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貨志 家鄉的抹草

2021-02-23 禪機

文/厚堂

無關詩教,生命裡自小就有一段「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的情結,素愛博物,素愛青翠。這,自然與青少年時候的農村生活息息不可分。於是,平時也就多愛翻翻《考槃餘事》《長物志》《廣東新語》《廣州周邊常見植物識別圖譜400例》之類的書,就像陶先生愛讀《山海經》一樣,作為閒暇時候的消遣。

農村,遍處花木瓜果草卉,其數凡多,不可盡識。加以植物學名與土稱的差異,也給帶來了不少識別上的困難,甚至錯誤。一些植物的土稱也過於鄉土,以至於村村有別,鄉鄉不同,竟至不可通用,有時往往所指卻是同一物。所以,很多的時候,認得某物,卻叫不知其名;識得某名,又未知所指何物,兀自生僻了,即便那是一種熟知熟見之物。

對於抹草,我就曾有這種認識上的差池。向來以為,抹草就是「紫蘇」。顧名思義,紫蘇自是紫色的,而抹草卻是綠色枝葉的。除顏色外,鮮有差異。於是,我又想當然以為抹草就是一種綠色的紫蘇,是紫蘇一個變異品種。後來,查閱資料方知,抹草別名廣防風,也叫假紫蘇、白紫蘇。這樣,我總算釐清了它們的區別。不過在我的家鄉粵東,抹草才是通行的、唯一的叫法。

在家鄉,抹草是極常見的,鄉下的村前屋後、路邊牆角等都可見其身影,殘垣斷壁之處、人畜罕至之地長得尤盛,枝幹粗壯,葉片寬大油綠,蔥蔥鬱鬱。大凡生物,寂寞獨立者,天機才得完全。每見草木競秀、蓬勃生發之態,此情此景,我無不欣喜。

抹草,是方莖的,葉對生,粗鋸齒緣,秋時莖梢生粉紅或淡紫紅色花穗。有異香,醒腦怡神,可入藥品,我直覺認為它也應該可以入於香品的,就如艾草。可是,我隨手翻檢了一番陳敬《新纂香譜》,卻未見收錄。識見所限,還是作罷,留待那些好事的制香方家去考證了吧。

紫蘇可作為香料入於餐廚,據說河源客家人常用於入菜,除魚肉腥臊;臺灣人用來脆漬青梅,保鮮食物。在粵東,同為芳香之物的抹草,並不利人口腹,而多用於禳祭鬼神、祛煞致祥的民間宗教儀式。芳香是正氣,可以御穢闢邪。所以,在鄉人眼裡,抹草不是凡草,而是一種擁有神秘力量的聖草:端午時,與茅草等一同煮湯用來沐浴,可以驅蚊蟲蛇蠍,益肌膚;置於窗欞門楣,納於婚嫁聘禮,可以祛煞驅邪;點綴牲儀供品,裝飾神龕香爐,可以通神饗鬼,等等。家鄉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個風俗:重陽之日,鄉人便會採摘紫蘇花穗,晾曬風乾,密封保存,以備全年的禳祭之用。我想,這大概也是有道理的,九九重陽,陽剛最極,此時收割的抹草自然秉有天地剛正之氣,就自有妙用了 。我不免聯想起來,鄉人的抹草崇拜或有楚越時代的某種遺風,有著某種屈子佩香草、浴蘭湯的浪漫精神,有著某種楚地尚鬼神、重祭祀的神秘色彩。千年後,莫非這人香風獨獨吹到這千裡之外的海濱之鄉麼?

不奉口腹,直入人心,這是一種形而上的大用了!所以,鄉人也素來愛護此草,多有種植培育,也就遑論如雜草一般無故摧殺了,而任由生長,有時無意間就學取一段周子「窗前草不除」的理學故事了。

關注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點兒意思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禪機」周刊是由谷卿及其小夥伴們一起創辦的一份文化生活主題微刊。我們的內容包羅萬象,從旅行、星座、時政到文化批評、藝術史、時尚百科,希望能同大家一起在人文天地裡快樂的探覓生活的真諦,並為善於思考、樂於表達的青年朋友提供一個沒有界格的分享平臺。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禪機」微信公共平臺【yakozen】。

