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勝利以後,外事學校與華北大學二部進駐北京,合併為外國語學校,1954年8月正式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這一時期,北京外國語學院與北京俄文專修學校、北京俄語學院並行發展。學校增設了德文組和法文組,成立留蘇預備部,成立西班牙文組後合併為德西法文系。在教學方面學習蘇聯,進行實踐、創新,逐步建立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外語教育體系。
進駐北京,從外事學校發展到外國語學校、外國語學院
1949年2月,外事學校奉命進城 ,全體師生60餘人從良鄉進駐北平御河橋3號原日本兵營舊址,邊學習,邊待命。
1949年4月,華北大學二部進駐北平先農壇。1949年6月,華北大學二部外語系三十餘人與外事學校合併,改名外國語學校。校長浦化人,副校長劉仲容,學校設英文部和俄文部。英文部主任:初大告,俄文部主任楊化飛。教務處長李遇安,黨支部書記浦化人(兼)。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外國語學校隸屬於外交部領導,學校決定籌建新校舍,新校舍落成前,借用華北革命大學舊樓五棟。1954年新校舍落成,8月間學校由西苑遷至西郊蘇州街新校舍。
1954年新校舍落成,學校由西苑遷至西郊蘇州街新校舍。同年8月經高教部呈請務院批准,學校正式改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
1958年11月,高教部呈請國務院批准,外語學院與俄語學院合併。
1959年2月21日兩院正式合併。
招生
外國語學校辦班和招生情況:根據革命形勢發展和外事工作需要,中央指示擴校招生。一是開辦短訓班。從京、津各大學,包括清華、北大、師大、南開等大學推薦外語系學英語的優秀學生入學。1949年4月招生40餘人,舉辦政治班 。1949年8月改辦速成班。二是公開招生,在上海、南京、杭州地區和北京、天津地區同時招生800餘人,招生對象主要是上述地區各大學畢業生和在校學生,也有部分高中畢業生和在職青年。
1953年夏天,學校第一次參加「全國統一招生」,學制由三年改為四年。第一屆四年制新生主要從京、津、滬、寧等大城市招收高中畢業生。這一屆共招新生94人。學生實行助學金制。
1957年6月起,遵照高教部決定,我院不再採取選送和推薦的方法錄取新生,改為提前考試的辦法。
師資隊伍
1949年6月外國語學校部分教師名單
中國教師 吳景榮、程鎮球、韓惠蓮、黃紀興、危東亞、梁達、孔科嘉、陳宜義、李信純
外國教師 柯魯克、伊沙白、葛蘭恆、史克、安德斯、米申
1949年9月,王佐良教授從英國牛津大學回國,應聘來校任教。
1950-1955年新調入教師名單
1950年中國教師 李秉漢、劉世沐、張振先、楊樹勳、熊德輗、許孟雄、王錫鈞、範瑛、張道真、林筠因、許淵中、範繼增、唐祖培、林一王堅
外國教師 陳梅潔、李歐麗閣
1951年 中國教師 李秉漢、劉世沐、張振先、楊樹勳、熊德輗、許孟雄、王錫鈞、範瑛、張道真、林筠因、許淵中、範繼增、唐祖培、林一王堅等
1954年蘇聯專家 弗洛羅娃
1955年 蘇聯專家 杜陸尼娜、施米廖娃
1955年 蘇聯和德國專家 梅廉多·列塞阿夫婦、卡爾沃、漢斯·艾彩
教學情況與學生培養
1949年外語學校公開招生以後,8月新生報到,先集中到華北革命大學學習政治半年,改造思想,樹立革命的人生觀。
使用的教材與出版的辭典
我院最早引用的蘇聯教材是,1950年10月程鎮球從蘇聯帶回的莫斯科外語師範學院「高級英語」上、下冊課本。
完善機構,加強黨對學校的領導
1949年學校成立了青年團外校總支部。1950年學校黨支部改為黨總支,浦化人兼任黨總支書記。3月,劉仲容接任校長,楊化飛、羅清先後兼任黨總支書記。1952年7月,外交部派劉柯任副校長,後任黨總支書記。1955年,學校的黨的關係轉到北京市委。1957年黨總支改為黨委,劉柯任黨委書記。
1953年2月召開了第一次全校黨員大會,統一了對三反運動的認識,改選總支委員會。 1954年2月召開第二屆黨員大會,改選產生新的總支委員會。 1956年5月召開第三屆黨員大會,總結黨的工作,討論了向科學進軍中黨員的思想傾向等問題,大會選出新的總支委員會。
熱愛祖國,服務國家
1949年10月1日,全校師生一千餘人到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見到外校師生隊伍時,高喊「外國語學校的同志萬歲!」師生十分感奮。
1949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到達朝鮮前線,全國開展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外校師生、幹部踴躍報名參軍,志願赴朝。英文部三年級男生幾乎全部獲準,光榮赴朝參加美軍俘虜的教育管理工作。11月間赴朝人員由周南、李正凌帶隊出發,全校舉行隆重大會,熱烈歡送。
1953年9月底英文系奉命又派出第二批同學赴朝,參加遣浮工作。周珏良赴朝鮮參加板門店談判的翻譯工作。
外交部為準備1952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從學校法文組抽調學生15名突擊學習西班牙語,為大會的西班牙語翻譯和工作提供服務。
來源:北京外國語大學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