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家的田野與田野裡的語言學家 ——序《輶軒使者: 語言學家的田野故事》

2021-02-22 漢語堂

語言學家的田野與田野裡的語言學家  

——序《輶軒使者: 語言學家的田野故事》

文| 李宇明

中國語言研究的歷史悠長而輝煌,與古希臘語言學、古印度語言學並稱人類語言學的三大源頭。田野調查是中國語言學的傳統。早在2500多年前,周代就設有調查方言俚俗的專職官員,他們奉天子之命,每年秋收後遊走各地,採集民歌、童謠和方言異語,供朝廷考察民情之用。這種田野調查,漢代《風俗通義序》裡有鮮活記載:「周秦常以歲八月,遣輶軒之使,求異代方言,還奏籍之,藏於秘室。」西漢時,給事黃門郎揚雄更是把這一調查方式推向極致,「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以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摘次之於槧」,歷時27年,編就《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揚雄的《方言》是世界上第一部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甚或不同語言)的詞彙進行比較研究的經典著作,在歐洲,同類著作遲至18世紀才問世。中國古代這些乘著輕車奔走田野記錄語言的人,被稱為「輶軒使者」。

中華文脈延續數千年從未間斷,田野調查的傳統始終滋養著中國語言學的發展,一代代「輶軒使者」在語言學的田野上耕耘,春種秋收,碩果盈倉。1922年《歌謠周刊》創辦,兩年多時間徵集到民間歌謠13000多首,是《全唐詩》的四分之一。接著成立風俗調查會和方言調查會,促進了中國方言學的誕生。他們是新時代的「輶軒使者」。

1956年,為落實「現代漢語規範學術會議」精神,高等教育部、教育部聯合發布《關於漢語方言普查工作的指示》,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漢語方言普查工作。同年,中國科學院、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組建7個調查工作隊,分赴全國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語言普查。兩年多時間,共調查了1849個縣市的漢語方言,42個民族的50多種語言,並幫助壯、布依、苗、傈僳、哈尼、佤、拉祜、納西、黎、載瓦、侗等民族設計了文字方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又先後實施了「中國新發現語言」調查研究、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中國瀕危少數民族語言調查、《中國語言地圖集》編制、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等重大語言項目,新中國的「輶軒使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語言資源的壯美畫卷。

不過,與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相比,語言學缺少「調查筆記」這一表述形式,缺乏與大眾學術上的緊密溝通,語言調查、記錄、研究之法罕為社會知曉,語言學家的形跡風貌也很少呈現於眾,甚至產生不少類似「語言學家就是會說很多語言的人」的誤解。《輶軒使者——語言學家的田野故事》,邀請70多位語言研究者講述其語言調查經歷,通過發生在語言學田野裡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刻畫了語言學家的工作群像,為嚴肅的語言學增添些許輕鬆意趣,塗抹幾分人文暖色。

輶軒使者是「有情之人」。語言是人類至為重要的交流工具,學習、研究一門語言,就是在走近在理解說這門語言的人。在語言田野中,發音人是幫助語言學家認識、記錄、描寫、研究一門語言的重要夥伴。語言學家常與萍水相逢的發音人結下深厚情誼,在一問一答之間,交流的內容從語言條目延伸至家長裡短、桑麻生計,調查結束也長期聯繫問候,成為好友,甚至如同親戚。如果以父母或子女的語言作為調查對象,家庭也是一方田野,語言傳承加深了親情溝通,不少同行還把家人培養成了母語記錄者。田野調查要經受非常刻苦的專業訓練,老師需逐個示範如何問音、辨音、審音、記音;學生從亦步亦趨到思考發問,從調查助理到獨當一面,這才有了語言研究的入門功夫,之後才能登堂入室。樸實的口耳之學就這樣在田野裡薪火相傳。本書有多位身負盛名的語言學家,講述老師帶領自己初入田野的經歷,藉由先生們的講述,我們也再次感受到丁聲樹、李榮、徐通鏘等前輩學者嚴謹治學、重視實證、精益求精的寶貴品質。

