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式教育,讓多少孩子活在疼痛中

2020-08-06 深泉

孩子犯錯被父母當眾教訓,該有多難過?

見過這樣一件事,女兒喜歡玩手機,爸爸屢次教訓不聽,於是就讓她在學校門口罰跪。最後,被周圍居民報警。

爸爸為糾正孩子不玩手機,讓她在學校門口罰跪,是懲罰,也是羞辱。

孩子喜歡玩手機,是很多父母的心頭大事。玩手機會耽誤學業、傷害眼睛、還可能會學壞,一想到這些,父母就想立即糾正孩子的行為。

父母出於好意糾正孩子,但他屢教不改,就容易被激怒。批評、打罵、甚至羞辱孩子就開始上演。

羞辱孩子,短期內可能會見到他停止某些行為,但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是長久乃至一生的。

它偏離了教育的真義,這背後不過是父母對自己權利的強調。

01、羞辱教育,是強調父母的權利

廣東珠海某小區內,一位網友拍下10歲裸體男孩被打視頻。

爸爸拿著充電器線抽打一絲不掛的孩子,痛得他陣陣慘叫。周圍的居民看不下去,有的拿出衣服想給孩子穿上,見圍觀的人越來越多,爸爸才把孩子帶回了家。

孩子有錯,打本來就不能解決問題。又扒光孩子的衣服,在大庭廣眾之下羞辱他,這種做法更是極端。這並不是教育,而是強調自己做父母的權威,要讓孩子服自己。

在大雪紛飛的長春,一位女孩被父母要求在雪地裡罰跪,因為父母發現女兒早戀。

「羞辱」式教育,讓多少孩子活在疼痛中

女孩跪在住房樓下的雪地裡,整整3個小時,鄰居怕凍壞孩子就報了警。

微博下,網友紛紛反對父母的做法,認為這就是在逼孩子早戀。

戀愛是人之常情,早戀也並不是可羞恥的事,父母卻當做洪水猛獸,罰她跪在人來人往的樓門口,孩子怎樣感覺羞恥,父母就怎樣來。

簡·尼爾森說,很多父母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想「贏了」他。尼爾森認為,父母贏了孩子,但孩子卻成了失敗者。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很容易佔據至高點,對孩子進行施壓,以羞辱的方式讓他做出轉變。

這種方式帶來的挫敗和羞辱,會深深刺傷孩子,讓他養成反叛或盲目順從的性格。兩種性格都不是父母所願,但它都是父母的強權造成的。

02、羞辱之下,孩子勢必會反擊

紀錄片《鏡子》中,男孩澤清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說出自己對父母的感受。在這之前,澤清都用書寫的方式,來發洩內在的痛苦。

在與心理醫生的對話中,澤清說媽媽經常會家暴自己,喜歡揪住一些事情不放,罵起人來非常刺耳。澤清深感羞辱,常常隱忍。

「羞辱」式教育,讓多少孩子活在疼痛中


隨著年齡增長,澤清開始爆發,曾和媽媽發生拉扯,暴跳如雷,把門踹了一個大洞。

「羞辱」式教育,讓多少孩子活在疼痛中


澤清曾對媽媽說,如果父母再不改變,他真有可能做出一些讓他們意想不到,無法挽回的事。

在另外一個情感類節目裡,母親想讓離家出走10年的兒子回家,但兒子堅持不回。他表示父母從小對自己辱罵、責打傷透了心,從十二、三歲起就有離家出走的念頭。

「羞辱」式教育,讓多少孩子活在疼痛中

第一次離家出走兩星期後,回到家父母又一頓打罵。兩天後,寒了心的兒子再次離家,一走就近10年。

其間父母有事打電話讓兒子回家幫忙,得知家中有事兒子倒很高興,數落父母當初對自己不好,現在來求也沒用,並堅持不回家,以此來報復父母。

「羞辱」式教育,讓多少孩子活在疼痛中

武志紅說,在失衡的人際關係中,如果強勢一方攻擊弱勢的一方,並不允許弱勢一方表達他的感受。弱勢一方必然會感到憤怒,並想還擊,無論弱勢一方有多弱。

失衡的親子關係更是典型,父母以貶損、羞辱孩子自尊的方式來對待他,性格強硬的孩子,會直接對抗父母。稍柔軟的,表面會屈服,但會在其他方面做出讓父母憤怒的舉動,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錯誤來達到報復的效果。心理學稱之為,隱形攻擊。

