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虛作假、開展違反倫理道德科研活動等將被處理

2020-12-14 中國網財經

  科技日報北京10月8日電 (記者劉垠)8日,科技部公布《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定》)。《規定》提出,科學技術人員開展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危害人體健康、違反倫理道德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應視情節輕重,採取相應處理措施。

  針對科技活動處理存在的主要問題,《規定》明確違規行為處理尺度和流程,覆蓋全面、職責清晰、寬嚴相濟、統一尺度,為依法依規開展違規處理提供基本遵循。

  科技人員在科技活動中有如下行為之一的,應視情節輕重,採取相應處理措施,具體包括:在相關科學技術活動的申報、評審、實施、驗收或監督評估等活動中提供虛假材料;採取弄虛作假等不正當手段獲得科學技術活動承擔或參與資格、財政性資金、獎勵或榮譽等;違反科學技術保密相關規定,造成較大影響或損失;故意誇大研究基礎或學術價值,造成較大影響或損失;在相關科學技術活動中「打招呼」、請託或遊說,牟取不正當利益;擅自將科研任務轉包、分包他人;聘期內或項目執行期內擅自變更工作單位,造成較大影響或損失;不按合同(任務書、委託書等)約定開展研究,導致嚴重偏離合同約定目標;利用無關成果充抵事前約定的主要考核要求,造成較大影響或損失;抄襲、剽竊、侵佔、篡改他人研究成果、編造科研成果,故意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等違背科研誠信要求;虛報、冒領、貪汙、挪用財政性科研資金;拒不配合監督檢查和評估工作,拒不整改或虛假整改等。

  《規定》明確,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可採取九項措施,包括約談,責令限期整改,警告,通報批評,終止有關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學技術活動管理或執行,撤銷因違規行為獲取的有關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學技術活動管理、承擔或參與資格,追回因違規行為獲取的已撥財政性資金、獎金、獎勵、榮譽稱號等其他利益,階段性或永久取消管理、承擔或參與有關財政性資金支持的科學技術活動資格,記入科研誠信嚴重失信行為資料庫。

  對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尚未作出調查結論,但涉嫌造成惡劣影響或嚴重損失的,相關行政機關可責令履行暫停手續,違規單位或個人在暫停期間不得申請或參與申請新的財政性資金支持科學技術活動。

  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企業事業組織,在相關科學技術活動的申報、評審、實施、驗收或監督評估等活動中提供虛假材料;採取弄虛作假等不正當手段獲得科學技術活動承擔或參與資格、財政性資金、獎勵或榮譽等其他利益的,也應視情節輕重,採取相應處理措施。

