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善惡正邪遠不是是非對錯那麼簡單

2020-12-13 傲嬌貓咪控

在我小的時候,我常常會想,如果有人傷害我的家人,我一定會去鬧。我會去他的單位鬧,會去他父母的單位鬧,讓他的父母再也抬不起頭,無法做人。我一直覺得,對一個最大的報復,不是傷害他本人,而是去傷害他最親近的人。這種痛苦,會比直接傷害本人殘忍的多。這種報復的快感,會讓我覺得很有趣,很痛快,因為我覺得他們以及他們的親人都該死。更可笑的是,直到至今,在看《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前,我仍然是這麼想的。

這個想法真的正確嗎?我終於開始思考,善惡正邪遠不是是非對錯那麼簡單。這種快感不過是人類去不安全感最基本的本能表現。站在上帝視角,他的家屬又做錯了什麼呢?全天下沒有一個父母,要花幾十年的時間去養一個人渣。人渣做錯了事,但是他的家人連活下的權利都沒有嗎?

我不禁想到最近大熱的北大弒母案。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給吳謝宇洗白,難道只因為他是一個北大的高才生,是一個天才?所以人人都要去惋惜,都要去幫他減刑?有人說,這全是母親的錯,是母親對吳謝宇的管教太過嚴格,添油加醋地把母親刻畫成一個偏執的具有強烈控制欲的母親。可是,這對母親公平嗎?母親甚至都來不及替自己辯護一句。

是的,也許是因為母親太過壓抑吳謝宇的個性,但她就應該去死嗎?全天下這樣的母親大有人在,她們都該死嗎?或許是因為吳謝宇的案子沒有牽扯到社會上的其他群眾,所以人們才會表現的如此寬容。如果他是一個隨機殺人的變態殺人犯,你還會選擇原諒嗎?

就如之前發生在上海幼稚園的隨機殺人案,你會替殺人犯以及其家屬辯護嗎?我們至今都沒有挖掘出吳謝宇弒母的真正動機,但我們需要了解的從來就不是吳謝宇到底會判多久,而是找出他的殺人動機,給人們以反思與啟迪。解決傷害最好的方法,是善後和預防。因為,還會有下一個吳謝宇。

接下來,就讓我來先講一講這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故事。

故事的開頭,傳來了兩年前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李曉明被判死刑的消息。於是,被害者家屬歡呼,整個社會都在歡呼,除了四個人,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以及他的家人。李曉明的律師王赦說會提出上訴,李曉明的家人在老家度過了渾渾噩噩的兩年,妹妹大學肄業,在家裡躺了兩年,父親天天喝酒,母親天天戴個面罩出去賣粽子。

媒體在大肆報導李曉明家人神隱的消息,呼喚他們出來道歉,卻不曾提及這家人賣掉了房子以及店鋪賠償給受害人的事情。後來,妹妹在母親的逼迫下改名,進入一家新聞臺工作,而她的上司宋喬安,就是那一場殺人案中其中一位被害者的母親。律師一直在尋找李曉明的殺人動機。可是李曉明始終閉口不談。就當李曉明願意吐露心聲的時候,他被提前槍決了。

律師很絕望。

他是這樣說的:

這樣的結果和當年的聊城於歡辱母案非常相似。於歡從一審的無期徒刑改判為二審的有期徒刑五年。於是舉國沸騰,認為這是一次輿論對司法的重大勝利。大家都很高興,似乎法律天然就應該為了維護欠債人這一某種意義上的弱勢群體的人格與尊嚴去「妥協」討債者這一某種意義上的強權者的健康與生命一般。

有人認為,「於歡案」代表了人民群眾對於法院審判監督起到了應有的效果,初看使然,但若細究,觸目驚心。「於歡案」的二審判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司法機關考慮司法環境後對於社會輿論的妥協,是無可奈何的飲鳩止渴。社會各界對司法享有監督權無可厚非,可當監督上升到輿論認定誰可憐誰就聲音大,誰聲音大誰的案子就應該「特殊化」、「藝術化」、「趨勢化」,這種由輿論引領群眾開展的「群體審判」,太過犀利,太過有效,太過可怕。群眾眼中的正義幻化出的「毒樹之果」,在當下如鯁在喉卻又不啖不快。蘇格拉底不就是死在這樣的「民主」之下?

