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簡稱NCP)日益被普通群眾重視,看著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趕往醫療一線貢獻自己的力量,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想要為社會做出貢獻。這一份心意是可取的,但在選擇貢獻的方式或行為時,我們應當選擇自己力所能及並能做好的事情,不然只會添亂。
作為醫務人員後備軍團的醫科學生,除了在遇上這種緊急狀況外,他們又是怎樣回饋社會呢?讓美國英文學院(AAE)為大家分享一下美國醫學生幾個常見的「回饋途徑」。
1. 診所義工
美國雖然有著先進的醫療系統,也能治療很多疑難雜症,但它卻並不完美。無論是通過身邊留學家庭或是網絡文章視頻反映,美國的基層醫療資源相對薄弱。這導致很多患上小病(如:感冒,發燒,咳嗽等常見症狀)或者來自貧困家庭的人,根本無法在最有需要時,及時就診,只能依靠自身的免疫力。
因此,為數不少的醫學生會選擇與自己學校有關係的診所(合作或直屬)進行義診。根據診所規模及資源的不同,義診的醫學生所負責的工作也相對不同,其中包括:收集病人資料&病歷,為病人進行體檢,抽血,試驗等。這樣的工作雖然繁瑣,但卻很有效地加快診所醫生問診速度,讓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得到幫助。你也許會問,為什麼這些醫學生不能充當臨時的醫生,去解決輕微的常見小病。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很多醫學生畢竟還不是醫生,沒用充足的知識儲備以及臨床經驗,未必能準確判斷。
2. 公共教育
除了進入到診所外,進行公共健康教育也是不少醫學生的選擇。
最常見的教導病人醫學知識的情況,往往發生在醫院&診所的問診室,甚至是住院病床旁。我們也清楚,醫生需要擁有與病人有效溝通與交流的能力,而這能力是需要時間鍛鍊出來的。通過走進社區,健康宣教等不同的途徑,醫學生不僅能把預防疾病的知識教導給有需要的群眾,還能循序漸進地學會把所學知識通過有效的語言,準確地傳達給他人。一方面幫助到了有需求的人,另一方面也鍛鍊了交流的能力。
AAE的準留學生Tony同學,本科為營養學專業,在本科畢業後便在他所居住的城市積極宣傳營養學相關知識,並開辦了深受歡迎的體重健康課程,這為他前往美國進修公共衛生相關研究生專業打下了良好的實踐基礎。
3. 輔導準醫學生
由於醫學院的錄取與一般的研究生院有所不同,這讓在讀的醫學生成為解答準醫學生問題的最佳候選人。他們所能傳授的經驗涉及類型眾多,如:
A. 醫學院申請流程中,最常規的信息。其中包括了申請所需材料,本科選課建議,課外活動的選擇,本校往年錄取數據;
B. 非校方官方信息類的逸聞&小道消息。這一類的信息基本屬於一屆一屆傳承的「知識」,其中有:個人陳述中的情感傳達,本科專業申請本校不同專業的優劣勢等;
C. 個人學習感受。對於這方面的經驗,不同年級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感受:一年級學生能從新生的角度看待醫學院,二年級學生則是從完成一年過渡期的「老鳥」角度給出建議,更高年級的學生則是從專業方向給予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