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世間是非,何為對錯

2020-12-13 福昌軒

當今社會,辯論是一門學問,有專門的辯論大賽,人們除了在在這裡鍛鍊口才,更多的是,集百家之長,解所惑之事。這並不奇怪,因為不管是魏晉時的竹林七賢還是如今的辯論社團,都是為理辯。而我們正經討論過何為辯?辯什麼的第一人就是莊子。

弟子問:「辯論可否確定是非?」莊子答道:「假使我與你辯論,你勝了我,你就果真是,我就一定非嗎?我勝了你,我就一定是,你就一定非嗎?我倆有一個是,有一個非嗎?亦或都是,亦或都非嗎?我與你無法判斷,則人各執己見,有所不明。

那我們請誰來公正的判決呢?請意見與你相同的人來裁判,既與你相同了,怎能判定呢?請意見與我相同的人來裁決,既與我相同了,怎能判決呢?請意見與我你都不同的人來裁決,既與你我都不同,又怎能斷定你我究竟誰是誰非呢?

請意見與你我都相同的人來裁決,既與你我都相同了,又怎能裁定?那麼我與你與人都不能確定誰是誰非,再又靠誰來判定呢?」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弟子深感困惑苦惱,問:「那怎麼對待是非問題呢?」莊子道:「事物皆有兩面。從彼方面看,無不是彼,從此方面看,無不是此。自彼方看問題看不清楚,自此方看問題則很明白。故彼出於此,因彼而有此,彼此並生也。既然這樣,那麼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也就是說彼此不分,因為彼此共生。這就就有了相通性。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此聖人不拘泥於是非之途,而明照於天道。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有一是非,此亦有一是非,果真有彼此嗎?果真無彼此嗎?如彼此俱空,是非兩幻,彼此不對立而互為偶,則道存於其中了。這就叫道樞。

雖然我們普通人不太能一點就通,理解什麼是道樞,但總歸值得我們一生去理解和明白,有時候不是非要追求個對錯與是非,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結果,看結果是否對自己有利,長大後應該會明白,很多事糾纏在一起,盤根錯節,根本毫無對錯可言,有些事於你而言是錯,與別人而言是對,又怎能分得清楚呢。

執道樞而立於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以道言之,是無定是,非無定非。照之以自然之明,而不固執我見,則無是非之說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路,物稱之而有名。

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就是這種說法,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偉大的勞動人民總是能總結經驗,然後糅合出一句精煉的話,東家長西家短,那要看對於哪家來說了。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因此,粗與細,醜與美,正與斜,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有曠達者知通為一!」聰明的人知道換位思考,和善的人不與人為難,只有斤斤計較的人,處處算計,時時爭辯,卻費心傷神,懊惱不已。

