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學區房,在2020年出現了變化。
01
變化一:名校分校落地,不見得都是「重磅利好」。
這是南京部分具備較強溢價學區效應的公辦校區域,主要集中在主城區。江寧、江北、城東、城北相對少。
這是從房價層面的大眾理解,與具體學校真實的排名也沒多大關係。畢竟,教育缺乏直觀的量化數據,也不適合做排名。但這個意思,大家是明白的。
小學層面:基本集中在鼓樓;初中層面:比小學要更具備「區域分布」。風格上其實也有著區別,鼓樓更偏向於傳統,高分段、均分都比較出色;而河西的初中,普遍上,高分段沒有鼓樓出色,但均分也還不錯。這種現象的產生非常正常,畢竟傳統教育資源的優勢更大,馬太效應強,更多頭部生源還是選擇了鼓樓。
事實上,南京的教育均衡推進的確有力,一兩年看不出來,但七八年有明顯體現。2012年之前,名校辦分校還是極少數,而之後,名小開始區內、區外都做分校設置,而高中教育集團也在做「小學+初中」的9年一貫制複製粘貼。
2012年是南京教育資源分布的分水嶺。2020年,名校掛分校,其刺激力度存在,但逐漸式微——審美疲勞了,媒體標題效應也疲勞了。而且,一個名校,一兩年的短時間開辦七八所名校,師資夠嗎?教學能一以貫之嗎?
所以,2020年以來的一個重大變化:名校分校,也會分化,不是所有的學校掛一個「名校」的牌子,就能風生水起獲得超高溢價。
一個因素是要與真實的教學師資團隊相關,另一個就是區域板塊的生源。對於小學,學校的品牌極為重要,生源是跟著學校走;而對於初中,生源的意義甚至比學校的品牌重要,因為初中有量化成績和數據,好不好,差不差,一目了然。當然,客觀的成績數據背後也有動態變化,比如該年度的生源情況和之後的生源情況,是不是有質變等。
02
變化二:學區房的上漲規律,第一波刺激
新興學區房的出現。
比較明顯的就是兩個小區,都和世茂有關。一個是鼓樓濱江的世茂外灘新城,力人小學、力人初中落定;一個是河西南的海峽城,南師附中鄴城路學校落定。
2020年,雙雙上漲,且漲幅不小。這是今年獨特的「世茂現象」,當然,某種意義上,這也算是「補漲」。業主難掩開心。
學校落地,房價有明顯上漲。但與之同時,也並不意味著學區因素一直會產生刺激,在陡峭曲線後,也會平緩下來。
學校落地的刺激作用是第一波,也許第二波是出成績的時候。因此,教育資源對區域房價的影響,和過去不太一樣,第一波的刺激立竿見影。
學校落地,是第一步;
成績落地,更為重要。
03
變化三:一線學區房和高價學區房出現了「滯漲」情況。
「拉力琅+29中」學區房,南京頂配學區,絕對一線。但確實,房價是兩年來沒有出現上漲。比如峨嵋嶺小區,房價曲線與之前的高歌猛進不可同日而語。
而芳草園這種單小學學區房,房價甚至微跌。
注一下,「房價下跌」曲線,也與近期單價超10萬/㎡無法掛牌有一定關係。但總之,這兩年一線學區房和昂貴學區房確實沒有上漲,這是客觀事實。我們推測分析,受4個因素影響:
(1)房價瓶頸:高單價、高總價的學區房,到了10萬檔、總價500萬檔,有所瓶頸了;
(2)評價體系層面:小學的評價體系依然是南外錄取人數作為重要標準,但並不全面,卻也是唯一透明公開且相對有間接衡量的,但這個指標的權重在下降。換句話,如何評判南京小學?比較模糊。因此,小學學區房的溢價能力也確實有所下降;
(3)受眾層面:越來越多的年輕家庭更願意接受高端區域的宜居的好房;
(4)教育資源層面:教育均衡化,大量名小分校、大量9年一貫制學校的崛起。
這一點要注意:2年來,南京頂級學區房房價確實沒漲,但學區房的流動性非常好。只要價格合適,成交很快。身邊一位朋友,剛買河西豪宅,短短時間賣掉了自己的芳小學區房、樹人學區房,成交周期很短。
04
變化四:9年一貫制教育+宜居區域
