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文本如何變成文獻和書籍

2021-01-07 澎湃新聞

對於文史研究者而言,打交道最多者莫過於文獻和書籍,對二者的討論似乎是老生常談。然而,當我們追問:什麼是文獻?什麼是書籍?什麼是文本?中國古代刻有文字的甲骨、簡牘、銅器,西方刻有文字的泥板,它們屬於文獻還是文物?文獻、書籍、文本、文物,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文本如何變成文獻和書籍?這些看似普通的術語放到一起卻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學術難題。

5月25日—27日,由浙江大學外語學院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研究中心、人文學院古籍研究所共同主辦,商務印書館與《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協辦的「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召開。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商務印書館等單位的22位學者應邀參加了會議。

5月26日上午,工作坊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開幕。浙江大學世界文學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聶珍釗教授率先致辭,他認為文獻和書籍對人類文明的價值無可取代,文明歷史越悠久,文獻和書籍越獨特,這種文獻與書籍的交流對比就顯得更加必要。將人文領域不同學科集合在一起,討論各自關心的前沿問題,正是本次工作坊希望達到的目的。

工作坊召集人、浙江大學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研究中心主任郝田虎教授認為,羅馬神話中的傑納斯有兩張面孔,可以用來比喻本次工作坊:這兩張面孔既面向過去,又面向未來;既面向中國,又面向西方;既面向本學科,又面向跨學科。工作坊另一召集人人文學院副院長馮國棟教授介紹了工作坊的緣起。馮教授認為中西古今學術研究的對象雖有不同,但皆以文獻與書籍為基礎。對文獻和書籍的處理,東、西方都有悠久的傳統,互相借鑑印證非常必要。而跨學科研究,常可以使我們反思本學科那些「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基本問題,而對基本問題的拷問,常是學術轉型的先導。這就是組織這次工作坊的最初緣起。浙江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王永和商務印書館編審杜非也分别致辭。

會議主題覆蓋石刻文獻、抄本、手稿、版本、目錄、校勘、版權、閱讀史、印刷史等中西文獻學和書籍史話題,採用一對一評議的方式對與會論文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

文本之內到文本之外

中國傳統文獻的價值是多層面的,其文本性一直是傳統文獻學研究最為重要也是最受關注的層面。以浙江大學胡可先教授《新出唐代詩人墓誌的價值定位與內涵探析》為例,詩人墓誌類型豐富,撰書者身份各異,創作原因也不盡相同,文本中有大量關於詩人生平事跡、詩歌創作、婚姻家庭、文學成就的記載,對於正史中立傳甚少的詩人而言,這些記載無疑是詩人生平資料的淵藪,具有傳記文學研究的特殊意義,同時也具有詩歌輯佚的重要價值。文獻的特性是多重的,除了文本價值,尚有不少值得挖掘之處。

南京大學程章燦教授多年來工於石刻文獻研究,他認為從物質文化的角度來看,石刻尚可以是尤物、禮物、景物、玩物、造物、文物。他的研究以朱熹為中心,朱熹一生致力於石刻的文化利用與創作,朱熹與石刻的關係可以用「朱熹的石刻」與「石刻的朱熹」來概括。前者指朱熹所收藏的石刻拓本、撰書的石刻文以及由此獲得的石刻研究成果,石刻的文化蘊涵因朱熹而不斷開拓和豐富;後者指朱熹通過其題刻、題詠展示自己的學術、思想,這些石刻共同參與了朱熹形象的傳播和塑造。這為我們理解「朱文公」的諡號提供了重要的視角。

