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在外面吃,等餐的時候,我和膩膩的目光都注意到了一對帶著小嬰兒的父母身上。
「媽媽,他們家也有小寶寶。」膩膩每次看到小寶寶都會特別喜歡。
等餐過程中,只見那對父母會時不時地逗玩著躺在媽媽懷裡的寶貝。一會對著寶寶打嘟,一會對著寶寶笑,一會撓撓寶寶的下巴逗笑寶寶……
過了一會,可能是媽媽抱累了,只見爸爸一手接過了寶寶。不過,爸爸並沒有把寶寶抱著躺好或坐好,而是雙手扶在寶寶的腋下抱直寶寶,讓寶寶站在自己的大腿上,還有意地抱著寶寶上下運動,寶寶也高興得在爸爸腿上亂蹬。
看到那位爸爸的行為,我不免有些擔心寶寶。於是,我上前與他們搭了訕。當我建議那對父母不能將寶寶扶著蹬腿時,他們顯得有些吃驚地說著:「我們以為大家都是這麼逗孩子玩的……」並表示以後會注意。
為何不建議過早扶著寶寶蹬腿
寶寶玩耍時蹬腿,爸爸媽媽肯定需要用手扶好寶寶,但要注意控制好力道。寶寶在運動時,應該由寶寶來控制運動的力道和方式,爸爸媽媽切忌有意控制寶寶的運動,比如:將還無法獨站的寶寶託著保持站立姿勢,甚至讓寶寶被託著蹬腿、蹦跳。
這是因為,當寶寶還無法自主完成某項大運動時,就表示寶寶的骨骼、肌肉、關節還無法支撐起自己的身體,無法承受過多的重量。如果爸爸媽媽讓寶寶「超前挑戰」,則會不利於寶寶骨骼發育,可能會造成寶寶將來O型腿或X型腿。
Tips:由於寶寶在子宮裡處於蜷縮的狀態,寶寶的小腿都會有一定的彎度。寶寶的腿型在2歲前呈O型腿,2歲後呈X型腿,7~10歲左右腿自然長直,但並不是完全直的。
還有哪些行為會影響寶寶的腿型
1.過早扶坐、扶站
和前面提到的「超前挑戰」一樣,如果寶寶還無法獨自坐起、站立、走路,那麼,爸爸媽媽則不應過度幹涉寶寶,對寶寶進行拉坐、扶站,甚至強行讓寶寶走兩步。否則,將會不利於寶寶脊柱、下肢的發育,容易造成寶寶感統失調、腿變形等問題。
2.使用學步車
爸爸媽媽別看寶寶坐在學步車裡能很暢快地移動就認為學步車是個好東西。其實,學步車根本沒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幫助寶寶「學步」)。
走路是需要整條腿的肌肉都運動起來的。而寶寶在學步車裡,通常只需要通過腳尖一蹬,腿後方的肌肉向後使勁,就能以蕩鞦韆的方式移動。這個過程,寶寶的雙腿始終保持踮腳(腿短)或彎曲(腿長)狀態,無法蹬直。那麼,長期下去,寶寶的腿型也會受到影響。
3.給寶寶綁腿
很多大人給寶寶綁腿是為了讓寶寶的腿變直,為了讓寶寶的腿型更好看,事實上卻適得其反,越綁腿,腿型越難看。
這是因為,寶寶在出生後的「青蛙腿」是由於在母體子宮裡蜷縮而成的正常現象,這是寶寶自然生長的結果,不應該被強行幹預。
而為寶寶綁腿這樣的行為反而是在強行拉直寶寶的腿,這樣做只會違背寶寶的生長規律,給寶寶的髖關節造成傷害,影響腿型的同時更是在損害寶寶的健康。
4.寶寶長期跪坐、W坐
當寶寶坐在地毯上、床上時,爸爸媽媽要注意觀察寶寶的坐姿,看看寶寶是否存在跪坐(以跪著的姿勢坐著)或W坐(坐下時雙腿呈W形)的現象。如果有,且寶寶經常有這樣坐的習慣,爸爸媽媽則應及時幫助寶寶改正。
因為,這兩種坐姿都可能讓寶寶「坐出」O型腿和X型腿。
跪坐和W坐會讓寶寶的雙腿岔開坐太長時間,這會加劇小腿彎曲度,增加髖關節脫位風險。而且,這樣的坐姿會對腿部肌肉帶來一定的壓迫,讓肌肉變得更加緊張。不管是從腿部的顏值還是健康來看,都是不利的。
一般來說,只要讓寶寶避開這兩種坐姿,同時注意不要久坐,坐的時候坐端正,則都是比較健康的坐姿。
【膩媽說】
寶寶的發育是水到渠成的。當寶寶的身體準備好了,骨骼、肌肉、關節能承受身體的重量或者運動時所受到的外部力量,寶寶自然會從躺著到坐著,從坐著到站著,從站著到走著、蹦跳著,一步一步「挺起腰杆子」。
對於寶寶的生長發育,爸爸媽媽應該遵循寶寶自身的規律,繼續讓寶寶練習已經掌握的大運動技能,如:多趴、多爬,讓寶寶的肌肉、骨頭和身體協調性得到充足的鍛鍊。這樣,才能讓寶寶的身體為下一步的大運動發育打下紮實的基礎。
待時機成熟,往往不需要爸爸媽媽刻意去訓練,寶寶就能在某一天,突然在你面前坐起來、站起來、走起來。
我是@膩膩媽,堅持更新育兒知識。目前已發表「輔食添加」、「如廁訓練」、「入園準備」、「繪本閱讀」等系列文。想了解更多養育寶寶的知識,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