輶軒使者是「有故事之人」。在經濟全球化的快速進程中,在世界語言單一化的壓力下,許多語言、方言趨於瀕危,隨之而來的是這些語言、方言所負載的傳統文化、傳統世界也走向衰微,急需搶救性的調查保護。受使命驅使,語言學家的足跡遍布全國乃至海外,從青藏高原、黃土高坡、河西走廊到蒙古草原,從東北雪域到南海之濱,從西南原始森林到湘南、閩北山區,甚至漂洋過海、跨國越境……田野調查也許被人看作旅遊般輕鬆浪漫,但其實卻尤為冷峻骨感。舟車勞頓、水土不服、蚊叮蟲咬是家常便飯;言語不通、文化隔閡、風俗迥異造成的誤會比比皆是;因高原反應缺氧,因山路崎嶇摔傷,因颱風、雨雪、泥石流等被困途中也時有發生。不過,在語言學家的眼裡這並不算什麼,因為「材料比命更重要」;語言保護是與時間賽跑,要趕在某種聲音消逝之前,保存它的痕跡。

輶軒使者是「完善理論之人」。語言學是一門經驗科學,是建立在田野調查基礎上的實證科學。教科書上的金玉良方,課堂講解時枯燥艱澀,需經田野實踐方能「內化」,方能行之有效。例如,如何尋找合適的發音合作人,如何安排好調查程序,如何獲得自然真實的語料,如何從細枝末節中發現重要規律,如何跨越文化差異做客觀記錄者,如何在陌生環境裡尋得各方協助,都需要反覆操練,最後或可形成獨家秘籍。禮失求諸野,古籍裡記載的一些語言現象,有的在當今通用語裡已難覓蹤跡,但通過田野調查的記錄挖掘,往往能夠意外覓得,或是見其端倪;這些古代語言的「活化石」,能夠為構建或印證語言演變理論提供支撐。

輶軒使者是「有趣之人」。在書齋裡治學,常持嚴肅沉靜之態,而一入田野,便會滿面春風,放飛自我。特別是語言調查,通過耳聽手記進行,即使平日裡沉默寡言,此時也須能說會道,反覆詢問,生怕遺漏了什麼。調查不斷深入,一門新的語言面紗逐步揭開,看似雜亂無章的語言片段漸顯規律,「發現」之快感是不可替代的,甚至也是他人難以分享的。閒暇之餘,或與發音人小酌幾杯,或入鄉隨俗體察民俗文化,或漫步於山野飽享大自然的饋贈,忘我忘情。難怪很多語言學家說:「田野調查是會上癮的。」

語言學的田野,其實不限於方言調查的田野,社會語言學的社會調查,實驗語言學的語言實驗室,文獻中的傳統的例句搜集,語料庫語言學的語料搜集與建庫等,都有語言學的田野。語言生活和語言學涉及的各種場地,都是語言學的田野。

過去,人類生活在社會空間和物質空間中。隨著網際網路和語言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又營造了一個新空間,即過去所謂的「虛擬空間」「網絡空間」,現在稱之為「信息空間」。在當今的「三空間」世界裡,我們在「信息空間」逗留的時間越來越長,工作、學習、休閒、娛樂都與網際網路相伴,電腦和手機成了「外掛大腦」。人與人的交際已經變得「奢侈」,「人-機-人」的交際成為日常交際模式,大量的語言信息儲存在網絡裡。信息空間成為此前任何時代的輶軒使者都未見識過的新田野,而且也是最為富饒的田野。如何利用網際網路發展語言學,語言學如何促進語言智能的發展,促進信息空間的建設,都是當代輶軒使者要回答的時代課題。

己亥與庚子之交,新型冠狀病毒侵襲我國,蔓延世界。醫療隊赴湖北,馬上遇到了醫患方言溝通問題。「戰疫語言服務團」利用湖北「語保」資源,利用微信、微視頻、融媒體、即時翻譯等現代語言技術,利用網絡,隔空發力,迅速製作《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支援抗疫一線。當前又在研製《外語通》,以幫助在華來華的留學生和其他外國友人;研製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應急的「簡明漢語」;考慮對特殊人群的「語言撫慰」問題;呼籲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的語言應急機制。基於網際網路的語言學研究,將成為語言學家田野工作的新樣態。

今日是農曆的驚蟄之日,百物萌新,百蟲蟄啟,百毒滅消。「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願本書與讀者見面時,輶軒使者又能自由馳騁于田野之中,不負春光明媚如許。

                                                              

2020年3月5日

(農曆驚蟄之日)

 

今日責編/一場遊戲一場夢

 