就文獻的文物性價值而言,北京師範大學張哲俊教授通過對《史記》記載「箜篌瑟」的校勘以及臥箜篌形制的研究,指出兩千多年來古今文人學者都認為箜篌瑟是箜篌與瑟兩種樂器,其實箜篌瑟正是臥箜篌的最初名稱,由此也引發了古代詩人與當今學界一個常見的問題,即古代文人只喜歡用最初的記載,沒有關心最初記載之後發生的變化。當今學者使用文獻時,也是一味地重視初載文獻,並不關注後來的變化,結果就無法明白考古文物與文獻記載的不同,由此帶來的混亂不一而足。馮國棟教授認為,傳統文獻學主要關注文獻的內在內容,對文獻的物質特徵、社會功用關注不夠,應該嘗試建立兼顧內外的文獻研究。他以大川普濟塔銘為例,重建了塔銘生產的過程,從行狀撰寫到塔銘上石,中間經歷了諸多環節,在塔銘的最終文本和物質形態中留下了痕跡。如果不了解塔銘的生產過程,就不能通過這些痕跡重建歷史事實,容易被誤導從而得出有悖事實的結論。因此,在通過文獻了解歷史之前,必須研究歷史文獻本身的歷史,應當把文獻當作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而不是將文獻中的記載或信息當作歷史本身。上述幾位專家的討論反映出當下文獻研究已不僅僅立足於文本本身,物質、文化等因素對文本內容及其傳播的作用正在彰顯,文本的物質載體以及文本在物質意義上的呈現方式開始進入學者的視野。

文獻如此,承載文字的手稿亦是如此。手稿是書籍的原始記錄,是文本的最初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缺少對原典的研究,對文本與文化的深層理解無法實現,中西方在這一點上殊途同歸。復旦大學蘇傑教授分梳了西方手稿研究的概況。他首先就譯名分歧談到了中西文獻學比較研究中的接軌與錯位,強調了釐定術語的重要性;然後主要以「手稿與文本校勘學研究」、「手稿與文本發生學研究」、「手稿的整理出版」為目,對西方相關研究進行了概要介紹,以期為方興未艾的中國作家手稿的整理與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而濟南大學陳靜教授則從抄本的社會背景入手,比較了中西方抄本時代僱傭抄書關係中的抄書人在職業特徵上的不同。中國抄本時代的傭書者一直是貧寒士人,他們多以個體身份直接與僱主打交道;而在西方,抄書人自古就與書商發生密切關係,凸顯了中西方文明的不同走向。

浙江大學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研究中心主任郝田虎教授以1720年版《彌爾頓詩集》為具體例證,使用西方分析目錄學的方法,從印刷史和出版史的角度探討了該書排版、插圖和導字之間的關係,展示了分析目錄學的一般方法,以此揭示文學文本的呈現形式及其生產過程。郝教授認為,外國文學研究需要研究方法的革新,西方目錄學(包括分析目錄學)的方法將有力推進我國新時代的外國文學研究和文獻學研究。作為研究背景,他還簡要介紹了分析目錄學在英國和美國的發展概況、代表人物及方法論特徵。浙江大學何輝斌教授則以莎士比亞第一對開本與四開本為例展示了波拉德的新目錄學。波拉德把文本校勘與圖書的物質形態研究結合起來,自他之後,英美目錄學開始由文本之內走向文本之外,在有機融合中誕生了影響深遠的新目錄學。

除了物質載體,文本背後的創作主體及受眾也是本次會議的重要關注點。北京大學程蘇東副教授以《春秋》及其早期闡釋為中心探討了書寫文化的新變和士人文學的興起。他認為早期《春秋》學建立了一種基於「私人性書寫」的文本闡釋體系,這種私人著述不同於宮廷文化傳統的程式化書寫,強調個人價值和個人化的書寫風格,讀者也需要通過對個人化書寫的把握來體會書寫者的獨特用心。這種革新影響了士人文學傳統的建立,值得研究者關注。

靜態書籍到動態書史

從唐人墓誌到西方抄本,與會學者盡數中西文獻之珍寶,將文本之外的歷史與故事娓娓道來,為工作坊提供了紮實的比較文獻學研究。與此同時,工作坊的另一重要研討對象則是書籍史。立學以立身為先,以讀書為本,唯有以書為本,方知學統之演變。書籍史研究恰恰為此而生,書籍之發生、發展及演變皆融會貫通於這一似小非小的學科內,用歷時的眼光看待書籍恰能燭照共時視角下看不到的幽暗處。

