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莊子用五個故事論述什麼是「齊物」,齊物論是道家思想的方法論,如何能達到「齊物」的境界,下面根據《莊子.內篇.齊物論》原文作一下小議。
故事一: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子遊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汙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遊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小譯:南郭子綦(人名,古之修道者)進入「隱機」的境界坐著,仰天口吐真氣,身體靜止仿佛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態。顏成子遊(南郭子綦的徒弟)站在一旁侍奉,說:「怎樣才能達到你這種境界?身體靜止如同枯木,心無一念如同死灰?」如今的「隱機」狀態,怎麼和昔日的「隱機」狀態不一樣呢?」南郭子綦回答說:「偃(同顏),沒有達到我這種境界才發問,如今我已經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你知道嗎?你聽過人發出的聲音卻沒有聽過大地發出的聲音,就算聽過大地發出的聲音卻沒有聽過天上發出的聲音!」
顏成子遊說:「敢問其中緣由。」南郭子綦說:「那些大塊的空氣,名字叫做「風」。風不發作則已,一旦發作起來則萬竅怒號。可是僅僅聽不到長風之聲嗎? 山林的高峻之處,百圍大樹身上的竅穴,有的像人的鼻子、嘴巴、耳朵,有的像物體上的方孔、圓孔,有的像舂米的臼窩,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淺池。然後發出激烈的聲音、急促的聲音、發怒的聲音、呼吸的聲音、大叫的聲音、嚎啕大哭的聲音、鳥叫的聲音、狗叫的聲音。前者唱「於」,隨者唱「喁」。輕柔的風則小和,徐長的風則大和,暴厲的風突然停止,則眾竅如同不存在一樣。而僅僅看不見風過萬物搖擺的樣子嗎?
顏成子遊說:「地籟是眾竅發出的風聲,人籟是如同竹管等樂器發出的聲音,敢問什麼是天籟。」南郭子綦回答說:「天籟呀,吹萬物不相同,取決與自己,萬物之聲都是自己發出的,那麼發動者是誰呢」?
小議:南郭子綦是道法高深之人,某一天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徒弟顏成子遊看到這種情況,就問他為什麼和往日不同,他沒有直面回答,就問徒弟什麼是「天籟、地籟、人籟」,通過一問一答,徒弟明白了地籟是大地眾竅在風的作用下發出的,人籟是人用樂器發出的,至於天籟,南郭子綦採取的反問方式讓徒弟領悟,萬物各有不同的聲音,那麼萬物產生聲音的根源是什麼呢?想知道這個根源,不達到「物我兩忘」境界,突破自身局限,是很難知曉的。正所謂「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恆道只可意會不言傳,修道到一定境界自然知曉,不知天道,怎麼會知天籟?
故事二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蟣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 猶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遊。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齧缺曰:「子不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小譯:略......
小議:堯要討伐三個讓他心中不安的小國,舜說那三個小國如同生活在蓬蒿之中,有什麼可擔心的呢?昔日有十個太陽,萬物都受到普照,自己的德行高了,還用擔心那些小國嗎?這個故事表達莊子海納百川的包容思想,只要自己德高望重,就會像太陽普照大地,小國也得幫助,就無需擔心那些小國,小國也存在的必要。
齧缺和王倪兩人討論萬物的標準和利害關係,莊子通過王倪之口說出來他心中的觀點:萬物皆有不同,不同的人或者物有不同的想法,比如古代美女毛薔和麗姬,人人都覺的她很美,可是魚兒、鳥兒、麋鹿看見她們卻嚇跑了,那她們是美女嗎?聖人講究仁義,心中有利和害之分,是與非之分,但是進入物我兩忘的至人,能夠水火不侵、雷打不動不傷、狂風不懼不驚,那麼所謂的「仁義」、「利害」、「是非」對至人而言又有什麼討論的必要呢?這個事故表達了莊子超脫的思想,與天地萬物同齊,站在道的本源高度思考問題,世間一切標準和利害關係都不是他要討論的問題,進一步闡述了他的「齊物」思想。
故事三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遊乎塵垢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
長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聖人愚鈍,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
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即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闇,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
「何謂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
小譯:略.....
小議:瞿鵲子說聖人不做世間俗事、不求名利、不避害、不妄求、不求道、心神遊於塵世之外,孔子認為這些話都是荒誕之言,可他卻認為這是妙道之行,問長梧子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莊子借長梧子之口說出他的看法:「黃帝聽了這話還疑惑不解,何況是孔子呢?聖人依傍日月,胸懷宇宙,與萬物合一,進入混沌狀態,尊卑貴賤一體,萬物皆自然之化。麗姬原是麗戎之人,被晉國抓走的時候痛哭流涕,可是成為晉王寵夫人的時候卻後悔當初的傷心,我又怎麼能知道死去的人不會後悔當初的求生呢?孔子和你都是在做夢,我說這話的時候,未嘗不是我在夢?如果辯論你勝了我,這就是果真有道理,那麼我勝了你,你就果真沒有道理嗎?爭辯是非的言論是相對的,若果真有道理,還需要爭辯嗎?忘年忘義,振於無竟,大家就沒有爭辯了。」
通過這個故事,莊子再次闡述了「齊物」的內涵,借聖人之口說出「齊物」的另一境界:「不做世間俗事、不求名利、不避害、不妄求、不求道、心神遊於塵世之外。」
故事四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蜉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小譯:略.....
小議:莊子通過罔兩和影子對話提出一個平常人難以解答的問題:為什麼影子不能有獨立的操守呢,非要依靠物體呢?影子說:「我依賴物體,物體是不是也有所依賴呢?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那為什麼不是這樣呢?」
這個問題提出了人類許久以來的疑惑,萬物到底依賴什麼而存在的?宗教、科學、哲學都回答了這個問題,可是依然不盡人意,存在漏洞,要麼說人具有局限性,要麼創造一個虛幻的「上帝」,要麼說科學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總之沒有解決人們心中的疑問,莊子的「齊物論」似乎在解答這個問題,就是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成為真人,與「道」同行,便自然知曉。
故事五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小譯:略......
小議:莊周夢蝶的故事流傳到現在,到底是莊子夢到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莊子,這種現實和非現實的思考,是中華文學的根基,到底是我們活在現實中,還是活在別人的夢中?就像《黑客帝國》裡提出:到底是人類世界是計算機用編程的?還是人類用計算機編輯程序?人類是活在遊戲世界中,還是活在現實中?這是一個終極問題,科學、哲學、宗教都無法很好的解答。莊子的「齊物論」似乎在解答這個問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就像佛家說的達到「空」的境界,一切自然知曉。
綜上所述:莊子的《齊物論》繼承了黃老的道家思想,「齊物」的概念很寬廣的,從《齊物論》中,鄙人得到的感悟是:站在道的高度,脫離人的思維局限,與萬物融為一體,物我兩忘,超脫自然,像聖人一樣不做世間俗事、不求名利、不避害、不妄求、不求道、心神遊於塵世之外,然後成為水火不侵、雷風不傷的至人,最終成為得道的真人,與道同行。「齊物」的終極目標是追求真理,尋求宇宙的終極奧秘,解開人世間的紛紛擾擾和萬物產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