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吳先生所述南京鼓樓區的這家超市進行暗訪時看到,超市門前攤點上有兩張桌子,上面擺放著水杯、數據線、本子、玩具、食用油等物品,旁邊立著一塊「積分兌換禮品」的牌子……
工作人員不斷招攬著進出超市的顧客,讓用戶掃描桌上二維碼發送簡訊查詢積分情況。如果積分多,他們就會向用戶介紹可以兌換的禮品。用戶選定禮品後,再由他們操作兌換。
乍一看沒有問題,可裡面卻大有乾坤。
登陸他們的積分兌換後臺記者發現,有530、1050、1580、2100、3150、5250共5個不同的兌換級別。
如果用戶有1730積分,他們會操作兌換1580積分,後臺到帳收入顯示13.166元,而用戶實際拿到的禮品是一個水杯和一根數據線,加起來成本不超過4元。
積分越多,收入越多。5250積分的到帳收入達43.75元,用戶可以兌換到的一般是價值10元左右的食用油、小風扇、小音響等禮品。一天時間內後臺顯示積分兌換收入達503.72元。
用低廉禮品向用戶兌換積分,再拿用戶積分跟商家兌換,賺取其中差價,成了他們的「買賣」。
上述通信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於積分兌換業務,顧客可以選擇在網上或者營業廳進行,目前沒有對外承包積分兌換的業務,但也不排除部分小營業廳會有這樣的業務承包。
積分兌換背後的灰色利益鏈
記者調查發現,還有灰色利益鏈潛伏在積分兌換之下。「積分兌換我們都不愛做,不賺錢。」這個攤點的負責人劉強(化名)透露。
實際上,如果用戶表示手機上的積分不足,他們就讓用戶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並群發給微信好友,這樣才能領取禮品。
顧客點開「南0京本地通」的微信公眾號發來的連結,內容是打著色情擦邊球的低俗連載小說。免費看完前七章還想往下看就要關注另一個微信公眾號,關注後可以再免費看十章,之後的每章需收取40書幣。記者在付費界面看到,50元可購買5000書幣+3000書券,100章節的小說約82章節需收費,完整看完需3280書幣,約33元。
記者了解到,南京市區此類攤點眾多,他們內部有著完善的商業流程。吳先生所述攤點屬於一家成立於2017年的南京某文化傳媒公司,他們在南京棲霞區、鼓樓區有近10個攤位,所做的大多都是微信公眾號群發、輔助和積分兌換。在全國各城市都有類似公司,彼此之間互相交換業務。
「只要是市場那邊接到了有公司有地推需求,我們都會接,App、小程序下載註冊、微信公眾號漲粉,我們都做過。」劉強表示。
兼職大學生被騙
南京的這些攤點在網上招募了不少兼職大學生。
「室內協助,一天100元,工作輕鬆不累。」看到「優選兼職qq群」裡的招聘兼職信息,南京某高校大三學生朱同學想賺點零用錢,就報了名。來兼職的人年齡大都在20歲左右,有附近的大學生,也有輟學謀生的年輕人。
「我每次轉發前,都告訴他們需要群發給微信好友,他們同意後,我才操作。但沒想到這個公眾號根本就不是發布南京資訊的!感覺自己被騙了,也忽悠了其他人。」朱同學氣憤地說。
記者在「優選兼職qq群」裡看到群人數達367人,而這樣的兼職群,朱同學加入了近10個。
「說好的提成和補貼,最後加起來一天還不到20元。如果不是做滿3天才退押金,我第一天就不做了。」來報名的錢同學說。
據錢同學介紹,這些攤點多設在居民區密集、人流量大的超市門口或者菜市場裡。在超市門口,就會多做積分兌換和保潔產品的推廣,順帶讓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如果是在菜市場裡,直接掃碼送禮品是他們的慣用套路。
錢同學說,這樣的攤點很受青睞,不少叔叔阿姨爭搶著用手機掃碼讓他們操作兌換。
江蘇諾法律師事務所樊國民律師表示,如今各類騙局層出不窮,令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防不勝防。為了保障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及財產安全,手機操作應由本人進行,或者在本人的監督下進行,不要交給陌生人操作。參加積分兌換活動的,應通過營業廳或者公司官網等正規渠道。發現不法活動,應第一時間報警,避免給更多不明真相的用戶造成損失。
樊國民說,涉案單位和個人,除應該承擔相應的民事、行政責任外,情節嚴重的,或將承擔刑事責任。各通信公司應通過簡訊、微信公眾號等途徑廣而告之,並積極聯合公安機關,共同打擊此類違法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