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齊物論》,了解莊子怎樣讓風和蝴蝶進入了文學

2020-12-13 善書生

先秦諸子,比如孟子、韓非子、墨子等人,他們的文章大多是在表達一套改造社會的綱領,修辭和故事是為了增加說服力。

而莊子是個例外,他是個專注於思考和感知自我的人。在我看來,強烈的自我意識,是文學的起點。

就像聞一多所說的:在莊子這裡,語言不只是表達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種目的。

《莊子》的語言好到了極點,兩千年來,中國的文人都被壓在他的五指山下,而且還沒幾個人敢說自己讀懂了《莊子》。

這裡不多談他的思想,我們主要來看看他開創了哪些傳達感知的文字方式。

我覺得,如果沒有莊子,中國文學就不是後來的面貌,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會有很大不同。

情感模型:傳達感知

《齊物論》講的是什麼?

我們講的這篇是《莊子》中的《齊物論》。你印象最深的可能是開篇的《逍遙遊》,很多人都熟悉那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逍遙遊》確實重要,但它還只是莊子思想體系的序幕,排在第二篇的《齊物論》才是全書樞紐。其他篇目,或者是流向它,或者是從它流出來的。

《齊物論》講的是什麼呢?

魯迅和錢玄同的老師,大學者章太炎的概括得最簡單,他說:《逍遙遊》講自由,也就是說破掉束縛,返回自在;《齊物論》講平等,也就是萬物的平齊。

學術大家就是有這個本事,定義能力超強,不糾纏細節,一下子就能洞察到那個牽動全局的拎手在哪裡。

其實,《齊物論》這篇文章的信息密度巨大,很難完整表述。

我按寫文章的情理來推測:莊子在他悠閒而貧窮的生活裡,在許多年的不斷觀察自然、思考自己之中,積累下很多精彩命題、推導和故事,才整理成完整篇章的。

我也用最簡單的方式,先幫你理順一下文章的簡要脈絡。但還是那句話,莊子的含義太複雜,我採用任何一種解釋,都有相反的註解。

《齊物論》的開頭和結尾是兩個著名的寓言,這是我們後面的重點內容。開頭的寓言講的是人與自然相通的理想境界。之後,莊子開始不停地圍繞齊物也就是萬物齊平這個命題進行闡釋。

比如,他認為當時諸子對於知識和思想的爭論,只不過是一種自我迷失,這被稱為「齊是非」。他提出了一套認識自我和世界的方法,其中有個名句叫「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被稱為「齊物我」。

所以,《齊物論》的「平等」不是政治觀念,而是一種世界觀。《齊物論》結尾的那個寓言,就是有名的「莊周夢蝶」。

千變萬化的風

我今天要為你說的,是兩件被莊子描寫得瑰麗無比的事物:風和蝴蝶。

因為莊子,這兩件東西,就從普通的自然物,變成了文學意象。在這個意義上講,這是千古文章文學性的開端。

《齊物論》開篇的寓言是關於風的。一般人說風,只會說:颳風了,或者說刮的是大風還是小風。莊子的文學表達就不一樣了,風的形態千變萬化,而且能承載他玄妙的思想命題。

我嘗試用白話來模擬一下原文的語感:

話說南郭子綦先生,依著几案而坐,仰天呼吸吐納。

弟子問:「這是怎麼回事兒?形體固然可以像朽木,心靈怎麼也能像死灰一樣?今天依著几案的,怎麼不是昔日依著几案的人?」

這兩個比喻很妙,枯槁的朽木有什麼特點?它沒有彈性,完全不積極,一碰就順勢而斷。死灰是飛灰落下來的形態,是沉寂的,這都是人體存在的最低限度。

莊子並不信任語言。這是道家思想的共識,認為語言其實是一種溝通障礙,本來他們是不想說話的。然而他又是個空前絕後的文學家,一下筆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表述也非常美。

子綦說:「你問得好,這叫吾喪我!」

在先秦時期,「吾」和「我」都是常見的第一人稱代詞,一般不作刻意區分。但以莊子的精確,這兩個字代表著不同的概念。

「吾」是自我的存在狀態,「我」代表著關於存在意識,「喪」可以解釋成拋棄,「吾喪我」可以理解成是自我捨棄了針對外界的存在意識,它不是喪失掉自我,而是放棄掉自我堅持外形和意識的偏執,降低到枯木頭、死灰那樣的狀態,這有點兒像先倒掉桶裡的水才能裝新東西,這是和大道溝通的開端,也是自我與萬物齊平的起點。