生活中不用分辨過多,學術中執著勇辯。分不清對錯看善惡,看待事物的眼光通達一些,也不至於大驚小怪,少見多怪了。

相關焦點

  • 莊子《齊物論》
    齊物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述論宇宙萬物齊一和是非相對。莊子認為世間萬物不分彼此,也沒有對錯。
  • 莊子·齊物論:是非是什麼?面對它,凡人喜歡沉醉,聖人超然不辨
    莊子·齊物論:世間有3種聲音,若要聽天籟妙音,須要明白幾點在上一節中講到三籟外在表現為「形如槁木」,內在表現為「心若死灰」。沒錯,這是至人的境界和狀態。這是一種消極的狀態嗎?這真不好說,每個人的心思和想法都不一樣。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是這不得不引發人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思考。相較於老子的樸素自然,莊子將關注的焦點,從外部世界引入了人的內心世界。
  • 莊子用了三個故事,講明人間是非的根源是什麼
    本文摘自北京白雲觀公眾號,作者清虛道人 ,版權歸其所有,圖文無關,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南華真人莊子是一個寓言家,他常常把人世間的許多哲理放到故事中作解讀,每個故事的結局總能令人發省。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第三節 莊子的「道通為一」說 「齊物」之論與齊同「物論」,表現了莊子對經驗世界與經驗知識的否定看法。那麼,莊子從何建立其形上學呢? 一、「道」從消解經驗事物的分判而確立 《齊物論》中,莊子有「道通為一」的提法。顯然,莊子借「道通為一」的途徑構建自己的形上學的。
  • 莊子是人生的清醒劑,讓我們活得更通透!
    如果說老子構建了道家哲學的地基的話,那麼莊子則構建了道家哲學的大廈的宏大的體系;如果說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其實是尋找一種治國理政的道路,並側重於政治哲學的話,那麼莊子則將「道法自然」的思想拓展到了人生哲學、社會哲學、自然哲學和政治哲學,因此,莊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莊子「齊物論」與中國文化精神之重建
    由此,莊子在是非的標準、多樣的生態、開放的心靈等方面的闡釋,都值得我們重視。一、是非的標準人在人群之中生產生活,行事各不相同。由於地理環境、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不同,人們有了基本的價值判斷,有了各種各樣的對與錯、是與非、好與壞的「標準」。莊子無疑是批判這些「標準」的,他稱之為「成心」。
  • 莊子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
    他上與天地結伴而遊,下跟忘卻死生、不分終始的得道之人交為朋友。他對於道的闡釋,宏大而又透徹精闢,深遠而又通達;他對於道的探討,可以說是穩妥得當合乎天道。雖然如此,他能順應世間的變化,理解萬物的實質。他的道理無窮無盡,他的脈絡沒有脫離大道,是那麼的深邃玄遠啊,人們不可能完全洞悉其中的奧妙。為什麼莊子不將自己與關尹和老聃放在一起呢?我想主要原因在於他的狂狷個性。
  • 莊子:看不慣的事物變少,證明你在進步
    對一件事情,大家有不同看法,有時候無所謂對錯,因為每個人的判斷都是依據自己心中的尺子,而每個人心中的尺子不一樣,得出的結論自然也不一樣。  孔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綠衣人,對子貢說:「你錯了,一年確實只有三個季節。」  這樣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子貢一臉不解地看看老師,欲言又止。  綠衣人非常高興,滿意地走了。  心有不甘的子貢終於忍不住問孔子:「老師啊,一年分明有四個季節,您怎麼說是三個呢?」
  • 莊子:拋棄偏見,則心底無私天地寬!
    而莊子又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諸子百家論辨時,唾沫橫飛面紅耳赤的情景;描述了人類為一己之私而勾心鬥角陰謀算計,從而勞神費心不得安生的群像。其實,莊子都在說明一個道理:是非彼此都是相互依賴而產生的,沒有「是」自然沒有沒有「非」,沒有「此」自然就沒有「彼」,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看不到事物的另外一面,很顯然無法真正認識世界。
  • 莊子《齊物論》篇小議:什麼是「齊物」?
    聖人講究仁義,心中有利和害之分,是與非之分,但是進入物我兩忘的至人,能夠水火不侵、雷打不動不傷、狂風不懼不驚,那麼所謂的「仁義」、「利害」、「是非」對至人而言又有什麼討論的必要呢?這個事故表達了莊子超脫的思想,與天地萬物同齊,站在道的本源高度思考問題,世間一切標準和利害關係都不是他要討論的問題,進一步闡述了他的「齊物」思想。
  • 莊子的相對主義:人痛苦來自欲望與比較,消除一切差別,可得逍遙
    假如我們能夠活在道中,一切無貴賤是非善惡之分,無富貴貧窮之辯,無成功失敗之異,我們就成了「自然人」;取消了多餘的欲望,消除了比較之心,所以我們可以「無待」,繼而「無己」,人生就可以同是非一生死,「萬物與我為一」,我們就可以達到逍遙遊的最高境界了。由此可知,莊子逍遙遊的人生哲學,來自於他齊萬物的相對主義哲學。
