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走向大眾 更要注重詩魂

2020-12-25 中國青年網

  粗糙的雙手,花白的頭髮,黝黑的皮膚,47歲的陳純新,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農忙時在家種地,農閒時外出打工。僅從外表看,你很難把他跟詩人聯繫在一起,但他的確是個詩人。這位河南省太康縣的農民詩人,至今已公開發表詩歌等文學作品數百篇。

  在太康這個中原農業縣,像陳純新一樣寫詩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是多少?」「怕真數不清。」太康縣作協副主席、太康縣詩歌學會會長霍瑩這樣描述詩歌在該縣的狀態:寫詩、詠詩、談詩、論詩已成為很多太康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此的一個生動註腳是,太康縣23個鄉鎮全部設有詩社,在各行業也分別成立了老年詩社、企業詩社、學校詩社和班級小詩社。太康縣的詩人們近年來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作品3100篇(首),出版詩集120部。正是由於詩歌的興盛,太康縣近日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歌之鄉」稱號。

  1.從「精英行為」到普通人的自我表達

  河南太康並非「詩歌熱」的個例,如今在全國範圍內,「詩歌熱」已成為普遍的文化現象。

  中國詩歌學會會長助理兼常務副秘書長大衛這幾年特別忙。他和中國詩歌學會的同事,頻繁穿梭於各地,為各地的詩歌活動提供支持和幫助,也見證了近幾年詩歌在華夏大地的復興。短短幾年時間,已有17個像太康一樣的地方,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歌之鄉(城)」的稱號。

  「詩歌熱」的另一個表現是各種「詩歌節」「詩歌獎」遍地開花。剛剛過去的6月,第三屆貴州詩歌節、第五屆清遠詩歌節、第六屆深圳公益詩歌節、都江堰田園詩歌節、天津首屆芒種詩歌節、上海市民詩歌節、哈爾濱市道裏區市民詩歌節等大大小小的詩歌節先後舉辦。除了地域性的詩歌節外,很多企業、學校、行業也都有相關的詩歌節活動,比如檢察日報社將於今年10月舉辦首屆檢察詩歌節。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每年舉辦的大小詩歌節至少有數百個,幾乎每個月都有詩歌節。

  如果說如火如荼的詩歌節是「詩歌熱」在宏觀層面的表現,那「讀首詩再睡覺」「為你讀詩」「詩歌是一束光」「第一朗讀者」等一批詩歌微信公眾號這幾年的走紅,則讓人直接感受到,詩歌正在從「圈子裡的創作和閱讀」走進普通人的生活,「詩人的詩」正在變為「大眾的詩」。記者在採訪中就發現,「讀首詩再睡覺」等公號的訂閱者有不少是年輕的媽媽。她們發現,晚上哄孩子睡覺除了講故事,還可以讀讀詩,「既讓孩子每天在詩意中入睡,又陶冶了大人的情操」。

  「腦癱詩人」餘秀華走紅後,很多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餘秀華個人身上,卻沒有注意到餘秀華背後的詩歌復興潮流。中國詩歌學會駐會副主席曾凡華告訴記者,其實在廣大基層,還有千千萬萬個像餘秀華一樣的工人、農民在寫詩,他們寫詩並不是為了當詩人,也不是為了發表,而是把詩歌融入自己的生活,當作自己抒發感情、記錄生活的方式。

  「20世紀80年代,也曾有過一陣子『詩歌熱』,但那時的『詩歌熱』主要集中在文藝青年群體中,寫詩似乎是年輕人趕時髦的一種方式。而今天讀詩和寫詩,不再是『高大上』的事情,它日益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河南省詩歌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萍子認為,從「聖壇」走進百姓生活,從「精英行為」變為普通人日常的自我表達,這是30多年來詩歌發生的最大變化。

  2.從文學港灣駛入社會大海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大衛認為,正是由於老百姓的物質生活富裕起來了,所以精神需求開始變成新的方向,讀詩、寫詩也就成了人們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一種方式。30多年前,詩歌反映了我們這個民族對精神覺醒和精神解放的渴求。30多年後,在物質生活日漸富裕的情況下,詩歌更多表達的是個人精神生活的滿足。

