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劉詩敏)今天,廣州亞洲美食節開幕,不少昆蟲菜餚作為東南亞美食吸引著世界目光。據報導,由於全球食物短缺和尋找更營養、更生態食物的目標,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昆蟲。他們認為可食昆蟲最有潛力成為人類的新食物。然而昆蟲菜餚在廣東人食譜裡已然不是新鮮事,除了油炸蝗蟲、爆炒蜂、烤大蟬這些香脆可口的油炸菜式,還有蛋焗禾蟲、蒜蓉蒸沙蟲、和味龍蝨、白灼地龍等粵式清蒸食譜。讓我們一同來看看粵式昆蟲美食吧。
蒜蓉蒸沙蟲
蒜蓉蒸沙蟲是廣東宴席上常有菜式。沙蟲又叫海人參,學名方格星蟲,又稱為光裸星蟲,俗稱「沙蟲」,是不少老廣人喜愛的食材。沙蟲肉質白淨,吃法因人因地不同,有清蒸、白灼、爆炒、生滾、熬粥等等……而蒜茸蒸沙蟲,肉厚油肥鮮嫩,且有嚼頭,愈嚼愈鮮。「雞有雞味、蟲要蟲味。」市民陳阿姨表示,清蒸沙蟲不僅能保持食物原來味道,也最大程度保留了食物的營養。
廣東人也喜歡將沙蟲曬成幹,除了濃縮鮮味之外,類似製作鮑魚乾一般,曬乾的沙蟲可釋放出更多表達鮮味的胺基酸。「沙蟲幹煲湯也好、煲粥也好、一個字就是甜!」在越秀區東興市場經營海味乾貨生意多年的李老闆介紹,買回家的沙蟲幹,吃之前要用平底鍋烤到兩面金黃,再用水發開洗淨,就可以煎炒烹炸。
和味龍蝨
和味龍蝨,在廣州不少餐牌上出現。龍蝨其實叫水曱甴,又名水蟑螂。水曱甴的外貌長得像蟑螂,但與蟑螂不同的是,它是肉食性的,以捕捉小魚、蝌蚪為食。「吃龍蝨,汆水用鹽醃製後蒸熟最最好味。」市民吳小姐介紹,龍蝨中最極品的是金邊龍蝨,「金邊龍蝨個體小,蟲體邊緣有一圈淡金色的鑲邊,不用除翅可以像吃花生米那樣整個扔進嘴裡。」
白灼地龍
所謂地龍,就是蚯蚓。在廣州也有燒烤檔裡酥炸地龍,炸到香脆可口。「炸的固然好吃,但已沒有蚯蚓本來的味道。我們三水特有的白灼可以試試。」市民陳先生介紹家鄉三水是把蚯蚓沸水過熟,拌上芝麻、蘿蔔絲、蔥薑絲,再淋上醬油和熟油,「撈起」拌勻而食用。
禾蟲焗蛋
禾蟲焗蛋在珠海鬥門非常受歡迎。「等9、10月份禾蟲上市,100多元一斤。」市民陳先生表示,禾蟲的樣子有點像蜈蚣,做法有很多種,有人喜歡放在開水裡燙燙直接吃,其最喜歡的做法是用禾蟲煎蛋,「味道清香鮮美,嫩滑可口。」
椒鹽臭屁蟲
每年三月,一種生活在荔枝上被稱之為臭屁蟲(學名荔枝蝽)的昆蟲會成為不少東莞人的名貴美味。
據了解,由於臭屁蟲尿液有毒,人們食用前會燒一鍋約40-45度的溫水,將臭屁蟲倒入讓其「排尿」,大約三十分鐘後,等尿液排盡將蟲子燙死後,再用牙刷慢慢刷乾淨腹部的白色粉末,然後去掉翅膀和尾部分,再瀝乾水倒入油鍋,慢火翻炒幾分鐘,臭屁蟲就可以備用。最後用椒鹽、油爆炒後就可以成為又香又脆的下酒菜。
今年三月,就有媒體報導,今年因天氣等原因造成荔枝樹開花減少,荔枝蝽賣到了450元一斤不等的「天價」。據悉荔枝蝽價高不僅是量少,還是因為民間一直有荔枝蝽能滋陰補腎的功效。人們認為,椒鹽臭屁蟲不僅美味,對治療小孩子拉夜尿有效。
同樣在中國其他省市,昆蟲也是人們餐桌上的美食,如雲南的昆蟲宴會、山東的蠍子宴、湘西的百蟲宴等備受人們喜愛。但現實中也有不少人談蟲色變,說到食用昆蟲更是堅決抵制。他們中的不少人都認為昆蟲體內蘊含細菌病菌、且外表醜陋,不宜進食。「昆蟲不都害蟲嗎?且蟲子不僅不衛生還外表怪異醜陋怎麼敢放入口?」天河區居民李小姐笑道。
中山大學營養系教授蔣卓勤指出,昆蟲是一種很好的食材。雖然其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但並不是人人都可以食用的,因為有些人會對這種蛋白產生過敏反應。此外,由於昆蟲高屬於蛋白食品,一般人也不宜多食用。蔣卓勤建議,市民食用昆蟲前,須將其煮熟煮透以確保安全衛生。
廣州美食專家勞毅波表示,人們是飲食行為和當地的地理氣候環境息息相關,不少國家和地區都有吃昆蟲的習慣。比如泰國和寮國,不少可食昆蟲被看作是高營養食物。在廣東地區,同樣不少人喜歡食用禾蟲、竹蟲、桂花蟬等,這些食材如果烹調得當,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具有一定藥效。勞毅波提醒市民,不要一味追求食用野生昆蟲,且不要因為味美而貪吃昆蟲。「野生環境中,昆蟲可能沾有農藥,而人工飼養的相對安全些;即使是安全可食用的昆蟲,也是高蛋白食品,進食須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