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用了三個故事,講明人間是非的根源是什麼

2021-01-10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北京白雲觀公眾號,作者清虛道人 ,版權歸其所有,圖文無關,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南華真人莊子是一個寓言家,他常常把人世間的許多哲理放到故事中作解讀,每個故事的結局總能令人發省。翻閱莊子寫下的這些故事,會發現其始終著意於「大」「小」兩個字。以大視小或以小視大,因為彼此間存在視野差距,所以總會造成許多是非與誤解。為了解釋清楚何為大小,莊子曾寫下三個非常知名的故事:

(資料圖)

《莊子》全文開篇寫了第一個故事——「逍遙遊」。故事的主角是一隻可以展翅九天的大鵬,它為了完成鯤鵬之化並達到「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的境界,不但歷盡萬千艱辛,更成為很多小鳥口中的笑柄。原文中寫道:「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意思是說,我激起全身的力量也不過能飛到樹頂的高度,最終還是擺脫不了大地的控制,那飛到九萬裡的高度又怎麼可能實現呢?

故事讀到這裡便已明白莊子的用意,他是在借鳥之大小來說明人們總是慣於以小我的思維去猜度大人大志,因為認知上存在局限,所以以此之道去解彼之理,往往是行不通的。

(資料圖)

正如太上道祖在《道德經》第五章寫下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千古名句,這句本意在闡述大道為公的話,卻在後人的理解人變了味道。從字面意思上看,老子仿佛是在詛咒天地的殘暴和富人的不仁,認為他們把人間百姓都當成是豬狗一樣看待。在對道學有所了解後,便知道以上只不過是人們自以為是的誤讀。老子在此處意為表達大道生化萬物時的公平、公正,天地是至道的象徵,它們不會因為自己的私情而對天下萬物有所偏愛、有所憎惡。那些能夠參悟大道之理的人們,在道教中稱其為「聖人」,聖人是在按照大道的法則為人處世,所以他也不會因為一己私情而對人間百姓產生偏袒。天地與聖人都是「大」的象徵,豈是個人私情之「小」可以妄自猜度的呢!

為了進一步說明以小無法視大的問題,莊子又在《秋水》篇中借河伯之口自述了小我所能實現的覺悟過程。其言,河伯借著漲水的時機而大有洋洋自得的態勢,以至於無視天下萬物。直到川流入海後才發現,曾經的自以為是在汪洋大海面前竟顯得如此卑微。莊子要告訴我們的是,大與小是需要對比的,唯有先具備更高的眼界,才能從小我之自得中跳脫出來,進而去完成對既有人生的超越。真正的人生,並不存在孰大孰小,而只在於我們能否認知到自身的局限和不足,此為由鯤化鵬的前提。

(資料圖)

在大自然的演化中,人類掌握了思考的技能,並開始主動去反思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猶太人格言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並不是在阻止人類的自我思考,而是指出人們真正的愚昧在於從來無法超越自我的視角去認知萬物。大鵬不會在乎麻雀的嬉笑,也不會在乎人間的歆嘆,只因從它飛翔的高度上望下去,萬物皆是泯然。只有對自身實現超越,從對物質的依戀中和對自我的執迷中解脫出來,才能進一步站到更高的認知層面上去看世界。河伯對當初小我的反思,恰恰是成就今日之大的初始。這是修行要實現的第一層超越。

但超越之後呢?如果只是片面地想要成其大,那麼在大之後還存在更大,何處是盡頭?成為人間至大至尊,這並不是道家人的追求。莊子的故事雖然在說明人世間萬物大小有別,但並非是要鼓勵人們舍小而成大,其意在告誡眾生莫用小我之心思忖他人的大行,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合於自身之道。不論是大是小,若不能認知到齊一之道的妙處,終究還是會被執迷的心性困束,無法實現真逍遙。

(資料圖)

道教認為,天地間萬事萬物(包括人間社會在內)都有其本身的運行法則,使萬物各歸其法度,這是道之使然。萬物有序,便是合道。所言之「有序」,是指一切事物都能各安其位,彼此不會做出越俎代庖的事情,更不會以自己的視角去對他人的行為妄加猜度和評判。修行人稱此「妄」為魔障。我們每一個人都身在魔障之中,甚至當心中升起了妄想、妄欲,往往也很難認識到已經僭越了本分。天地無情、無性,其只遵循著陰陽有度、物極必反以及因果使然的道理,把萬物自身所生成的果報最終又返還給萬物。除此外,它並不會在乎世間人的肆意評斷。能夠在人世紛雜中得到一顆安穩的心,這才是修為的體現。

天地縱然「不仁」,但並非不知善惡。我們常言之善惡,本質上是在以人類的文明認知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若是以人間社會的善惡標準去界定天地自然的因果循環,這便是在以人道猜度天道,甚至妄圖以人慾來代替天理,必然是不可取的。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試圖以部分來規定整體的法則,則走進了以偏概全的歧途,歸根於底仍然逃不出小大對比的範疇。