  幾十年來,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帶動了文化和閱讀的普及,也為詩歌走進普通百姓創造了條件。更重要的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出現,為詩歌的爆發式傳播提供了廣闊的渠道。記者在很多詩歌活動現場都看到過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一些詩人上臺朗誦自己的作品時,手中拿的不是詩集,也不是紙張,而是智慧型手機。萍子認為,短小精悍的詩歌遇到了智慧型手機和微信等傳播載體,是其能夠迅速普及開來的關鍵,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到來,促進了詩歌作品的傳播,加強了詩人之間的聯繫,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詩人的創作水平,也降低了詩歌傳播交流的門檻和成本,讓詩歌閱讀成為現代人的閱讀常態。

  近年來的「詩歌熱」中也摻雜了許多詩歌之外的元素。以各種名目繁多的詩歌節、詩歌活動為例,單純「為詩歌而詩歌」的似乎不多,往往摻雜其他因素。比如,有的地方提出「詩歌+」的概念,要建設「詩歌小鎮」、詩歌文化園區,試圖以詩歌為IP,擴大地方知名度,帶動地方文旅產業的發展。這些助推了「詩歌熱」,同時「詩歌熱」也意外地產生了「外溢效應」。比如,中國詩歌學會去年就聯合寧夏同心縣、西吉縣,甘肅靜寧縣、禮縣,河南商水縣等縣市,啟動了「貧困地區詩歌文化建設工程」,試圖以詩歌為支點,撬動貧困地區的文化建設大步向前發展。

  可以說,詩歌已從文學的港灣駛入了社會的大海,並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方面滲透,這說明詩歌從「小眾的文學」成了「大眾的文化」。

  3.從追求數量到提升質量

  今天的詩歌已逐漸脫離「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姿態,成為人們隨時隨地可以閱讀和寫就的文字。不少詩人都認為,應該繼續鼓勵舉辦各類諸如詩歌節的活動,讓詩歌節成為「群眾的節日」,讓詩歌真正走進群眾。對不同層面、不同規模的詩歌節都應持包容態度,因為這些活動對於增強詩人與普通讀者之間的互動,特別是推動詩歌回歸大眾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讀詩的多了,寫詩的多了,詩歌日漸走進群眾,這本是好事,但一個大家公認的事實是,目前詩歌數量雖大,但質量良莠不齊;寫詩的人雖多,但像舒婷、北島、海子那樣的詩人仍太少。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詩歌創作中出現了庸俗化、低俗化現象,比如一些以「口語」或「後口語」自我標榜的詩人,把口語弄成了「口水」,不檢點的語言、散文化的敘述、簡單的組織,使所謂的「詩歌」平鋪、平淡甚至平庸。

  針對現實中出現的一些口語化詩歌、惡俗詩歌、媚俗詩歌的現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黃怒波在不同場合不止一次地呼籲,「詩歌活動一定要回到詩歌本位,不要變成搭順風車的載體,詩歌創作還是要堅持信、達、雅」。同時,他認為詩歌還是應該回到社會現場的,應該體現現場美、時代美,凸顯一種張力,因為「不和時代結合就沒有張力」。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評論家何言宏認為,對於「詩歌熱」首先還是應該肯定,同時應該利用各種形式對大眾的詩歌創作進行積極引導,將人們的詩歌熱情引導到詩歌素養的自覺加強與提高上,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加開闊、更加豐富、更具品質,從而在越來越深、越來越高和越來越豐富的層次上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的詩歌文化傳統。