「喪」可以理解為忘懷,《莊子》裡還有個著名概念叫「坐忘」,坐下的坐,忘記的忘,就是要去掉自我的感知和心智活動。說的也是這種狀態。

表面上看,莊子說的是主張放下自我,但換個角度來看,這正是因為他意識到了自我,而且認識到了自我有不同的層面,他是古代中國最早討論這類命題的人,也是討論得最深入的人。同樣被奉為道家宗師的老子,就更關注普遍性問題,所以《老子》也被當成政治綱領來用。

隨後子綦反問:「你聽過人籟但沒聽過地籟,你聽過地籟但沒聽過天籟,是不是?」

籟是指管樂,這裡泛指大地、人間和天地萬物的聲響。天籟並不是和地籟、人籟對應的概念,而是包容後兩者的存在。

注意,精彩的段落來了。剛才弟子看到的不是子綦呼吸嗎?所以他就從地籟的風說起。這一段,莊子是下功夫渲染的。

子綦說:「大地發出來的氣,就叫做風。不發作則已,發作起來,億萬的孔竅都開始怒號。山林裡高下迂迴的地方,百圍大樹的空洞」,都開始發出轟鳴。

原文是:「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汙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

這裡是一大段短促的並列比喻,列舉了人體有孔的器官、日常有孔的器物,說風的聲響像水流、像響箭、像哭嚎、像吶喊。莊子的這種鋪排,我們在後來的辭賦裡經常能看到。

讓我讚嘆的是:莊子是從對自然界的觀察裡,得出了活生生的體驗。他觀察得這麼細膩,又想得那麼遙遠。

為了形容風的變化多端、變動不居,他寫出了不同空間裡不同的風聲。古代沒有電視,他一定是生活在這些場景裡才能感受到。

《莊子》的很多篇目裡都寫到了風,主要寫兩種地方:一個是高山,一個是大海。

《逍遙遊》裡列舉了海上的旋風,《齊物論》羅列了深山老林的狂風。天才是不動筆則已,一動筆就把對象寫到極致,莊子佔到了風的多樣性和空間性的極限。後人再詠風,超不出他的格局。

莊子把風寫得氣象萬千,是為了陳述自己的哲學命題,也就是要回到那個關於天籟地籟區別上來。後世的文人在現實中失意,常常逃進莊子的懷抱。

莊子式的忘情,普通人其實是做不到的。對我們來講,莊子的意義,其實在於他在哲學上發現了個體的自我,提出了一條保全和發展自我的道路,又用精彩的文學手法把個人的感知表達了出來。

比如,中國文化的典型抒情方式,就是像他描述風這樣,把個體情感裝到自然現象裡,一直到各類自然事物都能和某一類感情現象對應。

栩然入夢的蝶

比如下面我要說的莊周夢蝶的寓言,這是《齊物論》的結尾一段。這短短幾十個字,就迷倒了古今中外的很多人。

它的第一句話是「昔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我總覺得它像首哲理詩,把它變成白話是「從前,莊周夢見自己成為蝴蝶,翩然飛舞的蝴蝶」,這是詩的節奏,不是散文節奏。

蝴蝶是美麗而神秘的,是詩歌的常客,但都是在莊子之後。而夢的意義在哪裡?就在於醒來。

你在哪邊醒過來,哪邊就是真實的、就是生。我們不需要複雜的思考,憑著直覺,就知道這在隱喻生死。

思想深刻還不是最厲害,厲害的是能用這樣簡潔美妙的方式讓我們懂。英國詩人薩松的「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已經很妙了,但還沒達到這種深邃。《詩經》講比興,就是由此及彼的比喻和寄託,藉以抒發情感。

莊子是最早把它用在散體文章裡的人,原因在於他是最早描寫個人感受的文學家。在詩歌意象之下,莊子還能討論哲學。

他說「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這句話的意思是:蝴蝶不記得自己是莊周,而當莊周醒來時,確定彼此曾經在思維中不分你我。那麼,先有蝴蝶還是先有莊周?既然萬物一齊,這也就不重要了。這裡說的先後是思維順序,不是時間順序。

於是,他拋出一個概念說:這種轉換叫「物化」。當然,這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物質化的「物化」。

