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感覺被愛,賦予我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勇氣
在2008年的那場汶川大地震中,廖智失去了女兒、失去了婆婆,也失去了自己的雙腿。在一次分享中,廖智提到,在被廢墟埋著的30個小時裡,感受著女兒和婆婆在身邊相繼離開,曾想過要放棄自己的生命。
但是父親不顧自己安危的堅持,不斷的呼喊,讓她感受到了深深的父愛。這給了她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也讓她意識到了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
當她緊繃著自己,忍受著劇痛,表演舞蹈《鼓舞》、 接受採訪、參加節目錄製、找工作、在雅安地震時前往當地誌願救災,堅強的她在不放棄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在突破著自己。
再後來,廖智遇到了現在的老公、結婚、生子,在丈夫和女兒的愛的包圍中,她的那顆緊繃著的內心也慢慢的柔軟了起來。
經歷過痛苦和迷茫,也有過甜蜜和喜悅。正是因為感受到了父母的愛、丈夫的愛、女兒的愛,給了廖智源源不斷的能量,讓她不斷的突破著自己,一步步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02 感覺被愛是我們的生理需求
研究證明,人類具有深刻的社會和情感屬性。感覺到被愛會對我們的生理機能會產生有益的影響,它會提高我們的適應能力,增強免疫力,能讓我們更好的應對生活的壓力。
否則,感受不到別人的愛會讓我們感到孤獨、悲傷、憤怒、焦慮,會讓我們感受到空虛感。
其實愛一直都在那裡,但是我們的一些習慣或做法,會妨礙我們對愛的感受,也無法很好的讓我們關心的人感受到愛。
03 那些阻礙我們感受愛的習慣與做法
那麼,有哪些習慣和做法阻礙了我們感受愛呢?美國心理學家珍妮·西格爾博士在其所著的《感受愛:在親密關係中獲得幸福的藝術》一書中給我們做出了總結。
1)服用不適當的藥物
服用抗抑鬱藥會減少不好的感受,但同時也會減少好的感覺。
在讓我們痛苦或憤怒的感受降低的同時,也會讓我們對歡樂、喜悅、意義、與他人以及自己的聯結減少,讓人更加不易感受到被愛以及令他人感受到被愛。
此外,抗抑鬱藥雖然可以幫助人們度過困境,但是服用之後可能會很難中斷。而長期服用對人體的副作用又是毀滅性的,有些情況下,還會提高患者自殺的風險。
2)過度依賴電子設備,虛擬世界的聯結會阻礙我們感覺到愛
網際網路的提速和社交網絡的高速發展讓我們越來越習慣於通過網絡與他人保持聯繫。但是隔著屏幕無法讓我們進行非語言溝通,無法通過面孔、身體、聲音和觸感來感知對方的非語言信息。
即使通過視頻聊天也是如此,無法跟面對面的溝通相比。
溝通中至少有75%的信息都是通過非語言信號傳遞的,對方是否友好、對我們是否感興趣、對方眼睛裡的內容、嘴唇的動作、如何仰頭等信息比語言交流更能透露出對方的想法和感受。
聲音的抑揚頓挫與緊張程度,有沒有身體的接觸,這些信號又能夠告訴我們一些僅憑語言無法傳遞的信息。
依賴於電子設備,必然會阻礙我們通過非語言信息來感受愛和表達愛。
3)想的太多會導致愛的不夠
過於專注於思考、多任務操作、擔憂、預先確定看法等都會讓我們沉浸於自己的思維中,斷開與他人和感知自我情緒之間的聯結。
(1)過度思考
思考是一個孤獨的過程。我們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卻無法在進行深刻的思考時也專注於他人,因為我們無法隱藏自己正因為內心的某些東西而分神。
這種時候,我們的面部表情、聲音和肢體語言都會向對方透露我們正沉浸於思考而不是由衷的想和他們在一起。感受到你的心不在焉時,對方就會和你疏遠了。
既阻礙我們去感受別人的愛,也無法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
(2)擔憂
擔憂其實是在錯誤的地點尋求答案和保護。
表面上看來,擔憂似乎是可以解決問題、規避錯誤、避免意外以及承擔責任的方法。但它並沒有這些作用,相反,擔憂只會阻礙別人感受我們的愛。
在頭腦中一遍又一遍的回顧不好的事情會使人感到精疲力盡,並招致令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想出什麼明智的好辦法。
無法停止的焦慮和睡眠缺乏會讓人變得憤怒和退縮,最終甚至可能會讓我們完全停止運轉。
除非事關生死,否則我們因為恐懼而做出的決策通常都不會太明智。如果目標是想過更好的生活,那麼,擔憂就只會起反作用。
