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科研人員要有強烈的責任感、科學精神、道德操守和科研倫理

2020-12-11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3月11日(星期一)8時45分在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邀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副部長李萌、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司長賀德方、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就「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副部長李萌、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司長賀德方、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就「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這是王志剛在回答記者提問。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中國日報記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您在前不久的部長通道採訪中也提到要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倡導科學精神。請問科技部在今後工作中如何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謝謝。

  科技部部長 王志剛:

  謝謝,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任何主體及其活動都必須要有個好的環境,這個環境既是社會構建和營造的,更重要的是這些主體本身構建的。學風作風問題也好,還是倫理問題也好,都是如此。對這個問題,我想我們應該這樣看:

  第一,科技本身就是雙刃劍,一項新技術、新成果帶來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需要關注和避免出現壞的一面。所以,前不久我在接受部長通道採訪中說,要趨利避害。人類發展也是如此。比如,在遠古時期,雷電引發山火,害處是把山林燒了,破壞了人類生存環境。但是,當有的人把山火帶回家,用來加工食物,這樣就使人有更多的營養,促使人類比其他動物腦容量更大一些,身體更強壯一些,這就是趨利避害。像核的利用,原子彈對人類肯定是有破壞性的,但是進行核能利用,轉變成一種新的能源,就是有利的。今天的科技仍然有這樣一種趨利避害的要求。比如人工智慧、基因編輯等,它帶來的是在工具方面、在能力方面的進步和延伸,或者新的一種貢獻,但同時,生物識別,對你的聲音、對你的臉都看得清清楚楚,會不會有隱私問題?基因編輯也是,有利於更多了解我們自身。對於疾病產生的原因以及抑制疾病的方法,實際上我們知道的還是很少,隨著技術發展,我們在逐步認識、逐步提高。比如說,2003年出現的SARS,讓我們有點手忙腳亂,現在H1N1、H1N9、伊波拉等病毒,一點也不比SARS威脅小,但是我們現在應對從容,這就是技術發展帶來的進步。當然,就病毒本身來講,我們既要研究它,又要防止它擴散,這又變成一個趨利避害的問題。