全篇在這裡結束。文學之美和思想之美的融合,沒法更漂亮了。

相關焦點

  • 莊子《齊物論》
    齊物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述論宇宙萬物齊一和是非相對。莊子認為世間萬物不分彼此,也沒有對錯。
  • 解說莊子《齊物論》
    那麼莊子的文章有內篇、外篇與雜篇三大類。內篇有7篇文章,人們認為是莊子自己寫的,或者是代表了莊子的思想;外篇的文章可能是莊子的學生或追隨者寫的;那雜篇就好不好說了,不過也可以從一個側面來理解莊子的思想。所以看莊子的思想,我們主要看內篇。那麼內篇我為什麼要講《齊物論》呢?莊子的文章,最有名的,也是寫得最飄逸的,是《逍遙遊》。
  • 莊子《齊物論》篇小議:什麼是「齊物」?
    小譯:南郭子綦(人名,古之修道者)進入「隱機」的境界坐著,仰天口吐真氣,身體靜止仿佛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態。顏成子遊(南郭子綦的徒弟)站在一旁侍奉,說:「怎樣才能達到你這種境界?身體靜止如同枯木,心無一念如同死灰?」如今的「隱機」狀態,怎麼和昔日的「隱機」狀態不一樣呢?」南郭子綦回答說:「偃(同顏),沒有達到我這種境界才發問,如今我已經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你知道嗎?
  • 讀《莊子·齊物論》,莊子變化成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
    原文: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的化蝶不是「我想和你化蝶雙宿雙飛」,也不是「愛過你,淚流幹,心成灰的無所謂。」
  • 莊子齊物論為什麼以莊周夢蝶結尾?給你答案
    本篇文章較長大概需要5分鐘在《莊子·齊物論》篇章中,最後一段以歷史上有名的蝴蝶夢結尾。為什麼《齊物論》全篇寫了那麼多的理論,卻用一個似乎非常戲劇性的夢來結尾?莊子的物化思想常會被誤解人的物質化了,而這個「蝴蝶夢」真正的意思不是人變成蝴蝶之後,這隻蝴蝶又遇到被捉被殺的悲慘命運,這個夢中,這隻蝴蝶又化為莊周。這是莊周的轉化,是莊子把蝴蝶提升到精神的層次而轉化,所以物化實際上是一種神化。因此這段是以莊周夢蝴蝶來描寫覺的境界。「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 《莊子.齊物論》到底在說什麼?
    陳鼓應是大哲學家,臺大的教授,當然是了不起的學者。但學者,把老莊的書僅僅當做一個哲學著作,當成一個思維的遊戲,而不是當做活生生的生命記錄,哪裡會有什麼真正的洞見呢?「隱几而坐」,源自莊子內七篇《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
  • 2019《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次學習
    這些問題旨在引起讀者君思考,指出進入《齊物論》的門徑。待《齊物論》學習結束,讀者君即能自己找到答案,因為答案就在問題裡。溫習問題請翻閱本號上周末文字2019《莊子內篇·齊物論》微信學習下面開始《齊物論》第二次學習。原文學習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苔焉似喪其耦。
  • 老子和莊子,青牛與蝴蝶
    主題:莊子與老子分享者:呂波 分享地點:【呂波國學】微信群 分享時間: 2016-12-16 13:57@所有人 北京冬日下午,陽光正好,時間仿佛閃爍著熠熠光輝的金色蟬翼前段時間,有人在微信公眾號留言問我,莊子和老子有什麼異同。當時我留言說,我會專門就此做一個分享。嗯,是啊!莊子和老子,道家兩座不可逾越的巔峰。當時許下這個分享的願以後,對於老子和莊子,我的第一反應是兩個非常具象的東西。也許這兩個東西,正好代表了老子和莊子:老子和莊子,青牛與蝴蝶青牛與蝴蝶。
  • 莊子為何夢到的是蝴蝶?蝴蝶象徵著什麼?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籧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齊物論》莊周夢到的為什麼一定是蝴蝶?關鍵點是要抓住兩個詞:「有分」和「物化」。我們先看「物化」,這個詞是理解莊子齊物思想的鑰匙。《莊子鑑賞辭典》中解釋為:「物化,指一種泯滅事物差別,彼我渾然同化的和諧境界。」有分」就是有分別。
  • 《莊子》:齊物論上
    現在莊子提出是「齊物」,宇宙萬有平等,沒有現象的不同,那麼《齊物論》講萬物平等,沒有差別。我們人如何解脫物理世界的束縛,達到那個真正無差別平等的道體,這篇文章最重要是談這個問題。由開頭講如何求證這個無差別道體,到最後說明無差別裡頭有差別的道理。到底差別是怎麼來的?差別是由於「氣」的變化來的。