隱形攻擊與直接對抗並無兩樣,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一些少年殺害父母的案例中,很多孩子都是長期遭受父母的羞辱、打罵,在青春期來臨時爆發,給父母以致命的還擊。

父母以羞辱的方式攻擊孩子,他就會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反擊,這不但不能幫助他改變錯誤的行為,還讓親子關係的裂痕越來越大,讓教育以失敗告終。

03、被尊重的孩子,才有更好的行為

孩子發自內心的好行為,才是長久而又真實的,這都來自他有較強的自尊。

一位網友上傳了一個記錄孩子學習的視頻。疫情期間,學校要求孩子在家進行成績測試。

語文測試完畢,媽媽上傳完孩子的試卷,他興衝衝地等待老師回復。接著,媽媽檢視孩子的試卷,發現只錯了一個字。

「羞辱」式教育,讓多少孩子活在疼痛中


原以為孩子會為此高興,但他卻哭得停不來,認為錯了就拿不到滿分。媽媽趕緊安慰孩子,說拿不到滿分不要緊,並稱讚其它地方寫都非常好,換著自己肯定做不到。

視頻裡孩子漂亮的字跡,工整的試卷,不由讓人稱讚。

「羞辱」式教育,讓多少孩子活在疼痛中


更重要的是,孩子很自尊,媽媽沒有高要求,但孩子卻能自我約束和要求。

《正面管教》書中表示,很多父母混淆了自尊的意思。一些孩子學會了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他們培養出來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父母以自我標準要求孩子,他就會養成以父母的反應來評價行為的對錯,難有健康的自尊。

如果父母信任、尊重孩子,鼓勵他為問題負責,孩子就能建立起真正的自尊。

而自尊又是自控的源頭,父母以寬容、尊重對待孩子,他就有了實現獨立的機會,因此約束自己,並從中學會自省。

當孩子能夠自省,就能習得自控。如此,他會時常修正自我,並且有更好的行為。

04、

期望孩子有好行為,不如給他好個性,這才是孩子的幸福力。

如果父母無條件愛孩子,不以行為的好壞來決定對他的愛,孩子的心靈才會健康,並養成積極陽光的心態,這種果效長久並且健康,遠遠高於羞辱的方式。

好的教育,不是用力改造,而是用愛孕育。

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好行為的溫床。在它裡面沒有親子權利之爭,更沒有羞辱。它孕育出孩子的自尊、自控。