(資料圖)

那麼,究竟如果做,才能超越對大小之境的執念呢?莊子又為我們講了「子非魚」的故事:

莊子和惠子站在橋上看魚兒在水中嬉戲,莊子說他能感知到魚兒的快樂。惠子則質問他,你又不是魚如何能知道魚兒的快樂。莊子反問,你又不是我,怎麼能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呢?在這則故事中,魚兒到底是否快樂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作為岸上的觀賞者,莊子已經進入到了與眼前自然相合為一的情態中。他不需要去思考孰大孰小、誰人誰魚的現實問題,而只是用心在體味感知到的一切情與景。生命的真諦本是一場體悟,是把自然宇宙與心中天地相互聯結,使天人之道與自我之道相合為一。若能與萬物同悲同樂,世上還有什麼能拘系身心上的逍遙呢?

莊子已然入道,惠施卻還執拗於是非對錯!而對於生在凡塵的你我來說,雖然人人都渴望成為超然物外的莊子,最終卻總會變成充滿執念的惠子。更甚者,尚有許多人難以企及惠子的高度,卻還要譏笑莊子的瘋痴。若只是以小笑大,尚有情可諒,因為道本不分大小,能明見自我之道、能安於自我本分,這便是修持。相反,若一心只是妄揣他人,不懂得內省自身,終歸會把自己變成莊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人生短短數十載,連自己都沒有活明白,實乃一大悲也!