(3)預先確定看法
預先胡思亂想或是預先確定看法會使我們在與他人互動時陷入自己的思維裡,無法真正傾聽他人的想法,同樣會阻礙我們感受愛。
成長過程中他人對我們的影響,受教育經歷以及對變化的牴觸都讓我們習慣於陷入自己的思維中。
現在的世界變化太快,讓我們失去掌控感,感到不安全。在思維過程中構建一個熟悉的、不需要改變的世界,然後待在其中會讓我們感到安全。
但過於沉浸其中會讓我們失去發現其他經驗、理念和人的機會,也會錯過感覺被愛的機會。
04 如何感覺到被愛
由上文可看出,這些習慣與做法之所以會阻礙我們感受愛,正是因為它們阻礙了我們與他人和自我在情緒情感上的聯接造成的。
除了藥物與電子設備的原因,其他的因素大都是來源心理上對壓力的反應。
對未來的不可知會帶來壓力,會感到恐懼,為了應對,我們會把時間和精力過多的用在思考解決辦法上,用在做更多的工作上,用在擔憂和焦慮上。
睡眠不足,重大的生活變化,工作問題,以及家庭和人際關係等這些生活中的變化會給心理帶來威脅,既會引發壓力,又會帶來沮喪的情緒。
越來越多的情緒問題又會變成新的壓力來源,讓原有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而處於壓力過大的狀況下,或是陷入恐懼、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中時,我們是無法去感受愛的。
因此,只有及時感知並疏導出自己的負面情緒,降低壓力,保持與自我以及所愛之人之間的聯結時,我們才能夠感受到愛。下面這幾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
1)用情感聯結戰勝壓力,增強我們感受愛的能力
讓我們感覺被愛的安全感並不是某種單一的情緒,而是一種混合的情緒,有愉快的情緒,也有不愉快的情緒。
當我們接受這些好的與不好的情緒,時刻與自己當下的情緒保持聯結時,才能保持與自我以及他人的聯接,才能感受到被愛。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察覺並釋放自己的情緒。
(1)表達性書寫
表達性書寫的創始人,詹姆斯·彭尼貝克在研究中發現:
與對照組相比,每天花費15~20分鐘記錄一段不愉快的經歷,保持記錄三四天,能夠在幾周、幾個月甚至數年內持續提高人們的身心健康水平。
通過將自己最深層次的想法和感受記錄下來,可以幫助我們淨化心靈,釋放出思維空間去處理其他任務。
通過自由的書寫一個正在處理的複雜問題,幫助我們更容易的找到解決方法。在書寫的過程中,有時候還能夠產生即時性的見解或是解決方案。
表達性書寫只是一種非常簡易的方法,可以幫助人們處理或者理解他們生活中的情緒波動,但它不能幫助你成為小說家或者編劇。
這也是我用來清理大腦思維空間,尋找靈感的方式。每天早上起床後,我都會記錄一下大腦裡的思維。包括讓自己耿耿於懷的事情,自己的焦慮和擔心,以及一些新的想法和計劃。
通過將事情經過、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記錄下來,一方面滿足了自己傾訴的需要,同時在記錄的過程中也會時不時的產生一些新的看法和解決方案。寫完之後,整個人都感覺輕鬆了很多。
(2)感恩日記
英國詩人、政論家約翰·彌爾頓曾說:
感恩帶來敬畏,讓我們每天遇見頓悟,那些超然的敬畏時刻,永遠改變我們對人生和世界的體驗。
感恩可以改善我們的免疫系統,降低焦慮和抑鬱水平,培養感恩之心可以提升我們的整體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通過寫「感恩日記」,可以讓我們對生活中擁有的東西心存感激,感受到幸福。
每天或是定期列出3~5件令你感恩的事情,可以是任何事情,只要你覺得它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你的人生。
可以是日常事物,你的家人朋友,亦或是簡單的一頓可口的飯菜,灑在臉上溫暖的陽光,呼吸清新的空氣等等。
這3~5件或是更多的事情應該是不同的,不重複的,如果還能進一步記錄感恩的原因和結果,效果會更好。
比如,
我為家人而感恩,因為他們無條件的愛我,支持我,讓我感覺很溫暖,很幸福。
我為早晨燦爛的陽光而感恩,因為它給與了我光明和溫暖。
我為工作而感恩,因為工作給我提供了收入。
通過每天至少記錄5件值得感恩的事情,讓我感覺自己被愛包圍著,內心充滿了溫暖和力量。
(3)成功日記
每天至少記錄5條個人成果,任何小事都可以。比如,
我今天寫了第一篇成功日記。
我堅持寫作。
我早上6點鐘就起床了。
我早上起床後堅持冥想20分鐘。
