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物論》篇,莊子通過一種邏輯學的方法系統地論證了終極存在的虛幻性,這就是相對主義理論。
《齊物論》篇在莊子思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這一篇為徹底的遊世態度提供了理論依據。莊子在《齊物論》篇運用的相對主義方法是詭辯性的,單從邏輯學的意義看也許並無多大價值。但是在相對主義思想方法背後,更深的含義是對於人生的存在背景的精神瓦解。其在哲學上的含義卻十分深刻。
簡單地說,相對主義的思想方法是這樣的:你說有一個什麼東西重要,我就可以指出,你說的那個東西只是從你的特定角度看重要,換一個角度看就未必,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特定角度具有高於一切的優勢。因此一切存在物的價值都只有相對的意義,這種相對化的判定是絕對的。《齊物論》篇寫道: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 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
這段繞人的話意思其實並不複雜,大意是說,任何事物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一個事物從他物的眼光就是「彼」,從自己的眼光看就是「是」,所以「彼」與「是」相互依旁, 相互轉化,不能固定看。一個事物,你說它是生的,瞬息之間說不定就是死的,你說它是死的,瞬息之間說不定就是生的;你說它可以,換一個角度看就不可以,你說它不可以, 換一個角度看就可以。這種「彼是方生」的方法可以應用來觀察一切問題。
兩個人辯論,都認為自己有理,實際上誰都有理,又誰都沒有理,根本沒有客觀的標準,問題就在於你站什麼角度。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是這樣,人與動物之間的差異也是這樣。
人睡在潮溼之地會得腰疾甚至半身不遂,泥鰍卻不會;人爬到樹上會恐懼掉下來,猴子卻不會;人、泥 鰍、猴子,三者誰能知道天下的「正處」?毛嬙、西施是人間美女,魚見了潛遊水底,鳥見了高飛遠遁,麋鹿見了飛奔而逃,人、魚、鳥、鹿,四者誰能知道天下「正色」?
所以,什麼東西好,什麼東西正確,什麼東西有意義,都是相對的。只在一個極其有限的意義上才成立。而這個有限的意義放在無限的存在背景中,就只是一個稍縱即逝的亮點,絲毫不能留下持久的痕跡。
相對主義方法的秘密是不肯同意停留在任何特定觀察角度,一切都要反過來看,一切都可以在反過來看,得到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