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之相對主義理論

2020-12-16 儉叔略述古經典

在《齊物論》篇,莊子通過一種邏輯學的方法系統地論證了終極存在的虛幻性,這就是相對主義理論。

《齊物論》篇在莊子思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這一篇為徹底的遊世態度提供了理論依據。莊子在《齊物論》篇運用的相對主義方法是詭辯性的,單從邏輯學的意義看也許並無多大價值。但是在相對主義思想方法背後,更深的含義是對於人生的存在背景的精神瓦解。其在哲學上的含義卻十分深刻。

簡單地說,相對主義的思想方法是這樣的:你說有一個什麼東西重要,我就可以指出,你說的那個東西只是從你的特定角度看重要,換一個角度看就未必,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特定角度具有高於一切的優勢。因此一切存在物的價值都只有相對的意義,這種相對化的判定是絕對的。《齊物論》篇寫道: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 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

這段繞人的話意思其實並不複雜,大意是說,任何事物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一個事物從他物的眼光就是「彼」,從自己的眼光看就是「是」,所以「彼」與「是」相互依旁, 相互轉化,不能固定看。一個事物,你說它是生的,瞬息之間說不定就是死的,你說它是死的,瞬息之間說不定就是生的;你說它可以,換一個角度看就不可以,你說它不可以, 換一個角度看就可以。這種「彼是方生」的方法可以應用來觀察一切問題。

兩個人辯論,都認為自己有理,實際上誰都有理,又誰都沒有理,根本沒有客觀的標準,問題就在於你站什麼角度。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是這樣,人與動物之間的差異也是這樣。

人睡在潮溼之地會得腰疾甚至半身不遂,泥鰍卻不會;人爬到樹上會恐懼掉下來,猴子卻不會;人、泥 鰍、猴子,三者誰能知道天下的「正處」?毛嬙、西施是人間美女,魚見了潛遊水底,鳥見了高飛遠遁,麋鹿見了飛奔而逃,人、魚、鳥、鹿,四者誰能知道天下「正色」?

所以,什麼東西好,什麼東西正確,什麼東西有意義,都是相對的。只在一個極其有限的意義上才成立。而這個有限的意義放在無限的存在背景中,就只是一個稍縱即逝的亮點,絲毫不能留下持久的痕跡。