我晚上堅持快步走30分鐘,鍛鍊身體。
在開始時可能會不太容易,不太確定一件事算不算作是成功的事,遇到這種情況時,就把它認定為成功的事情,過於自信好過不夠自信。
這一方法來自博多.費舍爾的《小狗錢錢》,通過記錄自己成功的事情來提高自信程度,讓我們能夠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並由此體驗場到積極的情緒。
之前的我非常傾向於自我貶低,缺乏自信。正是通過寫成功日記,讓我越來越相信自己,並敢於去嘗試新東西,並且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會有所收穫。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
人們喜歡數煩惱,不喜歡數快樂。如果要人也數數快樂的話,就會發現每一份快樂都足以給人帶來幸福。
人們傾向於擔憂與懷疑自我,通過表達性寫作可以將佔據大腦的不好的想法和情緒疏導出來,通過寫感恩日記與成功日記讓我們感受到被愛、溫暖與自信的積極情緒,提升幸福感。
(4)鍛鍊身體
身體的真正珍貴之處在於它是一切體驗的來源與實際生活的記錄。鍛鍊身體可以提升我們的身體感官,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降低壓力。
《運動改造大腦》告訴我們,運動能夠刺激腦幹,增長腦細胞,避開消極中樞,重新開拓新迴路,排除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提高能量、熱情和動機。
步行、跑步、遊泳、登山等都是很好鍛鍊方式,讓我們趕緊動起來吧!趕走壓力與煩惱,體驗到積極的情緒。
(5)冥想
目前已有諸多研究表明,冥想能為人類的大腦帶來積極的影響。
大腦可以說是無時無刻不在運轉,即使你「無所事事」,也會持續大量的消耗著能量,讓人感受到疲勞。
冥想就是一種讓大腦得到有效休息的方法。幫助大腦擺脫雜念,消除壓力,培養正面情緒。
每天冥想10~15分鐘可以幫助我們消除焦慮,恢復心緒平靜,提升一天的快樂水平。即使只是冥想5分鐘也會對內心平靜有所幫助。
2)讓他人感受到我們的愛
在我們打通了與自我的情感連結,能更好的感受到別人給我們的愛之後,那怎樣做能夠讓我們關心的人感受到我們的愛呢?
(1)與他人面對面的交流,用心傾聽對方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告訴我們,表達愛的最好方式是關注對方,而最好的關注方式是用心傾聽。
用心傾聽不僅要聽到對方說話的內容,還要眼睛看到對方,全身心的去體會對方的感受。
在傾聽之前就放下自己的評判,不做任何預設,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目的是去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是為了理解對方,是心與心的交流。
(2)通過幫助他人而感覺被愛
也許我們的生活環境、物質條件、受教育程度、身體狀況等並沒有那麼好,但是給予和擁有對感覺被愛來說一樣重要。
因此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想讓他人感覺到被愛的意願,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通過幫助他人來感受被愛。
簡單的如給陌生人指路,幫鄰居奶奶扔垃圾,去福利院做義工等等,這世上有許多人需要並且會感激你的關愛。在努力給予別人幫助時,我們往往也能發現自己生活中最需要的是什麼。
也許這需要我們花些心思,多做幾次嘗試才能發現自己適合給別人提供何種幫助,但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
05 結束語
感覺被愛並且知道如何讓他人感覺被愛會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意義和目的。
感覺被愛是我們的一種生理需求,是幸福安康所必須的一種生理條件。能夠感受到愛是我們能夠從壓力和創傷中恢復並煥發出活力的重要因素。
生活的道路也許不會平坦,感覺被愛會讓內心充滿安全和溫暖,讓我們把已經擁有的發揮到極致。同時賦予我們力量去幫助和撫慰別人,讓他人感受到被愛,找到幸福的源泉。
參考資料:《感受愛:在親密關係中獲得幸福的藝術》、《書寫的療愈力量》、《小狗錢錢》、《手寫人生》、《運動改造大腦》、《高效休息法》與《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