  • 莊子「齊物論」與中國文化精神之重建
    我對西方形上學的理論建構及其主體思想有著很大的距離感,對老莊思想卻情有獨鍾,從1967年開始註解《老子》《莊子》至今,我研究老莊已有五十餘年。近幾年來,我常常在思考莊子「齊物論」,這裡談一下自己的幾點體會。
  • 莊子《齊物論》之相對主義理論
    在《齊物論》篇,莊子通過一種邏輯學的方法系統地論證了終極存在的虛幻性,這就是相對主義理論。《齊物論》篇在莊子思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這一篇為徹底的遊世態度提供了理論依據。莊子在《齊物論》篇運用的相對主義方法是詭辯性的,單從邏輯學的意義看也許並無多大價值。但是在相對主義思想方法背後,更深的含義是對於人生的存在背景的精神瓦解。其在哲學上的含義卻十分深刻。
  • 每天掌握一個文學典故|莊周夢蝶:忽忽枕前蝴蝶夢,悠悠覺後利名塵
    ——《莊子 齊物論》《莊子 齊物論》中講述了一個夢幻迷離的故事:究竟是莊周做夢成為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成為了莊周?莊子用他浪漫的想像、奇詭的文筆,借著蝴蝶與莊周二者間的關係,闡明了一個哲理:人常常是無法確切感知與區分真實與虛幻。
  • 莊子的夢境人生
    夢覺入化在點出人生若夢和揭示夢覺弔詭的基礎上,莊子必須努力嘗試超越噩夢般的人生體驗並打破夢覺之間的弔詭。對於這個異常艱巨的哲學任務,莊子毅然接受了它的挑戰,他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保留在其著名的蝴蝶夢自述中。《齊物論》篇末記載:「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
  • 莊子借這種昆蟲表達觀點,它也因此走入文人的視線
    先秦時期,翩距蝴蝶飛入自由的殿堂。蝴蝶意象緣起於莊周,他的青睞與寄情,讓蝴蝶一進入文學的身影就打上了富有哲學思考的烙印,註定了它與眾不同的文學命運。作為最重要的觀賞性昆蟲,蝴蝶很早就進入了先秦諸子的視線,己知的先秦文獻記載中,蝴蝶悉數出自諸子散文。
  • 莊子《齊物論》全文翻譯
    莊子的這種見解是抓住了事物的一個方面加以強調,具有片面性。文章中有辯證的觀點,也常常陷入形上學觀點之中。但是,在他的論述中常常表現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文中涉及很多宇宙觀方面和認識論方面的問題,對中國古代哲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齊物論",即整齊萬物之論。莊子提倡齊一萬事萬物,在他看來,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人與動物是無差別的,正確與錯誤是無差別的,一切事物都是這樣。
  • 《莊子.齊物論》原文及翻譯
    莊子.內篇.齊物論 原文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子遊曰:「敢問其方。」
  • 你以為莊子是出世逍遙,是因為沒有讀懂這兩則故事
    意指莊子做文章時,其思緒可以不受任何文字的限制,所表達的思想遠遠超出了百家諸子的境界。 世人都知《莊子》一書的內容多寓言之事,其在文學性上具有頗高的價值。但僅僅以文學的觀點去看待莊子,未免有捨本逐末的嫌疑。
  • 寶寶取名:出自《莊子》寓意深遠有韻味的名字
    《莊子》被稱為道家學派經典著作,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用《莊子》起名不僅寓意深遠還具有韻味。夢蝶、栩然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莊子·齊物論》釋義:過去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很生動逼真的一隻蝴蝶,感到多麼愉快和愜意啊!「夢蝶」這個名字看起來很普通,實際上很多人在看到這個名字以後都會聯想到「莊周夢蝶」,這種能讓人聯想起典故的名字更容易被別人記住。
  • 莊子身世的千古之謎,揭秘莊子的七十二變
    《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分章別句,含篇名在內,實計六萬五千四百六十九字,不重複計算共用兩千二百二十二個漢字,可謂字字珠璣,玩轉文字,進入臻境,出神入化,令人擊節。任何一個作者都會在自己的作品中糅合自己一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