工作、住所、學歷等方面進行打分,從高到低排序,擇優錄取。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大灣區綱要》),在教育合作發展部分,提出「在廣東建設港澳子弟學校」。
越秀區是廣州傳統的教育強區。開班的兩所學校分別是朝天小學與培正中學,兩家學校與港澳地區都頗有淵源。上世紀三十年代,培正中學即在香港、澳門建立了分校,三地學校往來密切。
朝天小學創辦於1864年,前身是廣州同文館,定位為官辦外國語學校。朝天小學校長孔虹告訴財新記者,在改革開放初期,朝天小學便是對外接待的指定單位,學校與香港陳呂頌德小學、香港石圍角小學結為「姊妹校」。
根據教育部政策,義務教育學校不得以「國際部」「國際課程班」「境外班」等名義進行招生。此前,港澳班的辦學實踐,僅限於與香港毗鄰的深圳市。這些班由民辦學校開設,招生須經相關部門批准。
深圳港籍班的教學方式及課程設置與香港學校同步,以便與香港學制銜接。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8年5月梳理,深圳地區內共有九所開設港籍學生班的民辦校,以及兩所港人子弟學校。兩所港人子弟學校皆由私人投資,為解決在深圳置業的港人子女讀書問題而創辦,辦學歷史已逾十年。
越秀區教育局政策法規與發展規劃科科長陳翹告訴財新記者,公辦學校試點開辦港澳班,有助於港澳籍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享受優質公共服務。他表示,港澳班學生免費入讀,陳翹說,「和『地段生』一樣待遇」。
陳翹表示,越秀區過去每年約有200名港澳籍適齡孩子入學,他們分散在區內不同學校的不同班級,有些全盤接受本地義務教育。相較之下,集中辦學的港澳班更有利於因材施教。
據廣州市越秀區委宣傳部介紹,港澳班要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試點學校同時將開設兼顧粵港澳特色的相關課程,比如繁體字讀寫、廣府文化課程、國學課程、國際理解課程等。教學語言以普通話為主,兼顧粵語、英語。「消息一出,辦公室就有語文老師自告奮勇,要教這個班的繁體字。」孔虹說,該語文老師是「金庸迷」。
一名教育行政部門內部人士表示,兩個港澳班教學以國家課程教材為主。港澳地區在科學、外語學科方面存在優勢,但引進境外課程教材需經省級審批,這方面「很難突破」,配套政策尚未出臺,有待三地教育行政部門進一步溝通。
港澳班還將探索三地師資互通,包括互派師資交流任教、協助港澳籍教師考取內地教師資格證。孔虹表示,港澳籍老師進入課堂,比如聘請香港「姊妹校」的老師,需要教育行政部門進行協商,在政策許可範圍內操作。
2019年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文,在內地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港澳臺居民,申請教師資格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的學歷要求、普通話水平達標等條件。《大灣區綱要》也提到,「研究開放港澳中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到廣東考取教師資格並任教」。
深圳羅湖港人子弟學校港方校長廖翔顯2月接受香港文匯網採訪時稱,香港與內地教師資質無法互認,是兩地師資交流的一大障礙。他表示,香港師範學校畢業的老師,不論從教經驗多少,想在內地執教,還要重新考取內地教師資格證,接受上崗培訓。
根據公開報導,除越秀區外,廣州天河區和南沙區也將在年內開設「港澳子弟班」,分別由區內一所公立學校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