相關焦點

  • 莊子:給你講一個另類版的沉魚落雁的故事
    莊子一直主張,我們要打開閉塞的心門,用一種融合於萬物的開放的心態去看世界,而不是用「偏色鏡」看世界。
  • 莊子·齊物論:是非是什麼?面對它,凡人喜歡沉醉,聖人超然不辨
    莊子是個覺悟者,也是一個心靈大師,更是歸真的實踐者!從三籟之說到風竅的「相刃相靡」,再到是非之說,最後到是非的渾然一體。雖然這些推演一氣呵成,但總感覺有些不足。所以莊子又從宇宙天地的起源、得失、利弊等更多角度去進一步闡釋是非的內涵,從而梳理出了是非的起源和發展脈絡。
  • 莊子:開掛的人生,不較真,才能逍遙自在,遊戲人間
    所有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於我們把外境都看得太真實,而產生執取。可我們執著的一切,都如夢一樣,隨時會消失。得到了,也不會永久停留;一旦失去,又將痛苦不堪。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把一切外境,都作如夢如幻觀,就會減少執著,減輕痛苦。
  • 莊子講了三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莊子在《田子方》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列禦寇,就是那個御風而行的列子,為伯昏夫人表演射箭。他射箭的時候,志滿意得,滿是驕矜之卸,拉滿了弓弦,然後在自己的胳膊肘上,放了滿滿一杯水,彎弓射箭。第一支箭剛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緊跟著發射出去了,而第三支箭已經在弦上等著呢,手臂上那杯水紋絲不動,而列禦寇這個人也正像個木頭人一樣站在那裡,巋然不動。
  • 《莊子·人間世》老子和莊子,對於「有」和「無」的精彩論述
    接下來,我們分享莊子「人間世」這篇內容的第二個重點:莊子對「有用」和「無用」的精彩論述。01在道家思想中,除了「道」字以外,最重要的什麼字?答案是「無」字,為什麼?在道家思想創始人老子的《道德經》中,「無」字出現了近100次,要知道老子的《道德經》一共才5000多字,「無」字就出現了近100次,可想而知,在道家思想中「無」字的重要地位。
  •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究竟「是非」是怎麼一回事情呢?倘若是非的標準是客觀的,是清楚而明白的,為什麼人類永遠在各種是非的判斷上爭執不下?這顯然不是一個知識性問題。  以莊子的觀點來看,一切對立都是人把事物放到特定的關係中以後才形成的,你若不把兩件東西加以比較,哪有什麼大小、長短、高下?至於美醜、善惡,錯誤與正確這一類對立,更不能離開對立關係中認識主體的判斷。
  • 莊子《齊物論》篇小議:什麼是「齊物」?
    前言:莊子用五個故事論述什麼是「齊物」,齊物論是道家思想的方法論,如何能達到「齊物」的境界,下面根據《莊子.內篇.齊物論》原文作一下小議。故事一: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
  • 莊子:世間是非,何為對錯
    辯什麼的第一人就是莊子。弟子問:「辯論可否確定是非?」莊子答道:「假使我與你辯論,你勝了我,你就果真是,我就一定非嗎?我勝了你,我就一定是,你就一定非嗎?我倆有一個是,有一個非嗎?亦或都是,亦或都非嗎?我與你無法判斷,則人各執己見,有所不明。
  • 莊子:拋棄偏見,則心底無私天地寬!
    莊子喜歡講寓言故事,喜歡藏在故事的背後,不動聲色地講哲學。這一回大概是莊子覺得,齊物論的內容太重要了,乾脆就自己直接披掛上陣,也不再躲躲藏藏講什麼寓言了,上來就是直接論證,因此這一段難度很大,讀來會讓你很頭大。在上一節,莊子講了天籟地籟和人籟的故事,主要表達了無論是人籟還是地籟,都應該是從屬於天籟,是自然隨機生發的聲音。
  • 《莊子》裡富有寓意的三個小故事
    《莊子》一書流傳到現在,內容估計多有亡佚增刪。古時文字保存不易,現如今能為人看到,是古人的幸運,也是我們的幸運。雖然後世很多大家都說《莊子》內容很多偽作,但不論真偽,都俱為一體影響了我們。今天就講書中三個小故事:1、莊周夢蝶。
  • 新書推薦丨楊立華:我讀《莊子》
    在《寓言》篇作者看來,莊子用「寓言」「重言」,旨在博取世人的信重。以莊子之超然自得,何致為取重於人而為此浮薄造作的修辭伎倆?《天下》篇作者取「寓言」「重言」之目而舍其臆解,概亦以為膚淺俗陋,不足道也。「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於莊子的精神確有會心處,但同樣沒能揭示出莊子的敘述風格背後的不得已。
  • 莊子:三隻鳥的故事,道盡了做人做事的真諦
    《莊子》在中華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內容博大精深,汪洋浩瀚,涵蓋許多觀念法則和人生道理,中國許多文化都是從這裡來的,其中包括一些成語典故,例如鵬程萬裡、大鵬展翅等等。今天就通過《莊子》講述的三隻鳥的故事,從中得到的一些道理,與現在社會現象相結合,給我們一些做人做事的啟示。
  • 莊子:萬物本齊一,人類何苦畫地為牢?
    莊子認為,世界萬物本來是一個整體,沒有界限之分,這就是「未始有封矣」的狀態。人生活在「未始有封」的世界,一切都是一體的,自然就沒有是非之別。但莊子認為,可悲的是,人類的認識在倒退,人類在主觀上分割了這個世界,人類看到了世界萬物多姿多彩的表象,繼而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從此之後,這個「人間世」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有了貧富榮辱之別,有了此是與彼非,自此,世界陷入了無窮無盡的是非爭論之中,由此而產生了戰爭、屠殺,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傾軋。這在莊子看來,是文明的異化,人類畫地為牢為自己營造牢籠而不自知,這正是人類「物於物」的悲哀。
  • 莊子名言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的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莊子對後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獨特的哲學思想上,而且表現在文學上。
  • 莊子:「道就在大小便裡面」,人間不值得
    這個故事比喻的正是戰國的亂世:勤勞的百姓、做官的士人就像有用的樹,會被砍伐掉;避世的隱者就像無用的鵝,會被宰殺掉。有用,就壓榨你;無用,就殺死你。這真是一個兩難的處境啊!莊子又該如何抉擇呢?莊子說,我要處在有用和無用之間,既非有用,又非無用,看似有用,實則無用,概括起來就三個字:混日子。
  • 看看莊子和惠施的故事,解放一下心靈
    莊子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美麗又文思飛揚的故事,如莊周夢蝶、皰丁解牛等。我們說幾個有關他和惠施的故事,解放一下我們焦慮的心靈。先說一個小典故,我們都知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看到它就有一種莫名的焦慮,趕緊的頭懸梁錐刺骨吧,人生苦短,知識無限嘛,很勵志。但殊不知我們都誤解了,如果這句話是孔老夫子說的,那他肯定是要教導我們趕緊學習,時間耽誤不起。
  • 莊子告訴你們:「天人合一」的三個階段!永遠的大思想家!
    莊子像這世界現在是道理滿天下,而我們遵循的道理什麼才是正確的呢?我們來看看莊子說做一件事,分成哪三個境界吧。梓慶木匠莊子在《達生》篇裡,講了一個木匠的故事,這是一個魯國的木匠,名叫梓慶。他「削木為鑲」,這鑲是懸掛鐘鼓的架子兩側的柱子,上面會雕飾著猛獸。這鑲還有一種解釋,說它是一種樂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樣子。
  • 《莊子》:一則故事,一種人生感悟
    而莊子則顯得默默無聞,他既沒有去向諸王進諫,也沒有強大的朋友圈,甚至過得很寒酸。莊子的窮,是真窮,他靠編草鞋換點糧食來充飢。楚威王聽說莊子很有才華,就讓手下人去請莊子做國相,被他婉言拒絕。莊子是戰國時期宋國人,史書上記載他只當過「漆園吏」,就是管理「漆園」這個地方的小官。
  • 莊子是人生的清醒劑,讓我們活得更通透!
    莊子不僅是個偉大的具有深邃思考力的哲學家,還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文學家。老子的《道德經》基本上是四言格言體,而莊子的《莊子》則是以散文的形式,表達他天馬行空的思想。他有無與倫比的想像力;有雄辯的邏輯體系;更有把故事講得引人入勝的能力。
  • 經典 莊子名言30句
    導讀 莊子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