  • 【學生習作】由莊子思想說開去
    莊子便辭官隱居,潛心研究道家思想,他的很多思想理念經久流傳,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在哲學方面,莊子主張「天人合一」。莊子日:「吾以天地為棺葬,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天」代表「道」,即真理,而「天人合一」便是回歸生命的本源、歸根復命。宇宙與自然是大世界,人便是小世界。同處一片天地,便是要睦鄰友好。既然本質相通,便應順應自然的規律,做到自然和諧。
  •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所以,所謂「是非」的判斷,首先與認識主體的經驗和需要有關,尤其和與各人不同的利益出發點有關。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異說紛出,各執一端,莫不自認為掌握了最高的、絕對的真理。莊子則尖銳地指出,這一切爭端,都是「各為其所欲」,是為了維護各人所主張的利益立場。在我們自身的生活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對同一事實,窮人有窮人的是非,富人有富人的是非;老闆有老闆的是非,工人有工人的是非。
  • 莊子:一個人擁有這三種格局,想不快樂都難
    像孔夫子這樣有學問的人,若是一心為政,哪怕少一點責任感,也會是一個極為出色的政治家,而世間便少了一位心繫天下的「聖人」。孔子的偉大在於他把被壟斷的文化普及開來,創造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讓每一個願意向學的人都有機會去獲得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 《莊子》:以不知為知,方為人生「大知」
    一、世人以知為不知,以不知為知,方為人生之大知。每個人都存在著主觀意識,我們判斷這個世界的角度與認知,都是從主觀意識出發而得出的結論,而這定然是不符合客觀的。可是問題就在於,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的意見是偏見,還會以自己的認知為絕對的標準,並且還企圖評價別人的人生。
  • 佛教 世間萬事並皆為空,世間萬物不思酬害!一切隨緣,忍辱自在!
    可見法本無過,錯在迷人啊!本來我們如來正教是沒有頓漸之別的。記住!這是六祖慧能大師在《法寶壇經》裡親口宣說的: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頓。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我們如來正教無量佛法均是一心妙法,無量法門均是不二法門。
  • 莊子:萬物本齊一,人類何苦畫地為牢?
    莊子認為,世界萬物本來是一個整體,沒有界限之分,這就是「未始有封矣」的狀態。人生活在「未始有封」的世界,一切都是一體的,自然就沒有是非之別。但莊子認為,可悲的是,人類的認識在倒退,人類在主觀上分割了這個世界,人類看到了世界萬物多姿多彩的表象,繼而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從此之後,這個「人間世」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有了貧富榮辱之別,有了此是與彼非,自此,世界陷入了無窮無盡的是非爭論之中,由此而產生了戰爭、屠殺,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傾軋。這在莊子看來,是文明的異化,人類畫地為牢為自己營造牢籠而不自知,這正是人類「物於物」的悲哀。
  • 世間最美的十封信,寫給此刻的你
    這世間,永遠少不了我們看不上的人、看不慣的事。也許那些人和事真的錯了,但你起了心、動了念,便同時暴露了你內心的小與淺,畢竟是修養不夠。紅塵是一場迷亂,人生是一路修行。第9封:寫給本真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莊子主張性真。
  • 「爭鳴時代」的老子、孔子和莊子三大師的人生觀有何分歧?
    對孔子的精神境界體悟得最為深刻描敘得最為到位也最為詩意的,總是這些「不知何人」的人:說孔子是「天下之木鐸」的,是無名氏;說孔子是「喪家狗」的,是無名氏;說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的,也是無名氏。他們都感受到了孔子的真精神。我們不都是無名氏?我們的內心,不也感受到了孔子?不也聽到了他的聲音,感覺到了他的心跳,體貼到了他的溫暖?
  • 天才的莊子發明了「六齊」理論,帶我們看透人生,走向逍遙之境!
    道家哲學家莊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無所待」的「逍遙」境界,因為在這個境界中,人實現了絕對自由。但這是一個悲傷的悖論。人生不可能實現絕對的自由,這一點,連莊子都感到悲觀。人存在本身就是悲劇,因為人無時無刻不處在被拘束被限制之中。所以,人生最大的悲劇在於我們有形體和生命。這一點,老子也表示悲觀,「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