山東大學何朝暉教授以中西書籍史比較為基點,簡要回顧了中西書籍史比較的歷史,梳理了中西比較視域下中國古代書籍史研究的若干主要論題,如印刷時代、閱讀革命等,指出以比較視角研究中國古代書籍史需要注意的陷阱和誤區,並展望書籍史比較研究未來的發展前景。南京大學趙益教授針對該問題也進行了獨特思考,提出中西文獻傳統沒有高下之分,只有特色不同,而基於中西比較的視野來考查中國古代文獻,更有助於發現中國古代文獻歷史成就的獨特性。其獨特性有三:第一是具有獨特的連續性內涵,其中最重要的是書寫系統獨一無二,文獻書面語一以貫之;第二是文獻整體在各個方面保持穩定;第三是中國古代文獻主要是以精英文獻為主。這些歷史特點是通過中國古代文獻的具體實際體現出來的,因此也必然能與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基本特色相互印證。

復旦大學王柏華教授以美國詩人狄金森的手稿研究為起點,勾勒狄金森詩歌從手稿本到印刷本再到電子本的變化過程,聚焦幾首詩作的文本實驗要素在書籍史中的抹去、復原與流變,以進一步反思狄金森詩學實驗,為狄金森中譯提供可靠基礎。河南大學王鵬飛教授介紹了羅傑·夏蒂埃獨樹一幟的書籍史研究,這位年鑑學派第四代代表人物洞察到以往書籍史研究中的方法論過失,開創了計量史、心態史與新文化史相結合的研究範式,對閱讀實踐的強調擴大了書籍史研究的範圍。夏蒂埃整合了西方書籍史研究,將書籍史研究帶到新的高度。

浙江大學王勇教授探討了比較文化視域中「筆談文獻」如何巧妙地融合了視覺與聽覺。「筆談」是東亞漢字文化圈獨特的跨語言交際方式,由此形成的文本兼具口頭語與書面語特徵,既無法在東方傳統文體中將之歸類,也無法用西方語言學理論揭示其本質,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新的文獻體裁。筆談文獻表現出許多獨特的特徵,它延續時間長、涉及範圍廣、形式獨特、內涵豐富、體量巨大,具有特別的研究價值。而浙江大學姜文濤博士則從近來北美文學研究模式變化的角度來闡釋數字人文出現的學科環境,並將其放置在西方近代文學以及作為大學學科體制文學研究的歷史語境中,以期引起關於數字媒體時代文學研究和教育的反思。

此外,北京大學楊明教授、浙江大學李承華副教授和復旦大學張仲民教授分別從法學、藝術學和歷史學的角度探討了英國版權的起源、木版複製時期的圖文關係以及梁啓超與近代中國閱讀文化的形塑等重要的書籍史問題。他們的專業展示將中西書籍史研究引入了廣闊而迷人的跨學科視域。

正如主持討論的沈弘教授和趙益教授所說的,工作坊為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開啟了破冰之旅。