根據法律事實分析:於歡的侵害行為造成一死、兩重傷、一輕傷,其防衛嚴格緊迫性存疑;一名重傷者背部有嚴重傷口,於歡有從背部捅刺逃竄被害人的行為;死者身上有長15釐米的創道,於歡的侵害行為存在一定主動性;被害人的數次侮辱言行可能導致於歡憎恨從而挑撥防衛。

二審判決中,一句輕描淡寫的「辱母情節在刑罰裁量中應該作為對於歡有利的情節進行考慮」將審判思路從「判斷於歡是否有殺人故意」轉至「如何為於歡減刑」這一奇妙領域。

只是當所有人都將同情給了於歡,又有誰考慮過那四個支離破碎的家庭?這世界不存在神,沒人能還原那些未被記錄的場景,縱然用攝像頭記錄下一切,也沒人能全然洞悉隱藏在人皮下的人心。

當然,我仍然覺得輿論參與司法,本身並沒有錯。所有人都妥協於現實,不為不公發生,做點什麼,才是悲哀。但是,如何把握這個尺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談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談談之前震驚韓國的「素媛」案。

最高法院判決強姦犯趙鬥淳12年有期徒刑,因為其2008年12月於韓國安山市檀園區對8歲小學女生以殘忍手段實施性暴力,並造成其終身殘疾。該判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社會公眾都指責該刑罰過於仁慈。

為什麼對未成年幾乎是致命的傷害,而判決只有12年呢?原因是在犯案過程中,趙鬥淳喝了酒,屬於醉酒狀態。根據韓國的法律,刑法第10條第(2)款規定:如果您因身體或精神殘疾而無法區分對象,酌情簡單懲罰。而這本來是給精神病患者的保護法律,可這一條裡面,除了包括精神病患者,還包括了醉酒者。其後還鑑定趙鬥淳有一定的精神障礙,趙鬥淳被關押在北慶北第二所監獄。

但我覺得值得肯定的是,韓國的司法機關並沒有被輿論綁架,先不談這個判決是否過輕,重要的是他們依法判決,維護了法律的尊嚴。法律不完善,我們可以通過這次的案件做出修改,而不是用感性綁架理性,做出不成熟的判決。

的確,判決出來後,群眾譁然。

韓國人民多次集會遊行,尤其是有女兒的家庭,迫使時任韓國總統的李明博出面向全國民道歉。

韓國民眾寫了請願書。希望不要放趙鬥順出獄,希望能得到一個更好解決保護受害人的法律出臺。這封請願書超過60萬人在請願書上簽字。請願書在韓國,只要超過20萬人籤字,那麼秘書長或者部長必須在30天內給出負責任的答案。

此後法院方面開始著手制定性犯罪案件審理改善方案,並對加強針對兒童性犯罪的量刑標準進行討論。檢察院方面甚至召開檢察委員會決定對檢察總長在調查檢察過程中注意事項進行告誡。但大韓律師協會決定對事實真相進行調查並代理受害方向國家提起賠償訴訟使針對該事件的爭議進一步持續。韓法務部則提出對兒童實施性暴力犯罪訴訟時效應持續至該受害兒童成年時為止,並計劃修訂相關法律以擴大性暴力犯罪有期徒刑上限等應對措施。

韓國很快修改了和強姦尤其是強姦幼女的法律法案,2012年韓國推出化學閹割,就是因為該案件的推動。

這才是對於「素媛」案最好的反思。殺了一個趙鬥淳解決不了問題,因為還會有下一個趙鬥淳,我們需要做的是儘量避免趙鬥淳的出現以及出現後做出最好的應對措施。

很多人說,律師這個角色太聖母,太理想化。他覺得殺人犯也有人權,人人生而平等。話是這麼說的,可是在大多數人眼中這就是一個笑話。

在李曉明被提前執行槍決之後,律師絕望地感嘆:「民主法治是用來討好人民,討好媒體的嗎?」

還記得杭州縱火案的保姆莫煥晶嗎?

現實中的保姆莫煥晶其實就是劇中的李曉明。

李曉明和莫煥晶就是人民眼中的罪人,社會的毒瘤,他們該死,他們就該被千刀萬剮,下地獄。按照但丁對地獄的分層,他們就應該地獄的第七圈(一共九圈),屬於暴虐罪。

他們的律師也被人們視為敵人。王赦被被害人家屬潑糞,懷孕的妻子遭受網絡暴力。莫煥晶的辯護律師黨琳山被人們謾罵,被林爸爸指責,被網友視為炒作。

可是王赦說,就算真正該死的人吧,他也應該跟我們有一樣的人權,這是人人生而平等、均等的權利。如果我們早一步,我們的政府也早一步試著去了解,他為何這麼做,為何要犯這樣的罪,而不是這麼著急著去把他處死,是不是為了就比較有可能,可以避免這樣的事情再度發生。