相對主義方法的秘密是不肯同意停留在任何特定觀察角度,一切都要反過來看,一切都可以在反過來看,得到化解。

相關焦點

  • 莊子的相對主義:人痛苦來自欲望與比較,消除一切差別,可得逍遙
    莊子為何能如此曠達?莊子為何能於黑暗慌張的世界中活得風輕雲淡?他為何能傲視權貴,看透功名富貴看淡生死?中國文人為何能夠安然接受激流勇退,於江湖林泉之間把自己活成桃花源的樣子?這一切都拜莊子的齊物思想所賜。因為莊子的齊物論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社會現象,均是道的產物。
  • 解說莊子《齊物論》
    因為大學就像個書架,你讀了大學,就把儒家思想的框架條理列出來了,比如修齊治平之類。但大學並沒有教如何修齊治平,只是列個提綱。《逍遙遊》也是一樣。《逍遙遊》說什麼?也是把莊子思想的提綱列出來,說聖人無名,神人無功,至人無已,最後歸結到無用。但如何無名無功無已無用,《逍遙遊》是沒有說清楚的。
  • 莊子「齊物論」與中國文化精神之重建
    我對西方形上學的理論建構及其主體思想有著很大的距離感,對老莊思想卻情有獨鍾,從1967年開始註解《老子》《莊子》至今,我研究老莊已有五十餘年。近幾年來,我常常在思考莊子「齊物論」,這裡談一下自己的幾點體會。
  • 莊子《齊物論》
    齊物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述論宇宙萬物齊一和是非相對。莊子認為世間萬物不分彼此,也沒有對錯。
  • 莊子齊物論為什麼以莊周夢蝶結尾?給你答案
    本篇文章較長大概需要5分鐘在《莊子·齊物論》篇章中,最後一段以歷史上有名的蝴蝶夢結尾。為什麼《齊物論》全篇寫了那麼多的理論,卻用一個似乎非常戲劇性的夢來結尾?這個夢至少有兩個特質:一個特質是它是美麗的,因為蝴蝶的栩栩而舞是美的,這把艱深的理論都美化了。另一個特質是它有分隔的作用,在美學上講,我們對現境如能分隔,才會產生美感。 而這段故事不說我去做夢,如我們平日做夢,做了噩夢,就是由於我是主角,才有恐怖之感。但這個故事作者不說「我」做夢,而說一個莊周,這是分隔的作用。 二是物化。
  • 《莊子.齊物論》到底在說什麼?
    陳鼓應是大哲學家,臺大的教授,當然是了不起的學者。但學者,把老莊的書僅僅當做一個哲學著作,當成一個思維的遊戲,而不是當做活生生的生命記錄,哪裡會有什麼真正的洞見呢?「隱几而坐」,源自莊子內七篇《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
  • 2019《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次學習
    這些問題旨在引起讀者君思考,指出進入《齊物論》的門徑。待《齊物論》學習結束,讀者君即能自己找到答案,因為答案就在問題裡。溫習問題請翻閱本號上周末文字2019《莊子內篇·齊物論》微信學習下面開始《齊物論》第二次學習。原文學習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苔焉似喪其耦。
  • 讀《齊物論》,了解莊子怎樣讓風和蝴蝶進入了文學
    我覺得,如果沒有莊子,中國文學就不是後來的面貌,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會有很大不同。情感模型:傳達感知《齊物論》講的是什麼?我們講的這篇是《莊子》中的《齊物論》。你印象最深的可能是開篇的《逍遙遊》,很多人都熟悉那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對道德相對主義的一點反思
    儒家思想這種特殊的歷史地位,決定了道德相對主義不可能在古代中國獲得主流地位。  然而,中國古代的道德相對主義在歷史上也曾發生過較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至今不衰。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道德相對主義,就是先秦時期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莊子(公元前369?——286?)所闡述的「齊物論」。
  • 《莊子》:齊物論上
    現在莊子提出是「齊物」,宇宙萬有平等,沒有現象的不同,那麼《齊物論》講萬物平等,沒有差別。我們人如何解脫物理世界的束縛,達到那個真正無差別平等的道體,這篇文章最重要是談這個問題。由開頭講如何求證這個無差別道體,到最後說明無差別裡頭有差別的道理。到底差別是怎麼來的?差別是由於「氣」的變化來的。
  • 莊子《齊物論》篇小議:什麼是「齊物」?
    前言:莊子用五個故事論述什麼是「齊物」,齊物論是道家思想的方法論,如何能達到「齊物」的境界,下面根據《莊子.內篇.齊物論》原文作一下小議。故事一: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
  • 齊物論:萬物一體無差別的世界
    上周講了莊子認可的理論:「不可知論」,這周繼續講一個莊子認可的理論:「齊物論」。 一、何為「齊物論」?
  • 天才的莊子發明了「六齊」理論,帶我們看透人生,走向逍遙之境!
    莊子認為,人是可以達到逍遙之境的,也許身體無法達到,但精神可以。世界可以桎梏身體,卻無法限制人的靈魂。我們也許無法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認識世界的方式,莊子告訴我們,通過「心齋」「坐忘」的修煉方式,可以讓人達到逍遙之境,實現精神的絕對自由。
  • 張永義|《齊物論》的義理脈絡
    文中對於「正處」「正味」「正色」的追問,是人們通常把莊子定位為相對主義的最主要根據。(4)第四段是瞿鵲子與長梧子的對話。這段對話中,齊死生、一夢覺被看作是要表達的主要思想。(5)第五段即著名的「辯無勝」。也有人認為它是瞿鵲子和長梧子對話的一部分。(6)最後是兩則寓言「罔兩問景」和「莊周夢蝶」。
  • 戰國哲學家莊周的主觀唯心論和相對主義思想
    相對主義的不可知論。莊周片面誇大了老聃哲學中的某些辯證法因素,特別是把老聃關於矛盾雙方不依據任何條件就可以相互轉化的錯誤觀點加以無限誇大,得出事物之間根本不存在任何差別的相對主義論,說什麼「齊萬物而為一」《齊物論》,從而陷入了絕對懷疑論、不可知論和詭辯論。在莊周看來,事物的彼此差別都是相對的。
  • 諸子丨曹峰:思想史脈絡下的《齊物論》——以統一性與差異性關係為重點
    莊子所謂「以道觀之,何貴何賤」(《秋水》)、「萬物一齊,孰短孰長」(《秋水》)、「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田子方》)、「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都可以從惠施的理論中找到影子。如果《莊子》所描述的與惠施之間的密切互動是事實的話,那麼在統一性與相對性問題上,惠施對莊子產生過影響完全可以想像。
  • 莊子身世的千古之謎,揭秘莊子的七十二變
    莊子一生默默無聞,是個真正的隱士,連同他的的身世也成了千古之謎。司馬遷《史記》也只是寥寥幾筆:蓋蒙城漆園小吏,雄文萬千,以老子之大義為本宗,云云。從莊子磅礴萬一的文字中,起碼可以看出莊子絕非蓬蒿之輩,其帝王霸氣躍然筆端,力透紙背。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而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則是一種文化相對主義,提倡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因此,它可以有效避免因文化優越主義所引發的對「他者」文化的排斥。根據這種相對主義的觀點,文化並無優劣之分,每一種文化都是平等的,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21世紀,針對霸權主義,我們要提倡「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理念。而在這一點上,儒家和道家還是有一定差別的。
  • 莊子倫理思想
    ,若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刪除莊子思想是先秦諸子中唯一從較高的哲學理論的層面對自然作出系統觀察和描述的思想體系。在莊子以前,中國古代哲學已有以土或水為「萬物之本原」的觀點(見《管子·水地》),但莊子「氣」的觀點,比起這種以固定的、可感的物質為萬物基礎的觀點,其感性的、直觀的因素減弱了,理性的、思辨的成分增多了,從理論思維發展的邏輯來看,這是一個巨大的進展,此後中國傳統哲學的自然觀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物質觀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源頭。莊子自然哲學還回答了萬物生成及其動因的更加深刻的問題。
  • 在莊子的認識論中,莊子認為只有用心靈,才能了解事物的深層道理
    提到莊子,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就看下莊子的認識論。莊子的認識論也是最能顯示莊子哲學特色的重要思想。莊子承認世界萬物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的,說「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因而他把在人之外存在的事物叫「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