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被父母當眾教訓,該有多難過?
見過這樣一件事,女兒喜歡玩手機,爸爸屢次教訓不聽,於是就讓她在學校門口罰跪。最後,被周圍居民報警。
爸爸為糾正孩子不玩手機,讓她在學校門口罰跪,是懲罰,也是羞辱。
孩子喜歡玩手機,是很多父母的心頭大事。玩手機會耽誤學業、傷害眼睛、還可能會學壞,一想到這些,父母就想立即糾正孩子的行為。
父母出於好意糾正孩子,但他屢教不改,就容易被激怒。批評、打罵、甚至羞辱孩子就開始上演。
羞辱孩子,短期內可能會見到他停止某些行為,但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是長久乃至一生的。
它偏離了教育的真義,這背後不過是父母對自己權利的強調。
01、羞辱教育,是強調父母的權利
廣東珠海某小區內,一位網友拍下10歲裸體男孩被打視頻。
爸爸拿著充電器線抽打一絲不掛的孩子,痛得他陣陣慘叫。周圍的居民看不下去,有的拿出衣服想給孩子穿上,見圍觀的人越來越多,爸爸才把孩子帶回了家。
孩子有錯,打本來就不能解決問題。又扒光孩子的衣服,在大庭廣眾之下羞辱他,這種做法更是極端。這並不是教育,而是強調自己做父母的權威,要讓孩子服自己。
在大雪紛飛的長春,一位女孩被父母要求在雪地裡罰跪,因為父母發現女兒早戀。
女孩跪在住房樓下的雪地裡,整整3個小時,鄰居怕凍壞孩子就報了警。
微博下,網友紛紛反對父母的做法,認為這就是在逼孩子早戀。
戀愛是人之常情,早戀也並不是可羞恥的事,父母卻當做洪水猛獸,罰她跪在人來人往的樓門口,孩子怎樣感覺羞恥,父母就怎樣來。
簡·尼爾森說,很多父母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想「贏了」他。尼爾森認為,父母贏了孩子,但孩子卻成了失敗者。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很容易佔據至高點,對孩子進行施壓,以羞辱的方式讓他做出轉變。
這種方式帶來的挫敗和羞辱,會深深刺傷孩子,讓他養成反叛或盲目順從的性格。兩種性格都不是父母所願,但它都是父母的強權造成的。
02、羞辱之下,孩子勢必會反擊
紀錄片《鏡子》中,男孩澤清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說出自己對父母的感受。在這之前,澤清都用書寫的方式,來發洩內在的痛苦。
在與心理醫生的對話中,澤清說媽媽經常會家暴自己,喜歡揪住一些事情不放,罵起人來非常刺耳。澤清深感羞辱,常常隱忍。
隨著年齡增長,澤清開始爆發,曾和媽媽發生拉扯,暴跳如雷,把門踹了一個大洞。
澤清曾對媽媽說,如果父母再不改變,他真有可能做出一些讓他們意想不到,無法挽回的事。
在另外一個情感類節目裡,母親想讓離家出走10年的兒子回家,但兒子堅持不回。他表示父母從小對自己辱罵、責打傷透了心,從十二、三歲起就有離家出走的念頭。
第一次離家出走兩星期後,回到家父母又一頓打罵。兩天後,寒了心的兒子再次離家,一走就近10年。
其間父母有事打電話讓兒子回家幫忙,得知家中有事兒子倒很高興,數落父母當初對自己不好,現在來求也沒用,並堅持不回家,以此來報復父母。
武志紅說,在失衡的人際關係中,如果強勢一方攻擊弱勢的一方,並不允許弱勢一方表達他的感受。弱勢一方必然會感到憤怒,並想還擊,無論弱勢一方有多弱。
失衡的親子關係更是典型,父母以貶損、羞辱孩子自尊的方式來對待他,性格強硬的孩子,會直接對抗父母。稍柔軟的,表面會屈服,但會在其他方面做出讓父母憤怒的舉動,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錯誤來達到報復的效果。心理學稱之為,隱形攻擊。
隱形攻擊與直接對抗並無兩樣,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一些少年殺害父母的案例中,很多孩子都是長期遭受父母的羞辱、打罵,在青春期來臨時爆發,給父母以致命的還擊。
父母以羞辱的方式攻擊孩子,他就會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反擊,這不但不能幫助他改變錯誤的行為,還讓親子關係的裂痕越來越大,讓教育以失敗告終。
03、被尊重的孩子,才有更好的行為
孩子發自內心的好行為,才是長久而又真實的,這都來自他有較強的自尊。
一位網友上傳了一個記錄孩子學習的視頻。疫情期間,學校要求孩子在家進行成績測試。
語文測試完畢,媽媽上傳完孩子的試卷,他興衝衝地等待老師回復。接著,媽媽檢視孩子的試卷,發現只錯了一個字。
原以為孩子會為此高興,但他卻哭得停不來,認為錯了就拿不到滿分。媽媽趕緊安慰孩子,說拿不到滿分不要緊,並稱讚其它地方寫都非常好,換著自己肯定做不到。
視頻裡孩子漂亮的字跡,工整的試卷,不由讓人稱讚。
更重要的是,孩子很自尊,媽媽沒有高要求,但孩子卻能自我約束和要求。
《正面管教》書中表示,很多父母混淆了自尊的意思。一些孩子學會了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他們培養出來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父母以自我標準要求孩子,他就會養成以父母的反應來評價行為的對錯,難有健康的自尊。
如果父母信任、尊重孩子,鼓勵他為問題負責,孩子就能建立起真正的自尊。
而自尊又是自控的源頭,父母以寬容、尊重對待孩子,他就有了實現獨立的機會,因此約束自己,並從中學會自省。
當孩子能夠自省,就能習得自控。如此,他會時常修正自我,並且有更好的行為。
04、
期望孩子有好行為,不如給他好個性,這才是孩子的幸福力。
如果父母無條件愛孩子,不以行為的好壞來決定對他的愛,孩子的心靈才會健康,並養成積極陽光的心態,這種果效長久並且健康,遠遠高於羞辱的方式。
好的教育,不是用力改造,而是用愛孕育。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好行為的溫床。在它裡面沒有親子權利之爭,更沒有羞辱。它孕育出孩子的自尊、自控。
如此,孩子就有好行為,是他好性格由內而外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