  第二,剛才你提到的科研倫理和學風作風問題,非常重要。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特別是在應用領域發揮科技的擴散性、滲透性,還是有一些不確定性的,這就需要我們科研人員有強烈的責任感、科學精神、道德操守和科研倫理,當然還有遵守法律法規等方方面面的要求。一項科研活動該怎麼做,一項科技成果應用該怎麼做?科技部很關注,已經出臺了一些規定,今後還要進一步研究出臺相關制度規範進行引導、進行約束。要告訴和引導科學家從事科研活動應當遵守什麼樣的規範,轉化成果要遵守什麼樣的規定,使我們科技人員更加理性、尊重規律、敬畏法律,對於那些為了個人名利罔顧法律的行為要加以約束。同時,也希望新聞界和媒體朋友在這方面多做宣傳。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很重要的一點是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科研人員要有道德操守和科研倫理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張晨 柯進 禹躍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今天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科研人員要有強烈的責任感、科學精神、道德操守和科研倫理。
  • 科技部部長談「基因編輯」:繼續出臺涉及科研倫理等法規
    對於科研倫理和學風作風的問題,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談到,今天的科技依然有趨利避害的要求。比如,人工智慧、基因編輯,帶來的是人們在工具方面、能力方面的進步與延伸,但同時,生物識別會不會造成隱私問題?所以,只要不斷進行科學研究,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轉化,都要求科學家對社會和自己有強烈的責任感和約束,要有科學精神,要將倫理作風和操守做法、法律法規等進行統籌考慮。
  • 「零容忍」處置違背科研道德和倫理的行為
    □ 新華社記者 陳芳 胡喆「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一經公布,引起學界和社會廣泛關注,特別引發了法律和倫理方面的爭議。2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三部門負責人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表示:此次事件性質極其惡劣,已要求有關單位暫停相關人員的科研活動,對違法違規行為堅決予以查處。
  • 科研要講倫理道德
    應該說,這些另類食品的研製生產都還是有些 「科技含量」的,問題是這些食品「新品種」在光鮮的外表下面,卻暗藏著損害民眾健康和影響公共安全的極大隱患,面對這樣一些食品 「科研成果」,人們固然要批評某些商家,也會想起一些無視科學倫理道德的「科研人員」。   科學技術發展,從一開始就要求以先進的科技產品造福於社會和人們的生活,這也是每一個科技工作者必須遵守的倫理道德的底線。
  • 強化科研倫理道德監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如今,科技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進行科學研究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必須謹守科研倫理道德規範,科研倫理的底線不容觸碰和挑戰。    研究人員當敬畏生命、遵守規則,守護好前沿科技領域的一方淨土,讓創新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
  • 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
    其主要表現有:  一是背離科研初衷,違背科學精神。科學研究本身有其規律,不能單純使用計數和計件方式去衡量科研人員的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質量。二是致使部分科研人員急功近利,引發大量學術泡沫現象,不僅惡化了學術環境,使得學術風氣日益浮躁,降低了科研創新的實效,還催生了不少學術不端事件。
  • 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的這番話,把科研人員的那些事都說透了
    ,作為科研人員,我首先是希望你繼續保持這樣一種心境,保持科研的積極性和定力。這些東西有沒有用?多少有用——學歷高,專業對口,論文發表多,這都是好事情,但是簡單的用這些東西來加減乘除,簡單量化評價,就有所欠缺了。應該還有其他的,比如實際貢獻、科學精神和學風作風,比如學術影響、與同行交流以及國際化程度等等,這些都應該作為評價標準。
  • 【品德與操守】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與新聞職業道德………靳翠萍
    因此,新聞從業人員應該具備準確觀察世界,向人們提供可靠的、可以查證的事實的能力。這就要求媒體工作者注重科學精神,加強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用求知、求真、求是的「科學之眼」來觀察世界。一個好的記者和好的編輯應與科研工作者一樣老老實實地對新聞事實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得出真實的結論,而絕不能不顧事實,譁眾取寵。
  •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陳芳、張泉)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27日發表聲明,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科研倫理問題面面觀
    科研倫理受世界各地重大事件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科學進步和文化價值觀的變化也會推動倫理規範發生變化,旁觀者風險、大數據、開放科學、公眾參與科學等新興議題引發關注。從執行監督層面看,還需要把遵守倫理規範的承諾轉化為內在機制,消除促使研究人員違反倫理原則的誘因。
  • 立規明矩全流程加強科研誠信治理
    業內人士表示,學術造假違背了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是學術領域中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作祟的產物。記者注意到,2 月17 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要求全國高校以及相關科研單位改進科技評價體系,破除項目評審、機構評估和人才評價中「唯論文」的不良導向,強調對科研成果實施分類評價,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
  • 陳希寄語大學生:學術生涯起步階段就要遵循科研倫理
    此時,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崇高的道德是安身立命之本,高尚的情操是不流於世俗、不流於眾人的精神倫理。道德水平的高度決定著我們人生的高度,我們要堅信道德的力量,堅持做一個有道德追求、有精神境界的人,這樣才能不迷失人生方向,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為天地立心、為生靈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的人生理想。 一個有科學道德的人,才會是一個有科學成就的人。科學道德之見,益於科學成就之傳。
  • 科研倫理諮詢能否排疑解惑
    諮詢機構「乘虛而入」   在美國,幾乎所有的人體試驗都要經過IRB審批。現有IRB條例的基本框架出現在40年前。當時發生了一系列科研道德敗壞行為,包括1932~1972年在阿拉巴馬州開展的塔斯基吉梅毒試驗。在該事件中,醫生任由感染了梅毒的上百名非裔美國人病情惡化,並拒絕為其診治。
  • 中科院提醒: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
    科研道德委員會在此次提醒中指出,恪守科研倫理是科研機構的基本社會責任。中科院屬各有關單位是科研倫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應切實提高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思想意識,高度重視科研倫理工作,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其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
  • "黃金大米"風波凸顯科研倫理重要性
    回顧事件過程不難看出,只有設立最嚴格的倫理審查機制,才可能避免這類科學名義下的急功近利行為。  在這一事件中,塔夫茨大學湯光文等人以中國湖南某小學學生為對象進行轉基因「黃金大米」人體試驗。它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並不在於「黃金大米」是否危害人體健康,而在於人體試驗沒有建立在受試者知情和自願的基礎上。更何況,試驗對象是本應享有安全、健康食物的孩子。
  • 差旅和會議費,科研人員不用報明細了!
    財政部近日發布通知,要求各級財政部門切實提高對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的思想認識,嚴格落實相關文件確定的政策舉措,以改革精神推進優化完善相關管理措施。通知指出,在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相關文件貫徹落實過程中,部分地區還不同程度存在進展緩慢、部分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影響了政策效果。各級財政部門必須切實增強抓好文件落實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解決相關文件執行中的堵點和難點問題,進一步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推動釋放更多創新創造活力。
  • 第一屆吉林省科研誠信與倫理專家諮詢委員會成立暨第一次全體會議...
    為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省內外各領域專家在推動我省科研誠信建設、規範和加強全省科技倫理治理上的特殊作用,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為吉林省科技發展展示新作為,取得新成效。定期召開研討會,深入研究制定有效實施科研誠信建設與倫理治理的模式機制和方法舉措。四是暢通信息渠道。了解、反映和傳遞各類創新主體和科技人員的相關意見建議,提出吸收、借鑑、採納、回應的有關意見或建議的舉措辦法,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科技創新。五是加強宣傳教育。
  • 中科院就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髮出九點提醒
    針對科研實踐中的常見問題發布誠信「提醒」已成為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員會開展誠信教育的一種新方式。這種方式聚焦問題、化繁為簡,以簡潔文風闡述相關學術規範,受到科研人員普遍歡迎。關於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的「提醒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遵守科研道德是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行為準則,恪守科研倫理是科學家的重要社會責任。
  • 王志剛部長赴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調研並召開專家座談會
    5月28日上午,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帶隊赴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調研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科研工作。調研組參觀了神經生物學、病毒感染及防治相關實驗室,聽取了科研進展情況報告,並就相關問題與實驗室人員進行了交流。        隨後,王志剛部長召開了「疫情後生命科學發展方向與策略」座談會,與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相關科研人員分別就科技抗疫、生命科學前瞻部署、科研能力培養、科研環境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交流研討。
  •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出臺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硬措施 嚴肅查處一批科研不端行為
    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總結2020年和「十三五」科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