黨琳山說,作為辯護律師,自己的職責不僅是為當事人莫煥晶爭取合法權益,還有為社會探究事件完整的原因,他不後悔。這個案子最大的社會意義是要在庭審的過程中挖掘出真相,發現案子背後物業的問題、消防的問題,還有醫療救援的問題、每個人消防救援意識的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挖掘出來,在以後的社會管理中改進,促進社會進步,這才是這個案子的社會意義。如果這個案子能夠公平公正地審理,哪怕這是他辦的最後一個案子,他也要竭盡全力去辦。

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他們吧。我完全理解他們的想法,這也是社會進步以及努力的方向,但我永遠無法做不到他們那樣,我沒有那麼高的道德理想。我只能保證一點,我永遠覺得對社會有美好嚮往的人,是值得被鼓勵的人。

我們再來談一談新聞媒體。

宋喬安說,觀眾只有七歲兒童的智商,我們要的是收視率。

爆點,看點,八卦,不就是吃瓜群眾熱衷看到的嗎?我們知道,聽到,看到的都是被篩選過的,我們看到的太少太少了。你有看到過馬雲馬化騰的一些負面新聞嗎?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我對媒體早就已經不抱期待,他們對於輿論的操控,對於事態的導向發展的控制,早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我只希望,媒體能夠稍稍抱著一點初心,做新聞要小心求證,能適當地稍微全面地做一些報導新聞。

故事還沒有結束,宋喬安在經歷喪子之痛之後,變得冷漠易怒。不敢去兒子死的戲院,不敢進兒子的房間。她嚴厲苛刻,沉迷工作,三次忘記女兒生日,女兒討厭她,丈夫要和她離婚。報導新聞只顧收視率,但卻還是保持著小心求證的初心。不過好在諮商師的幫助下,在丈夫的陪伴下,她開始慢慢走出來。因為她的兒子曾經對她說過,希望就在雲的後面。她雖然還是不能原諒李曉明的妹妹李曉文,但終究還是願意和她一起工作,因為她不想當一輩子的受害人家屬。

曉文房東的弟弟應思聰曾經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青年導演。在服完兵役之後,面對女友的自殺,以及被質疑,被否定之後,他患上了視覺失調症,俗稱精神分裂。他變得易怒會傷人,但在家人和醫生的陪伴下,他也在慢慢好轉。

故事還有很多,是殘忍卻仍然充滿溫情的故事。故事的結局很好,好到溫馨地不夠真實。可我仍然喜歡這個結局,因為我相信一切都是會慢慢變好的。

劇中可愛的角色太多,我就打算挑幾個來講一講。

我們的王赦大律師,他是一個法扶律師,他是真的在為他的理想而畢生奮鬥。那他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嗎?他是,他又不是。他把所有的工資都上交給妻子,他只要一有空就在家裡陪妻子,陪孩子。可是他卻因為職業問題讓妻子被驚嚇並且早產,以至於失去了第二個孩子。只要家屬的一個電話,他幾乎是隨叫隨到。而一味地希望妻子包容他理解他。生活和理想是做不到完全平衡的。舍取與理解,是家人之間需要做出的妥協與退讓。

社會上需要有這樣的人,需要他們去點亮一點點的微光,讓我們的社會可以有向前發展的趨勢。

李曉文(李大芝)本身也是一個努力優秀的女孩,卻因為哥哥的事情,大學沒有畢業。她變得小心翼翼,隱姓埋名,改名換姓,重新生活。努力想擺脫過去的陰霾,卻發現陰霾從來不曾散去。最後她勇敢地和父母站在一起,面對大眾的目光,她也想擁有活下去的權利。當曉文聽到別人對她的道歉時,她的目光中是有一瞬間的呆滯和差異的,她忘記了,原來自己也是會難過的。她知恩圖報,在房東應思悅遭受變故的時候,陪她一起照顧弟弟,渡過難關。

應思悅是一個特別樂觀的女孩。面對弟弟和父親的病情,未婚夫的懦弱無能,李曉文真實身份曝光帶來的困擾,她從沒有崩潰過。她一直一直在努力地活下去,漂亮地活著。她的態度感染身邊的人,笑對生活。