相關焦點

  • 採訪完Jessica Coon,我們重新認識了《降臨》裡語言學家的世界
    主要從事句法和詞法研究,對作格、分裂作格、格位與呼應系統、名詞化、田野研究方法等尤為感興趣。2004 年畢業於裡德學院語言學—人類學專業。MIT 語言學碩士、博士,導師為著名語言學家 David Pesetsky,他也是喬姆斯基的學生。2011 年起,任教於麥吉爾大學語言學系。2015 年成為麥吉爾大學語言學副教授。
  • 採訪完Jessica Coon,我們重新認識了《降臨》裡語言學家的世界 |...
    主要從事句法和詞法研究,對作格、分裂作格、格位與呼應系統、名詞化、田野研究方法等尤為感興趣。2004 年畢業於裡德學院語言學—人類學專業。MIT 語言學碩士、博士,導師為著名語言學家 David Pesetsky,他也是喬姆斯基的學生。2011 年起,任教於麥吉爾大學語言學系。2015 年成為麥吉爾大學語言學副教授。
  • 孔江平:語音學田野調查的一些基礎理論問題 語音實驗Workshop
    關鍵詞:田野調查、語音學、語言學語音學田野調查和語言學田野調查有很多共同之處,但又有各自的特點。語言學的田野調查首先也是要調查語音,整理出來音系,然後記錄詞彙和語法。在面向語言學的語音學研究中,就兩者的關係來說,語言學的田野調查是語音學田野調查的基礎,如果沒有語言學的基礎,不可能進行語音學的田野工作。
  • 什麼是語言學家?對(Linguist)語言學家存在最深的5大誤解
    相反,大多數語言學家遵循描述性的做法,他們試圖描述和理解人們實際使用的語言。是的,我們都可以想像一下,這名語言學家坐在一個黑暗的辦公室裡,那裡雜亂的舊書散布著並且舊書在空氣中散發出的氣味。確實現在許多語言學家在大學裡進行研究,但請記住,語言學領域涉及很多領域,語言學家也可以從事行業,例如為公司從事語音識別或自然語言處理工作、從事教育設計掃盲計劃或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工作。
  • 語言學家的神奇動物在哪裡?
    特別是其中天賦異稟的神奇動物們,讓不少觀眾嚷嚷著想養一隻,比如肚皮容量堪比哆啦A夢的斂財狂魔「嗅嗅」(Niffler)、纖細靈巧又粘人的「護樹羅鍋」,從純銀蛋殼裡出生的「鳥蛇」(Occamy)……  神奇動物不只存在於魔法世界中,語言學家們雖然是「麻雞」(No-maj)或「麻瓜」(Muggle)(指不會魔法的人),但是也擁有自己的神奇動物。
  • 何處是田野? ——人類學田野工作的若干反思
    這種關于田野與家鄉之別的深層觀念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型塑了人類學傳統的田野選擇標準和取向,古塔和弗格森稱之為田野地點的「純正級序」(hierarchy of purity),即越是非家鄉的地方就越適合做田野,也更「像田野點」。
  • 德國語言學家公布「世界語言結構圖集」
    德國語言學家公布     德國馬普學會的語言學家綜合數千個有關人類語言的專項研究成果
  • 成為超級英雄,先當語言學家
    背景故事裡,神奇女俠公元前3000年出生在天堂島。所以神奇女俠已經有5000歲了,應該是地球上年紀最大的超級英雄。在現實世界中,神奇女俠於1941年在DC漫畫中登場,馬上快80周歲了。她應該是地球上最長壽的超級女英雄形象。同年,漫威推出了美國隊長。這兩部電影都不錯,第一部更好一些。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走向田野:中山大學歷史系研究生西樵田野考察手記
    在田野裡解讀碑文西樵是本次田野實踐的首站,其在明代著名理學家湛若水的筆下是一處堪與桃花源媲美的妙處。湛公在《寄應原忠吉士》中寫道:「西樵在江海之中,四鄰無山,壁絕侵雲,鳥道以入。中有寶峰寺,錦巖巖庵,又有碧雲、雲端、雲路、石牌諸村,宛若桃源。
  • 葉斯柏森:享譽世界的丹麥語言學家
    他師從語言學家維爾納(K. Verner),1887年獲得碩士學位。之後,他遊學倫敦、牛津、巴黎、柏林、萊比錫等地,拜見了許多著名的語言學家,然後在德國潛心研究古英語和中古英語。1891年,他在丹麥語言學家湯姆森(V. Thomsen)的指導下,以研究英語格系統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 關於秋天的田野作文:寫秋天田野的作文
    關於秋天的田野作文:寫秋天田野的作文 2012-10-26 00:02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來自陽江的當代語言學家——黃伯榮