相關焦點

  • 薦讀 | 詩,詩人,詩魂
    第三個階段會慢慢走向內心。這時的詩剛剛入門。然後登堂入室。然後營建一個自己。這時候的詩和個人的性格,精神,境界都會聯繫到一起。再走出房子,走出庭院,走出自己。 我曾在一個自媒體平臺認識了一個詩人編輯,她說:「她更喜歡發少數民族詩人的詩。有情懷,有味道,有真誠,有風情。」     我覺得她說的不無道理,想想我們少數民族兄弟,大部分還帶著畏懼的心面對天地鬼神和對佛的朝聖。    而面對物慾橫流的今天,生活在城市的我們,怎樣靜心看自己的世界?外面的世界?
  • 更有清流是汨羅——2020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綜述
    「那淺淺的一灣汨羅江水啊,灌溉著天下詩人的驕傲」2300多年前,深思巍峨行吟求索的屈原,在汨羅江懷沙自沉,自此,國之詩魂化身河流,滋潤著浪漫主義詩歌世界。1000多年前,詩聖杜甫漂泊湖湘,追尋屈原行跡,將一葉孤舟永遠泊在汨羅江邊。
  • 從程序化寫作回到「人」本位 新詩如何走向更遠方
    百年新詩,如何走向更遠方  在中國昂首邁入新時代之際,中國新詩也走過了百年曆程。  「百年間,中國新詩深刻介入歷史與現實,在巨大社會變革中描繪中國人的生活與情感,塑造中國人新的審美感覺,凝聚中國人的精神。中國新詩在時代的變化中變化,在人民的創造中創造,始終貼合著時代與人民的需求。」
  • 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如約而至
    2300多年前,深思巍峨行吟求索的屈原,在汨羅江懷沙自沉,自此,國之詩魂,化身河流,開啟了浪漫主義詩歌世界。又在1000多年後,詩聖杜甫漂泊湖湘,追尋屈原的行跡,將一葉孤舟永遠泊在汨羅江邊。詩祖和詩聖,使汨羅江積厚流光;2005年,著名臺灣詩人余光中在汨羅江邊抒懷:「那淺淺的一灣汨羅江水啊,灌溉著天下詩人的驕傲。」
  • 曲式七律.悼屈原祭詩魂
    《曲式七律.悼屈原祭詩魂》(下平七陽)風華正茂(馮華)詩魂一曲震華夏,誓死懷愁為國亡。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 屠岸:用生命與詩魂擁抱
    屠岸:用生命與詩魂擁抱   餘瑋  有人說,屠岸先生的名字是和詩歌,和惠特曼、莎士比亞、濟慈等詩人的那些閃光的詩篇緊密相連的。坐在面前的這位溫厚儒雅的老人,就是筆者久已仰慕的著名詩人屠岸,更難得的是能夠面對面地傾心交談。
  • 諍諍鐵骨 諤諤詩魂
    諍諍鐵骨  諤諤詩魂——讀《張愷帆詩選》散記吳黎明 仿佛是一座山,在記憶的遠地裡聳立著。
  • 大道詩魂的現代詩中年從夢中醒來
    大道詩魂水墨詩派穆凱的現代詩中年從夢中醒來:昨晚入睡天已亮,中年突然從夢中醒來,一看時間中午十二點。也不知哪位詩人說過:"童年的雨天最是泥濘,那卻是我記憶裡最乾淨的曾經。"如今囯道省道鄉村路密如蛛網,車水馬龍,那曾經的乾淨卻再也無法尋到。
  • 組圖丨詩歌展望未來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在成都開幕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在成都開幕四川在線記者 向宇 攝影報導11月1日,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在成都拉開帷幕,諸多詩壇名家齊聚,高誦經典詩歌名作。詩表演《寫在手機裡的詩》在開幕式上,文藝演出節目精彩紛呈,「抗疫」詩篇、「脫貧」詩情、「天府」詩韻、「百年」詩魂四個篇章的視聽盛宴
  • 美學在走向大眾時,也要保持哲學品格
    主要著作包括《黑格爾美學論稿》、《接受美學》、《走向實踐存在論美學》等共20部、譯著3部。我的本意,是希望我們的美學理論能夠走向實踐,而不僅僅作理論上的推演。實踐存在論美學強調,審美客體和審美主體、「美」和「美感」都不是現成存在、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人與世界的審美關係的形成和展開過程中、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現實地生成的。我們研究美學,不應局限於孤立地研究美的固定本質或者美感的固定本質,而是要研究人和世界之間動態的審美關係。這個審美關係,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審美(實踐)活動。
  • 汪國真的詩歌深受大眾喜歡,可是專家詩人們卻說作品膚淺!
    汪國真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登上詩壇,1984年在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詩歌作品。進入上世紀90年代,汪國真的詩歌風靡一時。那時候的初中生,往往都備一個手抄筆記本,把報刊上的汪國真詩歌工工整整抄錄下來,然後慢慢閱讀欣賞。
