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居,很長一段時期內也實行著閉關鎖國的政策,直到「佩裡叩關」事件發生後,淪為半殖民地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改革,逐漸擺脫了帝國主義控制,並一躍成為當時的亞洲頭號強國。後來在國內矛盾日益尖銳的情況下,受軍國主義思潮影響的日本對中國發起了侵略。
作為日本首要侵略對象的中國,由於軍力過於弱小,在日軍侵華前期節節失利,大半國土淪為日佔區。我國東三省是最先失守的一片陣地,日本後來甚至在這裡建立了偽滿洲國,試圖通過皇族聯姻來鞏固對中國的統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除了自殺的日本士兵以外,多數投降日軍都被遣送回國,但卻有一支日本「鬼軍」拒不投降,藏在中國地下,寧願吃老鼠都不敢出來,最後結局有些殘忍。
這支日軍隊伍其實屬於日本關東軍,駐紮在黑龍江省的東寧縣城,日本戰敗後,他們就躲進了東寧要塞。東寧要塞是日軍在我國邊境打造的一處軍事防禦基地,主要是為了用來對付蘇聯,因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日軍又將其稱作「東方馬奇諾防線」。
據了解,該軍事要塞佔地面積十分龐大,除了基本的火炮發射陣地之外,戰地醫院、軍用機場等應有盡有,所以駐紮在這裡的日軍規模也十分龐大,在整個縣城人口僅3.5萬的時候,東寧要塞的日軍總數卻已經達到了13萬。
在二戰進入尾聲階段後,蘇聯對日宣戰,並派遣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和駐紮在東寧要塞的關東軍第一方面軍作戰的就是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在日本宣告投降後,這支關東軍的精銳勢力還憑藉著險要堅固的防禦工事抵抗蘇聯紅軍的進攻。在後勤被掐斷的情況下,這支日軍還躲在中國地底下,寧吃老鼠和戰友遺體也不出來。
因為蘇聯紅軍對該地區不熟悉,而且東寧要塞又十分堅固,所以蘇聯紅軍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隨後的時間裡,蘇聯紅軍還採用了火攻的方式,同時也扔下大量炮彈對其進行火力覆蓋。直到8月28日,這支躲在地下的日軍才走出掩體投降。
在蘇聯紅軍的猛烈進攻下,日本關東軍迅速走向了滅亡,這支投降的日軍也和其他戰俘一樣,被蘇聯送到了西伯利亞等地的戰俘收容所,被迫幫助蘇聯進行戰後重建。
軍國主義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對外擴張,其中還融合了日本尚武的武士道精神,再加上日本天皇的鼓動,這些日本士兵人人都以為天皇效忠為榮,戰鬥到最後一刻就是他們的信念。
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這些受軍國主義思潮嚴重洗腦的日本士兵真是可憐又可恨,淪為了侵略戰爭的棋子而不自知,還在別國土地上作惡多端。落得如此下場也只能說是報應了。
我不知道各位讀者對抗日戰爭有多了解,但讓大多數人回想,那便是一些九一八,平型關大捷,南京大屠殺等一些大事記。但要說14年抗戰的很多細節,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支支吾吾講不出來。
我在網上曾看到過這麼幾個問題:
如果想要全面了解抗日戰爭,必讀10本書的推薦列表有誰?想要了解真實的抗日戰爭史應該看什麼書?完整、全面介紹抗日戰爭的書籍有哪些?
在這些回答中,無一不共同指向了一本書——《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
為何?
這本書以編年體的體裁記錄了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戰勝利日本投降這一歷史過程。應該說這種用年份劃分時間節點的方式很好地梳理了這一歷史進程,像給讀者畫出一條跌宕起伏的線一樣,一目了然。
其中書中有大量的歷史珍貴照片,正如作者所說:「本書的真正價值在圖片,而不是文字,因為照片是歷史研究中最原始、最直觀的素材」;書中的大量照片為讀者真實還原了這段歷史。
感興趣的讀者夥伴可以點擊下方橫幅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