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晶,是非對錯真假善惡

2020-12-13 糕笑咘餓搞

關注過荀晶的基本都見識過輿論的力量吧。

高考的公平公正,引申出來就關係著千千萬萬的考生命運,還有他們背後的努力付出,還有那些關注著高考的家人。

關注引導這輿論。

替換人生,雖然發生了,但荀晶卻惡意引導輿論,這種種是非曲直,像被扼住喉嚨,難道關注的不該是其他人的公平嗎?就算年代久遠諮詢不發達!那?那一屆的考生呢?誰關心呢?為什麼??為什麼能隨意替換人生呢???

也許引導輿論遠比本真更重要吧,也許、這是我個人看法。輿論是千軍萬馬,事實已經不重要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是非對錯,真假善惡,抵不過輿論。希望我們再面對惡意引導的輿論時,我們還有獨立的思考,也包括提醒我自己。

非的弄張圖。。。

相關焦點

  • 荀晶謊報了成績,就能掩蓋冒名頂替的罪責
    這是告訴人們,荀晶當年沒有考上大學,以她的成績只能去讀中專。於是,有人調轉槍口,開始指責荀晶說謊。指責荀晶說謊的人用意很簡單,就是想說荀晶是一個說謊者,從而證明冒名頂替荀晶是不存在的,因為她根本就不可能去上大學。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惡正邪遠不是是非對錯那麼簡單
    我終於開始思考,善惡正邪遠不是是非對錯那麼簡單。這種快感不過是人類去不安全感最基本的本能表現。站在上帝視角,他的家屬又做錯了什麼呢?全天下沒有一個父母,要花幾十年的時間去養一個人渣。人渣做錯了事,但是他的家人連活下的權利都沒有嗎?我不禁想到最近大熱的北大弒母案。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給吳謝宇洗白,難道只因為他是一個北大的高才生,是一個天才?
  • 莊子:世間是非,何為對錯
    弟子問:「辯論可否確定是非?」莊子答道:「假使我與你辯論,你勝了我,你就果真是,我就一定非嗎?我勝了你,我就一定是,你就一定非嗎?我倆有一個是,有一個非嗎?亦或都是,亦或都非嗎?我與你無法判斷,則人各執己見,有所不明。
  • 學佛的人不分是非,不辨善惡,有時不一定是愚昧,而是一種訓練
    周秋鵬學佛的人有時需要不分是非,不辨善惡。眾生看了不免譏笑,說學佛學傻了。有的眾生乾脆自說自話要教導學佛的人學聰明一點,分清是非,明辨善惡。要維護正義,堅決與邪惡作鬥爭。但是由於思維方式不同,在學佛的人看來,這些眾生就是整天沉浸在是非善惡之中,然後不斷造業。實際學佛的人腦子不會學傻。之所以不分是非,不辨善惡,只是一種訓練。就像我們到部隊裡去,看到一些士兵走路、吃飯都背著一個沙包,這個士兵是不是傻了,整天背個沙包不重嗎?人家就是一種訓練。說人家傻的人,才是真傻。
  • 學禮,才會分辨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
    所以,沒有學禮的話,我們都是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判斷是非、善惡、美醜的。這就是《墨子》上所說的「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有一個人的時候,是有一種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兩個人的時候是兩種,十個人的時候就是十種,到底應該按照誰的標準來判斷呢?就會出現眾說紛紜的現象。
  • 娛樂圈的悲哀 無法分辨是非真假
    娛樂圈的悲哀 無法分辨是非真假2004年02月05日09:13:49 北京娛樂信報 鄭葉 而假使有朝一日,整個娛樂圈都到了無法分辨是非真假的程度,那麼娛樂還有什麼意義?我們還會認為那是一種娛樂嗎?
  • 起心動念都有善惡之分
    如果拿著的尺子不是通用的標準尺子,是按自己的好惡做出來的一把尺子,在衡量事物的是非善惡的時候,是不可能看清楚對錯的。所以,想要明善惡首先是尺子要標準,也就是要辯清楚什麼是私慾什麼是天地正道、真理。要有非常清晰、正確的是非觀,生活中所有事情都離不開價值判斷,如何分辨善惡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問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知道善惡是人最需要掌握的大學問。
  • 王陽明善惡四句教全註解
    原來這個故事是王陽明「善惡」四句教的現實版詳解:當王陽明和弟子們在山水間遊玩時,他的心坦坦蕩蕩、無牽無掛,是無善無惡的,這就是四句教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可當他聽到關於那片田地的所有信息並產生懊悔之心時,就說明他的意念動了,也就是他的心被情緒和外界事物給影響了,這就是四句教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那麼,這個「意」是對是錯呢?
  • 道德知識,是對人的行為是非、好壞、善惡,及其意義的認識
    道德知識是對人的行為是非、好壞、善惡及其意義的認識。這一環節,我們可以通過兩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情感。首先,可以通過學習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的意義和知識,發展人的內省感和人際感。道德知識是個體處理自我和社會關係的規範。
