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瑞瑞發了條朋友圈(屏蔽了親人):「帶娃的寶媽如今連先吃飯的權利都沒有了……今天中午吃飯,寶寶吃飯慢,我就自己先吃的,吃完再餵寶寶,不想卻被婆婆質問,你怎麼不先餵孩子?我說孩子吃飯慢,她卻說,哪有當媽的自己先吃的,心裡有沒有孩子啊!我就納悶了:自己先吃飯,就是不愛孩子嗎?」
寶媽瑞瑞的事情,我也經歷過,我家婆婆雖然沒有明著指責我,但也每次都要求我先餵孩子。當然,她自己餵孩子吃飯時,也是先餵孩子的,在這一點上,她倒沒有雙標。
不過,對於她(當然也包括瑞瑞婆婆)的這種「凡事以孩子為先」的做法,我並不認同。
我相信,每一位自己先吃飯的媽媽,一定是有一些原因的,要麼是孩子暫時還不太餓,要麼是孩子吃飯太慢,自己先吃的話能節省時間。如果孩子急著吃飯,任何一位媽媽都會讓孩子先吃,所以,不分青紅皂白指責媽媽們自私顯然是不合理的。
吃誰先吃飯這件事上引申開來,媽媽為自己花錢而不是節衣縮食把錢全花在孩子身上,媽媽和孩子一起吃東西而不是把好吃的都留給孩子吃等等事件,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媽媽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
從身體上來說,媽媽也是血肉之軀,要吃飯要睡覺,不可能為了照顧孩子,就不顧自己的身體,媽媽的身體一旦垮了,孩子沒人照顧不是更慘?
從孩子學習的角度來說,孩子小時候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是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言行,父母如果不愛自己,不把自己的身體當回事,孩子也就難以懂得要好好愛自己的道理。
不少父母尤其是老一輩父母,大多有一種「自我犧牲」的精神,他們或出於自願,或出於社會輿論壓力(比如「媽媽先顧自己就是自私」之類的論調),甘心(或被迫)委屈自己,凡事以孩子為重,同時內心又帶著莫大的委屈和期待,當孩子「不聽話」時,他們的想法是:「我什麼都為了你,你竟然這樣?」對孩子有期待時,他們的想法是:「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應該對我更好一些!」
父母這種「自我犧牲」式的愛,對孩子而言,是負擔,是枷鎖,是孩子生命中最難以掙脫的「道德鐐銬」。
當孩子想出去闖蕩時,頭上有一道「緊箍咒」:父母年輕時為你付出了一切,如今父母年紀大了,你不留在他們身邊盡孝?
當孩子買了自己心愛之物時,心中有一道坎:父母還在家省吃儉用呢,你憑什麼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
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種種道德綁架,有多少孩子放棄了自己的愛好,放棄了自己遠飛的夢想,放棄了另一個城市的愛人?
我相信,每一個被父母的「自我犧牲」式的愛所綁架的孩子,內心更寧願父母「不那麼愛自己」,以換取自己失去的自由。
「媽媽」也好,「爸爸」也好,都只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多重身份中的一個而已,媽媽首先是她自己,然後才是媽媽,是女兒,是妻子,是兒媳等其他身份,所以,媽媽先愛自己,並沒有什麼可指摘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庸,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更不是父母的全世界,就像詩人紀伯倫曾經寫道的那樣:「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父母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給孩子太多的束縛和沉重的愛,而是告訴孩子:孩子,你就是你自己,你有自己的人生,你應該努力展翅高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地!
今日話題:作為父母,你是否會凡事以孩子為先呢?歡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