相關焦點

  • 「第三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在山東大學舉行
    10月17日至18日,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辦、商務印書館協辦的「第三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以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王學典教授說:「文獻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比較文獻學,能發現以往中西文獻學各自習焉不察的問題,對於解決一些重大命題有重要作用。」杜澤遜教授也說:「書籍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書籍如何產生、流通、被人閱讀、發生作用——研究書籍的歷史,理應成為熱門的學問。」
  • 研討會|文獻·文本·文字:中西古典學研究的路徑與方法
    2019年12月13日-1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及馮其庸學術館共同舉辦的「文獻·文本·文字:中西古典學研究的路徑與方法」學術研討會在無錫馮其庸學術館召開。以漢魏六朝別集中的陶弘景集為例,他認為應該借鑑西方書籍史的理念,將別集的生成和傳播釐分為作者、製作者、讀者和文本的層累性四個界面。他希望以堅實的文獻工作為基礎,運用書籍史和閱讀史的方法繼續開展唐前別集的研究,期待對於該時段的文學史料學或集部文獻學建設有所助益。劉明的發言引起與會學者的熱烈討論,大家針對中西古典文獻學的現狀、方法論意義乃至走向都表達了各自的觀點。
  • 史睿談數字人文與現代文獻學研究
    我以為,文獻學應當是以研究文本在不同載體上如何生產、使用、管理、流變為主要內容,它為我們提供有關人類記錄知識的基本類型與方法,研究跨載體文本轉移與人類文化、文明延續之間的關係,乃至文獻本身的文化價值和文明意義。
  • 歐美的中國書籍史研究有何新動向
    彼得·伯克、周紹明:《東亞和歐洲的書籍世界,1450-1850,聯繫與比較》,香港大學出版社,2015年。本書是2009年在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舉辦的一次會議之後整理而成的論文集,由八個章節組成,包括導論、結語、以及六篇專題論文,書後還附有一篇簡短的文獻綜述,回顧英文世界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關東亞和歐洲的書籍史著作。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42陝西師範大學翁彪
    如果從研究對象的角度難以劃清這門學科與文史哲等其他學科的邊界,那麼從學術傳統的形成與闡繹來把握這門學科的特質,或許同樣可以說明問題。2. 畢業後又從事文獻學研究和教學,您覺得涉古專業本科生學習「文獻學」課程的必要性是什麼? 文獻學訓練對資料檢索與文本校讀有直接幫助,是文史研究的基本功。
  • 新書預告 | 《為自然書籍製圖:16世紀人體解剖和醫用植物書籍中的圖像、文本和論證》
    為了與富克斯作對比,我在第二部分討論了康拉德•格斯納(Conrad Gessner,1516—1565年)的作品,他為其未能出版的《植物史》(Historia Plantarum)所繪的圖畫,讓我們得以窺探圖畫在書籍出版前植物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是如何被使用的(見第七與第八章)。格斯納也不例外,印刷書籍對他而言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知識單元,它塑造了他使用、整理圖畫的方式。
  • 書籍類文獻檢索及數據挖掘工具分享
    在文獻源流考證中,最重要的是參考資料的準確性及全面性。
  • 回顧|哲學與數字人文研究工作坊:古籍整理、平臺搭建、知識譜系實踐及哲學文本分析應用
    《詩經》文獻的文章;王賀老師是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數字人文中心副主任,在各大刊物上發表文章上百篇,在數字人文方面也很可觀;馬清源老師現就職於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圖有得天獨厚的館藏並且在資料庫方面也很有特色;趙薇老師在社科院文學所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文學與數字人文,成果在海峽兩岸都有發表,也是《數字人文》學刊「基礎設施」欄目的主持人和編輯;宋學立老師是社科院歷史研究院古代史所副研究員,是全真教研究方面的專家
  • 會議|「中國禮儀之爭與中西禮學」前沿研究首屆國際工作坊
    無論是狹義的指代明末清初(1583-1742)東西方之間的爭論,還是廣義的幾乎貫穿了明清以來整部中西交流的一系列史實,「中國禮儀之爭」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都稱得上是一件大事。它對於今天世界上異質文明間的比較、對話與溝通有著重要的互鑑與啟示意義,其重要性毋庸置疑。2019年5月11日,「中國禮儀之爭與中西禮學」前沿研究首屆國際工作坊在上海師範大學會議中心舉行。
  • 威爾丨出版學與社會學視角下的文本技術