  • 面對是非善惡,我們又該如何抉擇?
    一、人性是善惡共存的矛盾體,能否成善在於能否動用成善的能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西漢思想家楊雄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可見人性是善惡共存的矛盾體,能否成善在於能否動用成善的能力而修其善。善與惡會在同一個人的內心中相互轉化。
  • 超越善惡的道境,玄之又玄!
    如《齊物論》說:「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又說:「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莊子在此處所談論的道,顯然不是宇宙論和本體論意義上的道,因為道作為世界的本原和本體,是「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的,人世間的是非、真偽對它不會有絲毫的影響。因此,此處的道只能從主體的境界來理解,即道是對萬物不作區分和辯析的無差別的認識境界。
  • 「不可論斷」與「分辨是非」
    有兩種不同性質的「論斷」,一種是聖經所定罪的那種「論斷」,另一種在聖經中不叫「論斷」,而是「分辨是非」、「分辨真假」、「判斷罪惡」等等。這些雖然字面上不叫論斷,但同樣都有評判、判斷、斷定的意思。這兩種「論斷」的區別在於出自兩種不同的人。
  • 荀子講性「惡」,孟子講性「善」,老子說:都錯,性無善惡
    孟子指出人獨有的四種心分別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指出,正是因為惻隱之心的存在,人們看見一個孩童掉入水中,即便不認識那個孩童,也會竭盡所能去救助;如果孩童不幸遇難,路過的陌生人也會為之難過。因此孟子指出,正是因為惻隱之心的存在,人們才會天生心懷慈悲。
  • 網絡世界真假難辨是非不明?也許俞灝明道歉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
    即使是有原因,因為打人了就是打了,錯了就是錯了,錯了知道站出來改正,改過自新就對了。其實像俞灝明這樣的情況,我們在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會碰到,當時沒有特別在意或特別留意的話,出錯也是能理解的,出錯立即能改,這也是值得肯定的。明星做這些會被無限放大,引起了爭議,這也是很正常的,畢竟任何事情大家的看法都有不同。
  • 人有分辨是非的眼睛。人有智慧,能分辨善惡
    人有分辨是非的眼睛。人有智慧,能分辨善惡。但如果真的要分享美真的很難。絢爛煙花背後是揚起的塵埃;絢麗的背後是傷人的毒藥;醜蠶背後是吐絲獻計;在這些漆黑的煤炭背後是10億年的積累。我們不僅要用眼睛,還要用心靈去體驗,去體驗最美麗的東西。歲月流轉,滄海換愛情。父母和孩子的深愛,朋友和知心朋友的愛,戀人的牽手之愛……哪裡有愛,哪裡就有美。沒有大小,沒有形狀。
  • 對錯與利弊
    「小孩才分對錯,成人只看利弊。」電影《後會無期》中這句經典臺詞,一語道破了成人世界的潛規則——無視對錯的利弊觀似乎已經成為成年人理性務實的價值選擇。然而,這種只看利弊不分對錯的選擇,不過是利己主義的表象,讓人實在不敢苟同。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這句臺詞是一個老江湖騙子說的,他們當時正在實施「仙人跳」。
  • 佛教:不要隨意評價別人,道人是非
    說人是非就是在造業,是行惡念做壞事,口中有是非就是無知,少一些自我的主觀意見,說一些個人評論,少說一句話,眼中不看是非,口中不說是非對錯,人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少一些自我,多一些理解,別對別人的做法指三道四,別對別人的人生妄加評判,或許你說的是對的但是別人不一定會喜歡,或許你說的是良藥但是不一定不會傷害到別人 好心不一定會做了好事,口是第一業,要守住嘴,該說的話要說但是少說,不該說的話儘量不說
  • 善惡分明,做事剛毅果斷為人正直的三個生肖
    今日主題:善惡分明,做事剛毅果斷為人正直的生肖在生活中,我們總想要做一個能善惡分明,明辨是非的人,但是擁有一雙慧眼卻很難,我們總是因為各種原因將事實的真相忽略,導致自己陷入困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十二生肖中,善惡分明,做事剛毅果斷為人正直的生肖。屬馬的人提到馬,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們馳騁在草原上飛奔的畫面,他們有著自己奮鬥的目標,並且為了這個目標一直都在努力,對自己的人生也有篤定的決心,從不會氣餒。
  • 邏輯新引:怎樣判別是非
    意識形態、日常經驗、風俗習慣、心理聯想、情緒意象、利害關係……都在妨害我們對是非真相的判斷。有而且只有根據經驗與邏輯,我們才能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殷先生的《邏輯新引》在上世紀由月由香港亞洲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因適合一般讀者閱讀,反響熱烈,多次再版:第一,通俗性與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