  《規定》強調,有如下科技活動違規行為之一的,將給予從重處理:偽造、銷毀、藏匿證據;阻止他人提供證據,或幹擾、妨礙調查核實;打擊、報復舉報人;有組織地實施違規行為;多次違規或同時存在多種違規行為;證據確鑿、事實清楚,但態度惡劣拒不承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科技部擬規定:開展違反倫理道德科研活動將被處理
    (觀察者網 訊)據中國政府網10月8日消息,科技部當天發布《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提出對科學技術人員開展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危害人體健康、違反倫理道德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應視情節輕重,採取相應處理措施。
  • 科技部擬規定:違反倫理道德的科學研究活動將被處理
    據科技部網站10月8日消息,為規範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科研氛圍,科技部起草了《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規定(徵求意見稿)》。為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現將徵求意見稿及其說明公布,徵求社會各界意見。有關單位和各界人士如對徵求意見稿有修改意見,可通過以下方式提出:  一、通過電子郵件將意見發送至:jds_kjjdc@most.cn。
  • 「零容忍」處置違背科研道德和倫理的行為
    □ 新華社記者 陳芳 胡喆「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一經公布,引起學界和社會廣泛關注,特別引發了法律和倫理方面的爭議。2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三部門負責人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表示:此次事件性質極其惡劣,已要求有關單位暫停相關人員的科研活動,對違法違規行為堅決予以查處。
  • 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
    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是當前克服「五唯」、完善人才評價制度的有效措施,也是增加廣大科研人員獲得感、幸福感的內在要求。  加強科研倫理教育引導,促進學術自律。科學研究可以大膽假設,但科研人員必須遵守學術規則與科研倫理。我國目前雖開展了增強科研倫理的教育活動,但質量和水平仍需提高。
  • 強化科研倫理道德監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如今,科技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進行科學研究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必須謹守科研倫理道德規範,科研倫理的底線不容觸碰和挑戰。    研究人員當敬畏生命、遵守規則,守護好前沿科技領域的一方淨土,讓創新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科研倫理問題面面觀
    十是專業紀律,研究人員應通過實踐、出版和交流、指導和教學等活動,推動符合倫理的行為,開展符合倫理的研究,並幫助其他研究人員開展符合倫理的研究。  科研倫理的「多稜鏡」  科研倫理受世界各地重大事件的影響而變化。
  • 科研要講倫理道德
    應該說,這些另類食品的研製生產都還是有些 「科技含量」的,問題是這些食品「新品種」在光鮮的外表下面,卻暗藏著損害民眾健康和影響公共安全的極大隱患,面對這樣一些食品 「科研成果」,人們固然要批評某些商家,也會想起一些無視科學倫理道德的「科研人員」。   科學技術發展,從一開始就要求以先進的科技產品造福於社會和人們的生活,這也是每一個科技工作者必須遵守的倫理道德的底線。
  • 基金委通報近年科研不端投訴舉報處理情況—新聞—科學網
    會上還特別公布了一批典型案例。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楊衛院士與基金委監督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出席會議並回答了媒體記者的提問。 楊衛介紹,我國科技界科研誠信的主流是好的,但科研快速發展期科研工作中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偽造、篡改、剽竊等不端行為時有發生,乃至《自然》時有報導;學風浮躁、學術失範也有所滋長。
  • 科技部昨晚公布19號令,科研造假者將面臨重罰
    揚子晚報網8月1日訊(記者 於丹丹)7月31日晚,科技部官網公布《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故意誇大研究基礎、學術價值或科技成果的技術價值、社會經濟效益,隱瞞技術風險,造成負面影響或財政資金損失等違規行為,九月起,將面臨相應處理。
  •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陳芳、張泉)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27日發表聲明,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
  •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科研人員要有道德操守和科研倫理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張晨 柯進 禹躍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今天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科研人員要有強烈的責任感、科學精神、道德操守和科研倫理。
  • 社會「打招呼」「走關係」 這些科研違規行為將被處理
    3日從科技部發布的《科學技術部令第19號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中了解到:科技人員故意誇大研究基礎、學術價值或科技成果的技術價值、社會經濟效益,隱瞞技術風險,造成負面影響或財政資金損失;在科學技術活動的申報、評審、實施、驗收、監督檢查和評估評價等活動中提供虛假材料,實施「
  • 試管嬰兒技術到底有沒有違反道德和倫理?
    但是由此衍射到「複製人」有悖於道德倫理。那麼1978年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直到現在四十多年,試管嬰兒技術發展至今也到了第三代試管嬰兒,也衍生出其他的項目。試管嬰兒技術和自然生育最大的區別就是可以人為的控制精卵結合的方式和環境場合,甚至其他細節。
  • 中國工程院:「基因編輯嬰兒」嚴重違背基本倫理規範和科學道德
    針對廣受關注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中國工程院28日晚發表聲明指出,該事件嚴重違背了基本倫理規範和科學道德。中國工程院將密切關注這一事件的調查進展和結果,並願意提供必要的學術與專業技能支持。
  • 買賣代寫論文等科研失信行為如何處理?十措施獲審議通過
    買賣、代寫論文屬科研失信行為科研失信行為如何界定?《規則》明確,是指在科學研究及相關活動中發生的違反科學研究行為準則與規範的行為。例如:抄襲、剽竊、侵佔他人研究成果或項目申請書;買賣、代寫論文或項目申請書;違反獎勵、專利等研究成果署名及論文發表規範等。
  • 第一屆吉林省科研誠信與倫理專家諮詢委員會成立暨第一次全體會議...
    11月17日下午,第一屆吉林省科研誠信與倫理專家諮詢委員會成立暨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他表示,「第一屆吉林省科研誠信與倫理專家諮詢委員會已經成立,我們要發揮好各領域專家諮詢服務的積極作用,更好地為全省的科技發展服務,繼續為吉林省全面、全方位振興貢獻才智!」會議確定了吉林省科研誠信與倫理專家諮詢委員會的主要任務。一是開展科技戰略研究。
  • 科研倫理諮詢能否排疑解惑
    而這又將如何影響上述家庭?   「當時這位年輕的父親告訴我們,他希望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參與到孩子未來的生活。」目前在馬裡蘭大學工作的Lewin說,向警方報案有可能害多利少。   為尋求道德和法律上的指導,Hodgkinson和Lewin聯繫了Tomas Silber。Silber是一名兒科醫生,同時擁有一家研究倫理諮詢機構,為一些棘手的研究問題提供一站式諮詢服務。
  • 中科院提醒: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
    「中科院之聲」微信公號4月30日消息,繼2018年就論文署名中的常見問題或錯誤發出「誠信提醒」後,日前,中國科學院科研道德委員會就生物醫學研究中有悖於倫理規範的常見問題發出「倫理提醒」,倡導在科研實踐中恪守各類倫理要求,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
  • 科技部明確科學技術人員、受託管理機構、科學技術活動諮詢評審專家等有這些行為視為違規,將被處理
    第二條 對下列單位和人員在開展有關科學技術活動過程中出現的違規行為的處理,適用本規定。;(九)未按規定進行科技倫理審查並監督執行;(十)開展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危害人體健康的科學技術活動;(十一)違反國家科學技術活動保密相關規定;(十二)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或規範性文件規定的其他相關違規行為。
  • 王志剛:科研人員要有強烈的責任感、科學精神、道德操守和科研倫理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中國日報記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您在前不久的部長通道採訪中也提到要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倡導科學精神。請問科技部在今後工作中如何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