其實在南京,「衝南外」作為一個恆久遠的詞,也是很多家庭的切實需求,一方面是南外確實很出色,在全國都是頂級學校;另一方面,南外大量的出國留學、國內保送通道,避免了殘酷的「高考」模式。畢竟,眾所皆知,高考是省內戰爭,南通、無錫成績更好,南京沒優勢。
而仙林南外+鼓樓名小,是衝外的主力。也是評價南京小學的定價神器,當然,這個詞我們是幾年前講的,現在比較流行。客觀評價而言,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目前,南京很多家庭也不是「唯南外論」了。
但鼓樓小學的雞血狀態,孩子普遍報大量培訓班,家長雞娃苦娃,這種模式極為內卷,從小就把孩子壓成「一路上不斷打怪」的工具。這種也並不符合現代教育觀。
因此,小學的雞血硬楸模式,其實在大眾層面,並不是唯一通道。相反,南京高中教育集團的「小學+初中」9年一貫制模式,因為基本上都在新城區出現。
新城區+9年一貫制,成為真正的區域發展利器。
厲害在把「居住+教育」做了結合,能住到現在的新房,也能有名校集團的教育資源。這種模式,越來越被青睞。
像新城教育集團(新城小學+新城初中),其小面積的房源房價一路上漲。這與上個章節裡提到的「小學學區房」走勢形成了鮮明對比。
老城區的居住環境逼仄,新城區雖然人氣暫時跟不上,但居住、停車、交通有優勢,而且發展潛力大,生活配套逐年提升。
9年一貫制崛起背後,其實是「區域」在助力。
南京主城老房子的整體,相對而言,儘管有老城出新,外立面可以整治如新,但畢竟房子普遍是老房子,面積、建築結構等無能為力。中產家庭也不大可能都去住50㎡、60㎡的老房子。
南京新城區的整體觀感,畢竟有統一規劃和明確定位。城區配套齊全,道路通行方便,停車位相對充足,房源面積普遍中大為主,無形中也是「篩選門檻」。
而且現代的年輕家庭置業思路與60後、70後、80初也明顯不同,更見過世面,而且自己生活的居住條件也不差——確實,讓這些條件、收入不錯的年輕家庭再去整體入住老破舊學區房,這也只是部分了。
更多的年輕家庭偏向於三點:(1)區域中高端化;(2)社區房子好;(3)教育資源不錯。
畢竟,趨勢性需求決定未來的教育資源變遷格局。在南京,9年一貫制教育的崛起絕不是偶然。
最後:這麼多年來,城市發展,房價起伏,教育資源變遷,以及人心動向,我們在這座城裡生活越久,越覺得這座城的魅力以及魔幻。
有的學區房原本就不是學區房,但被大眾接受、認可,最後也能「正反饋」到學校生源趨好、扶正為真正的學區房;有的學校明明很好,但受各種因素影響,始終平庸發展導致好生源流失,最終成為「普通校」。
有的學校,我們也與校長交流過,對現在的招生、生源不屑一顧,對學校品牌談不上感情,對學校知名度、周邊業主的殷殷期待無所謂。
而有的校長和管理團隊,擅長教學,擅長激勵,也擅長用新媒體做學校品牌宣傳——事實上,這的確直接影響學校周邊區域的人氣、發展與中產家庭的聚集,他們很希望打響學校品牌,當然,也很希望自己參與其中的成長、發展乃至於優秀。這些具備先進思維的校長/管理團隊,我們接觸下來,整體評價很高,未來學校的品牌、質量有極大保證。
大家都很關注學區房和房價,甚至有各種學校PK、學區房PK,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或不好的事。
只不過,一定要清楚:學區房並不能解決教育本身的問題,它僅僅是一個起點,甚至連起點也談不上。認可的家庭認可,不認可的家庭也可以不認可,無關乎對錯,這是多元價值觀以及多元選擇。
公辦的、民辦的、國際學校的、公辦國際班的……其實,教育裡面的門道太多。普通人不容易把握。
2020年開始,南京學區房格局與趨勢,過去的解析模式逐漸沒意義了。而變化,就在未來!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