如此,孩子就有好行為,是他好性格由內而外的流露。

相關焦點

  • 「被媽媽扒光,圍觀拍照」:羞辱式教育凌遲了多少孩子的自尊心
    中國式老師、家長,一向對羞辱式教育情有獨鍾。前不久的開學季,網上一則視頻引發熱議。貴州某中學,男老師戴著墨鏡,提一桶水站校門口,用抹布挨個給女學生卸妝。因為他們的根本目的不在卸妝,而在羞辱。把你的自尊心踩在腳底下狠狠碾壓,再順便吐上幾口唾沫。讓你今後只要一想到化妝這件事,就覺得恥辱,羞慚,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同學敏敏,人生中被扒光的經歷。
  • 傷害孩子有多簡單?羞辱式教育是毒藥,別「以愛之名」傷害孩子
    這種口無遮攔的話語讓孩子成長中變得不敢去表現自己,失去競爭的勇氣,做事情畏手畏腳。當家長已經用羞辱式的言語給孩子定性。久而久之,孩子們相信了,不努力了,自我放棄了。那麼這些孩子在未來發展中就不敢為自己爭取,失去競爭優勢。2、 讓孩子缺乏安全感,沒有歸屬感有些家長常常用:"你再調皮,媽媽就不要你了。"這類威脅的話語讓孩子聽話。
  • 中國式羞辱培養的「完美孩子」, 一輩子都體會不到幸福
    孩子是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個性的,孩子不應該因為他的個性和個人特點受到羞辱。不要去相信一定要把孩子刻成一個模式才能獲得幸福的鬼話。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喜歡自己。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無論有多少財富,都很難獲得幸福的感覺。小秧在英語世界裡大方自信,而在中文環境下就又變回那個有點膽怯的孩子。很大的原因,是中國老師的思維方式問題。美國老師個個都有愛心,聖母附體嗎?
  • 一個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
    幾位小鮮肉與孩子的相處模式,讓像我一樣的很多媽媽都感到震驚、難過、憤怒和深深的悲哀。哄騙+羞辱,開啟惡魔帶娃模式三位小鮮肉,為我們實力演繹了三種不同的帶娃模式。其中,林更新和于小彤成功使用哄騙+羞辱的方式,開啟了一段惡魔帶娃之旅。
  • 13歲女孩自殺前最後一句話戳痛世人:有多少孩子被浸羞辱式教育裡
    ……所有這些悲劇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孩子在自殺前,都曾經受到當眾羞辱。有人說,被羞辱了便要自殺嗎?是不是太玻璃心了?作為一個有同樣體驗的人,我想說的是,來自大人的當眾羞辱,的確具備極強的殺傷力。哪怕是一個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面對當眾羞辱都可能感受到極大的心理傷害,何況一個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
  • 「羞辱式」懲罰不是教育應有的樣子
    原來,小文平時就很淘氣,特別不愛做作業,本來就為孩子的情況著急,又接到老師的電話,說小文一星期都沒好好做作業。在回家的公交車上,母親張女士的語氣越來越嚴厲,可小文滿不在乎,嘴裡還不服氣地頂撞著母親,一句「我成績好,不用寫作業」,徹底惹火了張女士。(7月4日《重慶晨報》)  俗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層皮。對未成年孩子來說,何嘗不又是這樣呢?
  • 「8歲,被媽媽扒光,全車人圍觀拍照」:多少孩子,死於羞辱式教育
    ·  02  · 中國式老師、家長,一向對羞辱式教育情有獨鍾。  去年的開學季,網上一則視頻引發熱議。 貴州某中學,男老師戴著墨鏡,提一桶水站校門口,用抹布挨個給女學生卸妝。 被媽媽的地獄囚禁式問責逼到抓狂的浩浩,忍不住懟了回去。   「好啊,畫就畫,誰怕誰!」  媽媽難以置信地看著他 , 「你再說一遍?」 感受到周圍人窺探的目光,浩浩不甘示弱地又重複一遍,聲音還刻意高了八度。 這下,媽媽徹底火了。一陣撕扯中,她把浩浩扒到只剩下短褲。 車裡有人拿手機拍照,有人暗暗發笑。
  • 教育孩子,你還在用羞辱他的方法嗎?建議家長收藏以下4招
    平時在生活中會經常聽到別人罵自己的孩子說「你怎麼這麼蠢,這點事都做不好?」「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你腦子是不是有問題?」「你看看人家比你小都這麼厲害,真不知道你腦子用來幹什麼的」以上的話是不是經常聽到家長跟自己的孩子說,或者你也經常有意無意這麼說自己的孩子,看似無關痛癢的教訓,實則這就是羞辱式教育。
  • 13歲女孩考第一被質疑:羞辱式教育是把殺人的刀
    永遠不要高估一個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永遠不要低估羞辱式教育的殺傷力。 什麼是羞辱式教育?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平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尊重和信任,即便是提出批評,也應該充滿善意和鼓勵,以不賤踏人格尊嚴為低線。而羞辱式教育正好相反,它打破了這種平等關係,教育者以權威自居,居高臨下地俯視受教育者,把羞辱對方當成了教育。
  • 羞辱式教育正在逼死孩子
    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衣著得體的媽媽,正牽著女兒在逛超市。本來這是很正常的一幅場景,但讓人感到訝異的是,女孩渾身赤裸、不著寸縷,和媽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然而,很多做父母的居然還自以為是:我是為了孩子好。很多的老師居然還剛愎自用:我一直這麼教育孩子,沒問題!這種現象背後其實是一種扭曲的教育理念:羞辱式教育。2為什麼會有這種理念和現象呢?
