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南
今天談到專業,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高考結束之後填報志願時候的專業選擇,諸如計算機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等,這些往往根據個人的興趣、就業前景、人生發展規劃做出選擇。選擇了專業,考上了大學,到了大學裡就開始了專業學習——計算機專業的學習計算機原理、編程、C語言等專業理論知識,漢語言文學學習中國文學史、外國文學史、古代漢語等等課程。
等我們大學畢業了,具備了這些相關專業知識,就要離開大學到企業裡去工作了,這被我們稱為職業生涯的開始,把在校外某一專業崗位上的工作、並因此獲得報酬的活動稱為職業。
在我們傳統的概念裡,專業和職業是分開的,專業意味著在學校課堂裡接受的理論訓練,職業意味著理論訓練之後的工作並獲取相關報酬,簡單來講,前者獲取知識,後者靠獲取的知識以行動來獲得報酬。
傳統觀念中,我們把職業和專業分離,又用金錢來衡量職業的優劣。因此,今天當我們介紹自己做什麼職業時,持傳統觀念的人一般關注的是這個職業一個月多少錢。
我們有專業知識,也有職業概念,但我們最缺乏的恰恰是專業精神。
專業是什麼?專業是上述兩個概念的結合,它不僅包括為從事某一專業所獲取知識的過程,也包括在社會某一生產單位為我們所準備的知識付諸實踐的活動。
「專業」並不是一個有著古老傳統的概念,而是一個新的概念。它興起於工業大革命之後的工業大生產時代。工業化大生產,突然間創造了很多的專業,打破了過去由貴族壟斷的神父、醫生、和律師的職業,這些不僅是一種職業,還是一種包含著特權的身份和地位。
威廉·威肯基提出了自己關於專知識業的五個特徵,第一,一個知識體系 (科學) 和藝術 (技巧) ,以及集體的努力;第二,一個建立在這個知識體系和藝術之上的教育過程,從而培養這個專業的共同責任感;第三,接受個人進入這個專業的資格認定標準,包括特徵、訓練背景、得到認可的能力;第四,行為操守,包括禮貌、榮譽和職業倫理,界定從業人員與當事人的關係,與同事的關係,以及與公眾的關係;第五,地位的認可,需要得到同行和政府的認可,從而獲得一種地位。
當然也有第六點,就是專業的團體來推動專業的發展和提高其社會責任感,而不僅僅是保持一種專業的壟斷。(楊柳《韋伯的 「天職觀」與社會工作的專業性》,《社會科學戰線》2013 年第 12 期)這種專業知識的定義中,專業不僅僅是一種外在於自身之外的知識體系,還包括了倫理價值和自我認同。
在廣泛流行的於1957年歐內斯特·格林伍德所提出專業的五種標準中,也持有類似的內容,這種五種屬性是⑴一套理論體系(a body of theory),⑵專業的權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⑶共同信守的倫理守則(code of ethics),⑷社會或社區的認可(sanction of the community),⑸專業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
專業的概念大概晚於職業的概念,但是專業和職業卻是分不開的。職業從宏觀的角度論述,專業則是從微觀的角度來論述。
而在基督教傳統中,宗教改革時期路德就已經提出了相關的職業概念,這就是後來被馬克斯·韋伯用來解釋資本主義興起而廣泛流行的的天職觀念。
天職的德文是「Beruf」和英文「calling」,本來含義是上帝留給人類的任務,是一種神聖的宗教用詞。而馬丁路德在翻譯聖經的時候,將天職賦予了世俗的含義,這樣這個詞就包含了兩重含義,一種是上帝的呼召和蒙召,一種是身份層面的,就是上帝在呼召我們所做的工作或者地位。這實際上包含了三個層面,從上帝的角度來說,祂呼召了人去完成祂的工作,而從人的角度則是回應了上帝的呼召成為蒙召的人,而這蒙召的人所蒙的目的,則是去完成上帝交付的任務。於是人對於一種職業的認同,就是從自己內心主動地去回應上帝的呼召,這樣世俗的職業就被賦予了神聖的內涵。
在這種概念中,職業強調的是人對所從事工作的認同,這是宏觀的角度,那麼專業則是從微觀的角度論述。既然我們的職業是神聖的,是上帝所呼召我們去完成的,因此我們就要用我們對職業的忠誠來回應上帝的呼召,來顯示上帝的榮耀。那麼如果把工作做好,不是我們有一顆虔誠和受感動的心就能完成的,這就需要我們的專業精神。因此專業就是包含了我們為了完成某一職業而所做的一切準備。
按照上面職業的六種標準,我們為了從事一項職業,必須必備這個職業相關的專業要求,這包括系統專業知識,系統的訓練過程,專業入門的評價標準,道德規範,社會認可,專業團體。具備了知識以外,還需要專業團體,來形成專業的規範,解決專業所遇到的問題。這些就是一個完整的專業構成。
所以,專業的概念,包含的是具體的知識內容,專業的精神就是對該專業的認同,從而以真誠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專業。
筆者在醫院實習時,跟著一些極具專業精神的科主任去查房,發現他們對所遇到疾病都能滔滔不絕,而等我回去翻開本科教材,發現他們竟然能把上面的內容一字不漏地背下來,教材是醫學的臨床操作標準,是公認的法律和職業依據。在我看來,這就是專業精神,這個主任不論是不是穿白大褂,從他身上你都能看到一種職業氣質。
我的一個同學,讀的技校電焊專業,他喜歡這個專業,所以除了認真學習老師教的和教材上所寫的,還自己找材料學習,對電焊十分專業,所以畢業之後當別人還在找工作的時候,他已經擔當一個企業的電焊主管了,因為他不僅會學校的專業知識,還學會了最新的設備和專業知識。從他身上,我同樣能感受到那種職業氣質。
基督教對於職業來說有著一種天然的優勢,首先是他們有信仰,上帝對他們進行了呼召,他們也知道這種呼召,因此走進教會;其次教會那麼多人,他們有組成專業團體的機會,或者相似工作的基督徒可以組成相關團體,定期交流專業經驗和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基督徒更應該以自己的專業和職業來榮耀上帝,來彰顯基督徒的優越性。
然而事實好像並非如此,實際情況卻是,今天的基督教把上帝呼召看做宗教的呼召,認為上帝呼召我們,是把我們分別出來,宗教行為就是這種分別的標誌。對宗教的強調,讓今天的傳統基督徒失去了呼召的本來含義,而把它退回到宗教改革之前的概念中。從而,今天的基督徒幾乎與職業無關,與專業也無關。在社會的觀念中,並不會把努力工作、具備專業精神的職業者與基督教關聯在一起,大家印象更深的可能是與基督徒的傳福音熱情,飯前禱告,周日聚會有關。
上帝呼召我們,不僅僅是讓我們走進教會,還要讓我們來完成祂交給我們的任務,這任務就是用我們的職業操守和專業精神彰顯他的榮耀,傳播祂的名。因為上帝不僅僅是教會的上帝,也是世界的上帝。
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本平臺 保持中立.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平臺長期徵集原創稿件,主題為信仰感悟、教會發展與思考、時事評論、書評影評都可。可發送至ctarticle@fuyinshidai.com。
一經採用,我們會根據稿件質量付一定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