我特別喜歡思聰發病去找宋醫生時,和宋醫生的一段對話。

我喜歡這部劇,不僅僅是因為裡面的故事很深刻,而是它改變了一些我思考問題的方式,面對社會問題的態度。善惡正邪遠不是是非對錯那麼簡單。也許在之後發生的社會事件之後,我會開始思考,思考事件背後需要被探討的話題。如果我是被害人家屬,我也一定做不到原諒,我的感性一定會戰勝理智告訴我他們不配被原諒,他們活該內疚一輩子。可是我會學會放下,學會理解,雖然這個理解不等於原諒。而如果作為一個旁觀者來說,罪犯誠然是不能被原諒的,家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要負責任的。但我希望他們能活下去,他們也許有錯,但錯不致死。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透過現象看本質,原來這麼近那麼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賈靜雯主演的電視劇,一共十集,每一集都有個主題。賈靜雯飾演的是個媒體人,透過媒體看這個世界。 最近看了幾部電影,有感而發,我們與惡的距離,該怎麼說呢,這麼近那麼遠!
  • 正邪:降妖除魔是正?鬼祟害人是邪?正邪善惡誰能分,神都不能!
    大家好,我是舒心,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一部新的漫畫正邪。正邪這部漫畫舒心是在騰訊動漫發現的,評分9.8分。畫風的話,算是舒心比較喜歡的那種類型,當然,舒心看漫畫除了畫風之外,最重視的還是漫畫的劇情,即便畫風再精良,如果劇情太過垃圾的,舒心還是不會看的。
  • 荀晶,是非對錯真假善惡
    也許引導輿論遠比本真更重要吧,也許、這是我個人看法。輿論是千軍萬馬,事實已經不重要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非對錯,真假善惡,抵不過輿論。希望我們再面對惡意引導的輿論時,我們還有獨立的思考,也包括提醒我自己。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分,善惡之間到底相距多遠?
    沒錯,就是最近刷屏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小編抱著好奇的態度,認真地看完了整部劇,看完後只想說四個字:實至名歸。《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
  • 荀子講性「惡」,孟子講性「善」,老子說:都錯,性無善惡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諸多先賢對人性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讀,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有惻隱之心,所以主張「人性本善」;荀子從萬物「為己」的天性出發,提出人性本惡;而老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乾脆就不去議論人到底性善還是性惡,並暗示「善惡本是一體,分開而論便沒有意義」。三位先賢對人性論的看法看似相互衝突,其實並不是這樣。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我看了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突然又想起了《我們與惡的距離》,所以就找出來看了一遍,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壓抑,整體色調比《隱秘的角落》要更加明亮一些,但是卻比想像中的要更加震撼!王赦為刑事犯罪犯人做辯護、尋求其人格形成的原因,沒有錯,因為唯有當我們了解這個人是怎麼一步步走向犯罪,我們才有機會談改善、談預防,否則,我們就真的只是永遠的活在一個未知的恐懼之中;公眾不滿王赦為兇手做辯護,因為他們受到了兇手的傷害,他們只想兇手早點被處以死刑以宣洩心中的仇恨,所以他們對王赦感到憤怒,他們也沒有錯……諸如此類情景的在劇裡有很多
  • 王陽明善惡四句教全註解
    王陽明心學不是簡單地強調人的意識的作用,不是單就精神的方面強調人對周圍事物的關係,而是強調人與客觀事物、精神與物質的相互關係及作用,強調精神對物質、精神現象轉化為物質變化的完整的過程和統一,是從精神到物質、主觀到客觀、主觀和客觀相統一運動的完整體系。王陽明心學之所以主張知行合一,就是因為王陽明深刻洞察到了善與惡對人和社會的制約作用。
  • 學佛的人不分是非,不辨善惡,有時不一定是愚昧,而是一種訓練
    周秋鵬學佛的人有時需要不分是非,不辨善惡。眾生看了不免譏笑,說學佛學傻了。有的眾生乾脆自說自話要教導學佛的人學聰明一點,分清是非,明辨善惡。要維護正義,堅決與邪惡作鬥爭。但是由於思維方式不同,在學佛的人看來,這些眾生就是整天沉浸在是非善惡之中,然後不斷造業。實際學佛的人腦子不會學傻。之所以不分是非,不辨善惡,只是一種訓練。就像我們到部隊裡去,看到一些士兵走路、吃飯都背著一個沙包,這個士兵是不是傻了,整天背個沙包不重嗎?人家就是一種訓練。說人家傻的人,才是真傻。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
  • 9.5分口碑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上線,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火爆
