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5年的8月15日,上海《大公報》的頭版頭條上,五個超大的黑體字「日本投向矣!」點燃了全中國人民內心的狂喜。每條大街小巷,都可以聽到有人在哭嚎,有人在狂笑。這五個字,代表了太多太多。
就連日本國境內,也有不少的國民鬆了一口氣,因為戰爭,日本的百姓也是苦難連連。但唯一心中五味雜陳的,就是被天皇派遣到中國戰場的日本士兵們。在出徵之前,他們都接受的軍國主義無底線的洗腦。
為了所謂的「大東亞聖戰」,他們別離故土,與親人相離,前往陌生的中國。在聽到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之後,一部分士兵不信,依舊負隅頑抗。但終究還是被我方剿滅。
一部分士兵覺得自己內心的信仰崩塌,當即切腹自盡。當然,這些都是小股的士兵。在8月21日,日本天皇的代表重光葵前往中國,見到了中方代表。大陸約有150萬日軍,以及200多萬的僑民正式投降。
在投降之後,大部分人對於日本僑民的態度就是遣返回國。但對於日軍,大部分都是要原地等待我軍,進行受降儀式。東北的偽滿日軍,則是向蘇聯投降。我國境內的受降日軍在進行儀式過後大多都被遣返回國了。
而在東北的那一批日軍,大多都被待到了西伯利亞挖土豆了。東北那批日軍的下場想必不會太好,缺醫少藥,又要日夜勞作。大批的俘虜都在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作用下活活凍死。
至於被遣返回國的日軍,看似是比東北那一批好一點,至少他們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但實際上,這些日軍回去迎接他們的確是冷漠的國人。因為就在前不久,美軍像日本境內投下的兩顆原子彈直接擊碎了日本國民的驕傲。
後作為戰敗國,他們還要在東京審判中面對天文數字的戰爭賠償。裕仁天皇犯下的錯誤,日本的國民沒有辦法怨恨天皇。於是這份恨,就被轉嫁給了侵略的士兵身上。而且這些士兵在東亞戰場的所作所為,也著實刷新了日本國民的三觀。
沒有誰是天生的劊子手,普通的日本國民心中還是有些道義存在。這些戰爭中的魔鬼,沒有人願意接納。這些士兵們只能在街上流浪,日本天皇也無暇顧及他們。因為日本的君主體制已經在美國的插手之下,被迫重新組建。
一直等到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在日本境內投資了許多的後勤工廠。這些曾經的士兵才有了前往工廠打工的一條謀生之路,日本也慢慢恢復了一點點元氣。但在這之前,已經有不少的士兵死在了日本的街頭巷尾。
這樣的下場,也許真的冥冥之中有報應產生。這些劊子手們,遭此厄運實屬於應當。但是那些仇視這些士兵們的日本國民也許忘記了,這些士兵前往戰場的時候,他們也是將其當做是英雄看待的。
失敗歸來後,就將這些士兵當成了社會的敗類。也自這裡可以看出深藏在日本國民心中的冷漠以及自私,看出日本國民骨子裡的習性。至於身處太平盛世的我們,更應該記住當年那場戰爭。以此謹記,國強才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