    黃伯榮,1922年7月出生於廣東省陽江縣(今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那洋村,1949年畢業於中山大學語言學系,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方言在現代漢語方言方面,黃伯榮有《漢語方言語法類編》和《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手冊》、《廣州人怎樣學習普通話》等幾部專著和《廣州話和普通話的語音比較》、《陽江話&34;實驗報告》、《陽江音系》、《廣州話補語賓語的詞序》、《談談陽江語法的兩個特點》、《廣東陽江話物量詞的語法特點》、《廣東陽江的形容詞
  • 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今晨在溫州逝世
    鄭張尚芳:語言學家從溫州話起步(2006年9月刊發於《溫州都市報》)採訪對象:鄭張尚芳 著名語言學家 (簡稱鄭張)特約主持:金輝(簡稱金)溫州是語言學家的故鄉人們都說溫州是「數學家之鄉」,固然沒錯。因而,溫州話是語言學家的家園。就是這個道理,鄭張尚芳之所以成著名語言學家也是從研究溫州話起步的。鄭張尚芳,男,1933年8月9日生於龍灣區永中鎮寺前街。原名鄭祥芳,筆名尚芳,方翔。高中時改從父母雙姓。1952年溫州市立中學(今溫州二中)高中畢業後曾去北京地質學院專修班學物探。
  • 你們以為語言學家就是整天咬文嚼字,其實他們代碼也很6
    同時也有很多語言學家開始供職於科技公司,計算心理語言學家 Tal Linzen 近日就對語言學家在科技公司的具體職責進行了調查,並寫了一篇統計博客。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對博客內容編譯如下。我告訴我的朋友們現在有很多語言學家供職於科技公司,他們聽完很好奇這些語言學家在公司的具體職責是什麼。
  • 田野筆記 食物、權力與田野調查 ——紀念人類學家西敏司
    我按照他的指示不斷去圖書館搜集複印各種我以前從來不知道的歷史文獻,並在這些文獻的各種犄角旮旯裡尋找有關大豆和豆腐的描述,也還常和他在香港的各種地方去喝豆奶,吃豆腐,(這是他最熱衷的事情,我不知道他是否知道這個詞背後的文化隱喻)。正是做他的研究助理,我感覺他就像一個甘蔗地的工人,把自己埋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和田野中,我那時也才意識到,人類學實在是一件辛苦的日復一日的類似種地一樣的工作。
  • 語言學家的快樂你根本想不到丨語言學午餐
    普通人眼裡的語言學家,可能是這樣的——用N種語言談笑風生,和歪果仁無縫溝通。
  • 田野筆記記什麼
    【兩個文本】每天兩三小時的田野,要整理三四小時。筆記決定了民族志能寫到什麼程度。筆記包括兩個文本。
  • 深描與人類學田野調查
    本文意在對深描概念作出明確的說明,並通過與奎因翻譯的不確定性的比較和討論,給出深描的基本要求,同時找到一個實際的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可行方法。在這位人類學田野調查開山祖師的日記中,充滿了憤懣、牢騷、對人類學田野工作的討厭,更令人失望的是對當地土著民族的歧視語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他生前發表的民族志中表達的卻是田野工作中的愉快和對土著民族生活的讚揚。這就使人們不得不懷疑其民族志描寫中的真實性。人類學民族志的真實性和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可靠性均受到了來自學界內外的質疑,人類學者自身的道德素養問題,「主位」和「客位」問題也都浮上了水面。
  • 群星璀璨的溫籍語言學家群體-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尤為難得的是,在語言學領域至今仍活躍著一批成就卓著的溫籍學者,形成了令人矚目的溫籍語言學家群體。豐富的語言資源為研究提供條件能夠從溫州走出如此之多的高水平語言學家,同溫州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環境有很深的淵源。溫州僻處東南一隅,歷史上受戰亂影響較少,因此在語言上保留了很多「古音」「古字」。今天溫州人口中所說的語言,至遲在南宋時期已經形成。在700多年前的《六書故》中也能找到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