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好多篇關於怎樣上好英語閱讀課的文章,感覺我們的有些想法是對的,必須摸索下去,大膽地改革。前天濮陽市組織英語老師去鄭州聽有關閱讀課的講座,由於工作原因,我沒有參加。聽同事們回來說,教研員說:「必須改!再不改就落後了。」按照原來講英語閱讀課按部就班的模式確實是要落後,而且已經落後了。
但是我認為,我們大可不必非得總結出來一個框架,然後給它取一個高深的名字,叫做「某某模式」。因為閱讀的題材不同,我們對於不同的文本肯定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譬如小說,我們要分析故事情節、人物關係,以及在故事情節發展變化過程中體現出的人物性格特徵;對於散文和詩歌,我們要分析情感、韻律,注重文字本身的美;對於記敘文,我們要像分析語文記敘文一樣,分析六要素,讓學生在情節中得到情感上的升華;對於說明文,我們要教會學生從科學的、客觀的角度認識事物.
所以,如果簡單地說英語閱讀課的改革,要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不夠科學的。比如學寫應用文信件,就是一種能力,不牽涉情感。如果說英語閱讀課改革就是「深挖」,也是不夠全面的,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適合深挖。比如詩歌,挖什麼?挖的七零八落,一個一個字解刨開來,完全沒有了美感。那麼,閱讀課改革到底是什麼?到底要改什麼?這是我們必須要先搞清楚的問題。思考良久,總覺詞不達意。我想,改革就是要把文章教得像一篇文章,有整體框架,且有血有肉,要通過每一篇文章感知英語的語言習慣,培養會分析文章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只摳句子,摳語法,更不是在文章中像從一堆蘋果裡挑出一個桃子那樣找問題的答案。
之前,我在《關於英語閱讀課的思考》裡舉例說明了從問題設計和激發引導學生兩方面提升學生分析文章和的能力。在《英語閱讀課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示例》裡,通過對習題中兩篇閱讀理解的問題拓展設計舉例,具體說明了怎樣設計問題培養學生對閱讀語篇進行分析、升華。最近,我一直堅持做閱讀課課後反思。學校教研組讓每個年級都就英語學科舉辦一項活動。以往我們幾乎要麼是書法比賽,要麼是作文比賽。經過思考,這次我想讓學生自己做閱讀理解分析。選材可以是課本上的文章,也可以是習題裡出現的閱讀材料。
第一次做閱讀分析,害怕他們會無從下手,所以我在學科組提議,併集體商議,給學生規定了板塊。一周後,各種各樣的閱讀分析出爐了。材料出處各異,文章脈絡清晰,和平時閱讀課教他們時,做的脈絡結構大體感覺一樣。我驚喜不已,看來,這個思路確實是對的。孩子們不僅學會了課文,還學會了分析文章的能力。下面,就一部分作品進行展示。
看完孩子們的作品,我又有了新的想法。學生講得了語文課,也必定能講得了英語課文。正好該上閱讀課,本單元的閱讀課是一篇調查報告。我想大膽嘗試,讓學生講課文。具體流程如下:想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我問問題:What's the passage about?(這篇文章是關於什麼的?)學生答:Free time activities(業餘活動)。我問:How many activities are mentioned? What are they? (文中提到幾個活動,分別是什麼?)學生回答,老師板書。然後問是放鬆的最佳方式,為什麼?找出三點原因。在互動過程中,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就解決了。中間三段,分別寫了是那種關於三種業餘活動的調查結果。結構很清晰,包括百分比和做這些活動的頻率。
這一部分,我安排學生自學,並列思維導圖。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列的思維導圖和我列的如出一轍。
通過自學,他們自己完全能解決這篇文章,並且梳理的非常清楚。之後,我又讓學生自己設計了三項活動,並就自己列的活動,在班裡找十位學生做調查。找十位學生是為了好換算百分數。為了避免課下應付任務,我決定課堂上用十分鐘做調查。課桌拉開,60多人,十人一列安排就緒,二十人一大組,每列十人,相對而立。一列不動,另一列流水用英語進行調查,當轉回一圈的時候,正好每一項活動形成十個數字。
接下來就是統計數據,看學生做每一項活動的頻率所佔的百分比。然後,把這組數據寫成一項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寫得非常好,說明他們自學的還是很到位的。
通過他們自學的這節課,我想到以下幾點:第一,長期注重在閱讀中培養思維方式已經初見成效,需繼續堅持;第二,活動組織有序,也在無形中提升了孩子們的條理性;第三,以後要充分相信孩子,你想他們有多優秀,他們就能多優秀。講臺就是個舞臺,老師只是導演,孩子們才是主角。這一節課上得很滿意,但是上下來後,覺得比自己滿堂灌還要耗費精力,因為整個過程中要不斷觀察他們的問題和優點分別在哪裡,還要保證組織活動的環節,提前講好規則,做到有條不紊。
誠然,想上好每一節閱讀課,把每一節課都打造成精品,老師要在背後付出很多。我們一定要避免的現象是,每次聽完專家的報告,當著專家的面誇讚一番,專家走後,我們又嘆息一番,說自己水平不夠,學生不如大城市,沒有足夠的語言環境等等。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去做,把每一堂課都當做一場演出,每一堂課都要華麗登場。我們要靜下來,沉下去,對自己高標準要求,在備課上下苦功夫。
附《關於閱讀課的思考》和《在閱讀課上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兩篇文章主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