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店日接上萬桌:別把吹牛軟文當新聞寫
身為廣告,也該有廣告的「自我修養」,吹牛不打草稿還自我包裝成新聞,過分了。
「春節杯」吹牛大賽已落下帷幕,那些衣錦還鄉的張處長、李老闆、王主編、馬總工,又重新回到了城裡的工作崗位上,該寫材料的寫材料,該搬磚的搬磚,該碼字的碼字。
昨天,部分平臺上推送的這樣一則「新聞」引發了熱議:重慶一火鍋店日接一萬桌,營收1000萬,老闆數錢數到「手抽筋」。
日接1萬桌?這得是多大一個火鍋店。我點進去一看,這個飯店可不得了。據老闆介紹,從正月初二開始天天滿座。中午和晚上各有10000桌左右的客人,每天收入1000萬。「記者」去採訪,發現外邊還有1萬多人在等待就餐。
中午晚上各1萬桌?且不說春節聚餐大多是家庭、同學間聚會,基本是大桌;就算平均每桌僅5個人,這一天下來也要接待10萬人。什麼概念呢?這麼說吧,故宮在過年期間,日均遊客8萬人。對了,還有1萬多人在門口候著等吃飯呢。這浩浩蕩蕩的排號隊伍,不知道有沒有讓重慶的城管們「虎軀一震」。
我們設想每桌在吃完後都秩序井然地排隊結帳,一分鐘一桌的話,這一萬桌結完帳也需要166個小時。當然,每天營收1000萬的大館子,怎麼著也得多擺幾臺收款機,可即便讓10臺機器持續不間斷結帳,也需要16個小時。
每天營收1000萬,老闆數錢數到「手抽筋」,我建議當地稅務部門去「看望」一下。畢竟,在本土有這樣一位隱形富豪,難能可貴。
當然,稿子的最後必須緊跟著這家火鍋店的詳細地址、特色、優勢。說到這,您大概也明白了,一則廣告而已。不知道是「吹牛忘了打草稿」還是故意走「荒誕風」,反正是為了出名連常識都拋棄了。
說實話,這樣荒唐的廣告,網上太多了,本不值一提。可這廣告偏偏要走「新聞風」,在開頭還煞有介事地寫著電頭「西南晚報2月12日訊(首席記者某某 實習記者某某)」,在文章裡也屢次提到「記者」。
可天知道「西南晚報」是哪一天成立的,反正從來沒有聽說過。以前在某網絡論壇上倒是有個名叫「西南晚報新聞中心」的博主,但已被全面封殺。至於這名「首席記者」,我也未從公開的新聞報導中查到。
打廣告就打廣告,如今一些自媒體有相應的渠道,但廣告也得有個「自我修養」,也得注重邊界。戴著新聞報導的面具行營銷之事,更何況掛著記者的名號,寫這樣一篇荒誕不經的稿件,對記者群體也無異於「抹黑」。
如今,新聞無界,每個人或許能做主持人、攝影師。但新聞與「真實」之間仍不可分割。要是拿一個段子再安一個電頭就能成新聞,那公眾恐怕就更難抵達真相了。
另外,相關媒體平臺在審核稿件時恐怕也得再多用點心。這樣的「奇聞」大搖大擺出街,眼球是吸引了,可長久下去,消耗的卻是自身平臺的公信力。
□思凝(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