我們的投稿信箱為【yakozen@yeah.net】,誠盼各方賢達賜稿

相關焦點

  • 澎湖食貨志 這一次,帶你吃透外婆的澎湖灣!
    ——[清] 》《澎湖雜詠二十首》一篇收錄在澎湖廳志卷十四藝文裡的詩歌,揭開璀璨群島食貨志神秘的一角。 花生過去曾是澎湖最重要的農作物,現在依然是澎湖首選的應季伴手禮。
  • 【新刊】劉志偉|作為經濟史方法的「食貨」
    但是,在我年輕的時候,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當時的中國經濟史研究者基本上不認為歷代正史中「食貨志」的內容就是經濟史。我記得那時比較主流的看法認為,因為傳統中國的「食貨」不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所以也就與經濟學不是同一個概念。最近三四十年,隨著中國經濟史研究不再以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為核心議題了,研究的問題和範式都越來越多元化,「食貨」作為一個經濟史的範疇越來越少見到被質疑了。
  • 虯髯食貨志: 臨畢業前的「口福」
    九龍城寨遺址,攝於2019年4月等我抵達澳門,打開空調準備寫我的上一篇文章《虯髯食貨志:我吃過的南亞菜》時,無意間在朋友圈發現一個大新聞——同學喵大佬展示熙熙攘攘的食客,食客的目的地很明確——就是在澳大
  • 民進黨看好罷韓 端出「抹草」套路開始打柯
    民進黨新端出「抹草」套路,無異於瞄準民眾黨支持者特性,有學者分析民眾黨的支持者特性是29歲到50歲之間的高知識分子,且在2020「大選」大多投給蔡英文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若柯文哲與韓國瑜成功劃上等號,無異於粉碎了柯文哲所經營的理性菁英形象,好讓民進黨能重新獲29-50歲都會型精英的支持。柯文哲能不能應對這樣的抹草,或將是未來白綠之間攻防的焦點。
  • 富平人彭暉、王萬軍、王雯域外覓志饋贈家鄉
    富平人彭暉、王萬軍、王雯從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覓得罕見的萬曆甲申本《富平縣誌》,並以電子版饋贈家鄉,縣文體廣電局為其3人頒發榮譽證書。孫丕揚主纂的明萬曆甲申本《富平縣誌》(史稱「孫志」),是富平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地方志書,又以其綱目規正、選材精準、行文凝練、評詞超群、圖文並茂、成書迅然,被推崇為明代陝西八部名志之一。
  • 家鄉文化生活:鹽城風物誌——鹽城八大碗
    部編版教材第四單元為《家鄉文化生活》,共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在何亞進組長的部署下,我們設計了簡單的訪談表格,為學生提供了一些訪談案例,利用國慶小長假,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今天推送的,是我校朱玲玲老師班上學生所做的地方風物誌。朱老師非常有心,幫助各小組細心修改,還整理成很多電子文檔,保存好。
  • 秀才譚景文的鄉土情結和他的鄉土志
    他一邊教學,一邊調查資料,撰成《博山鄉土志》一書,1931年由博山新民書店石印出版,博山第一小學合作社發售。當年以一介布衣身份獨立完成撰寫志書工作的,只有譚景文一人。正如博山文化研究院李富源先生撰文:《博山鄉土志》雖為志書,但編者的主要用意卻是供兒童學習使用。
  • 《我和我的家鄉》前傳,WEY與家鄉的共鳴
    人離家鄉越遠,心離家鄉越近,大家為什麼會思念家鄉?飲水思源、葉落歸根,對中國人來說,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初印象,更是心中永遠的港灣。或許,正是因為對家鄉的無法割捨,才讓《我和我的家鄉》五個故事單元的主角用不同的方式建設著家鄉。
  • 分析文學民族志的產生和反思民族志的勝利原因
    在這本論文集的一系列討論人類學流派的文章中,提出了這樣一 種對民族志書寫的分析,那就是在繼承自18世紀以來形成的介於藝術、科學和文學之間的劃分與習慣的同時,又重視民族志文本逐漸成為虛構的事實。這些論文不僅將業已出版的文本視作歷史材料,從而著重強調人類學與調查之間的關係史,還強調了人類學作為科學的歷史,然而後者卻對正在形成中的民族志產生了負面的作用。
  • 深情「還學於民」,一生「志在富民」
    劉豪興費孝通一生「志在富民」,也就是還學問於人民。他踐行了「科學的價值在於真正為人類服務」他總是不忘故鄉的恩賜,在《吳江的昨天、今天、明天》一文的開篇就言道:「初訪江村是我一生學術道路上值得紀念的裡程界標。
  • 「崤函學子家鄉情」座談會召開
    8月13日,「崤函學子家鄉情」座談會召開,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賈書君出席座談會。參加「崤函學子家鄉情」活動的大學生參加座談。隨後,部分學生代表發言,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特長以及所見所感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賈書君認真聽取大家發言後,結合自身經歷指出,各位崤函學子一要常懷報國之志,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處理好「大我」與「小我」關係,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大學生。二要常念家鄉之情,善於發現家鄉之美,永懷「赤子之心」,感念家鄉之貌、之顏、之魂、之韻、之情、之恩,關注家鄉發展。
  • 大商之志——欲授之學,先問其志
    志是大商的起點。俗話說:「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在電視劇《一代大商孟洛川》中,師傅李士鵬先打探孟洛川的志向:「古人云:『欲授之學,先問其志』」孟洛川的回答是「學生之志,在於大商名賈。」言辭斬釘截鐵,可見志向之堅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