  • 羞辱式教育要不得!好多家長都在犯卻不自知!
    在溝通的過程中,讓我非常震驚的是,好多家長和老師居然採用羞辱式教育!還不自知!我從事教育這麼多年深知其中的可怕!下面就讓我們看幾個案例吧!1.第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大家說,能不能原諒他?」課堂上,老師板著臉問。那個獨自站著的男孩聳拉著腦袋,眼光含淚,像犯人似的等待眾人的宣判。「不能原諒!」
  • 王石川:給孩子臉上蓋章羞辱的是誰?
    上芬小學副校長向孩子及家長表示歉意,並稱會認真反思教學工作中的問題。(9月26日《南方都市報》)  對涉事老師這種粗鄙做法,不少網友怒不可遏,建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其臉上或臀部上蓋藍印章。此招雖然解恨,但並不可取,既然認為給孩子臉上蓋印章醜陋而荒謬,又何必留存和推廣這種做法?
  • 父母的「羞辱式教育」,正摧毀孩子自信心,聰明家長要學會這3招
    在最近的聊天中我才得知居然還有家長喜歡使用「羞辱式教育」,在父母的認知裡&34;似乎成為了教育孩子的良方,不斷地去挑戰孩子的羞恥心與內疚感,讓孩子因為這些情緒的影響而去不斷地努力。「羞恥式教育」沒有想像中的好在網上我曾看過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
  • 13歲女生被校長逼寫性行為檢討書,如此羞辱式教育要不得!
    作為校長,就算學生真的早戀了並且有不當行為,首先應該想到的應該是對涉事學生的保護和妥善教育,而不是體罰和羞辱。這確實讓人難以理解。我們從常識出發,如果一個女孩,在學校裡,還是寄宿式學校,跟男生發生了性關係,一般情況難道不是從男生那裡教育,然後學校因此感到不安嗎?畢竟人家是女孩。當然,這種說法可能有點傳統。
  • 小男孩拒補課被父親當街扇耳光,羞辱式教育,正在慢慢毀掉你孩子
    教育孩子,本就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尤其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叛逆心越來越重,如果僅靠單純的說教和打罵孩子,那麼只會將孩子推的越來越遠,家長唯有付諸足夠的耐心和包容,才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並得到他們的尊重和信任。前段時間,微博上的一則視頻引發了網友熱議。9月8日,貴陽某地小學,一位小男孩因為不願意放學後補課,於是在校園門口和奶奶談起了條件。
  • 13歲女孩自殺前的最後一句話戳痛世人:還有多少孩子,被淹死在羞辱式教育裡?
    ……所有這些悲劇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孩子在自殺前,都曾經受到當眾羞辱。有人說,被羞辱了便要自殺嗎?是不是太玻璃心了?作為一個有同樣體驗的人,我想說的是,來自大人的當眾羞辱,的確具備極強的殺傷力。哪怕是一個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面對當眾羞辱都可能感受到極大的心理傷害,何況一個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
  • 被父母貶低和羞辱的孩子,心裡有多苦!
    在孩子的心裡,都渴望被肯定被讚揚,尤其是父母。但很多父母認為,打擊孩子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可是並不知道,父母的否定,會讓孩子不自信,懷疑自己的價值。三毛曾在《一生的戰役》中哀傷地寫道:「我一生最大的遺憾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
  • 你的孩子活在哪一層快樂中:競爭式、條件式和無條件的快樂?
    在書中,馬丁納講到,快樂有三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和無條件的快樂。快樂有3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我們社會的教育體系,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其實都停留在了競爭式的快樂這一層面。所謂競爭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
  • 孩子表現不好蓋個藍墨水的印章 羞辱的是誰?
    上芬小學副校長向孩子及家長表示歉意,並稱會認真反思教學工作中的問題。(9月26日《南方都市報》)對涉事老師這種粗鄙做法,不少網友怒不可遏,建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其臉上或臀部上蓋藍印章。此招雖然解恨,但並不可取,既然認為給孩子臉上蓋印章醜陋而荒謬,又何必留存和推廣這種做法?
  • 「11歲,被媽媽扒光,全車人圍觀拍照」:有多少孩子,被淹死在羞辱式教育裡?
    越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父母越要狠狠的批評孩子,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牢記道理,改正錯誤!這種羞辱式教育真的有效嗎?未來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昨天晚上,我收拾完家務,正準備出門倒垃圾,聽到隔壁傳來很大的動靜,隱約是大人和小孩的爭吵聲。不多一會,聲音越來越近。原來,鄰居轉移了「育兒重地」,把孩子推搡到了走廊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