    這篇文章從文本社會學的角度思考出版學的目的和意義,認為應當突破出版學研究的歷史局限性,拓展出版學研究邊界以容納數字文本。同時,作者指出出版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版學研究可以借鑑文本社會學、書史學、文獻學、媒介研究等學科的方法和工具。這為出版學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有助於出版學研究從更長遠、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書籍和閱讀在人類文化中的作用。
  • 加洛林文藝復興:一種書籍史的視角
    編者按    書籍史是20世紀後半葉在歐美學術界逐漸興起的一個跨學科研究領域。它以書籍為中心,研究書籍創作、生產、流通、接受和流傳等各個環節及其參與者,探討書籍生產和傳播形式的演變歷史和規律,以及與所處社會文化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進入新世紀以來,研究者討論的議題或顯或隱地集中於書籍與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信仰、制度以及權力變遷的關係上,這也是書籍史研究的核心議題。
  • 《文獻》雜誌2020年第6期目錄及摘要
    著重以張金吾從黃丕烈處傳錄的書籍為考察對象,結合題跋資料及相關書籍的存世情況,逐一梳理其抄錄情況以及抄錄書籍的來源和去向,從而部分地還原了張金吾借抄黃丕烈書籍的情形。研究過程中發現,黃丕烈舊藏書籍在當時曾被多位藏書家傳錄,形成了具有同源關係的多部抄本,這為辨別清抄本及其來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而通過二人傳錄書籍的實例,也可更好地了解當時藏書家以借抄來互通有無的現象。
  • 工作坊︱全球網絡、多維敘事:廣州口岸史研究應轉向大格局
    2020年11月28-29日,由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中山大學廣州口岸史重點研究基地主辦的「全球語境—廣州視角」歷史專題工作坊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召開。來自全國多個高校和科研單位的10多位學者齊聚一堂,以文會友。藉此機會,本次工作坊還舉辦了祝賀範岱克(Paul A. Van Dyke)教授榮休的儀式。
  • 蘇傑 | 中西寫本文獻中用什麼符號表示「刪除」
    然而對比中西寫本文獻中的刪除符號,不難發現,兩者之間頗多相似之處。手寫難免出錯,因而在書寫和隨後的核對過程中時不時就有修正。修正首先要對錯寫文字進行消除。消除的方式有兩種,一是以刮削、擦除或塗抹等方式使錯寫的文字消失或不復可讀,二是用某種記號讓讀者對錯寫的文字略過不讀——這些記號就是所謂的刪除符號。中西寫本文獻各有其刪除符號。
  • 《文獻》雜誌2020年第2期目錄及摘要
    研究方向:四庫學、清代文獻學。研究方向:古代中外關係史、中西書籍史。俄羅斯檔案館藏北堂西文書目考 柳若梅內容摘要:19 世紀上半葉,天主教傳教士遭到清政府的驅逐。北京天主教傳教士在末路之際,只好把在華三百年間積累的圖書即北堂藏書委託給經中俄兩國政府協議規定常駐北京的俄國東正教使團。
  • 書籍的物質形態,也有一條人造「鄙視鏈」
    第72期要推薦的書,是羅傑·夏蒂埃的《書籍的秩序》。內容高於形式。這可能是我們比較容易接受的看法。所以談書必言內容,內容最重要,況且那也是人們打開一本書最合理的理由。然而,如果我們回到書籍史上,要去理解人類書寫背後的故事,就無法再對物質形態等形式輕描淡寫。
  • 參考文獻引用:如何處理正確引用書籍論著
    研究論文中最常引用的是期刊論文,接著就是書籍,特別是人文科學領域。
  • 陳子善「文獻學十講」:文獻如何重煥活力
    中國新文學文獻學研究始自五四新文學誕生後不久,繼承和借鑑了古典文學文獻學的許多治學原則和方法。21世紀以來,新的領域、議題也被相繼開發,進而也產生了新的研究方法。《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十講》一書從作品版本、集外文、手稿、筆名、書信、日記、文學刊物和文學廣告、文學社團、作家文學活動、新文學文獻中的音樂和美術十個角度,以個案研究的心得具體展示中國現代文學文獻研究的基本面向,進而探討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所可能起到的作用。
  • 絕學傳薪︱郭永秉談古文字學和出土文獻研究
    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特別提到的是,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等先生對望山楚簡、曾侯乙墓竹簡和銅器銘文等材料的考釋工作,是在郭店簡等書籍類簡冊問世之前完成的,這些高水平、嚴謹準確的工作為後來簡冊書籍的考釋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基本的知識結構(九十年代包山簡的考釋研究當然也可包含在裡面)。而且這些實用性的文字資料通常與傳世文獻不太能對讀,所以能做到這樣高的水平,今天回過去看仍然值得嘆服。
  • 中西古典學方法論對話:在相互啟鑑中重塑中國研究
    而研究中心的設立,則旨在開闢一種綜合性的、兼具全球視野的中國古代文本研究:研究中心設立了由12位中國古籍研究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以及由10位從事其他古典文明研究的海外學者組成的比較古典學理事會,致力在中西方法論對話下探索中國古代傳世和出土文本研究新範式的同時,積極整合中國古代文本體系研究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古代文化文本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