    在今年的3月份,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可以說已經上線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好評,豆瓣9.5分的成績可以稱得上是神劇了,因為今年比較受歡迎的《都挺好》和《破冰行動》最終也都是沒到8分。然而這樣一部神劇在內地上線後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火爆。
  • 「自我治療」親善而遠惡——建立正確的善惡觀念
    #內心醫治#每個人心中的是非觀念和善惡觀念都是不同的在我看來,正確的善惡觀念是道德觀念、普遍價值(絕大多數人的認同感)和是非心的綜合體現。⒈好行為,我們應當稱讚!對於好的行為,我們應當進行稱讚和表揚。惡與恨:老大,我們說的不錯吧!善與愛兩個人是不會幫我們勸好與我們同行的!壞:唉!我們走吧!於是,惡與恨兩個人就跟著壞一起離開了。想一想,你贊成他們誰的意見呢?
  • 起心動念都有善惡之分
    本文來源:行願人間阿旺嘉措金剛上師做人一輩子都在學習一件事情:「明其心」,其實就是知善惡,就是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這看似簡單的小事情生活中,我們需要在心中鑄造一把尺子,可以丈量善與惡。那是一把良知的卡尺 ,它不會因人而異,不會有失公允,對人對己都是一樣的標準。如果拿著的尺子不是通用的標準尺子,是按自己的好惡做出來的一把尺子,在衡量事物的是非善惡的時候,是不可能看清楚對錯的。所以,想要明善惡首先是尺子要標準,也就是要辯清楚什麼是私慾什麼是天地正道、真理。
  • 面對是非善惡,我們又該如何抉擇?
    一、人性是善惡共存的矛盾體,能否成善在於能否動用成善的能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上文我們提到善惡的評判根據個體關係的不同會產生相對性,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善惡標準。雖然人以個體形式存在,但是人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的一員,人類具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屬性,因此人類也應該有相近的價值觀、道德目標等等。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所有的善惡煩惱都來自內心發出的意念,也就是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我們看到了什麼?1與惡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影片以一起真實發生的「惡性殺人事件」改編而成,編劇主要圍繞「李曉明為什麼殺人?他的犯罪動機是什麼」貫穿事件首尾。3#新聞媒體,社會大眾--所謂的鍵盤俠「與惡」更多的是揭露新聞輿論不爭事實,只追熱度而忘了新聞所應報導的真實的世界與存在的價值,一味的博關注與收視率,讓新聞變質,越來越驅逐著真實,但或許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被允許看見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遠嗎?大概就在一念之間
    我們習慣於譴責有源之惡,卻總是不知該如何面對一些看似沒有理由的傷害,或是束手無策,或是視而不見。束手無策往往發生在釀成大禍之後,而視而不見,正像是那些被忽視的惡意一樣,成為了大禍滋生的土壤。「七八歲的小孩,他們也沒有啥惡意,就是在一塊兒玩了。」這是一位校長近日對發生在自己學校的事件的評價。在你看來,這「沒啥惡意地在一塊兒玩」是玩什麼呢?追跑嬉戲?
  • 學禮,才會分辨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沒有學習《弟子規》這個最起碼的禮之前,你問這個年輕人,你是一個孝子嗎?這個年輕人會洋洋得意地說,很自信,他說:「我當然是個孝子了。」但是真的是一個孝子嗎?把這個《弟子規》打開一看,前面的四句話沒有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3!賈靜雯新劇對準變態殺人犯
    吳慷仁因2007年與周孝安合作同志短片《沿海岸線徵友》出道,十年來,出演了《一把青》、《麻醉風暴1、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臺劇標杆作品,是一個非常會選戲的人。《我們與惡的距離》,劇名已經透露出,這是一部關注社會議題的劇。劇一開場,便是一起潑糞事件。
  • 人生在世,何為善惡?
    說這樣的行業為什麼國家不杜絕,這個需要從經濟學的角度細說,這裡寫出就太長,而且離題,姑且簡單的想像成菸草公司還要在煙盒上都印上「吸菸有害健康」的道理。同時我們常見「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出現在財經欄目中也是同樣。人之本性善惡與其職業的正邪我是分開的,對於此我覺得像金庸武俠小說裡的名門正派和邪教一樣,邪教裡的人不一定都惡,名門正派的人也不一定心都善。那麼善惡有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 我們距離那麼近卻又那麼遠
    距離,產生的不是美,而是錯誤。世上最痛苦的事之一,明明相愛卻越走越遠。有時候,愛你的人近在身邊,而你愛的人卻遠在天邊、你為你愛的人傷心落淚,願意為他付出所有。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身邊的愛往往被忽視,最遠距離就是我在你身邊而你不不知道我愛你。愛無聲,愛無言,愛是沉默的。愛是白天不懂夜的黑,愛是夏天不懂冬天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