  • 一周文化講座∣為什麼這個時代的大眾更需要詩歌?
    也許是因為一篇文章的完成,或多或少總要道出他人之所未道,或大或小總得消除某個疑問。到了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又面臨新的問題:網上可以輕易查到的東西,為什麼還要白費力氣地寫成文章呢?有了Google或百度,我們應該寫得更少才是。但真是這樣嗎?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有怎樣的寫作和閱讀?作家如何適應網際網路的閱讀需求?這次騰訊·大家沙龍邀請著名旅日作家李長聲先生和著名傳記作家止庵先生一起聊聊「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如何寫作」。
  • 詩魂永縈故土
    在一次家庭聚會上他朗誦了為海員們所作歌頌英雄主義的詩歌,海軍部長聽後大受感染,邀他到海軍學校上學。1919年他從海軍學校畢業後在一艘巡洋艦上擔任見習軍官,後因患胸膜炎於1920年5月退役。在此期間,他成為土耳其詩壇升起的一顆善寫音步詩的新星,1920年在《旗手報》舉辦的一次詩歌創作賽中,由著名詩人組成的評審組授予他一等獎。
  • 漢字,以怎樣的面貌走向大眾
    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基石,亦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焦點——漢字教學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漢字文化的知識需求愈發迫切,各種各樣的普及讀物蜂擁面世,電視上也出現了漢字主題的大型節目……在全社會的喧囂熱鬧中,漢字究竟應該以怎樣的面貌走向大眾?這個問題需要漢字研究者冷靜回答。
  • 紅星大家|吉狄馬加:讓詩歌走向世界,我們該怎麼做?
    最近幾年,吉狄馬加一直致力於做一件大事:讓中國詩歌走向世界。他先後推動青海湖國際詩歌節、成都國際詩歌周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名片,其關於「成都,詩歌與光明湧現的城池」這一觀點,更是引發多國參會詩人共鳴。如今,計劃今年十月舉辦的2020成都國際詩歌周,如何確保國際性?吉狄馬加為何鍾情於在詩歌中返鄉?他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文化作為,有何思考?
  • 吳彪華:讓詩歌成為南海名片
    「讀詩、寫詩、引詩,他致力將詩歌的力量注入南海,擦亮南海『詩歌之城』的名片,讓心靈更柔軟,讓生命更有質地。詩歌的種子已種下,一座美如畫的詩歌之城,正在南海大地破繭化蝶。」頒獎詞這樣評價吳彪華。
  • 用詩句譜寫時代頌歌 「走向小康詩歌輕騎兵」走進三大脫貧代表村落
    「文字的最高形式是詩歌。它可以記錄下你的情感,讓人類的文明得以傳承。」湖南花垣縣雙龍鎮排碧九年一貫制學校,中國作協《詩刊》社主編李少君將詩歌的意義向師生們娓娓道來。四川涼山昭覺縣三河鄉中心小學,十餘位前來採風的詩人對可愛的學生們溫情叮嚀:一定要好好學習,用知識回報家鄉!
  • 海上現代漢語史詩叢刊總序:走向史詩的漢語詩歌
    在為民族的偉大氣象尋找合適的形式中,海上不斷沉潛,以讓自己進入黑暗的深淵,去探尋華夏民族可以歷經千年萬代而生生不息的秘密種子,去為當代中國詩歌的史詩化寫作注入古遠的民族精神的力量。《雲山鳳鳴》本期特刊的海上的《走向史詩的漢語詩歌·總序》無疑有著為當代漢語詩歌的史詩化或長詩寫作進行理論奠基的歷史性意義。這篇氣勢恢宏的長序,或許將吹響當代中國長詩創作的號角。請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全民詩詞熱」如火如荼 學者談創新:讓詩歌回到民間
    「目前詩詞類節目發展得很好,但還是要有一種遠慮。」曾擔任過《中華好詩詞》嘉賓的著名作家梁曉聲28日在石家莊稱。在當日召開的《中華好詩詞》節目創新研討會上,不少文化學者指出,詩詞類綜藝節目興起,對民眾進一步閱讀詩詞起到了積極作用。
  • 融媒體時代的詩教需要注重「用戶」思維
    高考作文向來是「體裁不限,詩歌除外」,而這一舉動讓人們再次審視詩歌和詩教的意義、價值。詩教事關國民人文素養和創造力培養。近年來,國家逐步重視詩歌教育。2019年秋季學期起,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率先在6省使用,其中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專門就詩歌寫作提出了要求。此外,全部教材共選用67篇古代詩文,佔全部課文數的49.3%,詩詞比例大幅提升。